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月的莫斯科,气温逐渐回升,少了酷寒的侵袭,但是空气里仍含着一丝肃杀的气息。四周茫茫的白雪,让人还感觉不到春天的来临,只有慢慢变长的日照,预示着冬日将尽。留学俄罗斯的中国学生,不仅仅是为了到这里来拿一张毕业文凭。他们的生活,不仅是学习,也有其他。
一位公费留学生的故事
坐落在莫斯科西南部的国立普希金俄语学院,就面积和规模来说,属于莫斯科各类大学中的袖珍学校。但是就是这个学校,以其单纯的教学目的和严格的教学制度,在中俄交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个学校就是教俄语的,没有什么其他专业。要是想学什么新闻、经济,去别的学校吧。这个学校只有俄语。学校的目的就是培养俄语老师,我们学习的全是俄语语言学范围内的东西。” 小孔是普希金俄语学院的一年级硕士研究生,同时也是留俄学生会普希金俄语学院分会的主席。我们的谈话也就从学校本身开始了。“所以说学起来比较枯燥,特别是理论的东西。因为汉语本身没有那些概念,不像其他学科可以互相参考,加上用俄语学,就更难了。”
小孔是去年全国俄语竞赛的优胜者,大学毕业后被公派到这里来读硕士。不同于多数在莫斯科的自费留学生,他更像是老一辈留苏学生,更多的背负了一份祖国的期望。“学习是挺辛苦的。老师对留学生和俄罗斯学生要求一样严格,平时上课都在一起。只有他们上外语课的时候分开,我们学习实践俄语。平时作业也都要按时完成,虽然老师不会催着你要,但是不交作业会对考试成绩有很大影响。”尽管有着扎实的俄语专业基础,小孔却丝毫不敢放松对自己要求。“虽然本科就是俄语专业的,但是到了这里,根本就没有什么优势。特别是考试,得高分谁都想,但首先都要通过才行。”
学习还是小孔每天生活的主要内容,而且与这个不大的校园,以及相对僻静的环境相适应。但是,他也有自己的理解。“其实我并不觉得我们与外界相隔绝。在学校里很方便,教学楼和宿舍楼连在一起,我甚至可以不换衣服就去上课。说到和外界联系少,我们主要是不像莫大那样的综合性大学,教学和住宿不在一起,每天都要在路上奔波。除了学习以外,买东西、办事都还是要外出的。”
当话题转移到学习以外时,就轻松多了。“生活上吧,确实是吃得不好。红菜汤是不错,但是别的就不行了,俄餐也不能天天吃。酸奶油就别提了,根本吃不惯。”对于小孔这些中国留学生来讲,一日三餐还是主要靠自己做。“宿舍有厨房,自己做饭。但是如果早上和下午都有课的话,就来不及做了。一般都是靠方便面顶一下,下午下课了回来再做。”
作为学生会的主席,他还要负责普希金俄语学院中国留学生日常遇到的一些问题。“其实我也就是为大家服务的,谈不上管谁。平时大家都比较忙,也不可能组织很多活动。一般都是组织大家参加使馆教育处的活动。”今年中国驻俄大使馆举行的留俄学生春节联欢晚会,他还代表学校表演了一段相声。
对于目前的生活,小孔总体上还是满意的。来俄罗斯时间并不久的他,正在慢慢适应这里的学习和生活节奏。当然,不习惯的地方还是不少。
“这里的基础设施还是不够完善。特别是上网,只能靠电话线拨号。冰箱也是用了20多年的了,一运转就嗡嗡直响。”据他的介绍,宿舍里除了电水壶以外,基本上不允许用其他的电器,“像电饭锅、微波炉都不能用。被发现了就要罚钱。要用的话,就得自己出电费,一个月100卢布。甚至有些人的台式电脑也要每个月交电费的。”
当我问到他来俄罗斯这段时间最大的感受,他告诉我:“东西贵。”莫斯科一直都属于高物价城市,加上这几年每年超过10%的通货膨胀,有些东西的价钱确实超过想象。“国内谁会去趟超市就花好几百?可是在这里就是,而且基本上买的都是吃的和日常用的。土豆在这里算最便宜了吧,一公斤也要十几二十个卢布(1元人民币约合3.5卢布)呢!他还给我讲了这么个故事:“我有个同学放假回国,家里人间他,莫斯科手机贵吗?他想了想,说:‘不贵,3公斤辣椒能换一个手机! ’超市里有的辣椒能卖到600多卢布一公斤,算下来可不是这样?”
