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张子栋来说,他的作品的那种强大生机,虽然在于其本身对于审美主体的把握和领悟,但绝不是依附于潮流,绝不是顺应于时尚,而是与自己生命相慰藉、相贴近、相拥相握的本真
尽管昔日同学一幅油画已卖到30万元的高价,但他仍然安之若素、甘之若饴地画着他的油画。这就是张子栋,一位勤勤恳恳30年如一日地走在油画创作路上的军旅油画家。
作为中国美协会员的张子栋,曾经有着无数出名发财的机会。1998年,一位老外慕名找到他,想出40万请他画一幅反映社会阴暗面题材的油画,他想都没想,把那个老外与介绍人推出了门外。
“我是军人出身的油画家,任何时候,爱党爱国爱民都是我的最高信仰。我不会为了个人私欲去迎合某些人的口味,那是对艺术的一种背叛。”张子栋的话总是这样硬梆梆的掷地有声,有着中国军人的强悍与底气。
也正是这种强悍与底气,30年过去了,他没有卖出一幅作品,靠着自己微薄的收入坚定地走在油画道路上。
有待收藏家发掘的“大黑马”
张子栋很忙。为了采访他,与他见上一面,笔者从去年冬天等到了今年夏天。不过,他的忙与社会上那些成天转悠于各大拍卖会、展览会的画家的忙截然不同。他更多的是活跃于那些尚未被人们破坏的、游人稀少的古镇、野山。
“只有在大自然中,才会发现真正的美,才会画出真正的好的作品。”尽管要到达那些没有手机信号、算得上“与世隔绝”的野山湿地需要花费不菲的代价,但军旅画家身上特有的那种对艺术本真追求的梦想、对生命情怀的热烈拥抱以及对自然深深的敬畏之情,总是驱动着张子栋毅然决然地踏上征途。
这些付出也让张子栋在艺术上获得了足够的回报。
比如他的《飘香》(90×120cm),张子栋把目光直接投向云南大理喜州卖烤粑粑的妇女劳动时的动姿上。“画这位正在劳动的妇女时,我天天早上坐在她的对面,吃她烤的粑粑,一边吃,一边观察这种特别的劳动姿态,那真是一种美!一种运动着、最质朴的力量之美!”正是这种对现实生活细节的深度把握和军人一丝不苟的认真精神,在这幅画的创作中,张子栋很好地把握了光线的明与暗,色彩的厚与薄。观赏者从红红的火炉映闪的光里,很容易就能看到这位妇女内心的喜悦,与画家实现跨越时空的对话。
再比如他的《倩影》(100×80cm),画面上三位劳动着的傣族妇女,在清澈见底的小河里捞鲜苔的劳动场面,远处若隐若现的大地,近处碧绿的小河,与妇女们一边劳动一边聊天,形成了一动一静的对比。这是在西双版纳打洛河边遇到的劳作场面。这幅画,也让张子栋有着非同寻常的感受。
据接近张子栋的人士透露,这幅《倩影》,曾有云南一商人出价到8万元,但是张子栋最终没有出售。
用色彩点亮天地的画家
“张子栋,是用色彩点亮天地的画家。这是我读张子栋画作,所留下的最深印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解放军文艺奖评委会委员、艺术评论家黄恩鹏是张子栋在艺术学院时同届美术系的同学,在一个冬天大雾的日子他这样评价道。
确实,曾为军旅画家的张子栋,没有把自己的色彩局限在画室里,而是走出画室,来到大自然中。他认为,只有在大自然中,才会发现真正的美,才会画出真正好的作品。
比如,他的20余幅的《塞北写生系列》,总是将最本真的原始淳和风物,呈现在人们面前。那些被旋转而清新的阳光涂亮的群山、河流、田野、树木和民居,这些天然的大画,被他惟妙惟肖地“移植”到了面前,拙中见奇,奇中蕴妙,趣味横生。
而《大理喜州系列》更是把民居、胡同、窄巷、院落,以及古旧的门楣,作为他画中最突出的主题予以展现。而无论是在塞北,还是在大理,他都能很好地把握光线对于作品的影响——一种冷色调与暖色调的对比:亮丽、跳跃、光鲜。
