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职语文教师应把握职业教育的特征,结合学生实际,调整教法,充分发挥语文的教育功能和熏陶价值。应当努力挖掘教材的内涵,做语文知识的传导者;密切联系专业学习,做学生职业生活的指导者;大力培植创新精神,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培育者;紧密结合审美教育,做学生灵魂情感的塑造着。
【关键词】语文;教师角色;职业教育
韩愈言:师者,授业、传道、解惑者也。唐时韩愈对教师角色的定义,在现代化的今天依然有其价值,只是所授之业、所传之道、所解之惑已全然不同。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指导思想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语文教学在中职学校中既担负着“服务学生专业学习”的任务,又肩负着“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和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重任,对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发展个性特长,形成健全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职校学生的语文基础相对较差,语文学习的氛围相对淡薄,这就需要职校语文教师确定好自身的角色,把握职业教育的特征,结合实际,调整教法,充分发挥语文的教育功能与熏陶价值。
1努力挖掘教材内涵,做学生语文知识的传导者。
随着时代的发展,语文的内涵和外延有了新的发展,对语文知识层次的认识也有了新的发展。因此语文教师也要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态度、方法来面对今天的语文教学,应在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认识学生差异性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教材内涵,挖掘语文知识新的内涵,在学生和知识之间架设一道宽广的桥梁,引领学生走进语文的殿堂,获取丰富的语文知识。
1.1充分挖掘语文中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陈述性知识主要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程序性知识指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如何思维”的知识。韩雪屏以现代心理学的广义知识观来重新审视语文课程的知识基础,发现我们现有的语文知识多为陈述性知识,缺少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韩雪屏认为缺少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是从语文的表面进行审视的结果。而如果我们充分利用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挖掘出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例如在教授现代散文《故都的秋》时,我们除了对文章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等陈述性知识进行讲述之外,还应该结合另外的一些描写秋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体会到比较阅读是一种重要的语文学习方法。同时,要让学生用小段的文字来描写自己心目中的秋的特征,在接受的同时学会创造。语文教师一定要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要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注意挖掘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教会学生怎样学比教会学生学什么更加重要,通过对语文学习规律与方法的掌握使学生形成自觉的语文思维。
1.2努力挖掘文章中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让学生体会语文的魅力。文学都是人类智慧和思想的结晶,语文中透射出伟大的人文光芒。各个时代的作品有着不同的思想内涵,艺术表现手法也有不同。教师应透过语言文字去挖掘作品的思想美和艺术美。例如李白的《越中览古》,从表面上看是咏史,是概叹历史的变迁与盛衰的无常。而如果结合当时的历史和李白的经历,我们可以发现李白是借诗来劝讽当朝统治者应当励精图治,发奋图强。同时也有对自己不能报效国家,落魄江湖的一种宣泄和情绪的自我调节。中职学生由于情感体验和知识积累的缺失,有时很难理解文字中所折射的精神特质和思想风貌,教师的挖掘和启发对他们欣赏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
2密切联系专业学习,做学生职业生活的指导者。
中职语文教学不能脱离职业教育而存在,“学科本位”的语文教学在中职学校并不现实。因此教学中要注意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应注重语文知识的专业实用性。
2.1利用语文的道德熏陶性,帮助学生端正职业态度,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生活观。中职学生往往没有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明晰的职业观,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时会不知所措,从而引发厌学、逃学等现象。语文教学是一种思想道德熏陶的过程,在学生的养成教育中占很重要的位置。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学语文不是只学雕虫小技,而是学语文学做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对于中职学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语文是生动形象的,不是枯燥死板的道德说教,课文中积淀着人间真挚的情感,蕴含着劳动者伟大的智慧。这些思想和艺术的表达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观点和态度。
