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中国1996年长征三号乙火箭首飞失利”视频在网上不胫而走,网传“这次火箭撞山击中家属区,至少造成500人死亡”。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在其官方微博上予以回应,对其中传言逐一辟谣:1.因安全和保密原因,火箭发射场周围决不允许有家属区或居民区,也不允许任何闲杂人等入内;2.图中只是发射场周边的协作楼,用于技术人员临时住宿,在火箭发射前12小时内会全部清空,工作人员也要全部进入地下掩体确保安全;3.这段视频一直公开透明且用于航天工作者入职时的安全和质量教育,用以提醒每一位航天人一定要以错为鉴,在工作中要精益求精。
一则网络谣言,打开了一段尘封的往事。20年前,“长征三号乙火箭首飞失利”究竟发生了什么?
“这次任务成功了了不得,
不成功不得了”
长征三号乙是一枚三级大型液体捆绑式运载火箭,它以长征三号甲为芯级,再捆绑4个助推器,是当时中国推力最大的运载火箭,该火箭主要用于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是中国用于商业发射的主力箭型。
当时的航天发射远没有现在密集,加上“长三乙”又是一枚新型火箭,并且首发就承担了商业发射的重任,这些因素都注定了任务被高度关注。1996年2月12日,在发射前最后一次协调动员会上,时任火箭总设计师龙乐豪代表试验队发言,他曾经说了这样一句话:“这次任务,成功了了不得,不成功不得了。”
2月14日15点,火箭进入规定中的发射前12小时程序,发射阵地戒备森严。晚饭时分,因为有一部分试验队员在阵地上,平时热闹的食堂显得空空荡荡。晚餐的食谱没什么特殊,主食:馒头、花卷、米饭;三个菜:红烧猪蹄、白菜粉条、烧茄子。吃饭的人们也显得很匆忙,有人抓了两个馒头就走。
2月15日凌晨2点30分,随着发射时间临近,场坪上停泊的汽车一辆接一辆开走,发射阵地越来越空旷……
“飞起来了……低头了……
掉下去了……”
1996年2月15日凌晨3点,随着“点火!”一声令下,熊熊烈焰托举着巨大的箭体冉冉上升,上升。
然而,一个意外出现了。火箭飞行姿态突然出现异常,原本笔直的箭体倾斜而去,彻底偏离了发射方向。紧接着,屏幕上出现一团橘红色的火球。几乎同时,轰的一声响,像是闷雷在不远处落地。立刻,指挥部里感到一阵震颤,悬挂在前面的大屏幕摇晃了几下,照明灯全部熄灭了。
一片沉寂。每个人都清楚地意识到,发生了意外,火箭爆炸了。指挥所里的空气凝固了似的。
应急灯前聚拢了一些工作人员,借着暗淡的灯光,他们飞快地记录着计算机里的数据。
黑暗中,有人递来了湿毛巾,由于担心火箭发射燃料中的有毒气体,事先早都有所准备。走廊里灌满了急促的脚步声,很快,一个,又一个,人们捂着湿毛巾冲了出去。
阵地指挥所里,巡视归来的指挥员接通了北京的专线,“飞起来了……低头了……掉下去了……驻地协作楼一侧,掀了……”
“公家的物品,
一定都要抢出来……”
4点50分,试验队接到了命令,撤离发射现场。两辆大轿车停在人们面前,车窗上的玻璃全都没了,车里座椅和通道上到处是粉碎的玻璃碴子。原来,火箭姿态失控,撞向距发射塔架1850米的山坡,坠地爆炸,星箭俱毁。爆炸后的冲击波对周遭来了一次剧烈的扫荡。
面对散落在地面的火箭残骸,许多人流下了眼泪。担任火箭总体设计的一位高工拾起一块残片哽咽着说,“不是咱们输不起,实在是中国航天干出一个型号太不容易了!就说经费吧,欧洲阿里安高达70多亿美元,我们研制‘长三乙’,所有经费加起来还不及它的零头……”
从各处聚拢来的试验队员们相对无语。各个分队开始清点人数,集合自己的队友。
多年过去,网上流传的伤亡版本显然是太过夸大了。发射前,无论是试验队员、发射中心的工作人员,还是附近村落的老百姓,都已经按照惯例进行了疏散,提前从“危险区域”撤离。据《人民日报》1996年3月3日报道,“本次事故造成6人死亡,57人受伤住院。在受伤的57人中,目前已有49人治愈出院,各项善后工作业已结束”。
龙乐豪低着头从人群中走过,他的眼睛红着。没有谁过去打扰他,那个时候,即便是出于安慰的表达,都觉得残酷。在集合地,试验队副总指挥把队部的十几位队员招呼在一起,通报了指挥部紧急商议后的决定,他脸色铁青,“现在,不是垂头丧气的时候!天亮以后,组织大家抢险,我们自己在驻地的物品谁也先别动,自己的东西有损失也就算了,公家的物品,尤其是一些文件、资料,一定都要抢出来……”
当日,三架专机紧急飞临西昌,按照计划,三架飞机将试验队运抵北京南苑机场。晚上,专机降落在南苑机场。从舷窗上看去,接机的领导和亲人已经等候在停机坪上,拥抱、握手代替了往日的接机献花。
(摘自《北京青年报》)
一则网络谣言,打开了一段尘封的往事。20年前,“长征三号乙火箭首飞失利”究竟发生了什么?
