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重新认真审视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思考如何充分发挥高校校园文化的潜在育人功能,如何实现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机融合,成为大家共同的话题。本文立足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浅析了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探究了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转换的途径,力求为我国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相应的参考。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文化建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在五千年历史中,通过人民的社会生活实践,不断积累和沉淀的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更是民族发展的根基。高校校园文化是以高校师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反映校园特色育人精神的一种群体文化,她给高校带来独特的发展朝气与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多次在重要场合阐释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勉励新一代青少年努力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此背景下,高校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和发展的主阵地,校园文化作为高校文化的源头,理应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紧紧契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校园文化作为一所高校的个性化文化特色,承载着高校的育人精神,反映出高校的文化底蕴。她倾向于人文教育,实质是对学生的人性教育,核心是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她以其高雅的人文气息辅助高校对人才的培养,是当代高校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纵观各大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貌平平者居多,真正能反映出一所高校的差异化育人理念者着实在少数。究其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者思想意识不足
在目前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的问题。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不断加大对高校的财政补助,使得高校得以投入大量物力财力于基础设施建设中。高校物质文化建设水平的提高,虽使教学条件显著改善,教学质量有所提高,但这对校园文化建设却收效甚微。其中有很大一方面原因,是高校精神文化建设没有跟上,校园文化建设的制度创新机制缺乏改善,以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没有很好地落到实处。不得不说,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的现状,恰恰反映出管理者对高校精神、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二)学生传承传统文化意识薄弱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高度发展,互联网带来的快餐式信息充斥着各个角落,对传统文化的悠久却富有营养的信息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纵观各大高校,热门专业无一例外地都是商科类专业,高薪酬、高就业率对学生构成了极大的诱惑,蕴含浓浓人文气息、富含深厚文化底蕴的专业却鲜有人问津。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拜金主义悄然得到奉行,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有所下降,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面临挑战,诚实守信、無私奉献和尊师重教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有所缺失。学生精神世界的空虚,让校园文化的建设、传统文化的传承无从谈起。
(三)校园内外充斥着不良风气
在外来文化潮流的冲击下,难免会混入有一些低俗和严重西化倾向的文化,传递给学生亚健康的价值观,影响学生的自我修养。反映在校园文化中,就是亚健康的文化氛围。校园周边,不乏吸烟、酗酒的不良风气;宿舍里,难觅专心学习的学生,更多的是在虚拟世界中的厮杀;就连本该用来学习的教室里,桌面上、墙壁上也已不再洁净如初,有些甚至还充斥着不雅文辞。校园内外的种种不良风气,不但对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造成负面影响,更反映出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迫在眉睫。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这是总书记在袓国富强、民族复兴的战略角度上来定义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价值和意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尚且如此,一所高校若想打造一流品质品牌,更需深刻认识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价值。
(一)优秀传统文化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确立方向
“大学一定要有传统文化的根,大学需要文化和精神。”[2] 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人文价值观的体现,这所高校有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就有可能培育出什么样的高等人才。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至今,其中的人文观念无不反映出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她所蕴含的中华民族优秀的哲理思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所反映出的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正是亘古不变的校园文化建设主题。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当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实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内容,并对其进行合理吸收、发展和创新[3]。
(二)优秀传统文化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资源
中华民族在上下五千年的悠悠历史长河中,书写了灿烂夺目的优秀文化,这些优秀文化涵盖思想、文学、艺术等生活的各个方面,给世界留下了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这笔精神财富,就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在思想教育方面,我们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百里者半九十”、“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等对当今青年学生仍有教育意义的美德思想;文学教育方面,《易经》、《老子》、唐詩宋词、明清小说等,无一不蕴含着深厚的底蕴,闪耀着智慧的光辉,滋养着学生的心灵;艺术生活方面,中国传统剪纸、书法、武术、曲艺等,充斥着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点缀在校园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说,以传统文化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依托,不仅可以找到丰富的素材资源,更可以从根本上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三)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形成和谐的校园气氛
