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俗经济是全域旅游的人文历史形态,更成为当前各国家旅游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我国发展民俗经济有着重要的民俗文化基础和艺术资源,以民俗资源与经济的关系为切入点,分析我国发展民俗旅游经济的民族、区域、传承、社会四大独特性,并进一步探讨我国发展民俗经济的光明前景。
关键词:民俗经济;特征;前景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2
民俗通俗的讲即风俗,表示一个国家、民族在长时期的生活当中被广大民众所创造、使用和传承的文化形式。其来自于人类群体的现实生活需要,通过特定的时代、群体和地域产生、扩大和演变。我国辽阔的领土疆域上,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众多的民族创造出了灿烂的优秀文化,成为世界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内容。当前世界各国均纷纷推进旅游资源与经济形式的创新,纷纷将旅游与经济相互结合推动全域旅游的人文形态发展。我国所拥有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资源为我们发展人文旅游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基础和资源,基于丰富的民族文化来发展民俗经济,突出人文生态旅游的整体开发,推动我国民俗经济走上持续发展道路,积极发展全域旅游新业态,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对我国而言势在必行。
一、民俗资源与经济的关系
(一)民俗资源的构成要素
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既具有物质形态也存在文化艺术形态,就其构成要素来看主要包括了民俗工艺制品、民俗风情活动和文化名人等形式。民俗工艺制品是民俗资源的最具体的物质形态,具有较大市场效应。由于其自身的艺术性、地域性和独特性。如羌族的羌绣、水墨漆具,苗族的刺绣、银饰,以及天津杨柳青、山东杨家埠和苏州桃花坞的年画等。许多民俗工艺品由于融合了传统和现代,同时符合商品要求和审美价值,独具的民族特色让其得到市场的欢迎。民俗风情活动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艺术形态,是民族经济中体验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风情活动与节庆文化、经济活动相互结合产生了民俗經济的重要形态,民俗活动经过市场的改造,被重新挖掘整理,既完成了传承保护的作用,又成为民俗经济发展的不竭源泉。文化名人,作为民俗资源中文化的重要代表,成为开发民俗文化的重要标志。每个历史发展时期都会产生不同时代的杰出人物,如“李白”“杜甫”“大禹”“嫘祖”等不同时期的名人,并进一步延伸出相关的传说、故事以及饮食、茶艺等内容,成为带动旅游、文化研究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石。
(二)民俗资源与经济的背离与统一
民俗资源集中体现在风情浓郁的“原生文明”地区,由于其所在地区固有的民俗传统的发展,这种植根于长期历史的本民族的传统风俗,日益成为久经锤炼和最为质朴的民俗文化方式。这种长期的严格的民俗生活模式,并非向外界提供欣赏和体验的民俗,在本质上只能作为潜在的旅游资源,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这类旅游资源较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民俗资源与经济发展的统一,民俗资源与经济形式的结合,通过旅游的形式给当地人民带来重大的经济收益,使这些民族资源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民俗旅游资源。民俗旅游资源是民俗文化的转化形态,源于原生形态的民俗文化,同时又是接受市场化改造,满足市场多种需求的民俗文化艺术形态。由于这种结合,使旅游者了解其民俗文化就必须亲自体验,经过衣食住行购娱等系统化的活动,通过经济交往产生文化体会,形成了经济与民俗文化的融合推进。
民俗经济是体现民俗资源与经济形式有机结合的再生形态,这一形态的运用将增加文化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但同时民俗经济的开发又要注意避免走向两个极端,一是单纯性的保护,丧失了民俗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另一方面是过于功利性的开发,造成了民俗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丧失了其文化内核与价值本源。因此,充分把握开发民俗旅游资源,发展民俗经济的效度,必须在结合民俗经济发展的特征基础上准确判断民俗旅游经济发展前景,创造更为符合现实的民俗旅游经济形态。
二、民俗旅游经济及其特征分析
民俗旅游资源的经济展示,是现代社会推进民族交流和文化交往的重要形式。民俗经济是将一国、地区的民俗资源和民俗文化作为旅游资源,结合民族地区的自然生态、人文环境来满足旅游者开阔知识视野,推进人类互相了解交往的社会经济现象。民俗经济的发展必须充分认识把握民俗旅游经济的现实特点,及其开发特征。就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来看,民俗旅游在总体上一般具备下述特征:
1.民族独特性
