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有一些地区中考语文试卷个别题目的设置争议很大,引起社会各界的一片哗然。笔者深有感触,现谈自己的两点感受,与同行探讨。
一、关于客观选择题
一位北京中学语文教学界的权威人士讲:“命制主观题我一个晚上可以编一份试卷,命制客观题我有时为一道四选一选择题的一个迷惑性备择选项而考虑一个晚上。”真正好的选择题可谓凤毛麟角,甄别选拔功能很强的中考也是如此。就拿去年泉州市中考的一道选择题来说吧:
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只填字母即可)。
备选词语:a、争芳斗艳 b、灿若星辰 c、驰名中外 d、多姿多彩
泉州——这座名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东西双塔、崇武古城、洛阳石桥,名胜古迹______;元宵闹花灯、端午赛龙舟、中秋赏明月,民俗风情______;梨园、高甲、南音,艺苑奇葩______;安溪茶叶、德化瓷器、惠安石雕,地方特产______。
结合这个句子,我们细细品味供选的四个词语的意思,马上发现这些词语在句子里可以通用。也就是说这个选择题出题不够严密,标准答案失去了标准,命题者的初衷目的未能达到。可见,客观性选择题的命题难度很大,不仅需要经验的积累,而且需要天分和灵感。这种试题其实就是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面广量大,涉及知识点多,在测试语文知识时,确实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它具有较高的信度,而且考试成本低,阅卷快,记分快,准确度高。
近几年来的命题趋势,客观选择题在经历了一段由大张旗鼓到销声匿迹的过程以后,又有点复苏抬头的迹象。前几年的泉州市中考试卷,往往是只有一题文言虚词的综合运用作为客观选择题出现,最多不超过两个题目,今年此种题型达到了四题。其实考生做这样的客观题失分比主观题总体上还严重。在实行课改之前,这种题型大肆泛滥,也许是用的时间久了,人们都对它进行口诛笔伐,细说它的种种弊端,于是随着语文教改的进一步深入,社会各界对客观选择题的批评很多。笔者认为,客观选择题确实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有效性稍差、鼓励了题海战术、助长了某种侥幸心理、更重要的是它使学生养成了一种不恰当的学习方式——以“再认”而不是“回忆”的方法来储存知识。教育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考试如果采用选择题,学生就会倾向于用“再认”的方式编码。而不论是母语学习还是外语學习,“回忆”比“再认”重要得多。现在我们强调古诗文积累,就是要让学生反复学习记忆,烂熟于心,达到“回忆”程度,这样才有效率,否则功夫做到一半,成了夹生饭,没有达到实际掌握的程度,就难以熟练运用。我们常常批评学生写作文时胸中缺少积累,要引用一些名言警句显得很困难,追根溯源,其实就是对名言警句没有达到“回忆”的程度。而客观选择题根本没有有这种训练效果,试想想,只要在现成的四项里选一项即可, 不需要默写,这在记忆存储的仓库里能积累多少。
二、关于主观型试题
主观型试题是检查学生对知识灵活综合运用的比较有效的评价方法。但是,有效的条件是高水平的评分人。如果评分人不具慧眼,就会有许多“范进”蒙冤。即使是高水平的评分人,也有失察的时候。在实际的评卷中,常出现开始较严、越判越松的现象。老师普遍认为,作文评分误差率最高,其实不见得如此。主观题的偶然性会影响到考生临场的发挥,遇到顺手的题目,不吐不快而一气呵成;遇到缺乏自身体验的题目,搜肠刮肚仍难得佳句,考生可能由于缺乏体验而使真实的语言能力得不到充分表现。
现代文阅读中的主观型开放题,是各地中考试题中大量出现的新题型。它的好处是引导学生对本文可以作多种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创新思维,从实际看确实也能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但这类题型有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很难拟定恰当的“参考答案”,所以阅卷时老师很难把握。尽管命题专家殚精竭虑,设计得面面俱到、四平八稳,但一到实际考试时,学生的答案必定五花八门,这一点与高考完全一致。问题是:“参考答案”一旦到了阅卷场合,它就会自动升格为“标准答案”,因为阅卷时间紧,任务重,没有一定标准很难把握评分,无穷无尽的讨论又会占用太多时间,于是大部分教师会用“标准答案”去套,结果无论学生如何回答,总不可能回答得与“标准”一致,五分题,答得好的不过三四分,答得差的也有一二分。学生似乎永远在“犯错”,实际的分数总是在三分上下徘徊,缺少了区分度,试题的信度、效度也就无法保证。
那么,这类试题的“导向”又怎么样呢?正因为学生永远找不到答题的“要诀”有人就干脆放弃,但更多的教师,甚至有部分家长认为学生题目做得不够多,要像数理化熟悉公式定理一样,必先熟悉题目,“题目不做是不行的”,“要有答题的感觉”。于是各类“仿真”、“模拟”试卷乘虚而入,占用了学生大量的阅读时间,把语文当成数理化那样。阅读语段——操做试题——订正修改,机械重复,反复训练,语文课成了习题课订正课,学生学得苦不堪言。如果说客观型试题做多了还能获得一点知识或者信息的话(因为那里的答案相对固定),那么主观型试题则不同,张老师拟定的“参考答案”与李老师的可能不一样,同一位专家同一个题目的答案上午拟的和下午拟的,措辞句式就有可能不一样,任你怎样训练,学生的答案永远也不会和“参考答案”完全一致。所以有的学生抱怨,做数学题心里有底,如果学得好,考试肯定考得好,而语文却不一样,总觉得心虚,心中无底,总害怕一下笔就犯错,真不知该怎么办。被动地为答题而进行的阅读本身乐趣不大,而且又得不到高分数,学生只能“自卫性地减少学习时间”。语文教学的路在何方,真的是雾里看花,不知所措。
