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简介
汤显祖(1550年-1616年),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别署清远道人,中国明代戏曲作家,著名作品有《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和《紫钗记》,因其为临川(今属江西)人,该四部戏曲合称为“临川四梦”。
威廉·莎士比亚(1564年-1616年),英国著名戏剧家和诗人,著有37部戏剧、154首14行诗、两首长诗以及其他一些诗歌等作品,其中以《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李尔王》《麦克白》《奥赛罗》和《哈姆雷特》等剧为其经典之作。
这两位分别代表东西方文化中戏剧作品顶峰的戏剧大师,生长于同一个时代。这个时代伴随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市民阶层兴起,商品经济逐渐显现出其优越性,经济基础动摇上层建筑,整个社会结构的政治、思想、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分裂和重组。通过对两位大师作品的平行分析,我们可从中追踪溯源,挖掘出引发现代社会东西方文化产生分歧的更深远的因由。
二、汤显祖“临川四梦”与莎士比亚剧集相似之处
两者均以批判封建统治阶级为剧作基点,以对社会的思考、人性的挖掘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探求为核心内容。
例如《邯郸记》借卢生的一双眼,生动描绘出封建官僚制度的一副完整画卷,其中有政治上的相互倾轧,也有生活上的荒淫无道,更有人格上的集体堕落,从而对明代朝廷的黑暗腐朽进行了有力的抨击。《哈姆雷特》以哈姆雷特的复仇为主要内容,通过对当时社会重大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对种种不正常社会现象的观察,认识到社会存在的恶势力是根深蒂固的。
两部巨作惊人的相似性源于其统一的时代背景。在这一社会变革的特殊转折期中,逐渐引发了一批有识之士的思想觉醒,他们重新审视和评价现有制度及传统观念,经过深刻的思考和热烈的讨论,确立起各种新的文化主张和思想流派。
阅历造就人。正是他们共有的复杂艰难的生活经历,成就了他们作品的这一共通性,但同时我们也应从中看到,在历史的大大方向上,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中西方都有着极大的相似度和极高的融合度。通过平行分析法找到这些连结点,能为我们突破中西双方交流壁垒发挥重要的辅助作用。
三、汤显祖“临川四梦”与莎士比亚剧集相异之处
因莎士比亚与汤显祖处于截然不同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之中,其所创作的戏剧相异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下面,笔者试从语言表达层面、剧情发展层面以及人生哲学层面,简要分析两者的不同之处,以期从中窥探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对戏剧创作的影响。
1.语言表达层面
笔者分别截取《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中的对话,加以比较。
“她是凯普莱特家里的人吗?哎哟!我的生死现在操在我的仇人的手里了!”(《罗密欧与朱丽叶》)
“只要你宣誓做我的爱人,我也不愿再姓凯普莱特了。”(《罗密欧与朱丽叶》)
“没乱里春情难遣,蓦地里怀人幽怨。则为俺生小婵娟,拣名门一例、一例里神仙眷。甚良缘,把青春抛的远!”(《牡丹亭》)
不难看出,较之中国戏剧语言的含蓄、委婉,西方戏剧语言更为直白、激烈。中国人习惯借助各种辅助手段间接表达想法,体现在文学作品,尤其是古典文学作品中,常常是以丰富的词藻堆砌,以及各种修辞手法的大量运用;西方人则习惯直接地表达感情,或激动、或平和,力求准确清晰,这种思维方式在戏剧语言中则体现为以简单句为主,辅以长句。
值得一提的是,中西方戏剧语言的差异还与作者的身份地位差异有关。像汤显祖这样的中国剧作家或为官、或为相,其语言使用与普通民众有着很大不同。另外,在汤显祖所处的时代,中国戏剧的受众多为达官贵人,剧作家依据受众选择相应语言风格,也是造成中西方戏剧语言差异的一个原因。
2.剧情发展层面
在剧情发展层面,笔者从《罗密欧与朱丽叶》及《牡丹亭》的不同结尾,分析其体现的中西方心理及文化特征差异。
《罗密欧与朱丽叶》以两位主人公双双殉情告终,留给读者无限的哀婉、叹息。《牡丹亭》则不然,杜丽娘死而复生,最终与情郎柳梦梅双宿双飞,至此,故事以欢喜结局。喜剧一直是中国人推崇的戏剧形式,人们习惯将圆满、美好的愿望寄托于艺术作品中。而在西方戏剧中,悲剧作为高于喜剧的艺术形式备受青睐。
两剧本对结局截然不同的处理,有着深刻的宗教和哲学渊源。东方文化建立在人类对自身悟性的信心之上,“西方则有‘束缚’之解,认为束缚是肉体对灵魂的压抑,脱离罪的束缚,也就是要脱离肉身,脱离尘世。”于是,罗密欧和朱丽叶的双双殉情成为了压抑灵魂的一种反叛和解脱,杜丽娘和柳梦梅的双宿双飞则成为艺术作品作为人们美好愿望寄托的最好佐证。从某种意义上说,东方戏剧多运用浪漫主义手法,西方戏剧则多运用现实主义手法。
3.人格哲学层面
这两部伟大的戏剧处处充斥着情与理、灵与欲的矛盾和斗争。两位作者都选择了爱情作为载体来诠释人格,但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两部戏剧所展示的人格哲学也相差甚远。
