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数学教学;创新思维能力;学习环境;操作情境;迁移;
思维;成功;体验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09—0108—01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靠教育。教育水平提高了,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才有后劲。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下面,笔者结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谈几点认识。
一、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
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从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迸发出创造火花。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就是好奇、好动,而“好奇心”正是创新的潜在动力,能催生创新意识的萌芽。所以,教学时,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萌生创新的意识。
如,在教学“利息的计算”时,笔者让学生回家向父母询问家里的储蓄情况和利息的有关知识,帮父母算一算怎样存款利息最高?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身边就有数学知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加强动手操作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若能创设情境让学生协同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可促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时,笔者提供学具,放手让学生4人为一小组自己动手实践。由于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中已渗透了转化的思想,于是学生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利用转化的方法,很快从不同的角度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一学习过程,学生学到的不仅是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最重要的是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他们经历了由“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的过程,激发了他们参与的意识,培养了他们主动探索的能力。
三、科学运用迁移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生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其中必然包括学习的迁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科学运用学习的迁移,加强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在六年级应用题综合复习教学中出示题目:王师傅原计划15天生产零件900个,结果4天生产了360个,照这样可以比原计划提前几天完成?教师提问:“你可以从哪些不同角度来解答这道题呢?”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全方位审视结果,学生发现有多种解法:①归一法解:15-900÷(360÷4);②比例解:设实际x天完成,则=;设提前x天完成,则=;③分数法解:15-4÷(360÷900);④倍比法解:15-4×(900÷360);⑤方程解:设可提前x天完成,则900÷(360÷4)+x=15。这些解法,使学生沟通了比例、归一、倍比、方程等知识间的联系,起到了活跃学生思维的作用。由此可见,只有科学地运用学习的迁移,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运用类比训练学生灵活多变的思维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类比是根据两个对象或两类事物间存在着的相同或不同属性,联想到另一类事物也可能具有某种属性的思维方法,是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途径常用的数学思维方法,是创造性思维的精髓。利用类比思维可使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发现新的数学知识;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思维及合情推理能力,即遇到新的问题,从形式结构的表象联想似曾相识的旧知识,进一步从感性认识深化到它们的内在联系,以旧喻新,类比新的知识,发现新的理论。
总之,在小学阶段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求异性和独创性入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造机会,让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编辑:谢颖丽
思维;成功;体验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09—0108—01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靠教育。教育水平提高了,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才有后劲。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下面,笔者结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谈几点认识。
一、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
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从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迸发出创造火花。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就是好奇、好动,而“好奇心”正是创新的潜在动力,能催生创新意识的萌芽。所以,教学时,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萌生创新的意识。
如,在教学“利息的计算”时,笔者让学生回家向父母询问家里的储蓄情况和利息的有关知识,帮父母算一算怎样存款利息最高?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身边就有数学知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加强动手操作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若能创设情境让学生协同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可促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时,笔者提供学具,放手让学生4人为一小组自己动手实践。由于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中已渗透了转化的思想,于是学生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利用转化的方法,很快从不同的角度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一学习过程,学生学到的不仅是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最重要的是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他们经历了由“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的过程,激发了他们参与的意识,培养了他们主动探索的能力。
三、科学运用迁移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生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其中必然包括学习的迁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科学运用学习的迁移,加强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在六年级应用题综合复习教学中出示题目:王师傅原计划15天生产零件900个,结果4天生产了360个,照这样可以比原计划提前几天完成?教师提问:“你可以从哪些不同角度来解答这道题呢?”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全方位审视结果,学生发现有多种解法:①归一法解:15-900÷(360÷4);②比例解:设实际x天完成,则=;设提前x天完成,则=;③分数法解:15-4÷(360÷900);④倍比法解:15-4×(900÷360);⑤方程解:设可提前x天完成,则900÷(360÷4)+x=15。这些解法,使学生沟通了比例、归一、倍比、方程等知识间的联系,起到了活跃学生思维的作用。由此可见,只有科学地运用学习的迁移,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运用类比训练学生灵活多变的思维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类比是根据两个对象或两类事物间存在着的相同或不同属性,联想到另一类事物也可能具有某种属性的思维方法,是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途径常用的数学思维方法,是创造性思维的精髓。利用类比思维可使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发现新的数学知识;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思维及合情推理能力,即遇到新的问题,从形式结构的表象联想似曾相识的旧知识,进一步从感性认识深化到它们的内在联系,以旧喻新,类比新的知识,发现新的理论。
总之,在小学阶段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求异性和独创性入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造机会,让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