由于各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居住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的差异区别,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均产生了自己独特的经济、文化、政治的生活方式,这些独特的历史文化构成了民族差异性的基础。我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56个民族的相互交往中,每一民族在历史文化方面都各具特色,都有其独特的个性。这些差异性的存在为相互交往、了解提供了动力。我国各类少数民族的文化同汉族文化一样都丰富多彩,文化历史艺术价值很高,通过经济运行的手段将自然生态资源与民俗文化资源相互结合,创造出全域旅游的人文艺术形态,将对于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提升世界形象和彰显民族精神均具有重要意义。
2.区域独特性
受我国辽阔疆域和丰富自然环境的影响,我国的民俗文化以生产生活环境为基础,产生了不同区域的多样复杂的民俗环境。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即每个地区的社会生活习惯,与其特有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密切相关。各地自然环境的不同,生产、生活条件不同,所带来的风俗也各有差异。入乡随俗即表现出了对地区差异的尊重和理解。由于这种不同区域风俗习惯的巨大差异,就为以民俗为基础发展民俗经济,开展民俗旅游提供了巨大的契机,在居住、饮食、服饰、婚姻和礼仪等方面的巨大差异都将为我们开展旅游活动,形成鲜明特色、个性突出并极具吸引力的民俗内容。
3.传承独特性
民俗旅游资源的传承性是指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所表现出的动态形式,民俗旅游资源由于以风俗为基础,因此具有长期的稳定性。正由于这种长期稳定性,才构成了各民族、地区的民族性格、特点和风貌的差异。中华民族经过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在这一进程中不断传承本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广泛吸收借鉴各民族的先进文化,在统一的领土疆域内世代传承形成了当前我国丰富灿烂的民俗文化。这些民俗文化是通过传承实现的,也是通过传承来发展的。只有存在传承,才产生民族文化的根和魂。也只有不断传承才能更加的发展民族文化的独特个性,进一步的提升文化软实力 三、民俗经济开发的前景探析
我国民俗文化的丰富多彩,民俗旅游资源的雄厚,以及民俗文化底蕴深厚都影响了我国民俗经济发展的重要取向。如此广阔和深厚的民俗旅游资源为基础,我国发展民俗经济前景长远来看非常有前途,但亟需进一步的系统的研究开发,将民俗经济的发展置于全域旅游的经济形态中不断挖掘民俗旅游资源,全面提升民俗经济展示体验方式,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有效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1.民俗旅游是一国内民俗文化的特色展示,其具有丰富的民族和地方特色,我国雄厚的民俗文化,为我们开展民俗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这些素材的充分运用可以突出的反映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以强烈独特的个性对游客产生吸引。越是民族的民俗文化资源,越具有特色,越收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欣赏。我国各地区、各民族独特的建筑风貌、生产生活方式、工艺产品、饮食文化、曲艺舞蹈等均可以充分展现出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风气。我国虽然民俗经济起步晚,但只要抓住全域旅游的契机,将会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新兴领域。
2.开展民俗旅游是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民俗旅游经济的开发,从文化角度来看,将立体全面的展示我国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更助于对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对国际旅游者了解中华文明的展示宣传。面对丰富多彩、深厚灿烂的民俗文化,各民族地区在开发民俗资源过程中要充分提炼本民族、本地区优秀的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积极弘揚健康向上的正能量。将热爱家乡、民族团结、爱国主义等相互结合,不断整理各地的建筑、服饰、饮食,将其与现代市场需求相互结合,正确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保持充分的民族特色,充分借力民俗经济的新形式,引领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
3.民俗旅游的开发既是人文的又是历史的更是涉及到自然的。民俗旅游开发以自然景观为基础,以历史文化、风土人情、音乐艺术为主要内容,通过物质实体和精神感受等多种形式为手段。参与民俗文化旅游不仅是对自身知识的拓展,更是对自身思想境界、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的综合提升。无论是国外旅游者还是国内旅游者,均具有重要作用。作为全域旅游的人文历史形态,民俗旅游经济是其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国内旅游的发展已经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旅游群体的需求已经不是以往单纯的山水风光,而更多的是将山水风光、商业旅游以及人文景观的民俗旅游相互结合起来的全域旅游。因此这就更加需要扎实将民俗文化与自然风光有机结合,不断创新多样的民俗经济新业态,引领支撑区域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
