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9月1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和《中国经营报》承办,本刊作为媒体支持的“2004年中国企业竞争力年会”在京召开,会上公布了2004最具竞争力的上市公司20强和金融、医药、汽车、能源电力等10大热门行业最具竞争力的上市公司前10强名单。来自商务部、中国社科院的官员和专家以及多家知名企业代表共聚一堂,就“市场经济孕育企业竞争力”这一主题作了精彩的发言以及热烈探讨。
熟悉规则有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
商务部世贸司副司长张向晨博士提出:“对国际规则的认知和掌握,可以作为评价一国企业竞争力的参数。”
加入WTO以后,企业应该从三方面参与规则的制定。第一是国内法规的制定。企业应该有参与意识,因为国内法本身也是国际规则转变的体现。比如:在汽车银行信贷规定的法规制定过程中,由于征求了多方意见,所以比原计划推迟了半年出台。美国方面提出抗议,要求如期出台法规;中方提出两个方案供美方选择,一是在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见的情况下推迟出台时间,二是在未充分征求各方意见的情况下按预定时间出台一个并不完善的法规。结果美国方面还是接受了第一个方案。这就说明企业积极参与国内法规制定的重要性。
第二是技术法规的制定。目前中国参与制定的国际标准寥寥无几,每年国际贸易组织都会收到大量的标准,各成员都有权利进行评议,我国也将这些标准在网上公告,征求企业的评议意见,但收到的内容还是很有限的。国家希望企业积极地参与进来,因为只有企业才最有评议标准合理性的资格,并且相应技术标准的颁布对各企业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第三是参与多哈新一轮的谈判。中国刚刚加入世贸组织,在学习世贸组织的规则的同时世贸组织也在不断地进行谈判。中国刚执行完信息技术协议,把我国的半导体零件关税降为零,现在世贸组织又要谈判新的ITA,而且还要把范围扩得更大。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参与?我国企业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来影响我们的政府谈判过程,进而影响国际规则的制定。我们希望企业更积极、更踊跃地参加国际规则的制定,因为这里涉及的利益与企业都是相关的。现在即使有渠道不畅的地方,但至少政府的门是敞开的。
公平而有节制的市场竞争促进企业提升竞争力
“中国产业发展发挥了中国经济的巨大优势,因而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业绩。市场经济并不否认各国通过发挥比较成本优势来增强产业和企业竞争力。自由贸易就是要各国发挥你的比较优势。但是,现在的市场经济却反对将任何优势运用到极端,无论是劳动、自然资源、技术还是资本。因为极端竞争所导致的后果是高代价的和不可持续的。”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金碚在演讲中强调建立公平、有节制的市场竞争体系的重要性。
中国市场竞争往往具有“血拼”色彩。“血拼”式竞争的积极意义是对计划经济的彻底否定,是被“逼上梁山”的自主竞争,因此中国在近20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成就,但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税费减免无限制:减税退税是各地竞争资本的重要手段。早年用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各地竞相减免税收,无节制的税收优惠和减免愈演愈烈,导致市场秩序的混乱和国家利益的流失,这种情况已经被国家注意到了,并采取了措施,但目前还存在。
以土地作为竞争手段:某些地区将地价无线压低,一直血拼到“零地价”。为的就是吸引更多“外资”,其后果就是国家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
劳动者权益遭到破坏:一些企业的员工工资20年来没有增长;超时加班、欠发工资现象严重,以至在近年来出现“民工荒”。
环境成本无限扩大:一些地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到了不可容忍的程度。没有任何工业发展不会花费环境成本,但损害到什么程度,要有一个度,如果无度地损害也会存在问题。
某些地方市场开放过度:为了“以市场换技术”,“以市場换资金”,有些产业对外资的开放实行了非常宽容的政策。中国竞争性产业的企业以让渡利润(低价格、加工贸易)的方式,获得价格竞争优势。所以竞争性产业经过一段时间利润会下降,正是因为我们用让渡利润的方式获得了竞争力。现在一些产业中“挤压利润”的现象越来越突出。珠三角地区一些企业出现的“民工荒”也跟过低的利润有关,因为一旦提高民工的待遇,就会使得成本增加,本身已微薄的利润就几乎变为零。
企业资本优化增强企业竞争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在谈到金融与非金融机构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时候说:中国在很长时期内投资是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中国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来拉动。那么中国在很长时间内对长期资金的需求就有最迫切的需求。而长期资金不能靠短期来支持,因为长期的贷款靠短期的存款支持,存在高风险。我们需要长期资金来源支持长期资金需求,长期资金来源依靠金融、非金融机构的安排,而金融、非金融机构的发展有利于股市也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对于企业和金融机构,其主要任务都是:完善资本结构。而解决完善资本结构的方法就是增加直接融资以及增加具有长期资金来源的机构。
中国已达到市场经济地位基本要求
