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片室电话直通中南海:错误分四个等级,犯最严重错误,主持人将直接下岗:语速掐不准稍微有一点差池,就会影响到后面广告客户的利益,央视A将面临巨大的赔偿。
31年前,《新闻联播》正式开播。1958年中央电视台建台伊始,新闻栏目就承担起“新闻立台”的责任。目前,《新闻联播》是中国收视率最高、影响力最大的电视新闻栏目,同时它也是全世界拥有观众最多的电视栏目。但《新闻联播》的幕后故事,恐怕就没有多少观众知道了。
主播“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1978年1月1日,当天值班编辑黄一中手写的一张“电视新闻播出串联稿”上,满是勾勾画画的箭头和圆圈,这张纸上记录的是第一期《新闻联播》的主要内容:共5条新闻,加上配乐和切换时间,全长20分钟。头条是《邓副主席出席国务院办公室招待会,同外国专家欢庆新年》。开播后,由于当时电视台没有录像机,新闻画面用电影胶片拍摄下来送到直播间。一边播放带子,一边同步配音解说。播音员本人并不出现在节目画面上,“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新闻联播》首任男主播赵忠祥记得,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两年,直到1979年底,他的面孔才第一次出现在《新闻联播》上。“第一次上镜,屏幕上只有我一个人。后来不久改成一男一女两人播报新闻。”双人搭档主播的形式一直沿用至今。赵忠祥回忆,1979年他跟随国家领导人去美国访问,看到美国的新闻播音都使用了“提示器”。就是摆在镜头和播音员之间的一块屏幕。赵忠祥回国后立刻向台里打报告。引进了这种实用设备,才摆脱了“低头看稿”的紧张状态。
《新闻联播》开播之初,由于当时的电视信号主要依靠微波线路传输,容易受地理因素影响。无法覆盖全国。1980年10月,第十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做出决定。“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县广播站”,必须转播央视《新闻联播》。
审片室电话直通中南海
1982年9月1日起,中央明确规定,将重大新闻的发布时间从20点提前至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播出时间19点,重要新闻将首先在《新闻联播》中发布。
这标志着中央电视台首次成为独立的新闻发布机构。之前,中央政令和重要信息的发布渠道,以《人民日报》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主。据报道,《新闻联播》是中央电视台惟一享有专用审看间的节目,每天下午,分管新闻的副台长和新闻中心主任要在这里审看当天待播的样片。
一位多次送审样片的资深记者这样描述审看间里的场景:“沙发中间的茶几上有两部引人注目的电话,其中一部是可以直通中南海的红机。”
《新闻联播》权威地位的确立,伴随着电视这一新兴传播媒介的迅速普及。在受众数量迅速增长,而节目生产仍处于相对匮乏状态的20世纪80年代,《新闻联播》几乎成为亿万电视观众每天必看的节目。数据显示,1986年。《新闻联播》收视率为35%左右,到1988年,上升到50%以上。而且,包括邓小平、李先念、邓颖超、胡耀邦等许多领导人,也都是《新闻联播》的忠实观众,他们在许多场合都表达了对该节目的兴趣和关注。随着影响力与日俱增,地方电视台报送央视播出的节目内容和数量增加,《新闻联播》引起各地党政领导的高度关注。
导播是直播现场的“老大”
1996年元旦。《新闻联播》延续了18年的录像播出的方式正式被直播取代。直播虽然时效性增强了,但出现意外和错误的机会也增加了。导播成为《新闻联播》顺利播出的一个有力保障。