谈到未来的打算,小孔觉得,先把书读完再说。“毕竟国内俄语界这个圈子的人,大部分都是从这个学校出去的,以后要想在专业这方面有成绩,必须要在这里打奸根基。”
就在我们快要结束谈话的时候,小孔的同屋拿着一份论文答辩摘要回来了。是明年四月份将要在学院答辩的中国博士生的。“博士答辩确实是件挺恐怖的事情,有些老师不问到你哑口无言不罢休。不过一般中国学生都能比较顺利地毕业。”
一位自费留学生的故事
小祝是1998年到莫斯科来的。一年预科,四年本科,两年硕士,还有三个月,他就要拿到硕士学位了。不过,他的打工经历才是他在莫斯科最大的财富。
“我的打工;经历算是很丰富的了。基本上中国留学生干的我都千过。”他很骄傲地对我这么说,“当然,找工作最开始的目的就是挣点零用钱。”
他最早是在位于莫斯科东北部的伊兹梅罗沃的集装箱市场卖货。这个市场是中国商人在俄罗斯的最大交易市场。这个市场是用两层的集装箱堆起来的,上层是仓库,下层是摊位。中国商人在这里批发出售鞋、服装、小电器等等商品。卖货的工作很简单,向顾客介绍商品和价格,讨论购买的数量,卖货。因为工作不难,挣的也不多,加上市场环境不好,工作不多久就不干了。
严格说来,俄罗斯是禁止外国留学生打工的。如果被查到从事与留学目的不符的活动,是要处以罚款甚至遣返的。“市场那边经常有警察找中国商人的麻烦,动不动就查护照。要是被警察盯上,一次两次还可以说是来买东西的,要是长了,肯定出事。”
后来,他就开始找一些坐办公室的兼职。翻译、文员之类的。“坐办公室安全得多,工作条件也好,但是还是相对简单。也就是接接电话、翻译传真等等,因为接触不到实质的业务工作,对自己没有太大的提高。”
中国学生在莫斯科打工很不稳定。一方面,大多数学生还要考虑大学学习的因素。因此当学习紧张,或者到了考试期,就干脆辞职不干了。另一方面,一些雇学生的公司从事的也是短期的活动,随时都有可能炒人。而且,打工是没有保障的,双方结束这种雇佣关系也是轻而易举。
“后来我就去做导游了,就是暑假的那两三个月。很累,但是收入很高。”作导游一般称为带团,是给旅游公司打工。从接机开始,住宿、饮食、旅游讲解全程负责,直到把旅客安全送上返程的飞机。“当导游辛苦,有时候为了接机,凌晨三点就要起床往机场赶。有时候送走了游客,半夜才能回家。有时候团太大,如果再有游客不遵守纪律,落下一个,麻烦就大了。”小祝带过的团多得他自己也记不清楚了,其中不乏省部级的高层访问团。谈到游客相处的心得时,他这样告诉我:
“其实也很简单,和团员们相互理解就行了。导游不只是讲景点的历史由来、风格特点的,重要的是把当地的风俗特色介绍给游客。比如讲一些俄罗斯人的习惯,这些年的社会变化,甚至一些我们在莫斯科闹的笑话。这样很快就消除了那种陌生感,相处起来也就更容易了。”
两年前,当他本科毕业后,进入硕士班学习,他也开始考虑下一步的计划,因为不光要自己交学费,还想有较大的提高。“那时候觉得不能再继续带团做导游了。虽然收入不错,但靠的是嘴皮子,而且我学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性很强,所以一定要找一份正当的工作来锻炼一下。”这时候,他以前认识的一家和中国有业务联系的俄罗斯公司需要一个懂中文的员工,于是他就开始在这家公司工作了。“好的是学校的课程不是很紧,照顾到同样是在上班的俄罗斯同学,很多课程安排在晚上,也方便了我。公司是做灯具销售的,规模也算不小,在中国、独联体和意大利都有代表处。我刚去的时候是在采购部,负责和中国厂商的联系。”一年多以来,他已经基本熟悉了公司运作的各个方面,在公司的采购、仓储和销售部门都工作过,其间还陪同总经理去中国谈判和到香港参展。
