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分析探讨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应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效果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收治确诊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9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给予预见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数据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两组数据患者,护理前,生活质量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护理后,均有所提高,但实验组患者生活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进行干预,对于其生活质量有着较高的提升,临床护理价值值得肯定。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干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效果
前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发病的病理机制目前无法清晰阐述,也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及时尽早发现,早期治疗对于延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大部分患者规避眼部视力功能障碍的发生。预见性护理是指采用整体、综合的剖析与评估,提前预设可能存在的护理风险发生情况,采用行之有效的护理举措,规避护理并发症的风险。本文就患者不同情况,有的放矢进行预见性护理途径干预举措,提升患者治疗护理的依从性,达到早期康复或防止、延缓病变的目的,取得良好临床效果价值。具体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调查数据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我院收治确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9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45 例,男25名,女20名,年龄区间42-75岁,平均年龄(61.33±0.58)岁,
对照组:45 例,男18名,女27名,年龄区间43-72岁,平均年龄(60.28±1.23岁。
两组数据一般资料比较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属均知悉且自愿参与本研究数据调查,我院伦理委员会对本研究完全知情,并批准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采用预见性护理模式。具体举措如下。(1)入院评测。依照患者实际情况如心理状态、情绪认知等,制定个性化预见性护理方案,低患者各项指标全面检测,根据评测结果对护理方案进行完善和调整改动。(2)血糖预见性护理。病变会导致血糖升高,导致微血管病变,继而引发视力下降等问题,所以要控制血糖波动。医护人员要积极与患者及家属交流沟通,阐述糖尿病相關病理知识和注意事项,避免患者及家属进入误区,记录各项检查数据结果。(3)饮食预见性护理。忌烟忌酒,了解患者饮食偏好,制定合理科学膳食,少量多餐的饮食频次习惯,适当、适时、适量的方式把控饮食营养的摄入。(4)预见性心理疏导。由于患者对于该疾病的认知有限,误听误传,心理情绪状态不稳定,局促不安、紧张、恐惧、抵触、自卑等负面心理情绪状态滋生。及时舒缓排解患者不良情绪和心理状态。负面状态情绪会直接影响血糖升高,病情加剧恶化。所以医护人员需要热情、耐心的与患者多交流沟通,让其正视该疾病,相信医护人员,增强信心,积极配合。(5)用药护理。连续使用降糖药物治疗的患者,手术治疗患者要在术前改换为短效降糖药,避免低血糖事件的发生。对于仅使用短效降糖药物患者,手术当日需停药一次。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者数据患者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主要以心理、生理、环境三个维度为指标进行评估,单项满分25分,指标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佳。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数据以(x±s)表示,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护理前后对比。
护理前,两者数据患者的生活质量,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数据患者生活质量均有提升,但实验组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生活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具有普遍性,病情反复 ,无法根治,有较多并发症和高风险的可能的致死致残。视网膜病变是其常并发症,分为增殖性病变与非增殖性病变。关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若病情不加以控制,或控制不当,由非增殖性病变进阶成增殖性视网膜病变,会导致视力功能衰减甚至消失,具体表现为视网膜脱落、失明。严重的影响力患者正常的生活,锐减了生活品质。
预见性护理干预区别于传统常规护理,将被动护理模式转为主动护理的方式,改善了传统常规护理模式单一、被动等不足,依照患者病理表征、心理、情绪状态等进行评估,制定个性化针对性护理,根据患者实际需求,有的放矢的进行预见性护理干预,控制血糖水平,舒缓患者情绪,消解负面心理状态,防止血糖骤升,利于提高患者治疗护理的依从性,降低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为提高生活质量,做好保障。研究数据表明,护理后,两组患者生活品质均有提高。
综上所述,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临川医疗护理效果被肯定,并且利于缓和医患关系,树立医疗卫生机构的口碑和形象,临床工作中值得被普及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杨晓丽.中药熏眼联合眼部按摩护理预防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的效果分析[J].糖尿病天地,2020,17(5):235-236.