一、关于客观选择题
一位北京中学语文教学界的权威人士讲:“命制主观题我一个晚上可以编一份试卷,命制客观题我有时为一道四选一选择题的一个迷惑性备择选项而考虑一个晚上。”真正好的选择题可谓凤毛麟角,甄别选拔功能很强的中考也是如此。就拿去年泉州市中考的一道选择题来说吧:
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只填字母即可)。
备选词语:a、争芳斗艳 b、灿若星辰 c、驰名中外 d、多姿多彩
泉州——这座名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东西双塔、崇武古城、洛阳石桥,名胜古迹______;元宵闹花灯、端午赛龙舟、中秋赏明月,民俗风情______;梨园、高甲、南音,艺苑奇葩______;安溪茶叶、德化瓷器、惠安石雕,地方特产______。
结合这个句子,我们细细品味供选的四个词语的意思,马上发现这些词语在句子里可以通用。也就是说这个选择题出题不够严密,标准答案失去了标准,命题者的初衷目的未能达到。可见,客观性选择题的命题难度很大,不仅需要经验的积累,而且需要天分和灵感。这种试题其实就是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面广量大,涉及知识点多,在测试语文知识时,确实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它具有较高的信度,而且考试成本低,阅卷快,记分快,准确度高。
近几年来的命题趋势,客观选择题在经历了一段由大张旗鼓到销声匿迹的过程以后,又有点复苏抬头的迹象。前几年的泉州市中考试卷,往往是只有一题文言虚词的综合运用作为客观选择题出现,最多不超过两个题目,今年此种题型达到了四题。其实考生做这样的客观题失分比主观题总体上还严重。在实行课改之前,这种题型大肆泛滥,也许是用的时间久了,人们都对它进行口诛笔伐,细说它的种种弊端,于是随着语文教改的进一步深入,社会各界对客观选择题的批评很多。笔者认为,客观选择题确实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有效性稍差、鼓励了题海战术、助长了某种侥幸心理、更重要的是它使学生养成了一种不恰当的学习方式——以“再认”而不是“回忆”的方法来储存知识。教育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考试如果采用选择题,学生就会倾向于用“再认”的方式编码。而不论是母语学习还是外语學习,“回忆”比“再认”重要得多。现在我们强调古诗文积累,就是要让学生反复学习记忆,烂熟于心,达到“回忆”程度,这样才有效率,否则功夫做到一半,成了夹生饭,没有达到实际掌握的程度,就难以熟练运用。我们常常批评学生写作文时胸中缺少积累,要引用一些名言警句显得很困难,追根溯源,其实就是对名言警句没有达到“回忆”的程度。而客观选择题根本没有有这种训练效果,试想想,只要在现成的四项里选一项即可, 不需要默写,这在记忆存储的仓库里能积累多少。
二、关于主观型试题
主观型试题是检查学生对知识灵活综合运用的比较有效的评价方法。但是,有效的条件是高水平的评分人。如果评分人不具慧眼,就会有许多“范进”蒙冤。即使是高水平的评分人,也有失察的时候。在实际的评卷中,常出现开始较严、越判越松的现象。老师普遍认为,作文评分误差率最高,其实不见得如此。主观题的偶然性会影响到考生临场的发挥,遇到顺手的题目,不吐不快而一气呵成;遇到缺乏自身体验的题目,搜肠刮肚仍难得佳句,考生可能由于缺乏体验而使真实的语言能力得不到充分表现。
现代文阅读中的主观型开放题,是各地中考试题中大量出现的新题型。它的好处是引导学生对本文可以作多种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创新思维,从实际看确实也能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但这类题型有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很难拟定恰当的“参考答案”,所以阅卷时老师很难把握。尽管命题专家殚精竭虑,设计得面面俱到、四平八稳,但一到实际考试时,学生的答案必定五花八门,这一点与高考完全一致。问题是:“参考答案”一旦到了阅卷场合,它就会自动升格为“标准答案”,因为阅卷时间紧,任务重,没有一定标准很难把握评分,无穷无尽的讨论又会占用太多时间,于是大部分教师会用“标准答案”去套,结果无论学生如何回答,总不可能回答得与“标准”一致,五分题,答得好的不过三四分,答得差的也有一二分。学生似乎永远在“犯错”,实际的分数总是在三分上下徘徊,缺少了区分度,试题的信度、效度也就无法保证。
那么,这类试题的“导向”又怎么样呢?正因为学生永远找不到答题的“要诀”有人就干脆放弃,但更多的教师,甚至有部分家长认为学生题目做得不够多,要像数理化熟悉公式定理一样,必先熟悉题目,“题目不做是不行的”,“要有答题的感觉”。于是各类“仿真”、“模拟”试卷乘虚而入,占用了学生大量的阅读时间,把语文当成数理化那样。阅读语段——操做试题——订正修改,机械重复,反复训练,语文课成了习题课订正课,学生学得苦不堪言。如果说客观型试题做多了还能获得一点知识或者信息的话(因为那里的答案相对固定),那么主观型试题则不同,张老师拟定的“参考答案”与李老师的可能不一样,同一位专家同一个题目的答案上午拟的和下午拟的,措辞句式就有可能不一样,任你怎样训练,学生的答案永远也不会和“参考答案”完全一致。所以有的学生抱怨,做数学题心里有底,如果学得好,考试肯定考得好,而语文却不一样,总觉得心虚,心中无底,总害怕一下笔就犯错,真不知该怎么办。被动地为答题而进行的阅读本身乐趣不大,而且又得不到高分数,学生只能“自卫性地减少学习时间”。语文教学的路在何方,真的是雾里看花,不知所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