“学习当然也很重要了,一般作业和案例分析都会按时完成,就是辛苦些。而且公司中的很多例子也可以用到课堂上的讨论,所以我觉得工作反而促进了对理论学习的理解。至于工资,刚开始的时候很低,而且很长时间都没有涨,我都有点想辞职了。后来鼓足勇气和老总谈了一次,老总就答应了涨工资。现在嘛,差不多是刚开始的两倍了。”
当我问他,像他这样,是不是认为自己有了广阔的职业空间,他说:“其实也不能这样说,这些年的经历只是给
以后打了个基础,现在还看不出来未来
能发展到什么程度。不过有一点我相
信,就是我以后肯定不会比别人差。”
留学生里的摄影家
2006年2月,莫斯科国立大学250年校庆摄影比赛颁奖仪式。当王宁从学校校长,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萨多夫尼契手中接过第一名的获奖证书,并接受祝贺时,他多年在俄摄影的付出终于得到了俄罗斯的承认。
这个略显得瘦弱的杭州小伙子,一副眼镜和一头长发更让他有一丝艺术家的味道。但是在莫斯科大学中国学生的圈子里,以他的摄影作品,很早就获得了一个“王大师”的称号。而这次在学校获奖,则使他作品的影响力扩大到了整个校园。
1999年到莫斯科的王宁现在是莫斯科大学硕士二年级的学生。他的摄影道路开始得很简单:“我刚到莫斯科的那年,父亲给了我一个傻瓜相机。我很喜欢拍照,第一年就拍了上千张。后来就换了专业的照相机,一边自己琢磨,一边和朋友互相交流。拍得多了,也就慢慢掌握了技巧。”几年下来,他光反转片的底片就攒了几千张,放了一大盒子。
王宁这样专注于拍俄罗斯题材的人,恐怕在国内也是没有的。国内的摄影师一般会过来采风或者拍某个专题,但不能像他那样坚持几年不间断的拍摄。他不光拍风景,也拍新闰照片。每年莫斯科祖国保卫者日、五一、胜利日和十月革命纪念日等有游行或者重大活动的日子,他都会现场追踪。“有时候现场会很混乱,甚至危险。2005年卫回战争胜利60周年,在基辅火车站拍卫国战争老兵,防暴警察和游行的激进分子产生了冲突。一个烟雾弹就从我旁边扔过去了,接着就是一阵橘黄色的烟雾,呛得要命。莫斯科的大型集会一般都会有激进甚至极端组织参加,不过摄影一般不会有很大危险,毕竟警察也不是摆设。”听他说得很轻松,不过要真到那个环境里,谁心里也没底。
这两年,王宁每年都会去圣彼得堡和苏兹达里拍照。“这两个地方是俄罗斯最有代表性的地方。圣彼得堡是以前的帝都,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帝俄时代的特色。特别是我拍的这组埃尔米塔什博物馆的,相信除了官方邀请以外,没有人能进行这么全面的拍摄。苏兹达呈则是典型的宗教圣地,风景和建筑都非常有俄罗斯特色,每年夏天、秋天和冬天都要去。”其实,俄罗斯的其他地方他也都很想去看看,去拍点东西。但毕竟是学生,没有资金来源,去很多地方的目标目前还没能实现。
