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阐述了睢宁县围村林的基本现状及形成的原因,并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介绍了围村林的作用,提出了发展围村林的建议,以供其他地区村庄发展围村林借鉴。
关键词 围村林;现状;形成原因;作用;发展建议;江苏睢宁
中图分类号 S7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23-0100-01
围村林是村庄周围、农田、村旁、道路、水体、山体及房前屋后、自留地、三等地等逐年形成的人工林,多以乔木为主。它是具有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成片林,能起到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改良土壤、保护野生动植物生长繁衍的作用,是保护人们家园的“绿色屏障”。
1基本现状
睢宁县地处全国交通枢纽重要城市徐州东南,属黄河冲积平原,典型的苏北平原农业大县。1996年11月17日中央电视台以《意杨第二故乡——睢宁县》为题,专题报道了睢宁县意杨发展状况,并总结出睢宁意杨发展中“五最”的事实,即意杨成片林面积最多、造林成活率最高、年生长量最快、材质最佳、单株立木材积最大5项之最。于2005年成功申报“中国意杨之乡”。全县辖16个镇390个行政村,总人口132.98万人,土地面积1 769.19km2,有林地面积5.1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已达33.6%,居全省第一,其中围村林、村庄绿化1.4万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的46%。早在1995年国内外林业专家学者到睢宁视察时就发现睢宁每个村庄就是一个小林场。因此,围村林是我县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占比重较大,对改善农林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围村林形成原因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县围村林随着土地承包责任制的推行逐步发展起来。广大农民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后一手抓种植,一手抓养殖。由于睢宁土地存砂质,农民种粮产量极低,生活保障得不到落实;加之一些鸡、鸭、猪、羊等到处乱跑,村外鸡嘴田庄稼往往有种无收。于是,农民们就在这些土地上栽植杨树以改善生活环境。农民们惜土地如金,不遗余力,在村边、自留地、荒废地、闲散地、垃圾堆放地也种植杨树,为其穿上“保护衣”使之逐渐长大成材,增加收入,便形成了围村林。随着农田耕作机械化的提高及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农村村庄周围的自留地、低洼地、土壤板结的不良土地等中、小块地,由于不适用机械作业,大都被栽植了树木。我县地处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综合治理生态林体系工程范围内,受台风、龙卷风、冰雹、风沙等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多,造成损失较大,为了人民生命财产及美好家园,单独建立了绿色隔离带——围村林。
3围村林的作用
3.1生态效益
栽植围村林使我县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它不仅降低了风速,增加了湿度,制造了氧气,更保证了农业的高产稳定。近几年,野生鸟类数量渐渐增多,田野里时常可见野兔、雉类等野生小动物的活动,真正成为了“绿色家园”。
3.2经济效益
特大型生产规模企业的存在对速生丰产林和次、小、薪材形成巨大需求。据统计,目前我县共有木材加工企业314家,从业人员1.6万人,年产板材56万立方米,年产值11亿元,占全县工业产值16%,成为我县的第一支柱产业。而大量的木材生产原料,来源于围村林。因为围村林所在的村庄、宅旁的立地条件较好,且便于管理、浇水、施肥,林木生长快,成材周期短,农民除自用外,将大部分木材供用于地方木业,在市场经济下我县木业快速发展。木材原料的一路飙升,给农民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极大地调动了农民植树造林的积极性。
3.3社会效益
围村林更是整个绿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延伸到各个角落,以丰富的外表内涵,使人们在享受天然氧吧的同时,给人以美的感受。它不仅能反映出一个村庄的外在形象,同时可以体现一个村庄的文化内涵和特色,更反映出经济发展水平、文明程度和人的精神风貌。为人们提供游玩休息场所,在美化景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4发展围林村的建议
4.1加强宣传,树标引路,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要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到农户家中,广泛宣传围村林的重要意义,形成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同时各村要按照“先行试点,逐步推进”的要求,通过调查研究,确定试点村庄,总结经验,推广典型。通过村与村联动,逐村观摩选择有代表性、有亮点、有特色的围村林相互学习借鉴,进一步开阔视野,取长补短,逐步推动围村林及村庄绿化工作的全面开展。
4.2分类指导,分步实施
本着因地制宜、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各村自然环境,选择主要的乡土树种为主,不搞千篇一律,要见
缝插绿,乔灌结合,农田、水体、道路、山体、绿化相互融合,与庭园经济、经济林果相结合,打造“村在林中,林中有村”的优美环境,形成错落有致、绿叶常青的乡村情趣。
4.3加强科学研究,实行集约化经营
围村林具有一定集约经营水平,但在管理、科研等方面尚需完善和加强。在树种选择与搭配、壮苗培育、病虫害防治、产品加工利用、市场需求等方面尚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要求,因此应加强对围村林进行多种措施的抚育,尽量缩短围村林的砍伐周期。
4.4适当调整林种结构
在林种配置上,适量增加经济林种,因为平原地区交通便利,距离城市较近,适量栽植经济树种,生产果品有广阔的市场;同时在围村林中发展经济林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较强的技术力量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它对发展农村经济、村庄绿化、提高农民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4.5应重视对古树、大树的保护
古树大树是人类不可多得的活文物,是历史的见证。随着速生林的落户及其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村庄中的古树大树生存空间被人为挤占,大树数量上越来越少,而且正逐渐走向消亡。这是一个刻不容缓亟需认真对待和解决的新问题,因为古树、大树也是一个城市、村庄生态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既然客观形成,我们就应把其列入绿化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要列入绿化监理范畴,逐步建立健全古树、大树档案资料和挂牌管理,每年由林业主管部门拨付一定数额的资金,一方面作林木所有者的经济补贴,另一方面作古树、大树的“健康”检查及恢复拯救开支,让古树、大树真正成为我县的活文物。
