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7月1日,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开始正式运行,青藏铁路的全线建成通车为构建中国西部铁路交通网络打下坚实基础。为加速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格尔木——库尔勒和格尔木——敦煌等铁路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已列入海西州“十一五”规划之中。这些铁路的相继完工,将使西藏、新疆、甘肃、青海通过铁路这个国民经济大动脉相互连接。作为政治线、经济线、幸福线的青藏铁路将会给青藏高原及沿路地区的经济、金融、文化带来深远而长久的影响,交通的便利无疑将促进甘藏青新四省区经济社会的进一步融合。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直发挥着突出的作用,随着甘藏青新四省区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金融业如何顺应形势,加强合作,更好地发挥在区域资源流动中的配置导向和市场调控作用,充分利用区域经济整合所带来的发展机遇,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就成为金融系统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区域金融联动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金融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对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发挥导向和调节作用,资金流引导物质流、人流和信息流的流动,通过市场杠杆实现社会资源在各部门、各产业之间的资源配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金融联动低。体现了科学的发展观,在实现区域统筹发展,探索我国西部青藏高原地区发展模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意义。
中央银行在职能调整后,除了要强化金融调控、金融稳定、金融服务的职能,还肩负着金融改革与规划的重任。由于站在整个金融业发展的高度,中央银行有协调区域金融发展、促进区域金融合作的优势。同时,促进区域金融的广泛合作与联动也有利于中央银行履行金融宏观调控、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职能。
二、区域金融联动的现状
(一)金融联动的基础和有利条件。地区交通的改善,人缘相亲,方言相近,经济相融,改革开放的深入,使得这种趋势进一步强化。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一体化为金融联动的深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柴达木的招商引资环境不断改善,对外开放步伐逐渐加快,据统计,“十五”期间累计利用外资2.99亿美元,引进州外资金491.7亿元,中信国安、浙玻集团、内蒙庆华、河南义煤、山川股份等一批强势企业纷纷入驻海西投资兴业,统一开发、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初步建立,多层次联合、全方位开放的格局正在形成。
(二)区域金融联动的现状。在经济联动的推动下,区域金融已经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融合,如异地贷款、民间融资发展较快。据调查,海西州“十五”期间,当地银行累计发放给企业各类贷款112亿元,贷款集中投放在第二产业,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总行、国家开发行等异地金融机构投入本地企业贷款达48亿,异地贷款占全部贷款总量的30%,并集中在大型企业。随着本地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权限的集中上收,银行业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异地贷款比重客观上有上升的趋势。另外,海西州投资结构中异地企业项目融资和民间融资近年异军突起,不可低估。“十五”期间海西州固定资产投资343亿元,年均投资增长率14.7%,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投资国家投资占到投资总量的42.2%,异地企业项目融资占到总投资的近三分之一,银行投资、当地财政投资、企业自筹、民间投资占到总投资的三分之一,与西部大开发之前主要依靠银行投资相比,柴达木地区投资结构和投资总量均发生了质的变化。
跨省(区)设立金融机构也是本地区域金融机构布局的特点,比如在海西州格尔木市在1987年就设立了异地金融机构——中国人保财险西藏公司格尔木营业部,其业务范围以西藏驻格尔木基地的企业财产保险和车辆保险为主。2005年完成保费收入685万元,赔付291万元。
三、影响区域金融联动的阻碍因素
