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的连续发展既是给政治提供动力的过程,又是在发展中不断产生不稳定因素的过程。这就要求政治稳定和政治合法双重启动。在发展中,政治合法性同政治稳定性有着密切的联系,政治合法意味着政治秩序的被认可,反过来又可以巩固和促进社会政治稳定。但是,两者之间依然存在着一些变数关系。某些方面的改变都会影响到二者之一。本文旨在从政治合法性的角度来看我国政治稳定性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政治稳定性的现实思考。
[关键词]政治合法性 政治稳定性 政治思考
政治合法性是政治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也是一个国家建立的核心。当人类有了阶级分化、出现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出现了国家以及政治社会之后,政治合法性便是人类持续发展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其程度的大小不仅反映了政治民主化进程,同时又是政治体系保持持续稳定的先决条件。但就目前来看,许多国家的政治合法同政治稳定的关系仍然比较复杂,其作用更像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增强社会的政治稳定,同时也可能带来社会的非稳定发展。所以,政治合法性同政治稳定性的关系是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政治合法性同政治稳定的关系
政治稳定是一种与政治合法密不可分的政治现象,任何政权的存在都有一个合法性问题,并且这个合法性不是一劳永逸的,每个时代都具有不可预测的变动性和历史所赋予的特性,因此为了适应历史发展的转变,政治合法性往往是一个政权能否得以延续和稳定的保证。所以从根本意义上讲,合法性的增强对于社会的政治稳定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政治合法性同政治稳定存在着统一性
从政治合法性的角度来说,科学的、理性的、普遍的政权合法性是需要稳定的政治环境作为其建设和发展的平台的。只有保持科学、有序的政治稳定,才能为政权的合法发展提供制度的保障。而另一方面,政治的稳定同样也需要一个科学、理性和普遍的政治合法性来伴随。国家政权的合法性程度越高,那么政治体制对公民意愿的反应程度就越高,就越能够综合公民的利益诉求,及时进行政策调整,使得政治环境保持生机与活力。同时,政治合法性程度的提高还能增加公民的政治认同感,从而促进政治的稳定。
2、政治合法性的提高有利于实现更高层次的政治稳定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程度和社会民主进程的增强,使得当今任何一个政权组织都不得不把社会公共利益以及政治统治的客体满意度作为当政的首要任务。时代发展的特性要求当权者不断增多各种新生社会力量在政治领域中的合法性。从而使社会中的矛盾和冲突不断得到有序的排放而不致积累,社会矛盾的政治合法合理可以促使在以后的社会发展中对于滞后的或不合理的地方起到保障作用,使的被统治的客体自身做出自愿的认同、支持和拥护,并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下达到政治和谐,促进政治稳定的目标。因此,政治合法程度的提高对政治稳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更高层次的政治稳定。
二、当前我国政治稳定的现状及面I临的挑战
政治稳定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能否保持政治稳定是现代化事业能否顺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在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我国从政治合法性的角度来维护政治稳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第一,基本政治制度的合法稳定,巩固了我国政治稳定的政治基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最基本的政治制度,也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具体体现,它体现了人民作为国家的主体来管理国家,这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保障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是我国实现政治稳定最根本的政治基础。
第二,政治路线和政策的稳定,保证了国家政治活动和政治生活的良性发展。作为由政治主体代表所选出来的我国执政党所制定的符合社会大众利益的政策,当然是为政治主体所拥护的,虽然它也会随着形式和任务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但在其目标实现之前是保持着相对的稳定和连续的,这对于保证整个政局的稳定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第三,政治合法性实现了国家政局的稳定有序。政局稳定是政治稳定的一个表现特征,而对于我国来说,这也是政治合法性的特征。各种调节机制的建立、民主法制的建设都是政治合法性具体体现,这也为政局的稳定、有序提供了可靠保证。
同样,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对我国的政治合法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从而给我国的政治稳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首先,社会阶层的分化和利益团体的多样化。利益多元形成的分配不均必然使得得益集团要在政治上提出更多的要求。
其次,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发展中国家在致力于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普遍伴随着严重的腐败现象,我国也不例外。腐败严重的损害了我党和政府的形象和权威,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与稳定,降低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
最后,主流意识形态的弱化。意识形态是社会政治合法性的一个表现,意识形态的改变往往会使得政治合法性在某些方面加以改变,这将会导致政治稳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实现我国政治稳定性的现实思考
为消除由政治合法性所带来的对我国政治稳定的不良影响,本文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行动方法和策略,以便在符合我国国情的同时对增强我国现代社会政治发展所要求的政治稳定提供一些帮助。
1、完善政党制度,加强政党权威