对于人们一直关心的“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江小涓指出,无论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规则来判断,还是按照国内市场发育状况,中国都达到了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从贸易争端角度讲,判断一个国家是否具有市场经济地位关键看市场是否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这仅仅是规则标准;此外,还有一个行为标准,就是企业在竞争中的行为是否正常;同时还有一个绩效标准。
消费品市场需求决定价格;生产要素的价格也需要由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各种所有制企业处于平等地位及产权平等。前这两条我们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解决,最早的官方判断是在1994年,“中国的市场机制已经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主要的作用。”第三条各种所有制平等地位及产权平等应该是90年代中后期以后才逐渐推进的改革,现在看来也已经解决。
在行为标准上,首先企业目标从完成计划到追求利润。这个目标在1984年城市工业进行经济承包责任制时就确定了。第二是对要素价格变化是敏感的。一种要素和另外一种要素价格底价发生大的变化的时候,企业要对投入要素的组合同步进行调整。当融资成本突然升高时,利率提高。在资金价格提高时,企业应该减少资金的使用数量,更多地转到劳动力要素的合并。国有企业在这个变化中,在90年代后期之前走得比较慢。企业的预算约束从软变硬,这也是市场经济重要的要求。在硬预算约束的前提下,无论有什么目标,如果财务上不能支撑,这个企业就要出局了。江小涓指出:行为标准已经提出20多年,目前企业有了很大的改善。
绩效标准要求在市场经济中,要有不同行业利润平均化的趋势。在计划经济时代,资源是由政府、由计划来配置的,所以资源在不同行业之间不流动,导致不同行业之间利润有非常显著的差别。但是,现在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江小涓强调,剔除特殊的行业,1985年赢利超过10个百分点的有7个,超过5个百分点有16个。这说明高利润行业和低利润行业要素的流动是不够畅通的。1995年情况发生了改善,超过10个百分点的没有,超过5个百分点的5个。2002年,超过10个百分点的没有,5个百分点的2个。这说明当行业之间利润发生比较大的变化时,投资者跟进和退出的速度还是比较敏感的。
由此看来,中国已经达到了市场经济地位的基本要求。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规则来判断,加上企业标准和绩效标准,中国都达到了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不过,江小涓同时指出,“希望中国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市场经济,不仅仅是规则标准,而且是行为标准。如果从更广或者更深的层面来讲,我希望从更多的层面看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
熟悉规则有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
商务部世贸司副司长张向晨博士提出:“对国际规则的认知和掌握,可以作为评价一国企业竞争力的参数。”
加入WTO以后,企业应该从三方面参与规则的制定。第一是国内法规的制定。企业应该有参与意识,因为国内法本身也是国际规则转变的体现。比如:在汽车银行信贷规定的法规制定过程中,由于征求了多方意见,所以比原计划推迟了半年出台。美国方面提出抗议,要求如期出台法规;中方提出两个方案供美方选择,一是在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见的情况下推迟出台时间,二是在未充分征求各方意见的情况下按预定时间出台一个并不完善的法规。结果美国方面还是接受了第一个方案。这就说明企业积极参与国内法规制定的重要性。
第二是技术法规的制定。目前中国参与制定的国际标准寥寥无几,每年国际贸易组织都会收到大量的标准,各成员都有权利进行评议,我国也将这些标准在网上公告,征求企业的评议意见,但收到的内容还是很有限的。国家希望企业积极地参与进来,因为只有企业才最有评议标准合理性的资格,并且相应技术标准的颁布对各企业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第三是参与多哈新一轮的谈判。中国刚刚加入世贸组织,在学习世贸组织的规则的同时世贸组织也在不断地进行谈判。中国刚执行完信息技术协议,把我国的半导体零件关税降为零,现在世贸组织又要谈判新的ITA,而且还要把范围扩得更大。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参与?我国企业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来影响我们的政府谈判过程,进而影响国际规则的制定。我们希望企业更积极、更踊跃地参加国际规则的制定,因为这里涉及的利益与企业都是相关的。现在即使有渠道不畅的地方,但至少政府的门是敞开的。
公平而有节制的市场竞争促进企业提升竞争力
“中国产业发展发挥了中国经济的巨大优势,因而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业绩。市场经济并不否认各国通过发挥比较成本优势来增强产业和企业竞争力。自由贸易就是要各国发挥你的比较优势。但是,现在的市场经济却反对将任何优势运用到极端,无论是劳动、自然资源、技术还是资本。因为极端竞争所导致的后果是高代价的和不可持续的。”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金碚在演讲中强调建立公平、有节制的市场竞争体系的重要性。