《新闻联播》是新闻编辑部里唯一一个编播合一的节目,导播有两个基本职责:一是新闻节目直播过程的协调员、指挥员;二是相当于报纸版面的责任编辑,要编排节目,为节目把关。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直播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同时又是需要播音员、放像编辑、字幕编辑、视频切换、音频切换、灯光等多工种配合。因此导播要协调各工种、各系统,现场所有的人员一切都要听从导播的指挥与调遣。导播是直播线上最权威的声音,就像是神舟六号发射前喊“5、4、3、2、1”的那个人。中央台领导曾开玩笑说:“在直播现场,导播就是老大。”
其实播出一线的人都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从播音员到导播。几乎每个人都做过有关播出的噩梦,如突然没电了;播到一半,后面带子没有了等等,经常在半夜被惊醒,“腾”地坐起来时,还在后怕。
错误分了四个等级
众所周知,《新闻联播》是中国面向世界的一个重要的新闻窗口,因此对主持人的要求也非常苛刻。中央电视台播音组组长李瑞英披露,《新闻联播》的错误,并不是像外界传闻的罚款了事,罚款只是最轻微的手段。“在《新闻联播》中,主持人的错误被分为A、B、C、D四个等级,A级最为严重,《新闻联播》的主持人们将其戏称为‘就地死亡’,也是说犯了这样的错误,主持人将直接下岗。”而她还透露,处罚是实行连坐制。主持人受罚,领导也会被牵连。
对于错误,《新闻联播》到底苛刻到什么境地?李瑞英称,有一位资深主持人,在播报新闻时,将海峡西岸的经济发展,念成了海峡两岸的经济发展。为此,节目组领导召集大家开了一天的会,“看似一个字的错误,海峡西岸的概念透露出的是台海关系的稳定,而海峡两岸却少了这一层意思”。李瑞英对此表示理解,“没有办法,《新闻联播》是没有任何延时的,错误没有修正的机会,会被国外的许多电视台直接采用”。为了避免播报新闻时有不会念的生僻字,主播们几乎《新华字典》从不离身。
语速掐不准央视要赔惨
观众在收看《新闻联播》时,都有一个好奇,主持人结束播报时竟都与19点30分一秒不差。李瑞英披露,这里面蕴藏着无数的惊心动魄,有时让她这干了26年的老主播都心惊胆战。
在李瑞英主持《新闻联播》的经历中,经常会遇到节目结束前一分钟,手里没有稿子的情况,“这也是为什么观众在有时候会看见口播新闻,就因为后方临时在增加稿子”。而这时候,就需要主持人用语速去控制时间。“我们经常是在节目的最后15秒,拿到一条补救的稿子,没有任何时间阅读,直接照着念,而这条稿子的字数都是经过严格编排的,每行有9个字,读完三行,必须刚好5秒钟,15秒要读完9行,稍微有一点差池,就会影响到后面广告客户的利益,央视也将面临巨大的赔偿。”李瑞英说,以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规定,是播音员要在1分钟之内念完180个字,而现在《新闻联播》随着信息量增大,一分钟的要求是300个字,“每个人都可以试一试,如果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是不可能在1分钟之内,把300个字字正腔圆地念出来的”。
央视主持人在悄悄地变
1986年央视只有7个主持人,2000年达到579人,到现在经过调整也有380人。早些年,主持人的选择方式大多是叫人播报一段新闻,看一看她的三分脸、七分脸是否好看,现在不一样了,选择主持人要看他是否能意识到这份工作是一种责任,看他是否能忽略小我。此外,主持人不再仅是需要看字说话的能力,而是需要一种看图说话的能力,“主持人不再拘泥于播音专业的,而是越来越多学科的人都能成为优秀的主持人。我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知识储备的不足,有些问题需要一些文学、历史、金融专业的主持人,才能把问题说透”。李瑞英说,评判一个主持人是否合格,主要有5个标准。一是主持人的判断力;二是表达能力;三是语言生活;四是有与众不同的地方;“最后在外形上能有一些特点,可以让观众记住。那就最好了”。
而《新闻联播》的主持人并不是在播完之后,就可以回家。李瑞英透露,《新闻联播》完全就是军事化管理,24小时都有人值班,而交接班也是非常有讲究的,“如果和我交班的同事还未到,我就不能卸妆,必须一直等着他,以避免有突发新闻,主持人出现真空”。