耳濡目染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学生情操,缓解学习压力,助其养成阳光向上的良好心态。试想,如果学生有朝一日学习于阵阵书香的教室里,漫步在朗朗书声的花园中,休息在健康欢快的寝室内,那么高校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水平的高等人才的能力将有显著提升。传统文化中所体现出的“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修己慎独、见利思义、笃实宽厚、勇毅力行”等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无一不蕴含着和谐健康、温文尔雅的丰富内涵。高校作为“中国梦”伟大事业建设者和成就者的摇篮,若将传统文化中和谐健康、温文尔雅的精髓运用到校园气氛的养成上,势必会在无形中推动学校德育工作。 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与措施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这一重要论断为我们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现代化转换指明了方向。在全球化高度发达的当今世界,只有时代的主题是永恒的。校园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共同发展并完善的。因此,高校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用凝重醇厚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校园文化扎实根基,另一方面要用新时代所赋予的新内涵为校园文化添砖加瓦,从而形成富有深厚文化底蕴又体现时代发展要求、彰显高校特色的校园文化[4]。具体到校园文化建设路径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紧校园基础文化体系的建设
1.构建蕴含优秀传统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
相关研究表明,学生的成长和成才,60%来自师长的教育,40%来自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5]。校园环境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高校育人的无声课堂,最能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关爱自然、关爱社会的情操,是一股无形而又有力的综合教育力量,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扮演着不可小觑的角色。学校在设计、建造景观雕塑和教学建筑时,应立足地方文化,充分发掘地方传统文化的内涵所在,力求达到使用功能与审美育人功能的有机融合。
2.构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管理体系
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转换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漫长而又艰巨的过程中,她需要校方的有力领导、阶段性计划的实施和制度的约束。如,高校可成立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委员会,由各学院分管德育工作的副院长切实跟进工作的开展情况,对工作起到领导和监督的作用。委员会负责制定整体工作计划,具体到各个学院,由各学院相关小组成员负责实施方案,做到每一个过程都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力求使每阶段的文化建设工作有针对性、有重点,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组织及制度保证。
(二)拓宽文化建设渠道
1.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中
课堂教学是青少年学生接受教育、获取知识的主要路径,同时也是高校文化传播的主阵地,高校育人的最主要途径。高校可以构建具有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的课程体系,一方面提供课堂教育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加强文化精神教育。在传统文化教学制度上,高校尤其要重视传统文化师资力量的培养,引进优秀教学理念。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的过程中,由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当地的民间文学、文化习俗,了解地方传统文化的光辉,可以大大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既可以打造学校独一无二的特色育人品牌,又可以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另外,也可以尝试在思想政治课上穿插传统文化素材,既丰富了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内涵,又在课堂中实质性地传播、发扬了优秀传统文化。
2.增设特色艺术社团
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体现在书本知识中,也体现在许多民间艺术活动中。典雅的中国剪纸、传统刺绣、软笔书法等,无一不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无一不体现出古人修身养性的高雅情操。学生社团是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主要路径,是丰富学生文化生活的主要载体。学校可以增设传统文化特色学生社团,给对某一种传统艺术具有共同兴趣的学生搭建互相学习交流的平臺,并在特色社团中广泛开展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表演、展览等活动,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活动中找到乐趣。通过这种形式,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入到校园文化生活中,让学生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在同伴的相互鼓励中,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真正乐于参与到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过程中,一步一步地将传统文化中的修身养性的品德思想真正内化为内心的修养。
(三)丰富校园文化传播载体
1.充分利用传统媒体
传媒是信息传播的中介,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继承离不开传媒。以报纸杂志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校刊校报、校园广播作为传统媒体的主阵地,理应承担起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舆论宣传重任。如,可以在校刊校报中开设传统文化学习交流专栏,以征文、互动留言等形式,调动学生参与传统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又如,高校可以在校园广播中专门开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节目,每周固定一个时间段,为全校师生朗读美文,由名师进行鉴赏,与师生进行互动。让广大师生在学习生活中深入了解當地的特色传统文化及本校的特色办学理念,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到传统文化所带来的正能量。
2.积极开拓新兴媒体
信息时代的浪潮席卷全球,青少年学生作为新一代生力军,已经成为互联网信息的最大受众群体。因此,在传播校园文化的过程中,除了延续传统媒体宣传渠道外,还应紧跟时代发展脚步,积极开拓信息时代下涌现的新兴媒体宣传渠道。如,建立校园网内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网站,让学生随时掌握传统文化学习动态;精选古文精粹,由优秀教师加以批注引读,分享到学生QQ、微信群内;拍摄反映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微电影,以简短却又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优秀传统文化;选取学生关心的历史文化问题,在学校文化学习论坛上展开网络讨论;购买优秀传统文化电子读物,丰富数字化图书馆,以满足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阅读需求等等。利用及时便捷的现代网络平台,力求以生动活泼却又不失丰富全面的内容形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徐德志,曹睿嘉.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传统文化的缺失及对策分析[J]. 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10):126-127.