(一)由于行政区划、金融监管和金融机构内部垂直管理所造成的金融资本割裂状况的“银政壁垒”是阻碍金融跨省区联动的最大障碍。(二)政府壁垒是阻碍区域金融联动的重要因素。地方政府主导型,是当今中国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为了本地区的利益,地方政府官员一般不会轻易就将本地区银行资金拱手帮助外省市做大GDP。(三)思想认识上的不足,影响了区域金融联动的深化。长期以来,我国金融业实行严格的区域经营体制,其内部管理实行的是从上至下的垂直型管理体制,各金融机构既是相互竞争的市场经济利益主体,又是具有行政级别的、承担部分社会公共性职能的特殊机构,横向合作面临较多的困难。(四)信息不对称,以及银行业传统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落后。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只能选择惜贷,而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大大增加。加之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使得金融机构对风险的掌控能力差,这也妨碍了区域金融联动的深化。(五)政策上有一定的限制。金融业是一个特殊行业,风险大、影响面广,因此,对其管理比对一般行业更严,限制更多。诸多的政策限制阻碍了金融部门的横向联动合作。
四、对策建议
本地区域金融联动应该在合作协调机制、战略规划制订、促进统一金融市场形成、结算支付体系建设、风险防范和信息共享等方面展开。
(一)建立区域金融合作协调机制。金融联动的落脚点必须是建立联动政策,而这些政策的实施则需要借助于一系列的金融合作协调机制,因此,合作协调机制的建立是推动本地区域金融联动首要的、关键的策略。在当前我国金融管理架构短期内不可能有大的变革的情况下,建立区域金融合作协调的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就以下议题召开会议,开展研讨、协作,显得十分必要。一是汇总分析区域金融市场发展数据,对统一货币政策在各地的传导执行、资金跨地区跨境流动和各金融机构经营运作等情况进行交流,研究疏通区域货币政策微观传导机制,引导和调节货币信贷投向,提高货币政策在区域贯彻效果,提出打击金融犯罪,维护区域金融稳定,防范金融风险的有效对策:二是对区域经济运行情况进行交流分析。从金融角度就地区产业投资、行业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民生等问题向有关地方政府、金融机构提出政策建议或意见,充分发挥中央银行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宏观调控作用:三是针对区域跨境贸易、内部贸易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特点,协调区域金融系统在外汇管理、金融服务等方面的政策制定和设施建设,推动统一金融服务平台的建立,促进区域贸易进一步增长。
(二)制订统一的战略规划。实施区域金融联动,首先要对各家银行的战略规划和业务定位进行统一和协调。在战略规划上,各地银行应具有协调性、互补性,并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因地制宜原则。该原则要求各银行的战略规划 要符合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划要与各自省市政府远景发展目标结合,发挥各自区域的优势资源和金融资源优势。二是整体效益原则。各家银行要从大局出发,在总体战略和框架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各家银行应该正确处理当前和长远、局部和全局、金融与经济的关系,把区域金融联动作为一种长期战略。三是协调互补原则。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资源,在重大战略上要协调互补,不能无序竞争,要统一规划,不能互相重叠、浪费资源。在客户营销层面,各家银行都应进行合作和联动,包括建立资信互认制度,实现跨区域客户统一营销,建立对中小民营企业的互相担保认证制度等等。
(三)推动区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促进统一金融市场形成。信用是现代金融的基础,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是区域金融市场实现整合的重要前提之一。从现有情况看,区域内人民银行的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已经实现全国联网,但个人信用体系刚刚起步。为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区内企业的管理、制造、研发等部门跨地区、跨境分布情况将越来越普遍。这种产业格局及相应的人员流动将带来两个问题:一是企业或个人在不同地区都要进行信用评级,且评估标准不一,造成融资成本上升;二是单个地区的金融机构只掌握某一企业或个人在本地区的经营信息,难以对企业或个人的整体信用情况进行评估,从而为企业或个人以虚假信息套取金融机构资金提供机会,有可能导致金融风险。针对这种情况,可以考虑建立某种机构或以某种形式协调区域内各地区社会信用系统的建设步伐,整合信用信息资源,实现区域信用信息共享:一是在各地区建立的社会信用体系基础上,建立区域统一社会信用信息交换平台,实现不同地区信用信息的汇集和对接,为跨地区甚至跨境开展资信调查提供基本条件;二是首先在区域金融系统内部统一信用评级的程序、标准,或明确不同地区信用评级结果的换算系数,减少企业或个人在不同地区重复评级的费用成本,方便办理异地金融业务:三是建立区域企业、个人逃废债监测网络,加大对逃废债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个人联合曝光和制裁力度,共同维护各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