31年前,《新闻联播》正式开播。1958年中央电视台建台伊始,新闻栏目就承担起“新闻立台”的责任。目前,《新闻联播》是中国收视率最高、影响力最大的电视新闻栏目,同时它也是全世界拥有观众最多的电视栏目。但《新闻联播》的幕后故事,恐怕就没有多少观众知道了。
主播“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1978年1月1日,当天值班编辑黄一中手写的一张“电视新闻播出串联稿”上,满是勾勾画画的箭头和圆圈,这张纸上记录的是第一期《新闻联播》的主要内容:共5条新闻,加上配乐和切换时间,全长20分钟。头条是《邓副主席出席国务院办公室招待会,同外国专家欢庆新年》。开播后,由于当时电视台没有录像机,新闻画面用电影胶片拍摄下来送到直播间。一边播放带子,一边同步配音解说。播音员本人并不出现在节目画面上,“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新闻联播》首任男主播赵忠祥记得,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两年,直到1979年底,他的面孔才第一次出现在《新闻联播》上。“第一次上镜,屏幕上只有我一个人。后来不久改成一男一女两人播报新闻。”双人搭档主播的形式一直沿用至今。赵忠祥回忆,1979年他跟随国家领导人去美国访问,看到美国的新闻播音都使用了“提示器”。就是摆在镜头和播音员之间的一块屏幕。赵忠祥回国后立刻向台里打报告。引进了这种实用设备,才摆脱了“低头看稿”的紧张状态。
《新闻联播》开播之初,由于当时的电视信号主要依靠微波线路传输,容易受地理因素影响。无法覆盖全国。1980年10月,第十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做出决定。“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县广播站”,必须转播央视《新闻联播》。
审片室电话直通中南海
1982年9月1日起,中央明确规定,将重大新闻的发布时间从20点提前至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播出时间19点,重要新闻将首先在《新闻联播》中发布。
这标志着中央电视台首次成为独立的新闻发布机构。之前,中央政令和重要信息的发布渠道,以《人民日报》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主。据报道,《新闻联播》是中央电视台惟一享有专用审看间的节目,每天下午,分管新闻的副台长和新闻中心主任要在这里审看当天待播的样片。
一位多次送审样片的资深记者这样描述审看间里的场景:“沙发中间的茶几上有两部引人注目的电话,其中一部是可以直通中南海的红机。”
《新闻联播》权威地位的确立,伴随着电视这一新兴传播媒介的迅速普及。在受众数量迅速增长,而节目生产仍处于相对匮乏状态的20世纪80年代,《新闻联播》几乎成为亿万电视观众每天必看的节目。数据显示,1986年。《新闻联播》收视率为35%左右,到1988年,上升到50%以上。而且,包括邓小平、李先念、邓颖超、胡耀邦等许多领导人,也都是《新闻联播》的忠实观众,他们在许多场合都表达了对该节目的兴趣和关注。随着影响力与日俱增,地方电视台报送央视播出的节目内容和数量增加,《新闻联播》引起各地党政领导的高度关注。
导播是直播现场的“老大”
1996年元旦。《新闻联播》延续了18年的录像播出的方式正式被直播取代。直播虽然时效性增强了,但出现意外和错误的机会也增加了。导播成为《新闻联播》顺利播出的一个有力保障。
《新闻联播》是新闻编辑部里唯一一个编播合一的节目,导播有两个基本职责:一是新闻节目直播过程的协调员、指挥员;二是相当于报纸版面的责任编辑,要编排节目,为节目把关。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直播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同时又是需要播音员、放像编辑、字幕编辑、视频切换、音频切换、灯光等多工种配合。因此导播要协调各工种、各系统,现场所有的人员一切都要听从导播的指挥与调遣。导播是直播线上最权威的声音,就像是神舟六号发射前喊“5、4、3、2、1”的那个人。中央台领导曾开玩笑说:“在直播现场,导播就是老大。”