[2]肖一. 高校是文化繁荣的生力军[N]. 光明日报,2008-03-13(005).
[3]刘红英. 论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构建中的作用[J]. 河西学院学报,2008,(03):113-115+106.
[4]时群.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以泰山精神融入驻泰高校为例[J]. 人文天下,2016,(22):118-120.
[5]余荣华,姜明君. 中华文化的历史机遇与大学文化建设[J].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9-13.
作者简介:冯元(1997-),男,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5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刘伟娟(1970-),女,大学本科学历,山东省泰山冯玉祥小学教师,研究方向: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与课题研究。近十年一直致力于在小学校园中推广剪纸、经典国学诵读及书法绘画等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与课题研究。2016年获中国剪纸艺术大师资质。剪纸作品多次获国家金奖并被国家级艺术博物馆收藏。任教的学校也因剪纸课程的开发实施特色凸显,多次接待来自美国、韩国、香港、德国孔子学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家汉办汉语桥游学营等国际教育文化交流团体,被评为泰安市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和特色鲜明学校。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文化建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在五千年历史中,通过人民的社会生活实践,不断积累和沉淀的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更是民族发展的根基。高校校园文化是以高校师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反映校园特色育人精神的一种群体文化,她给高校带来独特的发展朝气与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多次在重要场合阐释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勉励新一代青少年努力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此背景下,高校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和发展的主阵地,校园文化作为高校文化的源头,理应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紧紧契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校园文化作为一所高校的个性化文化特色,承载着高校的育人精神,反映出高校的文化底蕴。她倾向于人文教育,实质是对学生的人性教育,核心是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她以其高雅的人文气息辅助高校对人才的培养,是当代高校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纵观各大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貌平平者居多,真正能反映出一所高校的差异化育人理念者着实在少数。究其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者思想意识不足
在目前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的问题。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不断加大对高校的财政补助,使得高校得以投入大量物力财力于基础设施建设中。高校物质文化建设水平的提高,虽使教学条件显著改善,教学质量有所提高,但这对校园文化建设却收效甚微。其中有很大一方面原因,是高校精神文化建设没有跟上,校园文化建设的制度创新机制缺乏改善,以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没有很好地落到实处。不得不说,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的现状,恰恰反映出管理者对高校精神、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二)学生传承传统文化意识薄弱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高度发展,互联网带来的快餐式信息充斥着各个角落,对传统文化的悠久却富有营养的信息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纵观各大高校,热门专业无一例外地都是商科类专业,高薪酬、高就业率对学生构成了极大的诱惑,蕴含浓浓人文气息、富含深厚文化底蕴的专业却鲜有人问津。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拜金主义悄然得到奉行,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有所下降,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面临挑战,诚实守信、無私奉献和尊师重教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有所缺失。学生精神世界的空虚,让校园文化的建设、传统文化的传承无从谈起。
(三)校园内外充斥着不良风气
在外来文化潮流的冲击下,难免会混入有一些低俗和严重西化倾向的文化,传递给学生亚健康的价值观,影响学生的自我修养。反映在校园文化中,就是亚健康的文化氛围。校园周边,不乏吸烟、酗酒的不良风气;宿舍里,难觅专心学习的学生,更多的是在虚拟世界中的厮杀;就连本该用来学习的教室里,桌面上、墙壁上也已不再洁净如初,有些甚至还充斥着不雅文辞。校园内外的种种不良风气,不但对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造成负面影响,更反映出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迫在眉睫。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这是总书记在袓国富强、民族复兴的战略角度上来定义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价值和意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尚且如此,一所高校若想打造一流品质品牌,更需深刻认识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价值。