他说:我热爱的大地,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干净,才美好;美好的,明亮的,才是艺术。如此才会给人们以视觉上美的享受,而决不会是那些灰暗的东西。
对此,黄恩鹏评价说:“作为画家来讲,最好的观照物,就是这些大自然中固有的画面。没有哪一位画家,能够超越大自然的杰作。那些关在画室里画照片的作品,无论怎样的花样翻新,别出心裁,所画出的‘作品’,是没有任何生命力的。”
油画家更要传递正能量
《百年中国梦》在中央电视台热播,张子栋集集不落,看得津津有味。
“这是中国人最强大的信心本源所在。”张子栋说,一切艺术形式及形象,都无例外地源于生活本身,没有生活便没有一切,包括理想的、怪诞的、写实的和超现实的,只不过是渊源有远有近,有直接的与间接的区别而已。如果画家画了谁也看不惯的作品,那么这个画家就是失败的,就不会有什么前途。因为,他忘记了生命的母体,就在大自然中。
“在中国现阶段,油画家更要传递正能量。”这是张子栋的一个根深蒂固的创作理念。所以尽管生活并不富裕,但张子栋近30年来一直坚持背起画架子,带上油彩,深入到地头田间的生活中去,深入到最能体现原始意蕴的大自然中去。
比如他的《私语》(80×100cm)也是在西双版纳傣族寨子里,两位背着竹篓唠着家常的妇女,收工归来,中间是一个学龄前孩子,扑闪着大眼睛,似懂非懂地听着母亲聊天。这幅画体现了一种对于底层人民生活的关注。这是艺术家最值得称颂的。“一位画家,只有把视角投入社会、投向底层人民,作品才具有真实性,才具有力量。”黄恩鹏如是说。
而《我最美》(90×120cm)则是一个五六岁小女孩天真烂漫的笑脸。那顽皮的神态,用重彩勾出,阳光洒在身上,喻示着在幸福家庭里生长的体现,很有艺术感染力。这幅画无疑成为张子栋写生所得的重要作品,作品中的形象看来真实而具体,但它是经过同类形象有选择的、经过了心灵过滤了的概括创造,是以形写神最生动的作品。它挖掘出了一种最原始、最感人、最有生命力的东西,从而对人性具有一定的穿透力。 黄恩鹏指出,对于中国油画,要努力探求其面貌,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以油画这个体系为基轴,在其中徐徐渗透中国的文化精神,即一种古典美学之思考。但,如果画家承认了这样的美学思考,那么就要克服现在油画界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制作性太强的单纯描摹。如果一位画家,只注重形式和技法,对于情感的抒发不够,更遑论能以艺术来体现本真的东西了。
“对于画家来说,面对纷至沓来的各种异质文化,以及各式各样的艺术思潮,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能自守、自尊、自信,惟其如此,才能谈到兼收并蓄,相得益彰的消化和自由运用艺术。这正是张子栋的油画艺术难得之处。”黄恩鹏说。
寄托梦想的作品才有生机
油画的创作,最主要的,是色彩的运用。对于色彩而言,十九世纪欧西印象派大师们早有实践性的运用。比如梵高、高更、马蒂斯等。色彩的概括性,主要表现为对原色的运用,对纯度的强调、对补色原理的重视及大面积的平涂,等等。这一方面是对色彩的符号功能的重视,另一方面,也是对色彩的装饰功能的强调。两个方面所生发出的审美愉悦,有着一定的暗示力量。也就是说创造了色彩音乐——“画面里的色彩,就是生活里的热情。”
在生活中,画家要给予人的,不单单是表象,更重要的是永恒性的表征,画家必须把原色的点化为高纯度、高强度的激湍动荡线来喷发个人情感,像梵高那样,在飞扬的笔触中歌唱火焰,赞颂太阳。画家,必须具有阿波罗精神!