关键词 围村林;现状;形成原因;作用;发展建议;江苏睢宁
中图分类号 S7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23-0100-01
围村林是村庄周围、农田、村旁、道路、水体、山体及房前屋后、自留地、三等地等逐年形成的人工林,多以乔木为主。它是具有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成片林,能起到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改良土壤、保护野生动植物生长繁衍的作用,是保护人们家园的“绿色屏障”。
1基本现状
睢宁县地处全国交通枢纽重要城市徐州东南,属黄河冲积平原,典型的苏北平原农业大县。1996年11月17日中央电视台以《意杨第二故乡——睢宁县》为题,专题报道了睢宁县意杨发展状况,并总结出睢宁意杨发展中“五最”的事实,即意杨成片林面积最多、造林成活率最高、年生长量最快、材质最佳、单株立木材积最大5项之最。于2005年成功申报“中国意杨之乡”。全县辖16个镇390个行政村,总人口132.98万人,土地面积1 769.19km2,有林地面积5.1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已达33.6%,居全省第一,其中围村林、村庄绿化1.4万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的46%。早在1995年国内外林业专家学者到睢宁视察时就发现睢宁每个村庄就是一个小林场。因此,围村林是我县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占比重较大,对改善农林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围村林形成原因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县围村林随着土地承包责任制的推行逐步发展起来。广大农民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后一手抓种植,一手抓养殖。由于睢宁土地存砂质,农民种粮产量极低,生活保障得不到落实;加之一些鸡、鸭、猪、羊等到处乱跑,村外鸡嘴田庄稼往往有种无收。于是,农民们就在这些土地上栽植杨树以改善生活环境。农民们惜土地如金,不遗余力,在村边、自留地、荒废地、闲散地、垃圾堆放地也种植杨树,为其穿上“保护衣”使之逐渐长大成材,增加收入,便形成了围村林。随着农田耕作机械化的提高及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农村村庄周围的自留地、低洼地、土壤板结的不良土地等中、小块地,由于不适用机械作业,大都被栽植了树木。我县地处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综合治理生态林体系工程范围内,受台风、龙卷风、冰雹、风沙等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多,造成损失较大,为了人民生命财产及美好家园,单独建立了绿色隔离带——围村林。
3围村林的作用
3.1生态效益
栽植围村林使我县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它不仅降低了风速,增加了湿度,制造了氧气,更保证了农业的高产稳定。近几年,野生鸟类数量渐渐增多,田野里时常可见野兔、雉类等野生小动物的活动,真正成为了“绿色家园”。
3.2经济效益
特大型生产规模企业的存在对速生丰产林和次、小、薪材形成巨大需求。据统计,目前我县共有木材加工企业314家,从业人员1.6万人,年产板材56万立方米,年产值11亿元,占全县工业产值16%,成为我县的第一支柱产业。而大量的木材生产原料,来源于围村林。因为围村林所在的村庄、宅旁的立地条件较好,且便于管理、浇水、施肥,林木生长快,成材周期短,农民除自用外,将大部分木材供用于地方木业,在市场经济下我县木业快速发展。木材原料的一路飙升,给农民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极大地调动了农民植树造林的积极性。
3.3社会效益
围村林更是整个绿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延伸到各个角落,以丰富的外表内涵,使人们在享受天然氧吧的同时,给人以美的感受。它不仅能反映出一个村庄的外在形象,同时可以体现一个村庄的文化内涵和特色,更反映出经济发展水平、文明程度和人的精神风貌。为人们提供游玩休息场所,在美化景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4发展围林村的建议
4.1加强宣传,树标引路,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要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到农户家中,广泛宣传围村林的重要意义,形成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同时各村要按照“先行试点,逐步推进”的要求,通过调查研究,确定试点村庄,总结经验,推广典型。通过村与村联动,逐村观摩选择有代表性、有亮点、有特色的围村林相互学习借鉴,进一步开阔视野,取长补短,逐步推动围村林及村庄绿化工作的全面开展。
4.2分类指导,分步实施
本着因地制宜、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各村自然环境,选择主要的乡土树种为主,不搞千篇一律,要见
缝插绿,乔灌结合,农田、水体、道路、山体、绿化相互融合,与庭园经济、经济林果相结合,打造“村在林中,林中有村”的优美环境,形成错落有致、绿叶常青的乡村情趣。
4.3加强科学研究,实行集约化经营
围村林具有一定集约经营水平,但在管理、科研等方面尚需完善和加强。在树种选择与搭配、壮苗培育、病虫害防治、产品加工利用、市场需求等方面尚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要求,因此应加强对围村林进行多种措施的抚育,尽量缩短围村林的砍伐周期。
4.4适当调整林种结构
在林种配置上,适量增加经济林种,因为平原地区交通便利,距离城市较近,适量栽植经济树种,生产果品有广阔的市场;同时在围村林中发展经济林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较强的技术力量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它对发展农村经济、村庄绿化、提高农民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4.5应重视对古树、大树的保护
古树大树是人类不可多得的活文物,是历史的见证。随着速生林的落户及其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村庄中的古树大树生存空间被人为挤占,大树数量上越来越少,而且正逐渐走向消亡。这是一个刻不容缓亟需认真对待和解决的新问题,因为古树、大树也是一个城市、村庄生态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既然客观形成,我们就应把其列入绿化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要列入绿化监理范畴,逐步建立健全古树、大树档案资料和挂牌管理,每年由林业主管部门拨付一定数额的资金,一方面作林木所有者的经济补贴,另一方面作古树、大树的“健康”检查及恢复拯救开支,让古树、大树真正成为我县的活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