(一)优秀传统文化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确立方向
“大学一定要有传统文化的根,大学需要文化和精神。”[2] 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人文价值观的体现,这所高校有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就有可能培育出什么样的高等人才。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至今,其中的人文观念无不反映出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她所蕴含的中华民族优秀的哲理思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所反映出的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正是亘古不变的校园文化建设主题。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当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实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内容,并对其进行合理吸收、发展和创新[3]。
(二)优秀传统文化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资源
中华民族在上下五千年的悠悠历史长河中,书写了灿烂夺目的优秀文化,这些优秀文化涵盖思想、文学、艺术等生活的各个方面,给世界留下了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这笔精神财富,就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在思想教育方面,我们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百里者半九十”、“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等对当今青年学生仍有教育意义的美德思想;文学教育方面,《易经》、《老子》、唐詩宋词、明清小说等,无一不蕴含着深厚的底蕴,闪耀着智慧的光辉,滋养着学生的心灵;艺术生活方面,中国传统剪纸、书法、武术、曲艺等,充斥着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点缀在校园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说,以传统文化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依托,不仅可以找到丰富的素材资源,更可以从根本上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三)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形成和谐的校园气氛
耳濡目染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学生情操,缓解学习压力,助其养成阳光向上的良好心态。试想,如果学生有朝一日学习于阵阵书香的教室里,漫步在朗朗书声的花园中,休息在健康欢快的寝室内,那么高校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水平的高等人才的能力将有显著提升。传统文化中所体现出的“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修己慎独、见利思义、笃实宽厚、勇毅力行”等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无一不蕴含着和谐健康、温文尔雅的丰富内涵。高校作为“中国梦”伟大事业建设者和成就者的摇篮,若将传统文化中和谐健康、温文尔雅的精髓运用到校园气氛的养成上,势必会在无形中推动学校德育工作。 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与措施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这一重要论断为我们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现代化转换指明了方向。在全球化高度发达的当今世界,只有时代的主题是永恒的。校园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共同发展并完善的。因此,高校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用凝重醇厚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校园文化扎实根基,另一方面要用新时代所赋予的新内涵为校园文化添砖加瓦,从而形成富有深厚文化底蕴又体现时代发展要求、彰显高校特色的校园文化[4]。具体到校园文化建设路径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紧校园基础文化体系的建设
1.构建蕴含优秀传统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
相关研究表明,学生的成长和成才,60%来自师长的教育,40%来自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5]。校园环境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高校育人的无声课堂,最能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关爱自然、关爱社会的情操,是一股无形而又有力的综合教育力量,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扮演着不可小觑的角色。学校在设计、建造景观雕塑和教学建筑时,应立足地方文化,充分发掘地方传统文化的内涵所在,力求达到使用功能与审美育人功能的有机融合。
2.构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管理体系
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转换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漫长而又艰巨的过程中,她需要校方的有力领导、阶段性计划的实施和制度的约束。如,高校可成立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委员会,由各学院分管德育工作的副院长切实跟进工作的开展情况,对工作起到领导和监督的作用。委员会负责制定整体工作计划,具体到各个学院,由各学院相关小组成员负责实施方案,做到每一个过程都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力求使每阶段的文化建设工作有针对性、有重点,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组织及制度保证。
(二)拓宽文化建设渠道
1.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中