在这方面的努力上,张子栋也做得不错。他不是追求某种感官刺激,而是以大色块笔触,来投入,来完成某种梦想——一位画家应该有的最美的天地一体的梦想。
无论是张子栋的《江南》(120×90cm)、《渔家》,还是他的《倩影》、《我最美》,只要您站在作品前,上述审美取向就扑面而来,无需过多言语,自然而然地通过作品就实现了画家与欣赏者超时空的对话。
事实上,面对新世纪,中国画家如何把目光投向社会底层,反映社会、人生,以及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景状,既是画家们亟待思考的问题所在,也是艺术作品能抗拒时间长河的消磨而呈现出一种长久的生命力之所在。不客气的说,没有思想性、独创性的艺术作品,只能是画匠手中的工艺品而已。
对于张子栋来说,他的作品的那种强大生机,虽然在于其本身对于审美主体的把握和领悟。但绝不是依附于潮流,绝不是顺应于时尚,而是与自己生命相慰藉、相贴近、相拥相握的本真。(作者为著名美术评论家,原《亚洲财富》杂志执行主编,擅长从财经视角评论艺术创作作品,相关文章经常被新浪、搜狐、和讯等门户网站广泛转载。现供职于《投资者报》)
尽管昔日同学一幅油画已卖到30万元的高价,但他仍然安之若素、甘之若饴地画着他的油画。这就是张子栋,一位勤勤恳恳30年如一日地走在油画创作路上的军旅油画家。
作为中国美协会员的张子栋,曾经有着无数出名发财的机会。1998年,一位老外慕名找到他,想出40万请他画一幅反映社会阴暗面题材的油画,他想都没想,把那个老外与介绍人推出了门外。
“我是军人出身的油画家,任何时候,爱党爱国爱民都是我的最高信仰。我不会为了个人私欲去迎合某些人的口味,那是对艺术的一种背叛。”张子栋的话总是这样硬梆梆的掷地有声,有着中国军人的强悍与底气。
也正是这种强悍与底气,30年过去了,他没有卖出一幅作品,靠着自己微薄的收入坚定地走在油画道路上。
有待收藏家发掘的“大黑马”
张子栋很忙。为了采访他,与他见上一面,笔者从去年冬天等到了今年夏天。不过,他的忙与社会上那些成天转悠于各大拍卖会、展览会的画家的忙截然不同。他更多的是活跃于那些尚未被人们破坏的、游人稀少的古镇、野山。
“只有在大自然中,才会发现真正的美,才会画出真正的好的作品。”尽管要到达那些没有手机信号、算得上“与世隔绝”的野山湿地需要花费不菲的代价,但军旅画家身上特有的那种对艺术本真追求的梦想、对生命情怀的热烈拥抱以及对自然深深的敬畏之情,总是驱动着张子栋毅然决然地踏上征途。
这些付出也让张子栋在艺术上获得了足够的回报。
比如他的《飘香》(90×120cm),张子栋把目光直接投向云南大理喜州卖烤粑粑的妇女劳动时的动姿上。“画这位正在劳动的妇女时,我天天早上坐在她的对面,吃她烤的粑粑,一边吃,一边观察这种特别的劳动姿态,那真是一种美!一种运动着、最质朴的力量之美!”正是这种对现实生活细节的深度把握和军人一丝不苟的认真精神,在这幅画的创作中,张子栋很好地把握了光线的明与暗,色彩的厚与薄。观赏者从红红的火炉映闪的光里,很容易就能看到这位妇女内心的喜悦,与画家实现跨越时空的对话。
再比如他的《倩影》(100×80cm),画面上三位劳动着的傣族妇女,在清澈见底的小河里捞鲜苔的劳动场面,远处若隐若现的大地,近处碧绿的小河,与妇女们一边劳动一边聊天,形成了一动一静的对比。这是在西双版纳打洛河边遇到的劳作场面。这幅画,也让张子栋有着非同寻常的感受。
据接近张子栋的人士透露,这幅《倩影》,曾有云南一商人出价到8万元,但是张子栋最终没有出售。
用色彩点亮天地的画家
“张子栋,是用色彩点亮天地的画家。这是我读张子栋画作,所留下的最深印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解放军文艺奖评委会委员、艺术评论家黄恩鹏是张子栋在艺术学院时同届美术系的同学,在一个冬天大雾的日子他这样评价道。
确实,曾为军旅画家的张子栋,没有把自己的色彩局限在画室里,而是走出画室,来到大自然中。他认为,只有在大自然中,才会发现真正的美,才会画出真正好的作品。
比如,他的20余幅的《塞北写生系列》,总是将最本真的原始淳和风物,呈现在人们面前。那些被旋转而清新的阳光涂亮的群山、河流、田野、树木和民居,这些天然的大画,被他惟妙惟肖地“移植”到了面前,拙中见奇,奇中蕴妙,趣味横生。
而《大理喜州系列》更是把民居、胡同、窄巷、院落,以及古旧的门楣,作为他画中最突出的主题予以展现。而无论是在塞北,还是在大理,他都能很好地把握光线对于作品的影响——一种冷色调与暖色调的对比:亮丽、跳跃、光鲜。
他说:我热爱的大地,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干净,才美好;美好的,明亮的,才是艺术。如此才会给人们以视觉上美的享受,而决不会是那些灰暗的东西。
