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主性阅读教学是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学习准备,实施有效的激励与指导,使学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阅读实践,以培养自主阅读意识,提高阅读能力,从而全面实现阅读教学目标。简而言之,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才能进入高层次的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一、自主性阅读教学的引导
阅读任何一篇文章,都是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和主观意志审视、感受文本内容及思想感情,进而产生联想或生成新的思想感情的过程。但是在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用自己的教学愿望将学生巧妙地引入自己的教学设计中,而忽视了让他们自己去领悟和感受过程。教师应通过对符合学生求知欲望、阅读心理、知识背景的巧妙引导,让他们自己感悟作品,引导的线索是对课文的质疑,围绕所提问题展开研讨,从而把阅读欣赏引向作品的深处,也引向学生心灵的深处。下面探讨几种读课文的方法:
1.用发现法读课文
运用发现法读书,就是要当有心人,要在读的过程中去发现有价值的东西。整体把握课文的文化内涵,是文章阅读的重要一步,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文章的内涵。选进教材的文章,其写法大都有许多可借鉴的地方,我们要引导学生努力发现文章的精妙写法。语文教材中的优秀篇章,都是作者感情和个性的凝结,从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到体裁的运用,从对生活的思考方式到感情的表达习惯,从审美趣味到语言特色,无不显示出各自的特点,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发现教材个性。
2.用问题法读课文
阅读前,教师先根据课文内容拟定好思考题,要求学生带着教师提供的问题阅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同时还要鼓励他们在阅读中多动脑筋,提出一些老师没有提出的问题,丰富阅读思考内容。这种方法对那些阅读能力较差,自己还不能很快在阅读中发现问题的学生十分合适,可以克服自读中的盲目性,提高学习效果。当然这种阅读方法也有其弊端,如果在自读前老师先提出了思考题,有些学生会产生依赖思想,自己不愿再去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同时,这样做对独立思维的培养也不利,应和其他方法交替使用。
3.用讨论法读课文
在阅读过程中讨论,在讨论中阅读,读读议议,议议读读,既可解决一些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又可增进学生的合作精神。可朗读,可默读,或又读又论,先读后论。讨论法读课文形式不拘,有效即可。
4.用整合法读课文
阅读时,将与之相类似的文章放在一起比较,有利于学生整合知识、掌握知识。整合阅读时,课前要求学生做些材料的收集工作,如同一作者的、同一内容的、同一时代的、同一风格的,让学生收集起来,阅读整合得出结论。用此法读书,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基础,能把握量度较大的信息并具有一定的整合能力。信息量较大的整合内容,可让学生借助电脑进行信息的分析处理。
二、自主性阅读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应把学法的指导作为主线贯穿教学过程
自主性阅读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运用学法的能力,以便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对课文内容的深层体会,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把学法的指导作为主线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
2.先学后教,注重学生主体
实行自主性学习,首先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消除学生的思维惰性,打破其对教师的依赖心理。为此,教师应转变观念,坚持“先学后教”,建立阅读教学、课堂自学、讨论、质疑、点拨的新格局,确保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所谓“先学后教”,就是指在新课文的教学中,教师最好不先做介绍或提示,让学生在自然状态下进入阅读境界,通过自己的品读,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获得独有的感受。教师在阅读前的介绍都会给学生留下“暗示”。这或多或少会影响到对作品的独立判断,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学生的依赖性。
3.提供充分的时间,保证充分诵读,引发思考
在自主性学习的课堂上,教师必须提供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对教材进行诵读。课堂的诵读必须有充分的时间来做保证,决不能匆匆地让学生看一遍就急于探究文章的内涵。在教师指导下的反复诵读,是提高课堂效益和教学质量的基础,特别是文情并茂的好文章,有层次地诵读半节课,也许比教师讲同样的时间效果好。假如只满足于粗读便浅尝辄止,学生对内容不甚了解,那就根本无法推进阅读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其结果是“读如不读”。须知,只有给足充分的时间阅读,学生才能有独特感受。
