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y5101679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着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和文化理念,蕴含着浓厚的民族特性。它的存在和发展依托于人、离不开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过程中,与传承人进行对话的意义显得尤为突出。笔者通过采访甬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王锦文,对甬剧的特征、历史、发展现状以及新路径的探索进行梳理与概括,以记录下甬剧发展的一个剖面。
  【关键词】“非遗”;王锦文;甬剧;发展现状;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王锦文(1965—),女,汉族,著名甬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现任宁波市甬剧研究传习中心主任,甬剧领军人物,甬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浙江省第十届、第十一届人大代表,浙江省第十三届党代会代表。曾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文华表演奖,两度获得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第八届、第九届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曾在甬剧《半把剪刀》《三县并审》《借妻》《风雨一家人》《典妻》《美丽老师》《风雨祠堂》《宁波大哥》等二十多部戏中担任主角。
  一、甬剧历史回顾
  范超(以下简称范):王老师,您好。甬剧作为宁波乃至浙江地区具有重要代表性的戏曲样式,大致是出现在什么时候?
  王锦文(以下简称王):甬剧经历了田头山歌、“串客”时期、宁波滩簧、四明文戏、改良甬剧、甬剧这六个发展阶段。“田头山歌”实际上还不能称为甬剧,其属于宁波曲艺,甬剧就是从宁波曲艺中演变而来。甬剧的历史一般从“串客”时期说起,学者蒋中崎在《甬剧》一书中曾讲到,最早的甬剧“串客”艺人邬拾来生于1840年,二十岁左右开始演唱“串客”,当时的宁波“串客”已极为流行,邬拾来先生约于1890年带领“串客”班到上海演出,甬剧的雏形才开始显现。
  范:我从资料里看到甬剧在宁波滩簧时期只有男小旦,到上海却出现了女小旦,同时男小旦退出舞台,其中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王:这与时代有关。以前女性在家里相夫教子,不便抛头露面,这就导致甬剧在宁波滩簧时期没有女小旦上台演出,因此,当时男小旦穿长衫演,观众也会接受。到了十九世纪初,中国封建势力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社会环境也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上海的其它戏曲剧种开始出现女演员,并且演出效果极佳,所以甬剧也向姊妹剧种学习,与时俱进。造成女小旦出现的另一个因素是甬剧作品较为现代化,以民国戏居多,也有少部分的清代戏,所以甬剧不会有古装戏曲的那种夸张妆扮,对于甬剧来说,在盛行的“脸谱妆”中男扮女装的代入感是微弱的,所以男小旦终被女小旦所取代。
  范:请您讲述一下您和甬剧之间的故事!
  王:我于1980年考入甬剧团艺术培训班,同批演员有二十多人。当时条件很艰苦,工资难发,医药费难报,毕业时女演员仅留下两人。我想我必须坚守,假如我也逃走了,那真的太辜负上一代老艺人对我们的培养了。
  1995年甬剧开始走下坡路,之后几年生存就更加困难了,1999年我担任甬剧团常务副团长,接着被任命为团长,那时我刚从上海戏剧学院进修回来,才34岁,时任局长跟我说“锦文啊,你是受命于危难之中”。当时氛围确实很艰难,也有人说“王锦文,甬剧是救不活的,你们解散掉去博物馆搞研究吧”,我年纪小、胆子大,就说“不许你们讲这种话!”我当时是政协委员,有次开会领导跟我说:“锦文,你这么小,要想救甬剧好像也蛮困难的。”他又觉得这样讲不妥,便说“但甬剧也不能没有!”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于2001年提出“解放思想,塑造甬剧团新形象!”我们必须排一部戏,背水一战,成功就生存,不成功就解散!之后便是一部《典妻》救活了甬剧。真的要感谢著名导演曹其敬、编剧罗怀臻两位老师,他们当作肩负使命一样拯救甬剧,他们就讲“王锦文蛮可怜,一个女子小小年纪当团长,又这么困难,我们得帮她!”后来2002年甬剧《典妻》一炮打响,甬剧活下来了!
  二、甬剧的特征
  范:王老师,甬剧有何区别于其它戏曲剧种的特征?
  王:一个剧种区别于其它剧种,就是通过语言和唱腔来显现。甬剧语言为宁波方言,宁波人包容性较强,甬剧亦然,甬剧由曲艺演变而来,起初城市化内容很少,向戏曲发展后学习戏曲城市化内容,吸收其它剧种优点为我所用,其唱腔发展总结为四大声腔:
  一是基本调,甬剧基本调从唱新闻、宁波走书、四明南词学来。四明南词像讲故事,自弹自唱非常动听,不比苏州评弹差。宁波走书的唱腔和甬剧一样,是甬剧早期的基本调;
  二是二黄,二黄是甬剧吸收紹兴高腔而来。甬剧原有唱腔表达温和,无法表达激动情绪,就将高亢激越的高腔吸收所用;
  三是宁波曲艺,譬如全部保留四明南词曲调;
  四是小调类,如江南小调;
  所以甬剧是由曲艺演变、吸收其他剧种优点、结合江南小调,最后形成的较为完整的戏曲剧种。
  三、甬剧的发展现状
  范:王老师,您认为目前甬剧发展存在什么问题?
