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大学生数量的逐年增加给大学辅导员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沟通能力是辅导员管理服务学生,处理问题的基本能力自然而然受到关注。本文从组织社会学入手,对沟通进行界定,并提出改善和提高沟通能力的途径,从而更好的服务好学生。
关键词 大学辅导员 沟通能力 组织社会学
一、组织社会学中关于沟通的界定
一个群体没有沟通就无法存在。良好的沟通对于任何群体或组织的工作绩效都十分重要。当然对于大学辅导员也是一样的。无论多伟大的思想,如果不传递给其他人并被他人理解都是无意义的。赫伯特·西蒙以决策为分析工具对沟通做出了如下的定义:“沟通就是一个组织成员向另一个组织成员传递决策前提的过程。”他认为特定沟通技巧的效力,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决策制订职能在整个组织里应有的分布方式,一个人能否制订某项决策,取决于其他人能否把制订该决策必需的信息传递给他以及他能否把决策传输给他希望影响其行为的组织内部的其他成员。社会学家莱维特从信息角度对沟通进行了界定:“首先,交流是发出信息,并且用信息击中某个目标。仅仅发出信息并不是交流。其次,要使某个击中目标的机会增多,就要求发送者对目标发射的精确性获得反馈。”无疑,沟通对一个组织起着关键性作用沟通,听者可以产生新的观点和思想,在其他方面的交流也有利于促进或加强相互间的关系,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相互间的学习。
组织社会学的沟通主要是从组织出发研究的。当然也可以延伸到大学中,大学也作为一个组织,大学辅导员和大学生也是作为组织的一员,他们也是立志于实现大学繁荣发展的这个目标的。大学辅导员的沟通不论是组织层面着手,还是从学生层面出发,都应该把握要点和技巧,实现沟通的顺利进行,促进大学的和谐以及学生的全面的发展。
二、改善大学辅导员沟通的途径
(一)培养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意识。
高校的辅导员首先必须加强和培养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这是搞好沟通的前提和基础。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最近几年才开始在各大高校兴起的,主要由于传统的管理理念已经严重制约着高校学生的发展,影响了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单向的、量化的考核方式跟不上学生的管理和服务。以生为本,就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力求从他们的实际情况,身心状况下去看待问题,努力的调动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帮助他们克服各种困难,积极满足他们的需求,并实现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目的。所以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和学生沟通的过程中要积极去了解他们的需求,走进他们的内心。真正的把握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成长特点,这对于下一步的沟通是有积极作用的。
(二)积极调整沟通的方式。
人与人的进行有效的沟通是需要采取恰当的沟通方式的。辅导员应该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场合已经面对不同的人应用不同的沟通方式。沟通方式不同,所达到的效果也不尽相同。
一是面对不同性格的学生。有些同学内向,有些同学外向。内向的同学可能不会当面想辅导员交流,那么辅导员就可以主动通过QQ、飞信、电话等等方式和同学沟通,保护他们的隐私,又能促进他们有效的沟通。外向的同学,那么选择性就更多了,既可以当面沟通,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
二是沟通时间选定。学生的时间观念和老师的时间观念是有出入的。在合适的时间段介入学生的服务管理是很有必须的。比如一个学生失恋了,那么作为辅导员应该在时间段介入其中是非常重要的,在第一时间呢?还是等他心情平复之后呢?这都是辅导员必须考虑的。
三是沟通场所的合理选择。一个适合的沟通场所对于学生的情感的表达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的。沟通的地方是在办公室呢?还是教师呢?还是安静的角度呢?这些都是辅导员要费心和琢磨的。
(三)提高表達能力。
表达能力是一个辅导员所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它包括语言的表达能力和非语言的表达能力。其中语言是基本的信息载体和传递媒介。因此沟通主体辅导员的语言表达力对于沟通的有效性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须加强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这就需要辅导员在私下里面得多多练习。而非言语的表达看起来不是特别显眼,但是有些时候的作用往往大于语言。语言在某些时候显得苍白无力。比如辅导员在倾听过程中,身体要略向前倾,始终与学生有眼神交流,保持微笑的面部表情 对学生表述的内容要做出适当的回应,如点头和 嗯,以鼓励学生传递更多的信息但也要注意不能随意打断学生的话。
三、结语
一个良好发展的高校离不开一群具备良好沟通能力的辅导员。沟通能力是大学生辅导员应当掌握的基本能力的基础,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前提条件。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开展学生工作的关键。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样的,良好的沟通能力不是一瞬间能够提高的,他需要辅导员在长期的和同学打交道过程逐渐的积累。通过辅导员自身素质的提高,从而改善学生和老师之间紧张的关系,避免可能出现的一些极端实践。这也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沟通的双方都解决了实际的问题,使他们都走上正确的轨道,对于辅导员和学生都是有利的。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显洋.组织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朱道江,苏振威.组织沟通的改善[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9,(2).