我国实行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它代表的是全国人民的意愿,这是我国政权合法性的前提基础。同时,党还是联系社会各派力量的纽带,是为政治稳定和有序变革提供基础的载体。因此,完善的政党制度是保证政治稳定合法,实现政治发展的关键。
2、把打击腐败作为加强政治合法性的手段
腐败问题已成为现阶段影响我国政治稳定的最大障碍之一,倘若继续放任发展,必将会影响到社会对于执政党的信心,从而使政权的合法性得不到有力的保障,只有加强廉政建设,坚决的打击贪污腐败,才能让党和政府得到人民群众真心的拥护和信任,才能使国家所制定的新的制度或条例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政治合法性。
3、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改革开放后,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西方社会的许多思潮也随之进入我国,而现代社会又恰恰是一个多元和开放的社会,人们大多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其追求的目标,所以,一些错误的外来思想和认识如拜金、享乐主义等必将对我国的政治合法和政治稳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必须开展持续不断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从而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尽可能的减小对我国政治社会稳定的影响。
4、扩大社会的民主权利,建立符合社会利益的政治合法性机制
作为有思想的人类,情绪的宣泄也是缓和社会矛盾的良好方式,保证社会公民的政治参与度,提高人民的民主权利是符合政治稳定及促进社会政治合法性的有力保障。因此,必须建立起完善的政治参与制度,确保能有效地吸收、组织和疏导公众日益增强的政治参与意愿。比如可以进一步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充分发挥人民代表的作用、发挥大众传媒表达群众心声的愿望,寻找出科学合理的社会处世之道,从而达到消除不稳定隐患的目的。
四、结语
现代社会政治稳定性与政治合法性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政治合法性作为前提就不会有好的政治稳定性,反之没有了政治稳定性,那政治合法性也将得不到保障。而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主义转型的关键时期,总体上的政治稳定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因此,我们必须把政治稳定性和政治合法性联系起来,抓好二者的结合点,防止二者问出现相背离的倾向,为我国目前乃至以后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戴建忠.当代中国政治参与同政治稳定论纲[J].社会主义研究.2001.
[2]张兴杰.影响中国稳定发展的主要问题[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
[3]聂运麟.政治现代化与政治稳定[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4]宋衍涛.政治稳定的相关因素研究[M].学术探索.2004.
[5]邹小华.政治稳定与政治改革的辩证统一[J].南昌大学学报.1999.(4).
[6]董文芳.现代社会的生态压力与政治稳定[J].学习与探索.2002.(4).
[7]陶德麟.社会稳定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王浩先(1983-),男,湖南省湘西州人,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理论。
[关键词]政治合法性 政治稳定性 政治思考
政治合法性是政治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也是一个国家建立的核心。当人类有了阶级分化、出现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出现了国家以及政治社会之后,政治合法性便是人类持续发展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其程度的大小不仅反映了政治民主化进程,同时又是政治体系保持持续稳定的先决条件。但就目前来看,许多国家的政治合法同政治稳定的关系仍然比较复杂,其作用更像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增强社会的政治稳定,同时也可能带来社会的非稳定发展。所以,政治合法性同政治稳定性的关系是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政治合法性同政治稳定的关系
政治稳定是一种与政治合法密不可分的政治现象,任何政权的存在都有一个合法性问题,并且这个合法性不是一劳永逸的,每个时代都具有不可预测的变动性和历史所赋予的特性,因此为了适应历史发展的转变,政治合法性往往是一个政权能否得以延续和稳定的保证。所以从根本意义上讲,合法性的增强对于社会的政治稳定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政治合法性同政治稳定存在着统一性
从政治合法性的角度来说,科学的、理性的、普遍的政权合法性是需要稳定的政治环境作为其建设和发展的平台的。只有保持科学、有序的政治稳定,才能为政权的合法发展提供制度的保障。而另一方面,政治的稳定同样也需要一个科学、理性和普遍的政治合法性来伴随。国家政权的合法性程度越高,那么政治体制对公民意愿的反应程度就越高,就越能够综合公民的利益诉求,及时进行政策调整,使得政治环境保持生机与活力。同时,政治合法性程度的提高还能增加公民的政治认同感,从而促进政治的稳定。
2、政治合法性的提高有利于实现更高层次的政治稳定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程度和社会民主进程的增强,使得当今任何一个政权组织都不得不把社会公共利益以及政治统治的客体满意度作为当政的首要任务。时代发展的特性要求当权者不断增多各种新生社会力量在政治领域中的合法性。从而使社会中的矛盾和冲突不断得到有序的排放而不致积累,社会矛盾的政治合法合理可以促使在以后的社会发展中对于滞后的或不合理的地方起到保障作用,使的被统治的客体自身做出自愿的认同、支持和拥护,并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下达到政治和谐,促进政治稳定的目标。因此,政治合法程度的提高对政治稳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更高层次的政治稳定。
二、当前我国政治稳定的现状及面I临的挑战