  王:主要是唱腔问题。我是由上海的徐凤仙、宁波的金玉兰、徐秋霞三位老师教出来的,她们唱的都非常好,那个时代作曲家根据老艺术家的嗓音条件设计唱腔,比如徐凤仙老师的滑音,其独特韵味是我们难以学会的,我以前住在徐凤仙老师家里学,也只是学到些皮毛。在我这一代时还是可以跟设计唱腔的作曲老师商量唱腔创作的,比如我可以问甬剧作曲家戴老师:“我觉得这样唱可能更符合人物,你可不可以帮我这样设计”,戴老师就明白了,我们还可以沟通。现在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作曲家怎么写,她们怎么唱,完全依赖于作曲,从这方面看确实是退步。
  当然,声腔也需要进步。以前甬剧演员基本是大本嗓演唱,嗓子好就有高音,嗓子不好就不行。现在有了变化,比如上海的范素琴老师虽然是中音,但她根据的特点,形成独有的风格,我们都有她的录音带,唱的非常好。从这方面看,甬剧的声腔系统也需要更加进步,要想根据角色需要演唱,就必须拓宽音域才不会受限制,这就要求科学的发声,学习真假声结合,还有混声。哪怕是基本调,歌剧中叫宣叙调,就像讲话一样,也要讲的好听呀!   范:是的,好听是观众接受和喜爱一个舞台艺术的根本要素。那现在甬剧一般都会在什么场合进行演出?
  王:现在演出相较困难时期已经有了极大的变化了,而且演出形式也多种多样,有政府采购、剧院安排、宴会邀请、走进校园、艺术交流等等。
  范:现在甬剧的推广除了日复一日的演出,还有其他的发展途径吗?
  王:前几年我们和宁波电视台合作拍摄了《药行街》甬剧情景剧,在宁波三套播出。我们去年开始做电台,也有固定的栏目。
  四、甬剧新路径的探索
  范:您对甬剧未来的发展有什么规划?
  王:甬剧发展一定要与时俱进。甬剧最初在小茶楼里演出,因其舞台限制只能摆放一桌两椅。现在剧场艺术发展这么好,如果还是一桌两椅,观众只会越来越少。著名剧作家罗怀臻老师讲过一句话“现在的戏曲艺术,既要符合当代的剧场艺术,还要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否则是要被淘汰掉的”,所以甬剧必须与时俱进,创作出符合当代观众审美需求的剧目。百货有百客,戏曲亦是如此,我们现在尝试将观众分群,分三步进行创作:
  首先,改进典型传统剧目。我们有句话叫“留住老观众,培养新观众”。我去年在一个四合院里演《小城之春》,老观众们就不容易接受这种“沉浸式”戏曲,他们习惯于演员在舞台上表演,只要故事精彩、扮相好看、唱的好听,不符合剧情也无关紧要,所以要留下老观众,典型的传统剧目不可或缺。但传统剧目也需要透出时代感,在一些传统剧目中我们对舞美、服装、音乐配器也进行了改进,比如近年的《半把剪刀》以及2016年上演的滩簧大戏《呆大烧香》,都在保留了原有精华部分的基础上,让配器更丰满、舞台视觉更好看。传统剧目更精致便能留住老观众,如有新观众想了解传统剧目,改进后的传统剧目亦可吸引部分年轻观众。
  其次,探索新剧目。甬剧以前的剧场艺术是一幕一幕的,一场戏就在一个地点,但甬剧原创剧目《甬港往事》的空间转换很灵活,节奏非常快。
  最后,实验性甬剧。去年创作的《小城之春》主要是为了吸引年轻观众,观众告别观众席,跟随演员行动路线去探索剧情的方式,使观众仿佛置身于民国时期,希望通过这样新颖的形式吸引更多年轻人来感受甬剧。这个戏男女之间情感的文学性,同时也满足了有知识、有文化的观众群体。
  所以甬剧现在基本上是三步创作。
  范:您在传承人培养方面有什么计划,能否与大学合作培养?
  王:我们现在基本是委托宁波市文艺学校定向培养。他们是职高三年制,但对戏曲而言,三年学习真的不够,这样是练不出来的。而且現在的戏曲演员,一定要综合培养,学习中国戏曲史、西方戏剧史、美学概论、音乐史等等,这样才能培养出好的戏曲演员。昆曲、京剧中专培养都是六年制,如果甬剧能和大学合作是最好的,一方面可以接受更长时间的培养,一方面可以提升演员的综合素质。
  范:您对甬剧传承所做的努力,以及对甬剧发展的规划,让我对甬剧的未来充满了信心。我们也期待甬剧在新的历史机遇下有更广阔的发展,祝福甬剧,谢谢王老师!