其实播出一线的人都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从播音员到导播。几乎每个人都做过有关播出的噩梦,如突然没电了;播到一半,后面带子没有了等等,经常在半夜被惊醒,“腾”地坐起来时,还在后怕。
错误分了四个等级
众所周知,《新闻联播》是中国面向世界的一个重要的新闻窗口,因此对主持人的要求也非常苛刻。中央电视台播音组组长李瑞英披露,《新闻联播》的错误,并不是像外界传闻的罚款了事,罚款只是最轻微的手段。“在《新闻联播》中,主持人的错误被分为A、B、C、D四个等级,A级最为严重,《新闻联播》的主持人们将其戏称为‘就地死亡’,也是说犯了这样的错误,主持人将直接下岗。”而她还透露,处罚是实行连坐制。主持人受罚,领导也会被牵连。
对于错误,《新闻联播》到底苛刻到什么境地?李瑞英称,有一位资深主持人,在播报新闻时,将海峡西岸的经济发展,念成了海峡两岸的经济发展。为此,节目组领导召集大家开了一天的会,“看似一个字的错误,海峡西岸的概念透露出的是台海关系的稳定,而海峡两岸却少了这一层意思”。李瑞英对此表示理解,“没有办法,《新闻联播》是没有任何延时的,错误没有修正的机会,会被国外的许多电视台直接采用”。为了避免播报新闻时有不会念的生僻字,主播们几乎《新华字典》从不离身。
语速掐不准央视要赔惨
观众在收看《新闻联播》时,都有一个好奇,主持人结束播报时竟都与19点30分一秒不差。李瑞英披露,这里面蕴藏着无数的惊心动魄,有时让她这干了26年的老主播都心惊胆战。
在李瑞英主持《新闻联播》的经历中,经常会遇到节目结束前一分钟,手里没有稿子的情况,“这也是为什么观众在有时候会看见口播新闻,就因为后方临时在增加稿子”。而这时候,就需要主持人用语速去控制时间。“我们经常是在节目的最后15秒,拿到一条补救的稿子,没有任何时间阅读,直接照着念,而这条稿子的字数都是经过严格编排的,每行有9个字,读完三行,必须刚好5秒钟,15秒要读完9行,稍微有一点差池,就会影响到后面广告客户的利益,央视也将面临巨大的赔偿。”李瑞英说,以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规定,是播音员要在1分钟之内念完180个字,而现在《新闻联播》随着信息量增大,一分钟的要求是300个字,“每个人都可以试一试,如果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是不可能在1分钟之内,把300个字字正腔圆地念出来的”。
央视主持人在悄悄地变
1986年央视只有7个主持人,2000年达到579人,到现在经过调整也有380人。早些年,主持人的选择方式大多是叫人播报一段新闻,看一看她的三分脸、七分脸是否好看,现在不一样了,选择主持人要看他是否能意识到这份工作是一种责任,看他是否能忽略小我。此外,主持人不再仅是需要看字说话的能力,而是需要一种看图说话的能力,“主持人不再拘泥于播音专业的,而是越来越多学科的人都能成为优秀的主持人。我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知识储备的不足,有些问题需要一些文学、历史、金融专业的主持人,才能把问题说透”。李瑞英说,评判一个主持人是否合格,主要有5个标准。一是主持人的判断力;二是表达能力;三是语言生活;四是有与众不同的地方;“最后在外形上能有一些特点,可以让观众记住。那就最好了”。
而《新闻联播》的主持人并不是在播完之后,就可以回家。李瑞英透露,《新闻联播》完全就是军事化管理,24小时都有人值班,而交接班也是非常有讲究的,“如果和我交班的同事还未到,我就不能卸妆,必须一直等着他,以避免有突发新闻,主持人出现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