政治稳定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能否保持政治稳定是现代化事业能否顺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在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我国从政治合法性的角度来维护政治稳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第一,基本政治制度的合法稳定,巩固了我国政治稳定的政治基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最基本的政治制度,也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具体体现,它体现了人民作为国家的主体来管理国家,这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保障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是我国实现政治稳定最根本的政治基础。
第二,政治路线和政策的稳定,保证了国家政治活动和政治生活的良性发展。作为由政治主体代表所选出来的我国执政党所制定的符合社会大众利益的政策,当然是为政治主体所拥护的,虽然它也会随着形式和任务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但在其目标实现之前是保持着相对的稳定和连续的,这对于保证整个政局的稳定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第三,政治合法性实现了国家政局的稳定有序。政局稳定是政治稳定的一个表现特征,而对于我国来说,这也是政治合法性的特征。各种调节机制的建立、民主法制的建设都是政治合法性具体体现,这也为政局的稳定、有序提供了可靠保证。
同样,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对我国的政治合法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从而给我国的政治稳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首先,社会阶层的分化和利益团体的多样化。利益多元形成的分配不均必然使得得益集团要在政治上提出更多的要求。
其次,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发展中国家在致力于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普遍伴随着严重的腐败现象,我国也不例外。腐败严重的损害了我党和政府的形象和权威,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与稳定,降低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
最后,主流意识形态的弱化。意识形态是社会政治合法性的一个表现,意识形态的改变往往会使得政治合法性在某些方面加以改变,这将会导致政治稳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实现我国政治稳定性的现实思考
为消除由政治合法性所带来的对我国政治稳定的不良影响,本文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行动方法和策略,以便在符合我国国情的同时对增强我国现代社会政治发展所要求的政治稳定提供一些帮助。
1、完善政党制度,加强政党权威
我国实行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它代表的是全国人民的意愿,这是我国政权合法性的前提基础。同时,党还是联系社会各派力量的纽带,是为政治稳定和有序变革提供基础的载体。因此,完善的政党制度是保证政治稳定合法,实现政治发展的关键。
2、把打击腐败作为加强政治合法性的手段
腐败问题已成为现阶段影响我国政治稳定的最大障碍之一,倘若继续放任发展,必将会影响到社会对于执政党的信心,从而使政权的合法性得不到有力的保障,只有加强廉政建设,坚决的打击贪污腐败,才能让党和政府得到人民群众真心的拥护和信任,才能使国家所制定的新的制度或条例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政治合法性。
3、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改革开放后,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西方社会的许多思潮也随之进入我国,而现代社会又恰恰是一个多元和开放的社会,人们大多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其追求的目标,所以,一些错误的外来思想和认识如拜金、享乐主义等必将对我国的政治合法和政治稳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必须开展持续不断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从而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尽可能的减小对我国政治社会稳定的影响。
4、扩大社会的民主权利,建立符合社会利益的政治合法性机制
作为有思想的人类,情绪的宣泄也是缓和社会矛盾的良好方式,保证社会公民的政治参与度,提高人民的民主权利是符合政治稳定及促进社会政治合法性的有力保障。因此,必须建立起完善的政治参与制度,确保能有效地吸收、组织和疏导公众日益增强的政治参与意愿。比如可以进一步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充分发挥人民代表的作用、发挥大众传媒表达群众心声的愿望,寻找出科学合理的社会处世之道,从而达到消除不稳定隐患的目的。
四、结语
现代社会政治稳定性与政治合法性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政治合法性作为前提就不会有好的政治稳定性,反之没有了政治稳定性,那政治合法性也将得不到保障。而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主义转型的关键时期,总体上的政治稳定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因此,我们必须把政治稳定性和政治合法性联系起来,抓好二者的结合点,防止二者问出现相背离的倾向,为我国目前乃至以后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戴建忠.当代中国政治参与同政治稳定论纲[J].社会主义研究.2001.
[2]张兴杰.影响中国稳定发展的主要问题[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
[3]聂运麟.政治现代化与政治稳定[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4]宋衍涛.政治稳定的相关因素研究[M].学术探索.2004.
[5]邹小华.政治稳定与政治改革的辩证统一[J].南昌大学学报.1999.(4).
[6]董文芳.现代社会的生态压力与政治稳定[J].学习与探索.2002.(4).
[7]陶德麟.社会稳定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王浩先(1983-),男,湖南省湘西州人,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