作为西方传统美学观念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理性亦是《罗密欧与朱丽叶》所处时代的人格标杆,这里情与理的冲突主要表现在主人公为追求自由与禁欲主义和门第观念之间进行的抗争。《牡丹亭》则不同,汤显祖所处的明朝正值程朱理学盛行时期,主张尊礼、重教,情与理的冲突在这里表现为主人公冲破礼教等级,讴歌爱情。
进一步来说,受基督教义影响,西方哲学崇尚人格自由,关注灵魂和来世;而中国儒学的影响可谓深远,大部分的文学作品都以冲破束缚、伸张人性为主旨。事实上,莎士比亚对人文主义是持摒弃态度的,他认为人文主义鼓吹至高无上的个人利益,而个人欲望的膨胀是一切灾难的根源。这种批判态度与中国戏剧所表现出来的内涵也有极大的不同。
四、总结
本文通过对《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对比分析,揭示了这两位剧作家作品的相似及相异之处,就其所反映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作了适当探讨,并简单阐述了文化因素对戏剧创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洪华.浅析哈姆雷特的悲剧成因[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0,(3).
[2]李志忠.死而复生与生而复死——《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结局比较[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4).
[3]南炳文,汤纲.中国断代史系列——明史上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汤显祖.牡丹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5]王莉.权欲、情欲、仇恨对人的毁灭[J].科技信息(人文社科版),2008,(29).
[6]姚晓菲.试论汤显祖的“二梦”[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7]赵婷婷.浅谈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爱情戏剧创作的异同[J].科技信息(人文社科版)2008,(15).
[8]朱生豪译.莎士比亚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9]朱生豪译.莎士比亚悲剧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郭瑶函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鄢明亮 九江日报社浔阳晚报)
汤显祖(1550年-1616年),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别署清远道人,中国明代戏曲作家,著名作品有《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和《紫钗记》,因其为临川(今属江西)人,该四部戏曲合称为“临川四梦”。
威廉·莎士比亚(1564年-1616年),英国著名戏剧家和诗人,著有37部戏剧、154首14行诗、两首长诗以及其他一些诗歌等作品,其中以《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李尔王》《麦克白》《奥赛罗》和《哈姆雷特》等剧为其经典之作。
这两位分别代表东西方文化中戏剧作品顶峰的戏剧大师,生长于同一个时代。这个时代伴随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市民阶层兴起,商品经济逐渐显现出其优越性,经济基础动摇上层建筑,整个社会结构的政治、思想、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分裂和重组。通过对两位大师作品的平行分析,我们可从中追踪溯源,挖掘出引发现代社会东西方文化产生分歧的更深远的因由。
二、汤显祖“临川四梦”与莎士比亚剧集相似之处
两者均以批判封建统治阶级为剧作基点,以对社会的思考、人性的挖掘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探求为核心内容。
例如《邯郸记》借卢生的一双眼,生动描绘出封建官僚制度的一副完整画卷,其中有政治上的相互倾轧,也有生活上的荒淫无道,更有人格上的集体堕落,从而对明代朝廷的黑暗腐朽进行了有力的抨击。《哈姆雷特》以哈姆雷特的复仇为主要内容,通过对当时社会重大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对种种不正常社会现象的观察,认识到社会存在的恶势力是根深蒂固的。
两部巨作惊人的相似性源于其统一的时代背景。在这一社会变革的特殊转折期中,逐渐引发了一批有识之士的思想觉醒,他们重新审视和评价现有制度及传统观念,经过深刻的思考和热烈的讨论,确立起各种新的文化主张和思想流派。
阅历造就人。正是他们共有的复杂艰难的生活经历,成就了他们作品的这一共通性,但同时我们也应从中看到,在历史的大大方向上,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中西方都有着极大的相似度和极高的融合度。通过平行分析法找到这些连结点,能为我们突破中西双方交流壁垒发挥重要的辅助作用。
三、汤显祖“临川四梦”与莎士比亚剧集相异之处