2.2利用语文的工具性,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结合专业特色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水平。职场生活离不开语言的表达,各种专业课程的学习也脱离不了对文字的理解。语文水平好的学生,往往在专业学习中得心应手。而像产品说明书的撰写、文案广告的创造、计划总结的写作等都是以后职业生活中所必需的,这些都离不开语文的学习。而职教特性使得语文教学更应注重专业需求,向专业特色倾斜。应根据专业的特点来选择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学生和专业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语文训练。这就要求语文老师了解所授班级的专业特点,了解学生将来的职业特征,而不是茫然地进行完全没有专业特性的大一统教学。像机械类专业对语文的能力要求相对较低,应当强调语言表达明白通顺,注重对说明文和议论文的阅读指导,注重对应用文写作的指导;而文秘专业的语文教学要求表意清晰、准确、简洁,要求学生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能够自如的进行各种文体的欣赏和撰写。这种层次的区分不是从教材的角度来实现,是要需要语文教师课堂上的灵活掌握。
3大力培植创新精神,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培育者。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中职学生将是生产力的直接创造者和推动者,更加需要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善于激活和引导,利用语文教材和课堂中的各种要素,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主动性。
3.1要大力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智者善疑,亚理斯多德曾经说过:“人的思维是从质疑开始的”。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是诱发学生创新欲望、创新动机的切入点。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对深层次问题的思考。讲述《荷塘月色》时,各种参考书一般解释朱自清先生淡淡的哀愁的原因是由国民党的白色恐怖而引发其对现实的不满,对作者的这种不满的都表示肯定和赞誉。而我在教的时候就会联系鲁迅的文体风格,引导学生去质疑朱自清的这种不满所表现的某种懦弱性,从而思考面对恐怖文人应该怎样去斗争。 3.2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形式。无沦是阅淡还是写作教学,或是语文知识的教学都可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比如教《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让学生设想自己如果是海伦,这三天最想做什么。让学生在充分的想象中体会海伦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作文教学更是便利于发散思维的训练,我们进行作文教学时,应当尽量避免命题作文,应多进行开放性的作文训练,鼓励学生写自己的经历,鼓励学生合理的虚构。
3.3善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反过来思考问题。在完成课文教学任务之后另辟蹊径,提出一些逆向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可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想深度。例如在上完《项链》之后,我要求学生讨论假如女主人公没有选择去还债而是选择逃避将会是怎样的结局,这样逆向的思考可以让学生在批判虚荣心的同时明白人性中闪亮的一面。还可以利用写作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在审题立意的过程中选择逆向思维,去挖掘题材中有意义的东西。在构思时,鼓励学生创新,以非常规的方式来粘合文字,表达中心。
4紧密结合审美教育,做学生灵魂情感的塑造者。
美育是实现人类自身美化、完美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情感为目的者也。”中职语文教材中,选编了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提供了具有极为丰富的美学内容,为审美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平台。
4.1运用多种手段,训练学生感知美的能力。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挖掘作品中的美的因素,运用多种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可以通过对篇章的分析,让学生感知作品的思想美和艺术美。而朗读教学是引领学生感知语言美的最直接的方式。这种最原始的教学方法经常被我们所忽视。通过精心设计的朗读教学,创设审美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可以培养学生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美、理解美的能力。
4.2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审美想象力常常为人现实匮乏的补充与慰藉。审美想象力是由审美情绪激发的,而审美情绪是和已有的审美经验联系一起的。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将课文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经验结合起来,进行适度的启发,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这种结合要求教师在分析课文及启发提问时,恰当地融入中职学生的生活内容,抓住课文中最能凝聚作者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的焦点,诱导学生阐发、品味。还应该根据课文设计出各种有益于想象、联想的训练台阶,使学生得到发生想象和扩展联想的实践锻炼。
4.3激发审美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丰富多彩的语文内容无不寄寓了作者的审美情感。要启发、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了解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从而去发现美,创造美。鼓励学生大胆仿写名篇,启迪学生创造美的智慧,使学生逐步掌握创造美、表现美的写作技巧。古人所谓作文有“三偷”:浅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 “偷”就是摹仿、借鉴古人的创作技法。还要让学生多观察自然和社会,去挖掘自然和社会中的美的因素进行创造,运用正确的美学观点塑造自己的灵魂,热情投身于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中去。
参考文献
[1] 韩雪屏.审视语文课程的知识基础[J].语文建设,2002(5):11-13.
[2] 崔新建.人文素质及其培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 5):117-119.
