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整合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zzhn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简单地说,就是要求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那么作为语文教師,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充分发挥教育培养创新精神、科学素养的摇篮作用?结合数年的教育经验,笔者作了几点总结。
  小学语文教学是指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及作文教学。但是新课改强调,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语文素养的同时还要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在这种知识整合理念之下,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视野?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一直在探索,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认为我们可在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借助教材,引领学生获取科学知识
  新课程的语文,吸纳了大量优秀的科普类文章,几乎每一册都有几篇。这类文章体裁多样,趣味性强,还蕴含了不少的科学知识,很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只要我们充分利用教材,发掘教材,就能使学生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科学知识。例如在教学《蚕姑娘》(本文所举课例均出自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蚕由蚕卵孵化出来后生长→结茧→由蛹变成蛾的过程来学习课文,这样既能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把握,又能清楚地了解关于蚕一生变化过程的科学知识。又例如《金蝉脱壳》一课。蝉,是农村孩子最常见的昆虫了,不少孩子甚至捉过。教学中以他们的知识经验为切入点,激发阅读与探索的兴趣,无形中即已渗透科学素养的培养。这类科普课文教学,教师在引领学生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要把握一个度的问题,要对文本中涉及的科普知识有理性的认识与把握,切不可将语文课上成了科学课,本末倒置,要致力于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与丰富学生科学知识积累完美整合。
  二、巧设问题,激发科学探索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往往能诱导孩子探索知识的奥秘,对科学产生热情和向往,并能使孩子在科学实践中得到乐趣。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在搞好语文教学的基础上,结合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有关科技内容的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和思考,从中得到探索的乐趣和满足,以此增加对科学的兴趣。在听一位同事教学《石头书》一课时,她以课题为突破口,一下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当学生齐读课题后,她故作惊讶地问学生:什么?我不是听错了吧,石头书?还有石头书?你见过吗?老师真是有太多的问题想问了,你能把老师此时心中的问题都问出来吗?再让学生质疑:石头书上有字吗?石头书和我们现在的书一样吗?石头书上也有画吗?石头书的作者是谁?石头书重不重?石头书有什么作用……此时孩子一个个非常激动,眼睛里流露的完全是一种对新知的强烈的渴求,许多问题奔涌而来。但是对科学知识的探索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而应再向课后延伸。如《水上飞机》一课,文中关于水上飞机并没有详细的介绍,在教学过程中或教学总结时,激发学生想去了解更多关于水上飞机的知识。如:水上飞机是如何躲避海浪侵袭的?水上飞机是如何发挥功能的?等等。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继续搜集并阅读关于水上飞机的资料,这就把许多孩子引上了探索科学奥秘的道路上。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坚持这样做的话,那么通过小学语文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更多动物的生活习性,现代科技下海陆空的神奇变化,也可以清楚知道遥远的火星、月球的奥秘所在。
  三、重视实践,掌握科学方法
  对于任何学科而言,科学的思维方法可以使学生更迅速地获取丰富的所需知识,并能更准确、更透彻地理解知识,它一经内化就能促使智力得到发展,从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如抽象、概括、归纳、比较、对比、分类等思维的方法就非常必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字、词、句、篇的分析,对文章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写作方法的归纳概括,对课文的分类等,逐步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使他们能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分类等方法,独立地梳理所学知识,并能把这些方法用于日常生活中,在口头和文字表达中更有条理,更符合逻辑。《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一课设计了这样一道课外练习:写一写:查阅有关海洋的书籍、资料,调查了解海洋目前被污染、资源被破坏的现状,写一份调查小报告或小论文——《海洋的现况》,呼吁人们保护、珍惜海洋资源。这道练习需要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进行调查了解之后还需要学生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分类,得出海洋现在存在哪些污染,存在哪些破坏,再对分类后资料进行总结,写出海洋的现状,从而实现对学生思维的系统训练。可以说语文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素材,我们要善于利用或创造这样的机会,让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得以长效的系统的训练。
  总之,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我们首先要有科学的认识,应当树立一个大语文教学的理念,合理利用教材,从多角度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科技因素,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作者单位:宿迁市黄河小学
其他文献
研究了以鱿鱼鱼糜为原料的鱼燕皮加工工艺及淀粉、蔗糖、山梨醇添加量和水浴加热温度对鱼燕皮品质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了生产鱼燕皮的最佳工艺配比,即添加5
以巨峰、红宝石和红提葡萄皮渣为试验材料,采用酸法提取膳食纤维,将提取的膳食纤维与小麦粉混合制成面条,研究不同来源的葡萄皮渣膳食纤维对面条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葡
手指游戏就是一边念诵儿歌、童谣或者韵律,一边协调双手有节奏地变化的游戏。幼儿天生好玩好动,手指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游戏之一。手指游戏需要左右手配合共同完成,大脑的思维又通过双手的活动来完善。俗话说“心灵手巧”。经常活动手指能激活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促进大脑的发育。我园把手指游戏融入学习活动,利用手指游戏吸引幼儿注意力,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贯穿到幼儿生活活动中,利用游戏来支配他们的动作,规范自己的行为
我国是稻米生产大国,稻壳资源非常丰富,为了充分利用这些可再生资源,本研究采用微波磷酸法制备高比表面积活性炭,考察多种因素对活性炭吸附性能和得率的影响,得到了制备活性
<正> 1.以政策扶持 拉动建筑节能 美国鼓励有条件的州制订本州的节能政策,并要求以多样化的扶持举措,推进建筑节能技术的发展和节能政策的实施。据此,美国住房和城市发展部提
本文对小学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首先简要概述了加强小学教育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必要性,其次详细阐释了小学教育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所涵盖的主要内容,最后笔者在进行了客观全面反思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  一、加强小学教育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必要性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说:“习惯养得好,终身受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累”,由此可见学生习惯的养成是多么重要,往往学生的一个
学习兴趣是人们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在小学生的学习中,培养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是最为重要的事情。人们也常说:“小学生的学习就是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好的习惯养成了,学习成绩也便自然得到提升了。”因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能够注重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教育,以便促进学生更为专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当中去。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本文从语文习字兴趣培养方面进行相关探讨。  习字,即写字。对于孩子来说,写
近年来,国内外很多高层、超高层建筑,大多采用氟碳树脂涂料(Fluorocarbon Resin Coating),截至目前为止,只有氟碳树脂涂料,才能经得起地球上任何气候条件的严酷考验,而不失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