[2]惠西城.中国民俗大观[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廖家财(1965-),男,汉族,江西南康人,中共绍兴市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企业管理。
关键词:民俗经济;特征;前景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2
民俗通俗的讲即风俗,表示一个国家、民族在长时期的生活当中被广大民众所创造、使用和传承的文化形式。其来自于人类群体的现实生活需要,通过特定的时代、群体和地域产生、扩大和演变。我国辽阔的领土疆域上,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众多的民族创造出了灿烂的优秀文化,成为世界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内容。当前世界各国均纷纷推进旅游资源与经济形式的创新,纷纷将旅游与经济相互结合推动全域旅游的人文形态发展。我国所拥有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资源为我们发展人文旅游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基础和资源,基于丰富的民族文化来发展民俗经济,突出人文生态旅游的整体开发,推动我国民俗经济走上持续发展道路,积极发展全域旅游新业态,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对我国而言势在必行。
一、民俗资源与经济的关系
(一)民俗资源的构成要素
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既具有物质形态也存在文化艺术形态,就其构成要素来看主要包括了民俗工艺制品、民俗风情活动和文化名人等形式。民俗工艺制品是民俗资源的最具体的物质形态,具有较大市场效应。由于其自身的艺术性、地域性和独特性。如羌族的羌绣、水墨漆具,苗族的刺绣、银饰,以及天津杨柳青、山东杨家埠和苏州桃花坞的年画等。许多民俗工艺品由于融合了传统和现代,同时符合商品要求和审美价值,独具的民族特色让其得到市场的欢迎。民俗风情活动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艺术形态,是民族经济中体验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风情活动与节庆文化、经济活动相互结合产生了民俗經济的重要形态,民俗活动经过市场的改造,被重新挖掘整理,既完成了传承保护的作用,又成为民俗经济发展的不竭源泉。文化名人,作为民俗资源中文化的重要代表,成为开发民俗文化的重要标志。每个历史发展时期都会产生不同时代的杰出人物,如“李白”“杜甫”“大禹”“嫘祖”等不同时期的名人,并进一步延伸出相关的传说、故事以及饮食、茶艺等内容,成为带动旅游、文化研究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石。
(二)民俗资源与经济的背离与统一
民俗资源集中体现在风情浓郁的“原生文明”地区,由于其所在地区固有的民俗传统的发展,这种植根于长期历史的本民族的传统风俗,日益成为久经锤炼和最为质朴的民俗文化方式。这种长期的严格的民俗生活模式,并非向外界提供欣赏和体验的民俗,在本质上只能作为潜在的旅游资源,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这类旅游资源较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民俗资源与经济发展的统一,民俗资源与经济形式的结合,通过旅游的形式给当地人民带来重大的经济收益,使这些民族资源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民俗旅游资源。民俗旅游资源是民俗文化的转化形态,源于原生形态的民俗文化,同时又是接受市场化改造,满足市场多种需求的民俗文化艺术形态。由于这种结合,使旅游者了解其民俗文化就必须亲自体验,经过衣食住行购娱等系统化的活动,通过经济交往产生文化体会,形成了经济与民俗文化的融合推进。
民俗经济是体现民俗资源与经济形式有机结合的再生形态,这一形态的运用将增加文化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但同时民俗经济的开发又要注意避免走向两个极端,一是单纯性的保护,丧失了民俗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另一方面是过于功利性的开发,造成了民俗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丧失了其文化内核与价值本源。因此,充分把握开发民俗旅游资源,发展民俗经济的效度,必须在结合民俗经济发展的特征基础上准确判断民俗旅游经济发展前景,创造更为符合现实的民俗旅游经济形态。
二、民俗旅游经济及其特征分析
民俗旅游资源的经济展示,是现代社会推进民族交流和文化交往的重要形式。民俗经济是将一国、地区的民俗资源和民俗文化作为旅游资源,结合民族地区的自然生态、人文环境来满足旅游者开阔知识视野,推进人类互相了解交往的社会经济现象。民俗经济的发展必须充分认识把握民俗旅游经济的现实特点,及其开发特征。就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来看,民俗旅游在总体上一般具备下述特征:
1.民族独特性
由于各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居住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的差异区别,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均产生了自己独特的经济、文化、政治的生活方式,这些独特的历史文化构成了民族差异性的基础。我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56个民族的相互交往中,每一民族在历史文化方面都各具特色,都有其独特的个性。这些差异性的存在为相互交往、了解提供了动力。我国各类少数民族的文化同汉族文化一样都丰富多彩,文化历史艺术价值很高,通过经济运行的手段将自然生态资源与民俗文化资源相互结合,创造出全域旅游的人文艺术形态,将对于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提升世界形象和彰显民族精神均具有重要意义。