  参考文献
  [1]蒋中崎,李微.甬剧[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4.
  [2]吴丹妮.艺术与商业之间——沉浸式戏剧现况与发展趋势初探[J].上海艺术评论,2018.
  作者简介:范超(1995—),男,山西平遥人,宁波大学音乐学院2018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与传承。
其他文献
長相思·采花
期刊
【摘要】在巴洛克的诸多艺术成就中,巴洛克音乐绝对算得上是艺术史中的一股清流,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在音乐中占据一席之地。但如今巴洛克音乐却被许多人不理解,常以听不懂风格,理解不了曲子意义来诉说。因此大多数人喜欢浪漫时期或是古典时期的音乐,但其实经过了系统的了解之后,就会慢慢发现巴洛克音乐才是最耐人寻味的,它所表现出的恢宏、大气、庄重、威严给予了每首曲子深刻的内含,抛弃绚丽浮华的外表拥抱最朴素的内心。  
期刊
【摘要】若斯坎出生于今天的法国-比利时交界处,他与达·芬奇和哥伦布同一时代,是介于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盛期之间最伟大的作曲家。若斯坎的音乐作品包括弥撒曲、经文歌和世俗声乐作品,这些音乐作品对其他作曲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受到音乐爱好者的热烈赞扬。比起他之前的作曲家,他更多的使用独具特色的技巧,同时在音乐创作中更具想象力。马丁·路德就曾论道:“上帝还通过音乐来传播福音,这可以从若斯坎的音乐中见到。他所有
期刊
【摘要】邓泰山,一位在战乱中学习钢琴的越南钢琴家,第十届华沙肖邦钢琴大赛的金牌得主。弹奏技巧精湛,音色缤纷灿烂,对肖邦音乐有着独到心得。他弹奏的肖邦夜曲,刚柔并济,既自成一格又深得神韵,静谧而不焦躁、细腻而不造作、抒情而控制有方,在理性和感性之间达到了平衡。  【关键词】邓泰山;肖邦;音乐;音色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中国,有很多学习钢琴的人,爱好演奏肖邦的钢
期刊
【摘要】从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开始,交响乐中加入了合唱,开启了交响曲的新纪元。之后,很多作曲家采用这种形式,在交响曲中加入了合唱。人声这种有丰富的音色、力度、节奏变化,还有宽广的音域。是一种最直接、最简单、最天然质朴的音乐表达方式,向观众直接传递音乐的情感,增强交响乐的音乐表现力。  【关键词】合唱;交响乐;人声;乐器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大
期刊
【摘要】昆曲的打击乐源远流长,作为打击乐的分支——打击乐的色彩音效,对 一出戏的表现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于一出戏的成功与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昆曲;打击乐分支;色彩音效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江苏省昆剧院演绎的昆曲实乃南昆之典范”近年来,这句褒奖之词时常为人提及,身为省昆人更是时时会去思考,何为“南昆”,其“典范”之处为何?身为乐队的鼓师,对音乐构架的分支部
期刊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音乐文化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最早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大国,现如今依然闪耀在世界民族之林,不断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河南地处中原,位于雄鸡的心脏部位,是中原文明的发祥地。在这里,民歌嘹亮,自古传承。这里的人民踏实勤恳,创造了一首又一首极具中原特色的民歌,《编花篮》便是其中的代表。它的成功改编与传唱,体现了我们对于民歌以及民族音乐
期刊
【摘要】在中国,钢琴演奏,play piano,被翻译为弹钢琴。其实学过英文的都知道,play,用在乐器前,还可以翻译为很多其他的动词,比如play the violin,拉小提琴;play the clarinet,吹黑管,都很形象,唯一在把play piano翻译成弹钢琴的时候,总觉得差了点什么。因为弹这个字,在中国,是很容易和有弹性的感觉联想在一起的,比如弹力球,弹簧,弹跳床,等等,都是一种
期刊
【摘要】古典主义时期是西方音乐历史发展中的一个极具光辉的时期,这一光辉的时代在漫漫历史长河之中可谓是一个闪光点。无论是在声乐、器乐还是具体到音乐的体裁与形式上,都使得我们后代人对这短短不到一百年的音乐聚焦了目光。此外,古典主义三杰——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又将这一时期的音乐逐步推向了巅峰。我们沉浸于古典的光芒之时,不妨回过头去探讨在古典主义时期萌芽中的音乐,又或者说在巴洛克与古典时期的交汇期,其音乐
期刊
【摘要】近现代作曲家为木管五重奏表演形式谱写了很多标新立异的作品。 音乐演奏作为沟通作曲家与听众的桥梁,演奏者应该负责任地将作曲家的意图、情感和情绪准确地表达出来。本文以利盖蒂的作品为例,从研究音乐演奏中演奏者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演绎进行探究。  【关键词】现代木管;五重奏演奏分析;乔治·利盖蒂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一、木管五重奏形式的历史  木管五重奏这种演奏形式的组成最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