因莎士比亚与汤显祖处于截然不同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之中,其所创作的戏剧相异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下面,笔者试从语言表达层面、剧情发展层面以及人生哲学层面,简要分析两者的不同之处,以期从中窥探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对戏剧创作的影响。
1.语言表达层面
笔者分别截取《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中的对话,加以比较。
“她是凯普莱特家里的人吗?哎哟!我的生死现在操在我的仇人的手里了!”(《罗密欧与朱丽叶》)
“只要你宣誓做我的爱人,我也不愿再姓凯普莱特了。”(《罗密欧与朱丽叶》)
“没乱里春情难遣,蓦地里怀人幽怨。则为俺生小婵娟,拣名门一例、一例里神仙眷。甚良缘,把青春抛的远!”(《牡丹亭》)
不难看出,较之中国戏剧语言的含蓄、委婉,西方戏剧语言更为直白、激烈。中国人习惯借助各种辅助手段间接表达想法,体现在文学作品,尤其是古典文学作品中,常常是以丰富的词藻堆砌,以及各种修辞手法的大量运用;西方人则习惯直接地表达感情,或激动、或平和,力求准确清晰,这种思维方式在戏剧语言中则体现为以简单句为主,辅以长句。
值得一提的是,中西方戏剧语言的差异还与作者的身份地位差异有关。像汤显祖这样的中国剧作家或为官、或为相,其语言使用与普通民众有着很大不同。另外,在汤显祖所处的时代,中国戏剧的受众多为达官贵人,剧作家依据受众选择相应语言风格,也是造成中西方戏剧语言差异的一个原因。
2.剧情发展层面
在剧情发展层面,笔者从《罗密欧与朱丽叶》及《牡丹亭》的不同结尾,分析其体现的中西方心理及文化特征差异。
《罗密欧与朱丽叶》以两位主人公双双殉情告终,留给读者无限的哀婉、叹息。《牡丹亭》则不然,杜丽娘死而复生,最终与情郎柳梦梅双宿双飞,至此,故事以欢喜结局。喜剧一直是中国人推崇的戏剧形式,人们习惯将圆满、美好的愿望寄托于艺术作品中。而在西方戏剧中,悲剧作为高于喜剧的艺术形式备受青睐。
两剧本对结局截然不同的处理,有着深刻的宗教和哲学渊源。东方文化建立在人类对自身悟性的信心之上,“西方则有‘束缚’之解,认为束缚是肉体对灵魂的压抑,脱离罪的束缚,也就是要脱离肉身,脱离尘世。”于是,罗密欧和朱丽叶的双双殉情成为了压抑灵魂的一种反叛和解脱,杜丽娘和柳梦梅的双宿双飞则成为艺术作品作为人们美好愿望寄托的最好佐证。从某种意义上说,东方戏剧多运用浪漫主义手法,西方戏剧则多运用现实主义手法。
3.人格哲学层面
这两部伟大的戏剧处处充斥着情与理、灵与欲的矛盾和斗争。两位作者都选择了爱情作为载体来诠释人格,但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两部戏剧所展示的人格哲学也相差甚远。
作为西方传统美学观念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理性亦是《罗密欧与朱丽叶》所处时代的人格标杆,这里情与理的冲突主要表现在主人公为追求自由与禁欲主义和门第观念之间进行的抗争。《牡丹亭》则不同,汤显祖所处的明朝正值程朱理学盛行时期,主张尊礼、重教,情与理的冲突在这里表现为主人公冲破礼教等级,讴歌爱情。
进一步来说,受基督教义影响,西方哲学崇尚人格自由,关注灵魂和来世;而中国儒学的影响可谓深远,大部分的文学作品都以冲破束缚、伸张人性为主旨。事实上,莎士比亚对人文主义是持摒弃态度的,他认为人文主义鼓吹至高无上的个人利益,而个人欲望的膨胀是一切灾难的根源。这种批判态度与中国戏剧所表现出来的内涵也有极大的不同。
四、总结
本文通过对《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对比分析,揭示了这两位剧作家作品的相似及相异之处,就其所反映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作了适当探讨,并简单阐述了文化因素对戏剧创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洪华.浅析哈姆雷特的悲剧成因[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0,(3).
[2]李志忠.死而复生与生而复死——《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结局比较[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4).
[3]南炳文,汤纲.中国断代史系列——明史上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汤显祖.牡丹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5]王莉.权欲、情欲、仇恨对人的毁灭[J].科技信息(人文社科版),2008,(29).
[6]姚晓菲.试论汤显祖的“二梦”[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7]赵婷婷.浅谈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爱情戏剧创作的异同[J].科技信息(人文社科版)2008,(15).
[8]朱生豪译.莎士比亚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9]朱生豪译.莎士比亚悲剧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郭瑶函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鄢明亮 九江日报社浔阳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