开辟区域性资本市场,满足企业的多种资金需求,对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发展直接融资,有利于减少企业对银行间接融资的刚性依赖,疏通社会储蓄直接转化为投资的渠道。建议国家研究开辟西部区域性资本市场,根据西部地区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入市标准,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在区域资本市场上筹集资金。通过区域资本市场的培育,把发展壮大的企业逐步推向二板市场和主板市场。
(四)加快结算支付体系建设。方便、快捷的资金清算服务在推进区域经贸往来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金融系统能否为跨地区的商贸往来提供高效率的支付结算手段,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金融一体化的进程。因此,顺应区域经济整合需要,进一步完善地区支付结算体系建设已经是大势所趋,当前可考虑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着力发展区域票据市场,鼓励开展异地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业务,推动票据融资业务创新,支持区域商贸流通的扩大;二是争取人民银行总行支持,在完善现有结算系统结算品种的同时,稳步扩展其联网服务范围;三是加快现代化支付系统联网步伐,不断提高区域资金结算效率。
(五)加大联合防范风险力度。联合防范风险肯定是各家银行金融联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各家银行要共同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特征,适时进行信贷内部结构的调整。加大信贷调整力度是优化信贷结构、防范金融风险、提高经营效益的最佳切入点,也是化解和遏制不良资产增长的重要手段。对信贷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各家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基调和方向。为此,各家银行要协作加快信贷结构调整步伐,可以创新金融产品,可以实现跨地区的、跨银行的银团贷款,联合推动地区的发展以及结构上的调整。同时,有必要打造全面风险管理平台,联合进行风险防范。按照《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以及巴塞尔委员会《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的要求,尝试将国际成熟的标准化管理思想和管理体系引入到风险管理领域,打造全面风险管理平台。此外,探讨不良资产处置的新思路,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显得尤其重要。区域内各银行要共享不良资产处置经验,共同探讨处置手段的创新,并尝试联合处置,共同切实做好区域联合防范风险工作。
(六)确保信息共享。建立重大客户重大信息的通报制度,杜绝某些客户利用商业银行间的信息壁垒进行投机:建立客户预警信息通报制度,定期通报不良客户黑名单;建立对风险的协同反应机制,在跨区域客户有欺诈行为发生时,各家商业银行应能共同应对、联合行动,把风险造成的损失降低至最小。
[作者单位:人行海西州中心支行]
一、区域金融联动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金融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对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发挥导向和调节作用,资金流引导物质流、人流和信息流的流动,通过市场杠杆实现社会资源在各部门、各产业之间的资源配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金融联动低。体现了科学的发展观,在实现区域统筹发展,探索我国西部青藏高原地区发展模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意义。
中央银行在职能调整后,除了要强化金融调控、金融稳定、金融服务的职能,还肩负着金融改革与规划的重任。由于站在整个金融业发展的高度,中央银行有协调区域金融发展、促进区域金融合作的优势。同时,促进区域金融的广泛合作与联动也有利于中央银行履行金融宏观调控、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职能。
二、区域金融联动的现状
(一)金融联动的基础和有利条件。地区交通的改善,人缘相亲,方言相近,经济相融,改革开放的深入,使得这种趋势进一步强化。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一体化为金融联动的深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柴达木的招商引资环境不断改善,对外开放步伐逐渐加快,据统计,“十五”期间累计利用外资2.99亿美元,引进州外资金491.7亿元,中信国安、浙玻集团、内蒙庆华、河南义煤、山川股份等一批强势企业纷纷入驻海西投资兴业,统一开发、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初步建立,多层次联合、全方位开放的格局正在形成。