中国市场竞争往往具有“血拼”色彩。“血拼”式竞争的积极意义是对计划经济的彻底否定,是被“逼上梁山”的自主竞争,因此中国在近20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成就,但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税费减免无限制:减税退税是各地竞争资本的重要手段。早年用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各地竞相减免税收,无节制的税收优惠和减免愈演愈烈,导致市场秩序的混乱和国家利益的流失,这种情况已经被国家注意到了,并采取了措施,但目前还存在。
以土地作为竞争手段:某些地区将地价无线压低,一直血拼到“零地价”。为的就是吸引更多“外资”,其后果就是国家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
劳动者权益遭到破坏:一些企业的员工工资20年来没有增长;超时加班、欠发工资现象严重,以至在近年来出现“民工荒”。
环境成本无限扩大:一些地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到了不可容忍的程度。没有任何工业发展不会花费环境成本,但损害到什么程度,要有一个度,如果无度地损害也会存在问题。
某些地方市场开放过度:为了“以市场换技术”,“以市場换资金”,有些产业对外资的开放实行了非常宽容的政策。中国竞争性产业的企业以让渡利润(低价格、加工贸易)的方式,获得价格竞争优势。所以竞争性产业经过一段时间利润会下降,正是因为我们用让渡利润的方式获得了竞争力。现在一些产业中“挤压利润”的现象越来越突出。珠三角地区一些企业出现的“民工荒”也跟过低的利润有关,因为一旦提高民工的待遇,就会使得成本增加,本身已微薄的利润就几乎变为零。
企业资本优化增强企业竞争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在谈到金融与非金融机构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时候说:中国在很长时期内投资是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中国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来拉动。那么中国在很长时间内对长期资金的需求就有最迫切的需求。而长期资金不能靠短期来支持,因为长期的贷款靠短期的存款支持,存在高风险。我们需要长期资金来源支持长期资金需求,长期资金来源依靠金融、非金融机构的安排,而金融、非金融机构的发展有利于股市也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对于企业和金融机构,其主要任务都是:完善资本结构。而解决完善资本结构的方法就是增加直接融资以及增加具有长期资金来源的机构。
中国已达到市场经济地位基本要求
对于人们一直关心的“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江小涓指出,无论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规则来判断,还是按照国内市场发育状况,中国都达到了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从贸易争端角度讲,判断一个国家是否具有市场经济地位关键看市场是否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这仅仅是规则标准;此外,还有一个行为标准,就是企业在竞争中的行为是否正常;同时还有一个绩效标准。
消费品市场需求决定价格;生产要素的价格也需要由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各种所有制企业处于平等地位及产权平等。前这两条我们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解决,最早的官方判断是在1994年,“中国的市场机制已经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主要的作用。”第三条各种所有制平等地位及产权平等应该是90年代中后期以后才逐渐推进的改革,现在看来也已经解决。
在行为标准上,首先企业目标从完成计划到追求利润。这个目标在1984年城市工业进行经济承包责任制时就确定了。第二是对要素价格变化是敏感的。一种要素和另外一种要素价格底价发生大的变化的时候,企业要对投入要素的组合同步进行调整。当融资成本突然升高时,利率提高。在资金价格提高时,企业应该减少资金的使用数量,更多地转到劳动力要素的合并。国有企业在这个变化中,在90年代后期之前走得比较慢。企业的预算约束从软变硬,这也是市场经济重要的要求。在硬预算约束的前提下,无论有什么目标,如果财务上不能支撑,这个企业就要出局了。江小涓指出:行为标准已经提出20多年,目前企业有了很大的改善。
绩效标准要求在市场经济中,要有不同行业利润平均化的趋势。在计划经济时代,资源是由政府、由计划来配置的,所以资源在不同行业之间不流动,导致不同行业之间利润有非常显著的差别。但是,现在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江小涓强调,剔除特殊的行业,1985年赢利超过10个百分点的有7个,超过5个百分点有16个。这说明高利润行业和低利润行业要素的流动是不够畅通的。1995年情况发生了改善,超过10个百分点的没有,超过5个百分点的5个。2002年,超过10个百分点的没有,5个百分点的2个。这说明当行业之间利润发生比较大的变化时,投资者跟进和退出的速度还是比较敏感的。
由此看来,中国已经达到了市场经济地位的基本要求。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规则来判断,加上企业标准和绩效标准,中国都达到了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不过,江小涓同时指出,“希望中国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市场经济,不仅仅是规则标准,而且是行为标准。如果从更广或者更深的层面来讲,我希望从更多的层面看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