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从露天电影开始的禁毒路

来源 :方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you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彦在广场上给大家放映禁毒宣传片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禁毒宣传并不是放一场电影那么简单,他还印制了许多禁毒宣传册,每次放映前都会给当地人讲解禁毒知识,电影放到哪里,册子就发到哪里
  在安徽宿州,很多人都认识宿州市埇桥区城东街道城建所的李彦,他们早已习惯隔三差五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宿州市埇桥区的大街小巷。不管是市区的公园广场,还是乡镇的阡陌小路,不管是社区街道,还是企业学校,李彦都带着放映机、宣传展板和小册子,他的禁毒公益宣传就像是一个流动的教育课堂,常常吸引不少居民驻足观看和聆听。
  小城里来来往往的人无数,李彦拿着禁毒宣传单页站在展板前,他希望路过的每个人都能停留片刻,花几分钟的时间看看宣传单上的内容,他已经将那些禁毒防艾的相关知识烂熟于心,随时准备给人讲解。很多时候,李彦也不知道自己这样做有没有效果,他觉得,禁毒公益宣传这件事得有人做,他必须去做。
  近20年来,李彦和妻子为禁毒公益宣传几乎投入了所有的积蓄,夫妻俩开着一辆“禁毒宣传流动大篷车”跑遍了17个省156个市县,利用放电影的平台广泛宣传法律法规,放映禁毒题材的影片,自己制作禁毒展板,自掏腰包印刷禁毒宣传资料,还建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禁毒防艾志愿者工作站,这个工作站成为全国首个家庭式禁毒防艾宣传的教育基地,同时也是李彦禁毒宣传的新阵地。
  白天,李彦在工作站给来访的群众宣传禁毒知识,晚上,他就到社区、学校播放禁毒宣传电影。他感觉生活更加充实,也更有意义了。回想起禁毒宣传这条路,和他作为电影放映员密不可分,那一幕幕画面如胶片般保存在李彦的脑海中。
  2020年11月27日,长期奋战在禁毒宣传公益活动中的李彦,被评选为安徽省2020年度“十大法治人物”。

自行车、胶片和露天电影


  20世纪80年代初,16岁的李彦是一名电影放映员,这个职业在那个年代是有神秘色彩的,一盘盘电影胶片,在李彦的熟练操作下,转变为幕布上的精彩画面,这让很多人都羡慕不已。那时候摩托车、汽车还没有普及,只要不下雨,他就骑着自行车驮着机器到各个村子里去放映露天电影。人们对环境要求不高,只要有一片宽敞的空地就行。
  到了放映地点后,李彦先要搭上幕布,架起放映机,连接电源、功放、音箱,调试机器,然后,把电影胶片装在放映机左边的片臂上,右边片臂上装上空盘,再把电影胶片拉出来,经过镜头以及前后多个滚动传输轮,缠绕在空盘上,一切准备就绪,到了放映时间,他只要扳动播放旋钮,电影开始放映。
  露天电影在当时是农村最主要的文化娱乐活动,因为物质和精神的匮乏,電影对人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每到放电影的那一天,村里的人们就像是过节一样欢乐。
  李彦记得那时候战争影片较多,放得最多的是《地道战》《地雷战》,来来回回就那几部,即使看过很多遍人们依然乐此不疲,丝毫没有觉得这些反反复复播放的影片单调乏味。
  不论走到哪儿,李彦都能碰到熟人热情地打招呼,“李大哥,今天在哪个村放电影呀?俺们一会去找你。”
  “小孩子一见到我的车,就会开心地大喊‘放电影的来啦’,周边的街坊邻居都会闻声跑来。电影放完之后,他们又会追问我什么时候再来,或者扯着我的衣角央求我再多放一部。”一块白色幕布、一台电影放映机,伴随着老胶片“哒哒哒”的转动,每次放映完电影,李彦回到家里就已经是后半夜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机、影音设备的普及,人们在家就可以享受视听盛宴,对电影没有以前那么渴望了,露天电影逐渐走向没落,很多放映员纷纷转行,把理想和热爱都封存了起来。李彦也陷入过迷茫,但他很爱这一行,尽管露天电影不再受人追捧,但李彦却十分执着:“只要有人看,我就会坚持放下去。”
  只是后来,李彦放映的电影风格全变了,他不再只是放映大家喜爱的战争片、武侠片,而是专注放映有关禁毒宣传教育的电影。这样的转变,还得从他身边两位亲友的变故开始讲起。