“这次任务成功了了不得,
不成功不得了”
长征三号乙是一枚三级大型液体捆绑式运载火箭,它以长征三号甲为芯级,再捆绑4个助推器,是当时中国推力最大的运载火箭,该火箭主要用于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是中国用于商业发射的主力箭型。
当时的航天发射远没有现在密集,加上“长三乙”又是一枚新型火箭,并且首发就承担了商业发射的重任,这些因素都注定了任务被高度关注。1996年2月12日,在发射前最后一次协调动员会上,时任火箭总设计师龙乐豪代表试验队发言,他曾经说了这样一句话:“这次任务,成功了了不得,不成功不得了。”
2月14日15点,火箭进入规定中的发射前12小时程序,发射阵地戒备森严。晚饭时分,因为有一部分试验队员在阵地上,平时热闹的食堂显得空空荡荡。晚餐的食谱没什么特殊,主食:馒头、花卷、米饭;三个菜:红烧猪蹄、白菜粉条、烧茄子。吃饭的人们也显得很匆忙,有人抓了两个馒头就走。
2月15日凌晨2点30分,随着发射时间临近,场坪上停泊的汽车一辆接一辆开走,发射阵地越来越空旷……
“飞起来了……低头了……
掉下去了……”
1996年2月15日凌晨3点,随着“点火!”一声令下,熊熊烈焰托举着巨大的箭体冉冉上升,上升。
然而,一个意外出现了。火箭飞行姿态突然出现异常,原本笔直的箭体倾斜而去,彻底偏离了发射方向。紧接着,屏幕上出现一团橘红色的火球。几乎同时,轰的一声响,像是闷雷在不远处落地。立刻,指挥部里感到一阵震颤,悬挂在前面的大屏幕摇晃了几下,照明灯全部熄灭了。
一片沉寂。每个人都清楚地意识到,发生了意外,火箭爆炸了。指挥所里的空气凝固了似的。
应急灯前聚拢了一些工作人员,借着暗淡的灯光,他们飞快地记录着计算机里的数据。
黑暗中,有人递来了湿毛巾,由于担心火箭发射燃料中的有毒气体,事先早都有所准备。走廊里灌满了急促的脚步声,很快,一个,又一个,人们捂着湿毛巾冲了出去。
阵地指挥所里,巡视归来的指挥员接通了北京的专线,“飞起来了……低头了……掉下去了……驻地协作楼一侧,掀了……”
“公家的物品,
一定都要抢出来……”
4点50分,试验队接到了命令,撤离发射现场。两辆大轿车停在人们面前,车窗上的玻璃全都没了,车里座椅和通道上到处是粉碎的玻璃碴子。原来,火箭姿态失控,撞向距发射塔架1850米的山坡,坠地爆炸,星箭俱毁。爆炸后的冲击波对周遭来了一次剧烈的扫荡。
面对散落在地面的火箭残骸,许多人流下了眼泪。担任火箭总体设计的一位高工拾起一块残片哽咽着说,“不是咱们输不起,实在是中国航天干出一个型号太不容易了!就说经费吧,欧洲阿里安高达70多亿美元,我们研制‘长三乙’,所有经费加起来还不及它的零头……”
从各处聚拢来的试验队员们相对无语。各个分队开始清点人数,集合自己的队友。
多年过去,网上流传的伤亡版本显然是太过夸大了。发射前,无论是试验队员、发射中心的工作人员,还是附近村落的老百姓,都已经按照惯例进行了疏散,提前从“危险区域”撤离。据《人民日报》1996年3月3日报道,“本次事故造成6人死亡,57人受伤住院。在受伤的57人中,目前已有49人治愈出院,各项善后工作业已结束”。
龙乐豪低着头从人群中走过,他的眼睛红着。没有谁过去打扰他,那个时候,即便是出于安慰的表达,都觉得残酷。在集合地,试验队副总指挥把队部的十几位队员招呼在一起,通报了指挥部紧急商议后的决定,他脸色铁青,“现在,不是垂头丧气的时候!天亮以后,组织大家抢险,我们自己在驻地的物品谁也先别动,自己的东西有损失也就算了,公家的物品,尤其是一些文件、资料,一定都要抢出来……”
当日,三架专机紧急飞临西昌,按照计划,三架飞机将试验队运抵北京南苑机场。晚上,专机降落在南苑机场。从舷窗上看去,接机的领导和亲人已经等候在停机坪上,拥抱、握手代替了往日的接机献花。
(摘自《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