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诗情“马”蹄疾

来源 :中国城市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ake_96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座国土面积和人口仅占安徽省1.2%和2%,却创造了全省7%的国内生产总值和9%的财政收入。如今,这座以骏马为标志形象的新兴工业城市,开始让长三角众城市清晰地听到追赶的急促马蹄声,而当人们将惊羡的目光向他身后延展时,赫然看到的是“一半是山水、一半是诗歌”的柔情本色。“他”就是被誉为中国城市中“黑马”和“千里马”的马鞍山市。
  《中国城市经济》:现在比较多的说法是将马鞍山形象地比作中国城市中的一匹“黑马”、“千里马”,在我们看来“黑马”主要说发展的好,“千里马”不言而喻就是发展速度迅猛,这样理解是否到位?
  丁海中:这两种说法还是比较准确地概括了马鞍山当前的发展特征。从好的方面看,马鞍山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加快转变,2006年万元GDP能耗2.44吨标准煤,下降4.7%。过去几年中,马鞍山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科技进步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称号。从快的方面看,在2005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排行榜中,马鞍山市名列第89位,比上年度前移了5个位次。2006年马鞍山的人均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乡居民人均储蓄等指标连续多年居安徽省各市首位,其中人均生产总值迈上4000美元新台阶,部分指标人均值现已达到长三角城市群平均水平。应当说,当前马鞍山经济发展是符合中央提出“又好又快”的要求。
  《中国城市经济》:类似于马鞍山这样“因钢而立”的重化工业城市,往往给人的印象是“傻大粗黑”,事实上近年来马鞍山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就,是否可以为我们介绍一下马鞍山“铁汉也柔情”的一面?
  丁海中:马鞍山的确有他柔情的一面,而这种城市性格的造就有先天的条件。马鞍山北临长江,市中心有雨山湖,是一座“九山环一湖,翠螺出大江”典型的江南园林城市。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向往的好地方,李白一生写诗1000多篇,在马鞍山写的有60多首,并最终选择马鞍山作为终老之地,长眠当涂青山。五十年前,随着马钢等工业企业的建设,马鞍山在一定程度上承受了环境污染之重。工业城市难道就一定是“傻大粗黑”的形象?历届党委政府也都在思考如何破解这个难题。基于此,2002年8月,马鞍山正式启动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这五年中,我们先后投资53亿元安排“创模”重点项目计划51项,使得在这个建成区面积不到100平方公里的城市,公共绿地以每年100多公顷的规模增加,终于在2006年1月8日通过国家环保总局的考核验收,成为全国第一个通过“创模”考核验收的钢铁工业城市,也是我国中部地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城市。尽管成绩骄人,但我认为环境保护是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的马拉松长跑。因此,下一步马鞍山将以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为基础,科学地规划和发展城市,力争到2020年把马鞍山建设成为生态城市。
  《中国城市经济》:您曾经指出,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始终坚持创新创造创优这个主题,这是马鞍山发展的活力源泉。正是秉持这样的发展理念,以马钢为首的一大批企业形成了顯著独特的竞争力。请您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丁海中:可以说没有马钢,就没有马鞍山这座城市。我说这句话有两个层面的涵义。一个是马钢对马鞍山城市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去年仅财政收入就占马鞍山市的40%;另外就是马钢这个企业代表着马鞍山的创业、创新精神。正是始终秉持这种精神,马钢实现了产量从2000年的400万吨增长到去年的1000万吨。2007年,随着二期新区全面建成投产,马钢在“十一五”末生产规模将提升至1500万吨。实现产量递增的同时,马钢技术创新也有突破,主打产品H型钢刚刚获得国家技术进步二等奖,二期500万吨薄板工程将改变国产汽车外壳用钢主要依赖进口的历史。前不久,王金山省长视察马钢时给予了高度评价:马钢新速度,新在又好又快。然而,一产独大的经济结构毕竟有其局限性,因此,这些年在马钢发展实现“一马当先”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国企改制等,使其他企业也实现了迅速壮大,最终形成“万马奔腾”的科学、均衡发展的新局面。
  《中国城市经济》:请您谈谈马鞍山在主动融入长三角的过程中实现了哪些新突破?融入的积极意义是什么?