对此,黄恩鹏评价说:“作为画家来讲,最好的观照物,就是这些大自然中固有的画面。没有哪一位画家,能够超越大自然的杰作。那些关在画室里画照片的作品,无论怎样的花样翻新,别出心裁,所画出的‘作品’,是没有任何生命力的。”
油画家更要传递正能量
《百年中国梦》在中央电视台热播,张子栋集集不落,看得津津有味。
“这是中国人最强大的信心本源所在。”张子栋说,一切艺术形式及形象,都无例外地源于生活本身,没有生活便没有一切,包括理想的、怪诞的、写实的和超现实的,只不过是渊源有远有近,有直接的与间接的区别而已。如果画家画了谁也看不惯的作品,那么这个画家就是失败的,就不会有什么前途。因为,他忘记了生命的母体,就在大自然中。
“在中国现阶段,油画家更要传递正能量。”这是张子栋的一个根深蒂固的创作理念。所以尽管生活并不富裕,但张子栋近30年来一直坚持背起画架子,带上油彩,深入到地头田间的生活中去,深入到最能体现原始意蕴的大自然中去。
比如他的《私语》(80×100cm)也是在西双版纳傣族寨子里,两位背着竹篓唠着家常的妇女,收工归来,中间是一个学龄前孩子,扑闪着大眼睛,似懂非懂地听着母亲聊天。这幅画体现了一种对于底层人民生活的关注。这是艺术家最值得称颂的。“一位画家,只有把视角投入社会、投向底层人民,作品才具有真实性,才具有力量。”黄恩鹏如是说。
而《我最美》(90×120cm)则是一个五六岁小女孩天真烂漫的笑脸。那顽皮的神态,用重彩勾出,阳光洒在身上,喻示着在幸福家庭里生长的体现,很有艺术感染力。这幅画无疑成为张子栋写生所得的重要作品,作品中的形象看来真实而具体,但它是经过同类形象有选择的、经过了心灵过滤了的概括创造,是以形写神最生动的作品。它挖掘出了一种最原始、最感人、最有生命力的东西,从而对人性具有一定的穿透力。 黄恩鹏指出,对于中国油画,要努力探求其面貌,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以油画这个体系为基轴,在其中徐徐渗透中国的文化精神,即一种古典美学之思考。但,如果画家承认了这样的美学思考,那么就要克服现在油画界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制作性太强的单纯描摹。如果一位画家,只注重形式和技法,对于情感的抒发不够,更遑论能以艺术来体现本真的东西了。
“对于画家来说,面对纷至沓来的各种异质文化,以及各式各样的艺术思潮,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能自守、自尊、自信,惟其如此,才能谈到兼收并蓄,相得益彰的消化和自由运用艺术。这正是张子栋的油画艺术难得之处。”黄恩鹏说。
寄托梦想的作品才有生机
油画的创作,最主要的,是色彩的运用。对于色彩而言,十九世纪欧西印象派大师们早有实践性的运用。比如梵高、高更、马蒂斯等。色彩的概括性,主要表现为对原色的运用,对纯度的强调、对补色原理的重视及大面积的平涂,等等。这一方面是对色彩的符号功能的重视,另一方面,也是对色彩的装饰功能的强调。两个方面所生发出的审美愉悦,有着一定的暗示力量。也就是说创造了色彩音乐——“画面里的色彩,就是生活里的热情。”
在生活中,画家要给予人的,不单单是表象,更重要的是永恒性的表征,画家必须把原色的点化为高纯度、高强度的激湍动荡线来喷发个人情感,像梵高那样,在飞扬的笔触中歌唱火焰,赞颂太阳。画家,必须具有阿波罗精神!
在这方面的努力上,张子栋也做得不错。他不是追求某种感官刺激,而是以大色块笔触,来投入,来完成某种梦想——一位画家应该有的最美的天地一体的梦想。
无论是张子栋的《江南》(120×90cm)、《渔家》,还是他的《倩影》、《我最美》,只要您站在作品前,上述审美取向就扑面而来,无需过多言语,自然而然地通过作品就实现了画家与欣赏者超时空的对话。
事实上,面对新世纪,中国画家如何把目光投向社会底层,反映社会、人生,以及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景状,既是画家们亟待思考的问题所在,也是艺术作品能抗拒时间长河的消磨而呈现出一种长久的生命力之所在。不客气的说,没有思想性、独创性的艺术作品,只能是画匠手中的工艺品而已。
对于张子栋来说,他的作品的那种强大生机,虽然在于其本身对于审美主体的把握和领悟。但绝不是依附于潮流,绝不是顺应于时尚,而是与自己生命相慰藉、相贴近、相拥相握的本真。(作者为著名美术评论家,原《亚洲财富》杂志执行主编,擅长从财经视角评论艺术创作作品,相关文章经常被新浪、搜狐、和讯等门户网站广泛转载。现供职于《投资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