总之,自主阅读教学,我们只有做到了放手放心,学生才能成为课堂的主人,语文教学才能向前迈进一步。同时,如果把诸多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教给学生,语文学习就会产生质的飞跃,语文课的教学质量就会有一个较大的提高,阅读能力差的问题就有可能得到解决。◆(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县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刘伟林
一、自主性阅读教学的引导
阅读任何一篇文章,都是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和主观意志审视、感受文本内容及思想感情,进而产生联想或生成新的思想感情的过程。但是在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用自己的教学愿望将学生巧妙地引入自己的教学设计中,而忽视了让他们自己去领悟和感受过程。教师应通过对符合学生求知欲望、阅读心理、知识背景的巧妙引导,让他们自己感悟作品,引导的线索是对课文的质疑,围绕所提问题展开研讨,从而把阅读欣赏引向作品的深处,也引向学生心灵的深处。下面探讨几种读课文的方法:
1.用发现法读课文
运用发现法读书,就是要当有心人,要在读的过程中去发现有价值的东西。整体把握课文的文化内涵,是文章阅读的重要一步,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文章的内涵。选进教材的文章,其写法大都有许多可借鉴的地方,我们要引导学生努力发现文章的精妙写法。语文教材中的优秀篇章,都是作者感情和个性的凝结,从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到体裁的运用,从对生活的思考方式到感情的表达习惯,从审美趣味到语言特色,无不显示出各自的特点,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发现教材个性。
2.用问题法读课文
阅读前,教师先根据课文内容拟定好思考题,要求学生带着教师提供的问题阅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同时还要鼓励他们在阅读中多动脑筋,提出一些老师没有提出的问题,丰富阅读思考内容。这种方法对那些阅读能力较差,自己还不能很快在阅读中发现问题的学生十分合适,可以克服自读中的盲目性,提高学习效果。当然这种阅读方法也有其弊端,如果在自读前老师先提出了思考题,有些学生会产生依赖思想,自己不愿再去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同时,这样做对独立思维的培养也不利,应和其他方法交替使用。
3.用讨论法读课文
在阅读过程中讨论,在讨论中阅读,读读议议,议议读读,既可解决一些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又可增进学生的合作精神。可朗读,可默读,或又读又论,先读后论。讨论法读课文形式不拘,有效即可。
4.用整合法读课文
阅读时,将与之相类似的文章放在一起比较,有利于学生整合知识、掌握知识。整合阅读时,课前要求学生做些材料的收集工作,如同一作者的、同一内容的、同一时代的、同一风格的,让学生收集起来,阅读整合得出结论。用此法读书,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基础,能把握量度较大的信息并具有一定的整合能力。信息量较大的整合内容,可让学生借助电脑进行信息的分析处理。
二、自主性阅读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应把学法的指导作为主线贯穿教学过程
自主性阅读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运用学法的能力,以便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对课文内容的深层体会,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把学法的指导作为主线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
2.先学后教,注重学生主体
实行自主性学习,首先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消除学生的思维惰性,打破其对教师的依赖心理。为此,教师应转变观念,坚持“先学后教”,建立阅读教学、课堂自学、讨论、质疑、点拨的新格局,确保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所谓“先学后教”,就是指在新课文的教学中,教师最好不先做介绍或提示,让学生在自然状态下进入阅读境界,通过自己的品读,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获得独有的感受。教师在阅读前的介绍都会给学生留下“暗示”。这或多或少会影响到对作品的独立判断,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学生的依赖性。
3.提供充分的时间,保证充分诵读,引发思考
在自主性学习的课堂上,教师必须提供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对教材进行诵读。课堂的诵读必须有充分的时间来做保证,决不能匆匆地让学生看一遍就急于探究文章的内涵。在教师指导下的反复诵读,是提高课堂效益和教学质量的基础,特别是文情并茂的好文章,有层次地诵读半节课,也许比教师讲同样的时间效果好。假如只满足于粗读便浅尝辄止,学生对内容不甚了解,那就根本无法推进阅读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其结果是“读如不读”。须知,只有给足充分的时间阅读,学生才能有独特感受。
总之,自主阅读教学,我们只有做到了放手放心,学生才能成为课堂的主人,语文教学才能向前迈进一步。同时,如果把诸多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教给学生,语文学习就会产生质的飞跃,语文课的教学质量就会有一个较大的提高,阅读能力差的问题就有可能得到解决。◆(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县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刘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