毒品引发的悲剧


  改革开放后,李彦身边有很多人陆续离开农村,他的发小也随潮流到城里打工挣钱。在李彦眼里,发小是个能人,从小上学成绩就好,人很聪明,很早就到城里做服装生意,挣了不少钱。20世纪90年代初期,发小“混出了样子”,成了当时县城里的富人,派头十足,很是风光,那段时间,发小的发迹也让李彦心生羡慕。
  可好景不长,发小有一天却跑来找李彦借钱,李彦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位阔绰的老板,竟然会沦落到要向自己借钱。后来李彦才得知,发小那几年做生意结交了很多社会上的有钱人,他们认为吸毒是有钱人干的“时髦的事儿”,为了跟时髦,发小也染上了毒瘾,吸毒成瘾以后,生意也不做了,短短几年的时间就把百万家产全部挥霍一空了。妻子多次劝说无效后,绝望的妻子含泪带着年幼的女儿远嫁他乡,原本快乐幸福的一家,被毒品祸害得妻离子散、家破业败。
李彦在宿州市第十一中学开展禁毒普法宣传。(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李彦夫妻参加安徽省2020年度“十大法治人物”颁奖活动。(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这是李彦第一次见识到毒品的可怕,他一直觉得毒品应该是距离自己很远的东西,就好像妖魔鬼怪,只会听人说说,而不会真的看见,他不知道毒品的危害远远不止于此。李彦记得那是1999年的一个下午,他刚干完活回到家里,还没有来得及坐下喝口水,就接到表哥的一通电话,电话里传来的噩耗让他难以置信,17岁的表侄突然离开了人世。
  表侄小虎在不到10岁的时候,父母就离异了,一直跟着奶奶一起生活,老人关注更多的是孩子的身体成长,觉得只要吃饱穿暖就可以了,其他的并不是太重要,所以对孩子的精神生活根本关注不到,长期缺乏父母关爱的小虎经常逃学,初中还没毕业就在学校待不下去了,整天在外面游荡,结交了不少吸毒的朋友,在他们的诱惑下,小虎很快也成了“瘾君子”,最后,在一次聚会中因为注射海洛因过量,当场死亡。
  发小的家破业败和小虎的死亡,对李彦的打击不小,小虎与他自己孩子年龄相仿,从小在一起玩耍,看到表哥一家的惨状,李彦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感觉无能为力,同时又不自觉地想到自己,一个问题在他心里冒出,假如悲剧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那日子还怎么过啊?
  在这之前,李彦对吸毒的人群没有什么概念,在他有限的认知里,吸毒的人好像是身边喜欢酗酒的人,或者是烟瘾很大的人。毒品有哪些种类,吸毒会对人的身体、人的大脑神经产生什么样的危害,李彦一无所知,他以为,毒品之于吸毒的人可能就像白酒之于酗酒的人,烟之于烟瘾很大的人。然而,毒品的危害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思来想去,何不利用放电影这个平台,宣传禁毒知识,让人们真正地认识毒品,知道毒品的危害,让悲剧不再重演,于是,他决定站出来做这件事情。