[3]李科举,郑确,刘玲,丁广明,孙峰平,徐燕.如何提高高职院校辅导员的沟通能力[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
关键词 大学辅导员 沟通能力 组织社会学
一、组织社会学中关于沟通的界定
一个群体没有沟通就无法存在。良好的沟通对于任何群体或组织的工作绩效都十分重要。当然对于大学辅导员也是一样的。无论多伟大的思想,如果不传递给其他人并被他人理解都是无意义的。赫伯特·西蒙以决策为分析工具对沟通做出了如下的定义:“沟通就是一个组织成员向另一个组织成员传递决策前提的过程。”他认为特定沟通技巧的效力,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决策制订职能在整个组织里应有的分布方式,一个人能否制订某项决策,取决于其他人能否把制订该决策必需的信息传递给他以及他能否把决策传输给他希望影响其行为的组织内部的其他成员。社会学家莱维特从信息角度对沟通进行了界定:“首先,交流是发出信息,并且用信息击中某个目标。仅仅发出信息并不是交流。其次,要使某个击中目标的机会增多,就要求发送者对目标发射的精确性获得反馈。”无疑,沟通对一个组织起着关键性作用沟通,听者可以产生新的观点和思想,在其他方面的交流也有利于促进或加强相互间的关系,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相互间的学习。
组织社会学的沟通主要是从组织出发研究的。当然也可以延伸到大学中,大学也作为一个组织,大学辅导员和大学生也是作为组织的一员,他们也是立志于实现大学繁荣发展的这个目标的。大学辅导员的沟通不论是组织层面着手,还是从学生层面出发,都应该把握要点和技巧,实现沟通的顺利进行,促进大学的和谐以及学生的全面的发展。
二、改善大学辅导员沟通的途径
(一)培养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意识。
高校的辅导员首先必须加强和培养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这是搞好沟通的前提和基础。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最近几年才开始在各大高校兴起的,主要由于传统的管理理念已经严重制约着高校学生的发展,影响了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单向的、量化的考核方式跟不上学生的管理和服务。以生为本,就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力求从他们的实际情况,身心状况下去看待问题,努力的调动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帮助他们克服各种困难,积极满足他们的需求,并实现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目的。所以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和学生沟通的过程中要积极去了解他们的需求,走进他们的内心。真正的把握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成长特点,这对于下一步的沟通是有积极作用的。
(二)积极调整沟通的方式。
人与人的进行有效的沟通是需要采取恰当的沟通方式的。辅导员应该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场合已经面对不同的人应用不同的沟通方式。沟通方式不同,所达到的效果也不尽相同。
一是面对不同性格的学生。有些同学内向,有些同学外向。内向的同学可能不会当面想辅导员交流,那么辅导员就可以主动通过QQ、飞信、电话等等方式和同学沟通,保护他们的隐私,又能促进他们有效的沟通。外向的同学,那么选择性就更多了,既可以当面沟通,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
二是沟通时间选定。学生的时间观念和老师的时间观念是有出入的。在合适的时间段介入学生的服务管理是很有必须的。比如一个学生失恋了,那么作为辅导员应该在时间段介入其中是非常重要的,在第一时间呢?还是等他心情平复之后呢?这都是辅导员必须考虑的。
三是沟通场所的合理选择。一个适合的沟通场所对于学生的情感的表达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的。沟通的地方是在办公室呢?还是教师呢?还是安静的角度呢?这些都是辅导员要费心和琢磨的。
(三)提高表達能力。
表达能力是一个辅导员所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它包括语言的表达能力和非语言的表达能力。其中语言是基本的信息载体和传递媒介。因此沟通主体辅导员的语言表达力对于沟通的有效性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须加强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这就需要辅导员在私下里面得多多练习。而非言语的表达看起来不是特别显眼,但是有些时候的作用往往大于语言。语言在某些时候显得苍白无力。比如辅导员在倾听过程中,身体要略向前倾,始终与学生有眼神交流,保持微笑的面部表情 对学生表述的内容要做出适当的回应,如点头和 嗯,以鼓励学生传递更多的信息但也要注意不能随意打断学生的话。
三、结语
一个良好发展的高校离不开一群具备良好沟通能力的辅导员。沟通能力是大学生辅导员应当掌握的基本能力的基础,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前提条件。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开展学生工作的关键。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样的,良好的沟通能力不是一瞬间能够提高的,他需要辅导员在长期的和同学打交道过程逐渐的积累。通过辅导员自身素质的提高,从而改善学生和老师之间紧张的关系,避免可能出现的一些极端实践。这也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沟通的双方都解决了实际的问题,使他们都走上正确的轨道,对于辅导员和学生都是有利的。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显洋.组织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朱道江,苏振威.组织沟通的改善[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9,(2).
[3]李科举,郑确,刘玲,丁广明,孙峰平,徐燕.如何提高高职院校辅导员的沟通能力[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