摄影是个很辛苦的事情,特别是对于王宁这样一个喜欢追求完美的人。“一次夏天晚上去拍乌克兰饭店的夜景,等到天全黑已经一点多了,拍完了快两点。电车地铁全停了,只有走回宿舍,到家都四点多,天都亮了。”“今年冬天拍的红场的雪景很漂亮,不过那天雪实在是太大了,所以才能有这样的效果。”他指着一张照片告诉我,“那个时候别人都是往屋里赶,我则是抓着相机往外跑。要拍到好照片,一是不能十白辛苦,二是要多实践,了解自己的相机,才能用得更好。”
经过这些年的积累,他也开始在摄影界崭露头角。2005年《中国摄影》举办的反转片年展中,他有四张照片入选,排名第二。一些其他的作品也开始在国内的一些杂志上发表。但是对于成绩,他认为并不重要。“拍片时的感受才是最宝贵的东西。比如去拍红场上的纪念别斯兰事件的集会,以及俄历圣诞节在救世主教堂里全俄大牧首的祈福,都能给人内心非常大的震撼。照片记录的那个时刻才是最有意义的。”
对于毕业后的打算,王宁显得很坦然。“按照我目前的水平,回去开家摄影工作室的问题并不大。但是毕竟家里人送我在这边学了这么多年的专业,回去靠摄影吃饭也不是回事。所以还是先找找工作,把摄影当作爱好吧。”
翻看着那个大盒子里的底片,听王宁给我讲它们的来历。我脑中浮现的,不仅仅是照片上的风景、人和故事,还有一个扛着相机四处奔走的中国男孩。
在我们的采访中,所能看到听到的,并不仅仅是这三个人的故事。当然,中国留学生不刻苦、不爱学习也时常听到。但更多的中国学生,在用自己的努力,靠自己的双手打拼未来。有一点我们相信,中俄两国关系的未来,必将是由这些人创造的。
一位公费留学生的故事
坐落在莫斯科西南部的国立普希金俄语学院,就面积和规模来说,属于莫斯科各类大学中的袖珍学校。但是就是这个学校,以其单纯的教学目的和严格的教学制度,在中俄交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个学校就是教俄语的,没有什么其他专业。要是想学什么新闻、经济,去别的学校吧。这个学校只有俄语。学校的目的就是培养俄语老师,我们学习的全是俄语语言学范围内的东西。” 小孔是普希金俄语学院的一年级硕士研究生,同时也是留俄学生会普希金俄语学院分会的主席。我们的谈话也就从学校本身开始了。“所以说学起来比较枯燥,特别是理论的东西。因为汉语本身没有那些概念,不像其他学科可以互相参考,加上用俄语学,就更难了。”
小孔是去年全国俄语竞赛的优胜者,大学毕业后被公派到这里来读硕士。不同于多数在莫斯科的自费留学生,他更像是老一辈留苏学生,更多的背负了一份祖国的期望。“学习是挺辛苦的。老师对留学生和俄罗斯学生要求一样严格,平时上课都在一起。只有他们上外语课的时候分开,我们学习实践俄语。平时作业也都要按时完成,虽然老师不会催着你要,但是不交作业会对考试成绩有很大影响。”尽管有着扎实的俄语专业基础,小孔却丝毫不敢放松对自己要求。“虽然本科就是俄语专业的,但是到了这里,根本就没有什么优势。特别是考试,得高分谁都想,但首先都要通过才行。”
学习还是小孔每天生活的主要内容,而且与这个不大的校园,以及相对僻静的环境相适应。但是,他也有自己的理解。“其实我并不觉得我们与外界相隔绝。在学校里很方便,教学楼和宿舍楼连在一起,我甚至可以不换衣服就去上课。说到和外界联系少,我们主要是不像莫大那样的综合性大学,教学和住宿不在一起,每天都要在路上奔波。除了学习以外,买东西、办事都还是要外出的。”