[3] 王生雨.高职教育中如何开展语文教学[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74-77.
[4] 安洪斌.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J].中国职业教育,2003( 7上):61.
【关键词】语文;教师角色;职业教育
韩愈言:师者,授业、传道、解惑者也。唐时韩愈对教师角色的定义,在现代化的今天依然有其价值,只是所授之业、所传之道、所解之惑已全然不同。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指导思想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语文教学在中职学校中既担负着“服务学生专业学习”的任务,又肩负着“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和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重任,对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发展个性特长,形成健全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职校学生的语文基础相对较差,语文学习的氛围相对淡薄,这就需要职校语文教师确定好自身的角色,把握职业教育的特征,结合实际,调整教法,充分发挥语文的教育功能与熏陶价值。
1努力挖掘教材内涵,做学生语文知识的传导者。
随着时代的发展,语文的内涵和外延有了新的发展,对语文知识层次的认识也有了新的发展。因此语文教师也要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态度、方法来面对今天的语文教学,应在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认识学生差异性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教材内涵,挖掘语文知识新的内涵,在学生和知识之间架设一道宽广的桥梁,引领学生走进语文的殿堂,获取丰富的语文知识。
1.1充分挖掘语文中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陈述性知识主要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程序性知识指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如何思维”的知识。韩雪屏以现代心理学的广义知识观来重新审视语文课程的知识基础,发现我们现有的语文知识多为陈述性知识,缺少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韩雪屏认为缺少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是从语文的表面进行审视的结果。而如果我们充分利用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挖掘出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例如在教授现代散文《故都的秋》时,我们除了对文章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等陈述性知识进行讲述之外,还应该结合另外的一些描写秋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体会到比较阅读是一种重要的语文学习方法。同时,要让学生用小段的文字来描写自己心目中的秋的特征,在接受的同时学会创造。语文教师一定要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要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注意挖掘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教会学生怎样学比教会学生学什么更加重要,通过对语文学习规律与方法的掌握使学生形成自觉的语文思维。
1.2努力挖掘文章中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让学生体会语文的魅力。文学都是人类智慧和思想的结晶,语文中透射出伟大的人文光芒。各个时代的作品有着不同的思想内涵,艺术表现手法也有不同。教师应透过语言文字去挖掘作品的思想美和艺术美。例如李白的《越中览古》,从表面上看是咏史,是概叹历史的变迁与盛衰的无常。而如果结合当时的历史和李白的经历,我们可以发现李白是借诗来劝讽当朝统治者应当励精图治,发奋图强。同时也有对自己不能报效国家,落魄江湖的一种宣泄和情绪的自我调节。中职学生由于情感体验和知识积累的缺失,有时很难理解文字中所折射的精神特质和思想风貌,教师的挖掘和启发对他们欣赏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
2密切联系专业学习,做学生职业生活的指导者。
中职语文教学不能脱离职业教育而存在,“学科本位”的语文教学在中职学校并不现实。因此教学中要注意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应注重语文知识的专业实用性。
2.1利用语文的道德熏陶性,帮助学生端正职业态度,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生活观。中职学生往往没有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明晰的职业观,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时会不知所措,从而引发厌学、逃学等现象。语文教学是一种思想道德熏陶的过程,在学生的养成教育中占很重要的位置。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学语文不是只学雕虫小技,而是学语文学做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对于中职学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语文是生动形象的,不是枯燥死板的道德说教,课文中积淀着人间真挚的情感,蕴含着劳动者伟大的智慧。这些思想和艺术的表达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观点和态度。
2.2利用语文的工具性,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结合专业特色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水平。职场生活离不开语言的表达,各种专业课程的学习也脱离不了对文字的理解。语文水平好的学生,往往在专业学习中得心应手。而像产品说明书的撰写、文案广告的创造、计划总结的写作等都是以后职业生活中所必需的,这些都离不开语文的学习。而职教特性使得语文教学更应注重专业需求,向专业特色倾斜。应根据专业的特点来选择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学生和专业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语文训练。这就要求语文老师了解所授班级的专业特点,了解学生将来的职业特征,而不是茫然地进行完全没有专业特性的大一统教学。像机械类专业对语文的能力要求相对较低,应当强调语言表达明白通顺,注重对说明文和议论文的阅读指导,注重对应用文写作的指导;而文秘专业的语文教学要求表意清晰、准确、简洁,要求学生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能够自如的进行各种文体的欣赏和撰写。这种层次的区分不是从教材的角度来实现,是要需要语文教师课堂上的灵活掌握。