禁毒宣传之路


  起初,李彦瞒着家里人添置放映设备、购买禁毒影片,自己也开始学习禁毒相关的知识。禁毒宣传并不是放一场电影那么简单,他还印制了许多禁毒宣传册,每次放映前都会给当地人讲解禁毒知识,电影放到哪里,册子就发到哪里。公益宣传是需要资金的,偶尔,李彦会主动联系些爱心企业寻求赞助,但大多数时间,他都是自掏腰包。
  “这活既苦又累,不仅不能赚钱,反而把家里辛辛苦苦积攒的钱都要贴进去。我们手头刚刚宽裕些,两个孩子正上高中,又面临高考,你不要再瞎折腾了!”妻子陈红知道后有些生气,对李彦的行为很反对。李彦也知道妻子的想法,做禁毒志愿者虽是好事,但公益宣传不仅需要不少的资金,还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家里的孩子要抚养,老人要照顾……
  李彦和妻子是因电影结缘的,多年来风雨同舟,相濡以沫,什么事都是两个人共同扛着。陈红也非常清楚,只要李彦认定的事,想让他放弃是不可能的,何况她也明白禁毒宣传是件好事。
  李彦试着说服妻子支持自己:“你也看到了,我的发小和表侄不就是因为不了解毒品的危害才吸毒的吗? 多一个人宣传,就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毒品;多宣传一次,或许就能让更多的家庭免遭毒品的祸害。”禁不住李彦鼓动和劝说,陈红慢慢地理解他,和他一起承担起了禁毒宣传的重任。
  2007年的那个晚上,一次宣传结束已是深夜,在回家的途中,突然下起大雨,行驶中的车子不慎滑入了泥坑。在这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黑灯瞎火的地方,他们想尽办法、费尽周折,无奈车子越陷越深。陈红一下坐在水泥地里地大哭起来,好像把这些年在禁毒路上遇到的困难和曲折全都攒在一起,通通发泄了出来。李彦摸了摸自己浑身上下被泥水湿透的衣服,又冷又累,眼眶也红了。直到第二天早上,在附近村民的帮助下,车子才被推出泥坑。
  禁毒之路很難,但总有些好消息让他感到欣慰。“珍爱生命,远离毒品!”这句话,我们听过没有一万遍,也有一千遍了,可总有人在各色各样的诱惑下跌入吸毒的深渊。2012年,李彦在禁毒宣传过程中认识了进过两次戒毒所的姑娘小倩(化名)。年轻好奇的她自从沾染上毒瘾后,亲人朋友都被她折腾得无法忍受,家人甚至要和她断绝关系,不愿让她进家门。夫妻俩得知情况后,无数次登门开导教育,像家人一样关心她。经过持续两年多的帮助,小倩不仅成功戒除毒瘾,还结婚生子,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至今再也没有碰过毒品。这些年来,李彦不止于禁毒宣传,还积极投身戒毒帮扶,帮助一个个迷失方向的人重新找回人生。
  最让他难忘的还是2008年初冬的一天,在禁毒宣传中,一位60多岁的老人站在展板前抽泣,久久不肯离去,还不时擦着眼泪。原来老人的儿子为了弄钱购买毒品,拦路抢劫被关进了看守所。望着老人发愁的面容,想着老人对儿子既恨又疼的心情,李彦心里一阵酸楚……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放映结束后,李彦正在收拾设备,老人用颤巍的双手,端来一碗热汤面,说:“师傅,你还没吃饭吧,吃碗面条暖暖身子吧!”接过这碗不同寻常的面条,泪水模糊了李彦的双眼。这是对他极大的鼓舞,那一刻,李彦更加坚定了做好禁毒宣传的决心。
  为了扩大宣传范围,李彦把运输工具从自行车换成了摩托车,到后来又攒钱升级成面包车。李彦夫妻将面包车打造成“禁毒宣传流动大篷车”,开始奔赴全国各地开展禁毒宣传工作。李彦发现,还是有很多人对毒品危害了解甚少,尤其是在农村的老年人。有一次,李彦遇到一位老先生,孩子在外地打工,他很纳闷地问李彦,“我们村里没有吸毒的啊,你为什么要到我们这里来宣传禁毒呢?”李彦就很耐心地给他解释:“老先生,禁毒宣传一方面是挽救已经吸毒的,另一方面是预防未吸毒的。其实我以前跟你一样,感觉这个毒品离我们很远,不是这样的,毒品离我们很近,很可能就在我们身边,你不吸毒,但你孩子在外面打工,你能保证他挣到钱了不去吸毒?能保证他不因为没钱了想吸毒走上犯罪的道路吗?如果那样,就会毁了孩子,也毁了家庭。”老先生听完这番话后主动向李彦要了一份宣传册带走了。李彦知道,作为禁毒志愿者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还有更远的路要走。
  在李彦和妻子的影响下,儿女也都加入禁毒宣传的队伍中。儿子李欣在上大学的四年里,一直在校园内外从事禁毒宣传,成为小有名气的校园禁毒志愿者,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李欣更加积极参与公益志愿服务活动。女儿李丹经常帮忙策划宣传、从网上搜集各类禁毒的图文资料和影像视频,还建立了禁毒微信、微博,为禁毒宣传引入了新媒体元素,拓展了新的宣传渠道。