课堂教学是青少年学生接受教育、获取知识的主要路径,同时也是高校文化传播的主阵地,高校育人的最主要途径。高校可以构建具有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的课程体系,一方面提供课堂教育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加强文化精神教育。在传统文化教学制度上,高校尤其要重视传统文化师资力量的培养,引进优秀教学理念。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的过程中,由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当地的民间文学、文化习俗,了解地方传统文化的光辉,可以大大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既可以打造学校独一无二的特色育人品牌,又可以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另外,也可以尝试在思想政治课上穿插传统文化素材,既丰富了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内涵,又在课堂中实质性地传播、发扬了优秀传统文化。
2.增设特色艺术社团
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体现在书本知识中,也体现在许多民间艺术活动中。典雅的中国剪纸、传统刺绣、软笔书法等,无一不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无一不体现出古人修身养性的高雅情操。学生社团是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主要路径,是丰富学生文化生活的主要载体。学校可以增设传统文化特色学生社团,给对某一种传统艺术具有共同兴趣的学生搭建互相学习交流的平臺,并在特色社团中广泛开展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表演、展览等活动,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活动中找到乐趣。通过这种形式,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入到校园文化生活中,让学生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在同伴的相互鼓励中,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真正乐于参与到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过程中,一步一步地将传统文化中的修身养性的品德思想真正内化为内心的修养。
(三)丰富校园文化传播载体
1.充分利用传统媒体
传媒是信息传播的中介,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继承离不开传媒。以报纸杂志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校刊校报、校园广播作为传统媒体的主阵地,理应承担起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舆论宣传重任。如,可以在校刊校报中开设传统文化学习交流专栏,以征文、互动留言等形式,调动学生参与传统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又如,高校可以在校园广播中专门开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节目,每周固定一个时间段,为全校师生朗读美文,由名师进行鉴赏,与师生进行互动。让广大师生在学习生活中深入了解當地的特色传统文化及本校的特色办学理念,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到传统文化所带来的正能量。
2.积极开拓新兴媒体
信息时代的浪潮席卷全球,青少年学生作为新一代生力军,已经成为互联网信息的最大受众群体。因此,在传播校园文化的过程中,除了延续传统媒体宣传渠道外,还应紧跟时代发展脚步,积极开拓信息时代下涌现的新兴媒体宣传渠道。如,建立校园网内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网站,让学生随时掌握传统文化学习动态;精选古文精粹,由优秀教师加以批注引读,分享到学生QQ、微信群内;拍摄反映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微电影,以简短却又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优秀传统文化;选取学生关心的历史文化问题,在学校文化学习论坛上展开网络讨论;购买优秀传统文化电子读物,丰富数字化图书馆,以满足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阅读需求等等。利用及时便捷的现代网络平台,力求以生动活泼却又不失丰富全面的内容形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徐德志,曹睿嘉.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传统文化的缺失及对策分析[J]. 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10):126-127.
[2]肖一. 高校是文化繁荣的生力军[N]. 光明日报,2008-03-13(005).
[3]刘红英. 论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构建中的作用[J]. 河西学院学报,2008,(03):113-115+106.
[4]时群.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以泰山精神融入驻泰高校为例[J]. 人文天下,2016,(22):118-120.
[5]余荣华,姜明君. 中华文化的历史机遇与大学文化建设[J].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9-13.
作者简介:冯元(1997-),男,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5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刘伟娟(1970-),女,大学本科学历,山东省泰山冯玉祥小学教师,研究方向: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与课题研究。近十年一直致力于在小学校园中推广剪纸、经典国学诵读及书法绘画等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与课题研究。2016年获中国剪纸艺术大师资质。剪纸作品多次获国家金奖并被国家级艺术博物馆收藏。任教的学校也因剪纸课程的开发实施特色凸显,多次接待来自美国、韩国、香港、德国孔子学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家汉办汉语桥游学营等国际教育文化交流团体,被评为泰安市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和特色鲜明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