(二)区域金融联动的现状。在经济联动的推动下,区域金融已经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融合,如异地贷款、民间融资发展较快。据调查,海西州“十五”期间,当地银行累计发放给企业各类贷款112亿元,贷款集中投放在第二产业,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总行、国家开发行等异地金融机构投入本地企业贷款达48亿,异地贷款占全部贷款总量的30%,并集中在大型企业。随着本地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权限的集中上收,银行业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异地贷款比重客观上有上升的趋势。另外,海西州投资结构中异地企业项目融资和民间融资近年异军突起,不可低估。“十五”期间海西州固定资产投资343亿元,年均投资增长率14.7%,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投资国家投资占到投资总量的42.2%,异地企业项目融资占到总投资的近三分之一,银行投资、当地财政投资、企业自筹、民间投资占到总投资的三分之一,与西部大开发之前主要依靠银行投资相比,柴达木地区投资结构和投资总量均发生了质的变化。
跨省(区)设立金融机构也是本地区域金融机构布局的特点,比如在海西州格尔木市在1987年就设立了异地金融机构——中国人保财险西藏公司格尔木营业部,其业务范围以西藏驻格尔木基地的企业财产保险和车辆保险为主。2005年完成保费收入685万元,赔付291万元。
三、影响区域金融联动的阻碍因素
(一)由于行政区划、金融监管和金融机构内部垂直管理所造成的金融资本割裂状况的“银政壁垒”是阻碍金融跨省区联动的最大障碍。(二)政府壁垒是阻碍区域金融联动的重要因素。地方政府主导型,是当今中国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为了本地区的利益,地方政府官员一般不会轻易就将本地区银行资金拱手帮助外省市做大GDP。(三)思想认识上的不足,影响了区域金融联动的深化。长期以来,我国金融业实行严格的区域经营体制,其内部管理实行的是从上至下的垂直型管理体制,各金融机构既是相互竞争的市场经济利益主体,又是具有行政级别的、承担部分社会公共性职能的特殊机构,横向合作面临较多的困难。(四)信息不对称,以及银行业传统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落后。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只能选择惜贷,而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大大增加。加之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使得金融机构对风险的掌控能力差,这也妨碍了区域金融联动的深化。(五)政策上有一定的限制。金融业是一个特殊行业,风险大、影响面广,因此,对其管理比对一般行业更严,限制更多。诸多的政策限制阻碍了金融部门的横向联动合作。
四、对策建议
本地区域金融联动应该在合作协调机制、战略规划制订、促进统一金融市场形成、结算支付体系建设、风险防范和信息共享等方面展开。
(一)建立区域金融合作协调机制。金融联动的落脚点必须是建立联动政策,而这些政策的实施则需要借助于一系列的金融合作协调机制,因此,合作协调机制的建立是推动本地区域金融联动首要的、关键的策略。在当前我国金融管理架构短期内不可能有大的变革的情况下,建立区域金融合作协调的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就以下议题召开会议,开展研讨、协作,显得十分必要。一是汇总分析区域金融市场发展数据,对统一货币政策在各地的传导执行、资金跨地区跨境流动和各金融机构经营运作等情况进行交流,研究疏通区域货币政策微观传导机制,引导和调节货币信贷投向,提高货币政策在区域贯彻效果,提出打击金融犯罪,维护区域金融稳定,防范金融风险的有效对策:二是对区域经济运行情况进行交流分析。从金融角度就地区产业投资、行业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民生等问题向有关地方政府、金融机构提出政策建议或意见,充分发挥中央银行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宏观调控作用:三是针对区域跨境贸易、内部贸易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特点,协调区域金融系统在外汇管理、金融服务等方面的政策制定和设施建设,推动统一金融服务平台的建立,促进区域贸易进一步增长。
(二)制订统一的战略规划。实施区域金融联动,首先要对各家银行的战略规划和业务定位进行统一和协调。在战略规划上,各地银行应具有协调性、互补性,并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因地制宜原则。该原则要求各银行的战略规划 要符合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划要与各自省市政府远景发展目标结合,发挥各自区域的优势资源和金融资源优势。二是整体效益原则。各家银行要从大局出发,在总体战略和框架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各家银行应该正确处理当前和长远、局部和全局、金融与经济的关系,把区域金融联动作为一种长期战略。三是协调互补原则。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资源,在重大战略上要协调互补,不能无序竞争,要统一规划,不能互相重叠、浪费资源。在客户营销层面,各家银行都应进行合作和联动,包括建立资信互认制度,实现跨区域客户统一营销,建立对中小民营企业的互相担保认证制度等等。