2.区域独特性
受我国辽阔疆域和丰富自然环境的影响,我国的民俗文化以生产生活环境为基础,产生了不同区域的多样复杂的民俗环境。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即每个地区的社会生活习惯,与其特有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密切相关。各地自然环境的不同,生产、生活条件不同,所带来的风俗也各有差异。入乡随俗即表现出了对地区差异的尊重和理解。由于这种不同区域风俗习惯的巨大差异,就为以民俗为基础发展民俗经济,开展民俗旅游提供了巨大的契机,在居住、饮食、服饰、婚姻和礼仪等方面的巨大差异都将为我们开展旅游活动,形成鲜明特色、个性突出并极具吸引力的民俗内容。
3.传承独特性
民俗旅游资源的传承性是指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所表现出的动态形式,民俗旅游资源由于以风俗为基础,因此具有长期的稳定性。正由于这种长期稳定性,才构成了各民族、地区的民族性格、特点和风貌的差异。中华民族经过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在这一进程中不断传承本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广泛吸收借鉴各民族的先进文化,在统一的领土疆域内世代传承形成了当前我国丰富灿烂的民俗文化。这些民俗文化是通过传承实现的,也是通过传承来发展的。只有存在传承,才产生民族文化的根和魂。也只有不断传承才能更加的发展民族文化的独特个性,进一步的提升文化软实力 三、民俗经济开发的前景探析
我国民俗文化的丰富多彩,民俗旅游资源的雄厚,以及民俗文化底蕴深厚都影响了我国民俗经济发展的重要取向。如此广阔和深厚的民俗旅游资源为基础,我国发展民俗经济前景长远来看非常有前途,但亟需进一步的系统的研究开发,将民俗经济的发展置于全域旅游的经济形态中不断挖掘民俗旅游资源,全面提升民俗经济展示体验方式,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有效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1.民俗旅游是一国内民俗文化的特色展示,其具有丰富的民族和地方特色,我国雄厚的民俗文化,为我们开展民俗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这些素材的充分运用可以突出的反映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以强烈独特的个性对游客产生吸引。越是民族的民俗文化资源,越具有特色,越收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欣赏。我国各地区、各民族独特的建筑风貌、生产生活方式、工艺产品、饮食文化、曲艺舞蹈等均可以充分展现出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风气。我国虽然民俗经济起步晚,但只要抓住全域旅游的契机,将会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新兴领域。
2.开展民俗旅游是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民俗旅游经济的开发,从文化角度来看,将立体全面的展示我国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更助于对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对国际旅游者了解中华文明的展示宣传。面对丰富多彩、深厚灿烂的民俗文化,各民族地区在开发民俗资源过程中要充分提炼本民族、本地区优秀的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积极弘揚健康向上的正能量。将热爱家乡、民族团结、爱国主义等相互结合,不断整理各地的建筑、服饰、饮食,将其与现代市场需求相互结合,正确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保持充分的民族特色,充分借力民俗经济的新形式,引领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
3.民俗旅游的开发既是人文的又是历史的更是涉及到自然的。民俗旅游开发以自然景观为基础,以历史文化、风土人情、音乐艺术为主要内容,通过物质实体和精神感受等多种形式为手段。参与民俗文化旅游不仅是对自身知识的拓展,更是对自身思想境界、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的综合提升。无论是国外旅游者还是国内旅游者,均具有重要作用。作为全域旅游的人文历史形态,民俗旅游经济是其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国内旅游的发展已经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旅游群体的需求已经不是以往单纯的山水风光,而更多的是将山水风光、商业旅游以及人文景观的民俗旅游相互结合起来的全域旅游。因此这就更加需要扎实将民俗文化与自然风光有机结合,不断创新多样的民俗经济新业态,引领支撑区域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
[2]惠西城.中国民俗大观[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廖家财(1965-),男,汉族,江西南康人,中共绍兴市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企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