[2]宋红梅,陈洋洋,牛廷廷.眼科护理干预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系统医学,2020,5(8):157-159.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干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效果
前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发病的病理机制目前无法清晰阐述,也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及时尽早发现,早期治疗对于延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大部分患者规避眼部视力功能障碍的发生。预见性护理是指采用整体、综合的剖析与评估,提前预设可能存在的护理风险发生情况,采用行之有效的护理举措,规避护理并发症的风险。本文就患者不同情况,有的放矢进行预见性护理途径干预举措,提升患者治疗护理的依从性,达到早期康复或防止、延缓病变的目的,取得良好临床效果价值。具体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调查数据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我院收治确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9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45 例,男25名,女20名,年龄区间42-75岁,平均年龄(61.33±0.58)岁,
对照组:45 例,男18名,女27名,年龄区间43-72岁,平均年龄(60.28±1.23岁。
两组数据一般资料比较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属均知悉且自愿参与本研究数据调查,我院伦理委员会对本研究完全知情,并批准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采用预见性护理模式。具体举措如下。(1)入院评测。依照患者实际情况如心理状态、情绪认知等,制定个性化预见性护理方案,低患者各项指标全面检测,根据评测结果对护理方案进行完善和调整改动。(2)血糖预见性护理。病变会导致血糖升高,导致微血管病变,继而引发视力下降等问题,所以要控制血糖波动。医护人员要积极与患者及家属交流沟通,阐述糖尿病相關病理知识和注意事项,避免患者及家属进入误区,记录各项检查数据结果。(3)饮食预见性护理。忌烟忌酒,了解患者饮食偏好,制定合理科学膳食,少量多餐的饮食频次习惯,适当、适时、适量的方式把控饮食营养的摄入。(4)预见性心理疏导。由于患者对于该疾病的认知有限,误听误传,心理情绪状态不稳定,局促不安、紧张、恐惧、抵触、自卑等负面心理情绪状态滋生。及时舒缓排解患者不良情绪和心理状态。负面状态情绪会直接影响血糖升高,病情加剧恶化。所以医护人员需要热情、耐心的与患者多交流沟通,让其正视该疾病,相信医护人员,增强信心,积极配合。(5)用药护理。连续使用降糖药物治疗的患者,手术治疗患者要在术前改换为短效降糖药,避免低血糖事件的发生。对于仅使用短效降糖药物患者,手术当日需停药一次。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者数据患者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主要以心理、生理、环境三个维度为指标进行评估,单项满分25分,指标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佳。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数据以(x±s)表示,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护理前后对比。
护理前,两者数据患者的生活质量,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数据患者生活质量均有提升,但实验组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生活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具有普遍性,病情反复 ,无法根治,有较多并发症和高风险的可能的致死致残。视网膜病变是其常并发症,分为增殖性病变与非增殖性病变。关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若病情不加以控制,或控制不当,由非增殖性病变进阶成增殖性视网膜病变,会导致视力功能衰减甚至消失,具体表现为视网膜脱落、失明。严重的影响力患者正常的生活,锐减了生活品质。
预见性护理干预区别于传统常规护理,将被动护理模式转为主动护理的方式,改善了传统常规护理模式单一、被动等不足,依照患者病理表征、心理、情绪状态等进行评估,制定个性化针对性护理,根据患者实际需求,有的放矢的进行预见性护理干预,控制血糖水平,舒缓患者情绪,消解负面心理状态,防止血糖骤升,利于提高患者治疗护理的依从性,降低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为提高生活质量,做好保障。研究数据表明,护理后,两组患者生活品质均有提高。
综上所述,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临川医疗护理效果被肯定,并且利于缓和医患关系,树立医疗卫生机构的口碑和形象,临床工作中值得被普及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杨晓丽.中药熏眼联合眼部按摩护理预防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的效果分析[J].糖尿病天地,2020,17(5):235-236.
[2]宋红梅,陈洋洋,牛廷廷.眼科护理干预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系统医学,2020,5(8):15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