(三)推动区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促进统一金融市场形成。信用是现代金融的基础,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是区域金融市场实现整合的重要前提之一。从现有情况看,区域内人民银行的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已经实现全国联网,但个人信用体系刚刚起步。为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区内企业的管理、制造、研发等部门跨地区、跨境分布情况将越来越普遍。这种产业格局及相应的人员流动将带来两个问题:一是企业或个人在不同地区都要进行信用评级,且评估标准不一,造成融资成本上升;二是单个地区的金融机构只掌握某一企业或个人在本地区的经营信息,难以对企业或个人的整体信用情况进行评估,从而为企业或个人以虚假信息套取金融机构资金提供机会,有可能导致金融风险。针对这种情况,可以考虑建立某种机构或以某种形式协调区域内各地区社会信用系统的建设步伐,整合信用信息资源,实现区域信用信息共享:一是在各地区建立的社会信用体系基础上,建立区域统一社会信用信息交换平台,实现不同地区信用信息的汇集和对接,为跨地区甚至跨境开展资信调查提供基本条件;二是首先在区域金融系统内部统一信用评级的程序、标准,或明确不同地区信用评级结果的换算系数,减少企业或个人在不同地区重复评级的费用成本,方便办理异地金融业务:三是建立区域企业、个人逃废债监测网络,加大对逃废债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个人联合曝光和制裁力度,共同维护各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
开辟区域性资本市场,满足企业的多种资金需求,对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发展直接融资,有利于减少企业对银行间接融资的刚性依赖,疏通社会储蓄直接转化为投资的渠道。建议国家研究开辟西部区域性资本市场,根据西部地区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入市标准,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在区域资本市场上筹集资金。通过区域资本市场的培育,把发展壮大的企业逐步推向二板市场和主板市场。
(四)加快结算支付体系建设。方便、快捷的资金清算服务在推进区域经贸往来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金融系统能否为跨地区的商贸往来提供高效率的支付结算手段,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金融一体化的进程。因此,顺应区域经济整合需要,进一步完善地区支付结算体系建设已经是大势所趋,当前可考虑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着力发展区域票据市场,鼓励开展异地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业务,推动票据融资业务创新,支持区域商贸流通的扩大;二是争取人民银行总行支持,在完善现有结算系统结算品种的同时,稳步扩展其联网服务范围;三是加快现代化支付系统联网步伐,不断提高区域资金结算效率。
(五)加大联合防范风险力度。联合防范风险肯定是各家银行金融联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各家银行要共同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特征,适时进行信贷内部结构的调整。加大信贷调整力度是优化信贷结构、防范金融风险、提高经营效益的最佳切入点,也是化解和遏制不良资产增长的重要手段。对信贷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各家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基调和方向。为此,各家银行要协作加快信贷结构调整步伐,可以创新金融产品,可以实现跨地区的、跨银行的银团贷款,联合推动地区的发展以及结构上的调整。同时,有必要打造全面风险管理平台,联合进行风险防范。按照《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以及巴塞尔委员会《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的要求,尝试将国际成熟的标准化管理思想和管理体系引入到风险管理领域,打造全面风险管理平台。此外,探讨不良资产处置的新思路,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显得尤其重要。区域内各银行要共享不良资产处置经验,共同探讨处置手段的创新,并尝试联合处置,共同切实做好区域联合防范风险工作。
(六)确保信息共享。建立重大客户重大信息的通报制度,杜绝某些客户利用商业银行间的信息壁垒进行投机:建立客户预警信息通报制度,定期通报不良客户黑名单;建立对风险的协同反应机制,在跨区域客户有欺诈行为发生时,各家商业银行应能共同应对、联合行动,把风险造成的损失降低至最小。
[作者单位:人行海西州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