当话题转移到学习以外时,就轻松多了。“生活上吧,确实是吃得不好。红菜汤是不错,但是别的就不行了,俄餐也不能天天吃。酸奶油就别提了,根本吃不惯。”对于小孔这些中国留学生来讲,一日三餐还是主要靠自己做。“宿舍有厨房,自己做饭。但是如果早上和下午都有课的话,就来不及做了。一般都是靠方便面顶一下,下午下课了回来再做。”
作为学生会的主席,他还要负责普希金俄语学院中国留学生日常遇到的一些问题。“其实我也就是为大家服务的,谈不上管谁。平时大家都比较忙,也不可能组织很多活动。一般都是组织大家参加使馆教育处的活动。”今年中国驻俄大使馆举行的留俄学生春节联欢晚会,他还代表学校表演了一段相声。
对于目前的生活,小孔总体上还是满意的。来俄罗斯时间并不久的他,正在慢慢适应这里的学习和生活节奏。当然,不习惯的地方还是不少。
“这里的基础设施还是不够完善。特别是上网,只能靠电话线拨号。冰箱也是用了20多年的了,一运转就嗡嗡直响。”据他的介绍,宿舍里除了电水壶以外,基本上不允许用其他的电器,“像电饭锅、微波炉都不能用。被发现了就要罚钱。要用的话,就得自己出电费,一个月100卢布。甚至有些人的台式电脑也要每个月交电费的。”
当我问到他来俄罗斯这段时间最大的感受,他告诉我:“东西贵。”莫斯科一直都属于高物价城市,加上这几年每年超过10%的通货膨胀,有些东西的价钱确实超过想象。“国内谁会去趟超市就花好几百?可是在这里就是,而且基本上买的都是吃的和日常用的。土豆在这里算最便宜了吧,一公斤也要十几二十个卢布(1元人民币约合3.5卢布)呢!他还给我讲了这么个故事:“我有个同学放假回国,家里人间他,莫斯科手机贵吗?他想了想,说:‘不贵,3公斤辣椒能换一个手机! ’超市里有的辣椒能卖到600多卢布一公斤,算下来可不是这样?”
谈到未来的打算,小孔觉得,先把书读完再说。“毕竟国内俄语界这个圈子的人,大部分都是从这个学校出去的,以后要想在专业这方面有成绩,必须要在这里打奸根基。”
就在我们快要结束谈话的时候,小孔的同屋拿着一份论文答辩摘要回来了。是明年四月份将要在学院答辩的中国博士生的。“博士答辩确实是件挺恐怖的事情,有些老师不问到你哑口无言不罢休。不过一般中国学生都能比较顺利地毕业。”
一位自费留学生的故事
小祝是1998年到莫斯科来的。一年预科,四年本科,两年硕士,还有三个月,他就要拿到硕士学位了。不过,他的打工经历才是他在莫斯科最大的财富。
“我的打工;经历算是很丰富的了。基本上中国留学生干的我都千过。”他很骄傲地对我这么说,“当然,找工作最开始的目的就是挣点零用钱。”
他最早是在位于莫斯科东北部的伊兹梅罗沃的集装箱市场卖货。这个市场是中国商人在俄罗斯的最大交易市场。这个市场是用两层的集装箱堆起来的,上层是仓库,下层是摊位。中国商人在这里批发出售鞋、服装、小电器等等商品。卖货的工作很简单,向顾客介绍商品和价格,讨论购买的数量,卖货。因为工作不难,挣的也不多,加上市场环境不好,工作不多久就不干了。
严格说来,俄罗斯是禁止外国留学生打工的。如果被查到从事与留学目的不符的活动,是要处以罚款甚至遣返的。“市场那边经常有警察找中国商人的麻烦,动不动就查护照。要是被警察盯上,一次两次还可以说是来买东西的,要是长了,肯定出事。”
后来,他就开始找一些坐办公室的兼职。翻译、文员之类的。“坐办公室安全得多,工作条件也好,但是还是相对简单。也就是接接电话、翻译传真等等,因为接触不到实质的业务工作,对自己没有太大的提高。”