  随着时代的发展,搬个板凳看露天电影的人越来越少,李彦和妻子萌生了开展家庭式禁毒防艾宣传的想法,可以让居民像在家里一样学习禁毒防艾的知识。这个想法得到了当地禁毒部门、街道社区的支持,2019年李彦建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李彦禁毒防艾志愿者工作站”,这是一间110平方米的住宅,卧室被改装成了毒品仿真样品展厅,客厅被改装成了毒品危害宣传厅,尤其是餐厅墙面铺设的禁毒历程格外醒目,浓缩了李彦和妻子陈红禁毒志愿服务的万里足迹。在李彦的感染下,如今已有近百人加入了禁毒志愿服务宣传的大家庭。
  “这条路很长,我会用一生的时间,我不确定每次宣传是否能挽回一个生命,唤醒一个家庭,只要有一个人因为我的宣传拒绝毒品,有一个家庭得到挽救,那就值得,我就会坚持做下去。”李彦这一坚持就是20多年,而他的这份坚持,还在继续……
其他文献
对于二审宣判,不管什么结果,我都能够坦然接受。因为无论赔偿多少对我即将逝去的生命来说都已毫无意义。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希望为活下去的人做点什么2月8日下午,河南省开封
朝阳(王朝阳,湖北省检察院第八检察部主任,1月2日突发心脏病离世)不在的日子,我和一组(最高检第八检察厅第一办案组)的伙伴们化悲痛为力量,都想为他和他的未竟事业多分担点,
近日,杭州女孩洛洛在江边意外溺水去世,其父母向女儿所在公司进行索赔的事情,在杭州一档电视节目中播出后,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洛洛父母狮子大开口式的无理索赔、荒诞的理
作为律师,我们在工作中需要面对的压力无处不在,但是我们也一直在努力,在职业发展的路上不断对自己进行着历练,我们想把律师最专业、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
《令人心动的offer》中出现的十位实习生,他们都是法科院校的毕业生,受教育程度、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都不错,当然还具有综艺节目所必需的颜值。不过律师这条职
在诗人吉狄马加的诗里,群山常有着各种各样的意象,有时它们是安宁的怀抱,有时是守望的对象,有时它们是孤绝之巅,有时又是归属之地……无论如何,山都是他诗中的一个精神符号。他说,那是因为彝人从小被群山护佑的缘故。  在中国西南大凉山的心脏中,那里的世界同样护佑了诗。密林深处,流传着诺苏彝人的神话,祖先们用诗歌书写千年的历史,浩如烟海的史诗又将每一位族人养育成了说唱人。比兴、象征随处可见,日常之中闪烁诗性
《方圆》:为什么你会认为当下时代是中国诗歌状态最好的一个时期?  吉狄马加:我认为中国诗歌的状况比较好,理由有三个方面。一是整个文化环境的宽松,无论怎么写,怎么表达精神愿望,都是非常自由的。你们也许已经注意到,现在《诗刊》的上半月刊基本上是发中老年人的作品,比较传统的作品,下半月刊基本上是发年轻人的作品,更多地给广大年轻诗人提供一个广阔的自由创造的平台。第二是由于现在创作思想上的自由。现在创作的自
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公安局板房子派出所所长田建峰的车里,警服放着好几套,山里冷,穿的厚,到县里开会,有时候弄不清人家要求穿哪种制服,就干脆都备着。  板房子派出所是西安市最偏远的派出所,身居秦岭深山中,距离周至县城74公里,离西安城区150公里。这里每天中午十二点准时开始刮风,而且风一刮就是半年。天冷的时候,每天日照时长也就三五个小时,经常是“十一”过后,就大雪封山了,民警们吃饭和取暖都成了难题。 
我对书籍总是充满了敬畏,同时也心存感激,书籍对我不仅意味着知识,它是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窗户,是可以克服危机的力量,甚至可以改变人生的轨迹.
很多人问老计,“老计,这一年你最大的变化是什么?”老计歪了歪脑袋,把不耐烦挂在脸上,“长胖了,算吗?”他陷在电脑椅里,瘫坐着,像个没有感情的工具人。?  老计叫计恕辉,39岁,生活在湖北武汉,仅仅一年前,他还是个无人问津的“外卖老哥”,唯一的特别之处是身上背着几十万外债。但疫情之后,一切都不一样了。老计看到医护人员除夕只能吃泡面饼干,发微博要坚持跑单。很多人给他点赞,姚晨转发了,他的微博粉丝瞬间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