3大力培植创新精神,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培育者。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中职学生将是生产力的直接创造者和推动者,更加需要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善于激活和引导,利用语文教材和课堂中的各种要素,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主动性。
3.1要大力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智者善疑,亚理斯多德曾经说过:“人的思维是从质疑开始的”。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是诱发学生创新欲望、创新动机的切入点。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对深层次问题的思考。讲述《荷塘月色》时,各种参考书一般解释朱自清先生淡淡的哀愁的原因是由国民党的白色恐怖而引发其对现实的不满,对作者的这种不满的都表示肯定和赞誉。而我在教的时候就会联系鲁迅的文体风格,引导学生去质疑朱自清的这种不满所表现的某种懦弱性,从而思考面对恐怖文人应该怎样去斗争。 3.2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形式。无沦是阅淡还是写作教学,或是语文知识的教学都可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比如教《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让学生设想自己如果是海伦,这三天最想做什么。让学生在充分的想象中体会海伦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作文教学更是便利于发散思维的训练,我们进行作文教学时,应当尽量避免命题作文,应多进行开放性的作文训练,鼓励学生写自己的经历,鼓励学生合理的虚构。
3.3善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反过来思考问题。在完成课文教学任务之后另辟蹊径,提出一些逆向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可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想深度。例如在上完《项链》之后,我要求学生讨论假如女主人公没有选择去还债而是选择逃避将会是怎样的结局,这样逆向的思考可以让学生在批判虚荣心的同时明白人性中闪亮的一面。还可以利用写作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在审题立意的过程中选择逆向思维,去挖掘题材中有意义的东西。在构思时,鼓励学生创新,以非常规的方式来粘合文字,表达中心。
4紧密结合审美教育,做学生灵魂情感的塑造者。
美育是实现人类自身美化、完美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情感为目的者也。”中职语文教材中,选编了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提供了具有极为丰富的美学内容,为审美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平台。
4.1运用多种手段,训练学生感知美的能力。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挖掘作品中的美的因素,运用多种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可以通过对篇章的分析,让学生感知作品的思想美和艺术美。而朗读教学是引领学生感知语言美的最直接的方式。这种最原始的教学方法经常被我们所忽视。通过精心设计的朗读教学,创设审美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可以培养学生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美、理解美的能力。
4.2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审美想象力常常为人现实匮乏的补充与慰藉。审美想象力是由审美情绪激发的,而审美情绪是和已有的审美经验联系一起的。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将课文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经验结合起来,进行适度的启发,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这种结合要求教师在分析课文及启发提问时,恰当地融入中职学生的生活内容,抓住课文中最能凝聚作者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的焦点,诱导学生阐发、品味。还应该根据课文设计出各种有益于想象、联想的训练台阶,使学生得到发生想象和扩展联想的实践锻炼。
4.3激发审美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丰富多彩的语文内容无不寄寓了作者的审美情感。要启发、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了解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从而去发现美,创造美。鼓励学生大胆仿写名篇,启迪学生创造美的智慧,使学生逐步掌握创造美、表现美的写作技巧。古人所谓作文有“三偷”:浅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 “偷”就是摹仿、借鉴古人的创作技法。还要让学生多观察自然和社会,去挖掘自然和社会中的美的因素进行创造,运用正确的美学观点塑造自己的灵魂,热情投身于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中去。
参考文献
[1] 韩雪屏.审视语文课程的知识基础[J].语文建设,2002(5):11-13.
[2] 崔新建.人文素质及其培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 5):117-119.
[3] 王生雨.高职教育中如何开展语文教学[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74-77.
[4] 安洪斌.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J].中国职业教育,2003( 7上):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