中国学生在莫斯科打工很不稳定。一方面,大多数学生还要考虑大学学习的因素。因此当学习紧张,或者到了考试期,就干脆辞职不干了。另一方面,一些雇学生的公司从事的也是短期的活动,随时都有可能炒人。而且,打工是没有保障的,双方结束这种雇佣关系也是轻而易举。
“后来我就去做导游了,就是暑假的那两三个月。很累,但是收入很高。”作导游一般称为带团,是给旅游公司打工。从接机开始,住宿、饮食、旅游讲解全程负责,直到把旅客安全送上返程的飞机。“当导游辛苦,有时候为了接机,凌晨三点就要起床往机场赶。有时候送走了游客,半夜才能回家。有时候团太大,如果再有游客不遵守纪律,落下一个,麻烦就大了。”小祝带过的团多得他自己也记不清楚了,其中不乏省部级的高层访问团。谈到游客相处的心得时,他这样告诉我:
“其实也很简单,和团员们相互理解就行了。导游不只是讲景点的历史由来、风格特点的,重要的是把当地的风俗特色介绍给游客。比如讲一些俄罗斯人的习惯,这些年的社会变化,甚至一些我们在莫斯科闹的笑话。这样很快就消除了那种陌生感,相处起来也就更容易了。”
两年前,当他本科毕业后,进入硕士班学习,他也开始考虑下一步的计划,因为不光要自己交学费,还想有较大的提高。“那时候觉得不能再继续带团做导游了。虽然收入不错,但靠的是嘴皮子,而且我学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性很强,所以一定要找一份正当的工作来锻炼一下。”这时候,他以前认识的一家和中国有业务联系的俄罗斯公司需要一个懂中文的员工,于是他就开始在这家公司工作了。“好的是学校的课程不是很紧,照顾到同样是在上班的俄罗斯同学,很多课程安排在晚上,也方便了我。公司是做灯具销售的,规模也算不小,在中国、独联体和意大利都有代表处。我刚去的时候是在采购部,负责和中国厂商的联系。”一年多以来,他已经基本熟悉了公司运作的各个方面,在公司的采购、仓储和销售部门都工作过,其间还陪同总经理去中国谈判和到香港参展。
“学习当然也很重要了,一般作业和案例分析都会按时完成,就是辛苦些。而且公司中的很多例子也可以用到课堂上的讨论,所以我觉得工作反而促进了对理论学习的理解。至于工资,刚开始的时候很低,而且很长时间都没有涨,我都有点想辞职了。后来鼓足勇气和老总谈了一次,老总就答应了涨工资。现在嘛,差不多是刚开始的两倍了。”
当我问他,像他这样,是不是认为自己有了广阔的职业空间,他说:“其实也不能这样说,这些年的经历只是给
以后打了个基础,现在还看不出来未来
能发展到什么程度。不过有一点我相
信,就是我以后肯定不会比别人差。”
留学生里的摄影家
2006年2月,莫斯科国立大学250年校庆摄影比赛颁奖仪式。当王宁从学校校长,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萨多夫尼契手中接过第一名的获奖证书,并接受祝贺时,他多年在俄摄影的付出终于得到了俄罗斯的承认。
这个略显得瘦弱的杭州小伙子,一副眼镜和一头长发更让他有一丝艺术家的味道。但是在莫斯科大学中国学生的圈子里,以他的摄影作品,很早就获得了一个“王大师”的称号。而这次在学校获奖,则使他作品的影响力扩大到了整个校园。
