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教育不公平;现象;因素
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 G52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
02(A)—0015—01
教育公平是人们追求的一种理想目标,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它既是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前提条件,又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但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由于受到外部和内部诸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许多不公正现象,导致了诸多不公平现象发生,而教育的不公平又会加剧社会的不公平。本文试图从宏观和微观、客观和主观诸方面分析影响教育公平的原因并提出建议。
一、教育不公平现象描述与分析
宏观上受地区差异、文化差异、经济差异和教育政策等方面影响,教育不公平主要表现在三个环节上,即教育机会、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
1. 教育机会的不公平。受地域文化、经济水平、生活环境以及个人先天禀赋、性别、家庭环境等条件的影响,从启蒙教育开始就存在教育机会不均等现象。具体表现为,东西部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教育资源不均衡、流动人口子女入学机会得不到保障等。
2. 教育过程的不公平。教育经费投入、教育内容、评价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地区间办学条件差异大,重点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差异悬殊,教师队伍素质差距大。
3. 教育结果的不公平。学生接受教育后应达到的标准、学生毕业后的发展起点都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不同地区之间、同一地区不同学校之间教育质量的差异,高考分数线地区性差异,就业地域性差异等。
微观上表现在实施教育的各个具体环节中学校和课堂中存在的教育不公平现象。
1. 在教学中教师对“好学生”和“差学生”的期望、态度和关注程度不同。
2. 受家庭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对女生全面发展的关注存在差距,男女生的升学率和男女生辍学率差别都很大。
3. 对弱势群体的漠视,特别是智障、残疾和经济困难学生的漠视。
二、影响教育公平的因素分析
主观方面主要表现为:由于政府教育决策的失误,如教育评价制度造成的教育不公平,使教育资源长期投向城镇学校和“重点学校”。另外,教师的个人素质,特别是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价值取向越来越趋于功利化。
客观方面主要表现为:经济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导致地区间、城乡间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由于贫富分化导致不同阶层子女受教育机会失衡。
目前教育发展中的不公平主要体现为地区间、城乡间,这种不平衡导致教育机会不均等,与教育过程、教育结果方面的不公平相比,现阶段最重要、最突出的仍然是教育机会的不均等。
三、促进教育公平的建议
1. 将教育公平问题作为重要的价值目标,重视社会发展中的教育公平问题。当然,在进行教育公平价值判断时,要正确处理好公平与自由、公平与竞争、公平与效益、公平与差异之间的关系。
2. 坚持基本权利领域和公共教育资源领域平等的原则。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必须通过“普九”,使学龄儿童人人都能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
3. 因地制宜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发展的“地方化”。改变无视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的“大一统”模式,矫正高度集中和城市化的错误倾向,实现教育模式的多样化,从而缩小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
4. 取消重点学校制度,改变应试教育模式。首先要弥补薄弱学校教育经费的不足,使这些学校的校舍、设备等硬件水平大致均衡;其次是合理配置师资和管理人员,使师资水平和管理水平大致均衡。
5. 加强师资培训,稳定教师队伍,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6. 支持和关注弱势群体。包括城市薄弱学校、城乡结合部薄弱学校、偏远农村地区学校以及贫困地区女童教育、残疾儿童教育、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少数民族地区少年儿童教育等。
7. 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完善各种收费制度,健全各种奖学金、助学金、贷款等措施,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资助等。
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 G52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
02(A)—0015—01
教育公平是人们追求的一种理想目标,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它既是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前提条件,又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但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由于受到外部和内部诸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许多不公正现象,导致了诸多不公平现象发生,而教育的不公平又会加剧社会的不公平。本文试图从宏观和微观、客观和主观诸方面分析影响教育公平的原因并提出建议。
一、教育不公平现象描述与分析
宏观上受地区差异、文化差异、经济差异和教育政策等方面影响,教育不公平主要表现在三个环节上,即教育机会、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
1. 教育机会的不公平。受地域文化、经济水平、生活环境以及个人先天禀赋、性别、家庭环境等条件的影响,从启蒙教育开始就存在教育机会不均等现象。具体表现为,东西部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教育资源不均衡、流动人口子女入学机会得不到保障等。
2. 教育过程的不公平。教育经费投入、教育内容、评价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地区间办学条件差异大,重点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差异悬殊,教师队伍素质差距大。
3. 教育结果的不公平。学生接受教育后应达到的标准、学生毕业后的发展起点都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不同地区之间、同一地区不同学校之间教育质量的差异,高考分数线地区性差异,就业地域性差异等。
微观上表现在实施教育的各个具体环节中学校和课堂中存在的教育不公平现象。
1. 在教学中教师对“好学生”和“差学生”的期望、态度和关注程度不同。
2. 受家庭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对女生全面发展的关注存在差距,男女生的升学率和男女生辍学率差别都很大。
3. 对弱势群体的漠视,特别是智障、残疾和经济困难学生的漠视。
二、影响教育公平的因素分析
主观方面主要表现为:由于政府教育决策的失误,如教育评价制度造成的教育不公平,使教育资源长期投向城镇学校和“重点学校”。另外,教师的个人素质,特别是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价值取向越来越趋于功利化。
客观方面主要表现为:经济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导致地区间、城乡间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由于贫富分化导致不同阶层子女受教育机会失衡。
目前教育发展中的不公平主要体现为地区间、城乡间,这种不平衡导致教育机会不均等,与教育过程、教育结果方面的不公平相比,现阶段最重要、最突出的仍然是教育机会的不均等。
三、促进教育公平的建议
1. 将教育公平问题作为重要的价值目标,重视社会发展中的教育公平问题。当然,在进行教育公平价值判断时,要正确处理好公平与自由、公平与竞争、公平与效益、公平与差异之间的关系。
2. 坚持基本权利领域和公共教育资源领域平等的原则。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必须通过“普九”,使学龄儿童人人都能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
3. 因地制宜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发展的“地方化”。改变无视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的“大一统”模式,矫正高度集中和城市化的错误倾向,实现教育模式的多样化,从而缩小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
4. 取消重点学校制度,改变应试教育模式。首先要弥补薄弱学校教育经费的不足,使这些学校的校舍、设备等硬件水平大致均衡;其次是合理配置师资和管理人员,使师资水平和管理水平大致均衡。
5. 加强师资培训,稳定教师队伍,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6. 支持和关注弱势群体。包括城市薄弱学校、城乡结合部薄弱学校、偏远农村地区学校以及贫困地区女童教育、残疾儿童教育、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少数民族地区少年儿童教育等。
7. 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完善各种收费制度,健全各种奖学金、助学金、贷款等措施,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资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