  丁海中:从地理的角度讲我们和南京是山水相连、人文相通的,马鞍山离南京的新外环十公里,而且在经济、社会、文化上也是一个系统,从政府到企业到民间是密切往来。马鞍山到上海也就3个多小时,换句话说我们本来就是长三角的一个角,只不过是行政区划有所分开而已。从另一方面讲,按照中央中部地区崛起和安徽东向战略要求,马鞍山正好处于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第一方阵排头兵的位置。当前,我们在思想观念上、体制上、规划上、政策上、基础设施上、人力资源上与长三角正在进行全方位的对接。这项工作通过政府来组织,企业是主体,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也有了巨大的发展和长足的进步。马鞍山和长三角地区的部门也签署了相关的协议,人力资源等方面我们也共同上网相互代理。另外安徽省内马芜铜宜四个城市也采取了联合组团出去销售。从企业层面讲,我们的公交系统实现了“一卡通”,来往非常的方便。而在马鞍山引进的内资投资中来自长三角的资金就占到75%。而据有关权威人士透露,目前纳入长三角城镇群规划的城市已达23个,其中就有马鞍山。
其他文献
2006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第一次把“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区分为预期性指标和约束性指标,把长期以来“挂帅”的GDP和人均GDP增长率  列为预期性指标,而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5年降20%),主要污染物(指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减少(5年降10%)等列为约束性指标。所谓约束性指标,即“约束性指标是在预期性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并强化了政府责任的指标,
期刊
《中国城市经济》:作为一位政协委员和有着丰富经验的城市管理者,您对中国城市经济的发展有哪些建议?  厉有为:我的建议是,城市政府要建设成廉洁高效的政府,注重环境建设的政府,注重文化建设的政府,注重城市民生建设的政府。  政府官员的廉洁建设,已经提到党的议事日程上来,但是城市官员的问题曾出不穷,特别是在经济领域,值得城市政府警惕,因为不廉洁的政府官员将离百姓越来越远。  另一方面就是节约,它有两个具
期刊
什么是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这个问题在学术理论界和管理层一直有着不同的观点。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首席专家牛文元说,十六大时为城市化下了一个定义——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我认为这是合乎中国城市发展规律的方向。  牛文元委员说,谈到这个问题,就有必要对建国近60年的城市化历程来一个总结。最初的三十几年,国家对城市的管理是计划经济的模式,因矿而生,因企而生,城市的规模与产业结构都是围
期刊
3月16日,在歷时1小时55分、由1200名中外记者参加的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回答了涉及金融外汇、中日关系、两岸局势、反腐倡廉、环境保护等内容的提问。谈到民生问题时,他饱含深情地说:“解决民生问题还是要让人民生活得快乐和幸福……记者也许问,什么叫快乐?我可以借用诗人艾青的句诗:‘去问开化的大地,去问解冻河流。’”
期刊
位于长江经济带龙首的常州,是一座始终充满创新理想的城市。上世纪初,他吐故纳新成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改革开放之初,他敢为人先地成为闻名全国的工业明星城市,并以乡镇工业发达为时代特征与苏州、无锡共同创造了著名的“苏南模式”;今天,他高擎着创新的火炬,继续奔跑在中国城市方阵的最前列!  《中国城市经济》:2月25日,春节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常州市委、市政府便召开全市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表彰动员大会,
期刊
《中国城市经济》:在福建省第八次党代会上省委书记卢展工指出,要“发挥泉州创业型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如何理解这段话的内涵?   郑道溪:首先,我认为这一要求切合实际,定位准确,也非常及时,饱含着福建省委对泉州的鼓舞和期望,我们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切实担负起省委赋予的历史重任。至于内涵我觉得“支撑和带动作用”是目标和要求,“经济快速发展”是基础和前提,“创业型城市”是载体和定位。目前,
期刊
《中国城市经济》:作为解放军代表,您是如何从我国军队与国防建设的角度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呢?  李国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央新世纪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在今年温总理的政府报告中,通篇贯穿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思想。作为军队来说,同样应该认真贯彻这一重要思想。  一个方面是,在军队的自身建设上要贯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具体就是要进一步密切三个关系:加强兵兵关系,坚决反对和
期刊
“看来我与大海还是有着深厚的缘分”,当记者问及赴厦门工作的感受时,刘赐贵幽默地回应道。刘所说的缘分是指九年前担任福建海洋局局长的工作经历,2002年他被派赴革命老区龙岩历任市长、市委书记,暂别大海五年。而此前不久刘又被任命为厦门市代市长。  新到任的父母官引發了厦门坊间热议不断,普遍观点是对刘“在龙岩主政期间全面提升城市经济地位和清廉亲民实干”表示赞许,但也有网民表示担心其“会不会是个‘唯GDP论
期刊
《中国城市经济》:我们知道乌海地处大陆深处气候干燥多风,周边又有三大沙漠包围,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提出建设宜居城市基于什么考虑?  赵忠:正像你所说的,乌海自然环境相对来说比较恶劣。五十年前,就是在这样极为恶劣的条件下,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齐聚乌海,以饱满的热情和乐观的精神投入到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中,支援国家建设,可以说,乌海的今天是用他们的青春和汗水换来的。如今,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已白发苍苍,我们这
期刊
“你问的问题涉及面有些广”,这位学农出身,从基层脚踏实地成长起来的市委书记言语间显映着务实、直爽的本色,“我还是集中谈谈衢州发展特色经济的情况吧”,厉志海说。  近年来,清丽秀美的衢州迎来了新一轮黄金发展期。然而,和许多城市不同的是,这座肩负着浙江西部生态保护重任的城市,每前进一步都会受到各方的特别关注。  “我觉得发展特色经济是提升衢州区域竞争力的关键之举”,他说,“这个竞争力的实质就是错位发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