1999年到莫斯科的王宁现在是莫斯科大学硕士二年级的学生。他的摄影道路开始得很简单:“我刚到莫斯科的那年,父亲给了我一个傻瓜相机。我很喜欢拍照,第一年就拍了上千张。后来就换了专业的照相机,一边自己琢磨,一边和朋友互相交流。拍得多了,也就慢慢掌握了技巧。”几年下来,他光反转片的底片就攒了几千张,放了一大盒子。
王宁这样专注于拍俄罗斯题材的人,恐怕在国内也是没有的。国内的摄影师一般会过来采风或者拍某个专题,但不能像他那样坚持几年不间断的拍摄。他不光拍风景,也拍新闰照片。每年莫斯科祖国保卫者日、五一、胜利日和十月革命纪念日等有游行或者重大活动的日子,他都会现场追踪。“有时候现场会很混乱,甚至危险。2005年卫回战争胜利60周年,在基辅火车站拍卫国战争老兵,防暴警察和游行的激进分子产生了冲突。一个烟雾弹就从我旁边扔过去了,接着就是一阵橘黄色的烟雾,呛得要命。莫斯科的大型集会一般都会有激进甚至极端组织参加,不过摄影一般不会有很大危险,毕竟警察也不是摆设。”听他说得很轻松,不过要真到那个环境里,谁心里也没底。
这两年,王宁每年都会去圣彼得堡和苏兹达里拍照。“这两个地方是俄罗斯最有代表性的地方。圣彼得堡是以前的帝都,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帝俄时代的特色。特别是我拍的这组埃尔米塔什博物馆的,相信除了官方邀请以外,没有人能进行这么全面的拍摄。苏兹达呈则是典型的宗教圣地,风景和建筑都非常有俄罗斯特色,每年夏天、秋天和冬天都要去。”其实,俄罗斯的其他地方他也都很想去看看,去拍点东西。但毕竟是学生,没有资金来源,去很多地方的目标目前还没能实现。
摄影是个很辛苦的事情,特别是对于王宁这样一个喜欢追求完美的人。“一次夏天晚上去拍乌克兰饭店的夜景,等到天全黑已经一点多了,拍完了快两点。电车地铁全停了,只有走回宿舍,到家都四点多,天都亮了。”“今年冬天拍的红场的雪景很漂亮,不过那天雪实在是太大了,所以才能有这样的效果。”他指着一张照片告诉我,“那个时候别人都是往屋里赶,我则是抓着相机往外跑。要拍到好照片,一是不能十白辛苦,二是要多实践,了解自己的相机,才能用得更好。”
经过这些年的积累,他也开始在摄影界崭露头角。2005年《中国摄影》举办的反转片年展中,他有四张照片入选,排名第二。一些其他的作品也开始在国内的一些杂志上发表。但是对于成绩,他认为并不重要。“拍片时的感受才是最宝贵的东西。比如去拍红场上的纪念别斯兰事件的集会,以及俄历圣诞节在救世主教堂里全俄大牧首的祈福,都能给人内心非常大的震撼。照片记录的那个时刻才是最有意义的。”
对于毕业后的打算,王宁显得很坦然。“按照我目前的水平,回去开家摄影工作室的问题并不大。但是毕竟家里人送我在这边学了这么多年的专业,回去靠摄影吃饭也不是回事。所以还是先找找工作,把摄影当作爱好吧。”
翻看着那个大盒子里的底片,听王宁给我讲它们的来历。我脑中浮现的,不仅仅是照片上的风景、人和故事,还有一个扛着相机四处奔走的中国男孩。
在我们的采访中,所能看到听到的,并不仅仅是这三个人的故事。当然,中国留学生不刻苦、不爱学习也时常听到。但更多的中国学生,在用自己的努力,靠自己的双手打拼未来。有一点我们相信,中俄两国关系的未来,必将是由这些人创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