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情境教学的一些基本思想和观点与心理教育课程的设置理念相当契合,本文论述了情境教学在心理教育课程中的运用和作用。
【关键词】情境教学 情境 心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74-01
国家教委颁布的《德育大纲》中明确指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教育。”明确地把心理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心理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教育主要是一个讨论沟通的过程,教育者与学生的关系基本上是相互平等的,教育者不扮演师者的角色,也不强求学生接受其个人意见。他的作用在于推动学生积极思考、自我反省,增强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解决其成长过程中的问题更加成熟起来。因此,心理教育课程也并不是简单的框架式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设置一定的情境、一系列的活动,通过教育、感染、交流、暗示等方式,促使学生形成或加强一定的心理素质的课程。
儿童教育家李吉林开创了“情境教学”。情境教学为目标教学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即教师将教学目标外化为一个学生容易接受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有浓厚的情绪氛围可以感受,让学生先感受、后表达。情景教学,针对学生思维特点和认识规律,以“形”为手段,以“趣”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智慧的源泉,以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保证,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求知、认知的乐趣,使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和自我需求的活动。情境教学最初是在语文学科中获得成功的,但情境教学中总结出来的一些如“以形为手段,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源泉”以及“诱发主动性、强化感受性、着眼创造性、渗透教育性、贯穿实践性。”等基本思想和观点,能促进学生思想的发展,与心理教育课程设置理念相当契合,因此在心理教育课程中十分值得借鉴。
一、情境教学在心理教育课程中的运用
1、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把学习设置到一个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教师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进而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在情境的创设中,应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材料入手,尽可能创设条件让学生很快进入问题的情境,同时联系教学重点和难点。从而一方面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实现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有情境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如在“青春期异性交往”这一课中,我运用了一个学生都不会陌生的情境案例:中专二年级的李伟喜欢同班同学夏洁,并为此而烦恼不已。并针对这个案例设置了层层深入的三个问题:①如果你是李伟的好朋友,你将给李伟什么建议?②面对李伟写来的情书,如果你是夏洁,你会怎么样?③面对李伟提出留宿的请求,如果你是夏洁的话,该怎么办?如果拒绝的话,那又该如何拒绝?在这堂课中学生对这三个敏感但却实际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在课上各抒己见,共同探讨青春期与异性交往的正确方式。
2、体验式情境
体验式情境的创设是用学生平时耳闻目睹的事实来联系教学内容,创设一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易于感受和接纳的感性教学情境。心理学是从现实的生活中提炼而来的,包含着生活的哲学。心理教育课程正是将这种生活的哲学传递给学生,并让他们懂得如何将这哲学运用于实际生活,提高自己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如在“换个角度看问题”这一课中,在课程的后半部分,我设计的四个生活案例,就是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出发,案例中的主角都是以消极的情绪与行为来对待日常事物的,我要求学生在学习与体验ABC理论后,通过对四个生活案例中主角的评价系统的改变,改变四位主角的消极情绪和消极行为。
3、美感情境
设置美感情境,可以优化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充满美感和智慧的环境、氛围中,产生情感和心理上的共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如利用音乐、图片、诗歌的美感作用来配合心理教育课程,创设一种学生乐学的教学情境。美妙的音乐时而能缓和学生的心境、时而又能激起学生心中的激情。不同主题的心理教育课程选择合适的音乐能带来不同的效果。同样图片特别是奇妙的心理学图片能引起学生的极大注意与兴趣,而诗歌则蕴含着某些生活的哲理,有的与心理教育课程主题正好相应,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4、想象情境
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发展。故事续编也是创设想象情境的一种方式。通过对故事的续编,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问题解决能力,同时能让教师了解学生对于事物的看法,了解学生的某些心理特质。在“换个角度看问题”这一课中,我让学生对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皇帝的梦”进行故事的续编,在这次续编中要求学生以“大臣”的身份对“皇帝的梦”进行解释,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從不同的角度对梦进行解释。而在另一堂课中,我要求学生对“被遗弃的玉米”进行故事续编,不同学生对玉米的最终结果,各有不同的看法,有的比较乐观,有的比较悲观,这正反射了学生自己的某些性格特征。
二、情境教学在心理教育课程中的作用
1、启发思维。
情境教学追求的不仅是在审美的乐趣中有情有意地感知教学,而且还要在此过程中注重感觉的训练、直觉的培养、创造才能的发展。为了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运用“情境”,先设计为达到教学目标的情境,设下悬念,诱发其想像,启发其思维,从而引导他们去认识问题的根本,发现未知,为达到目标而去解决悬念,充分发挥智能潜力。当然,教师在课前要认真考虑所提问题的难易程度,要仔细揣摸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逻辑性,感知学生的接受能力,并预知学生参与并完成教学目标的成功率。情境教学使学生的思维跨出了几十平方米的教室,飞向广阔的大千世界,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进入最佳心理状态。
2、熏陶情感。
情境教学特别强调情境对于学生的潜移默化的熏陶或陶冶作用。情境这种可感性、愉悦性,使学生非常乐意接受,产生积极的情绪反应。当学生持久地、多角度地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随着这种体验的不断升华,他们的审美情感、理智情感和道德情感等都受到很好的陶冶,而且作为相对稳定的价值取向逐渐内化、融入与学生的人格之中。在心理教学中,其最高、最终要达到的目的也正是这种教学效果。
3、增进师生情感。
创造积极的师生情感环境是心理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情境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它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关心、理解基础上的情境。学生希望自己被教师理解、尊重、承认,同时也希望教师知识广博而又平易近人,赤诚相见而不故作高深,治学严谨而又合乎情理。他们的这种情感需要如果能得到满足,心理上对教师就能持肯定态度,并产生积极的、愉快的情绪体验。教学时,教师凭借情境展现的生动形象,带着与学生共享的真切情意,全身心地投入情境中。情感是情境教学的纽带,师生情感的交流、互补,极大地丰富升华了单纯的直观手段与“物境”的结合,从而使教学活动进入师生共享的良好状态。
4、激励信念。
情境教学提倡教师“爱生乐教”。教师以真挚的情意殷切的期待学生,坚信学生一定会成功;敏锐地欣赏来自每个学生的点滴进步和瞬间迸发的思维火花。在心理课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正确的观念进行肯定与赏识,而对在观念上的有所偏差的学生进行引导,并赏识其好的一面,期望他们能向好的方面发展。教师的期望会作用于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会从教师的关爱中获得信心,获得力量。
总之,创设教学情境能够调动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以协调有意识的心理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掘人的生理和心理潜能,它可以激发学习情趣,拓展思维空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情境教育的诗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
[2]周宏,《心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3]周宏,《教学艺术》,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情境教学 情境 心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74-01
国家教委颁布的《德育大纲》中明确指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教育。”明确地把心理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心理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教育主要是一个讨论沟通的过程,教育者与学生的关系基本上是相互平等的,教育者不扮演师者的角色,也不强求学生接受其个人意见。他的作用在于推动学生积极思考、自我反省,增强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解决其成长过程中的问题更加成熟起来。因此,心理教育课程也并不是简单的框架式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设置一定的情境、一系列的活动,通过教育、感染、交流、暗示等方式,促使学生形成或加强一定的心理素质的课程。
儿童教育家李吉林开创了“情境教学”。情境教学为目标教学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即教师将教学目标外化为一个学生容易接受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有浓厚的情绪氛围可以感受,让学生先感受、后表达。情景教学,针对学生思维特点和认识规律,以“形”为手段,以“趣”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智慧的源泉,以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保证,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求知、认知的乐趣,使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和自我需求的活动。情境教学最初是在语文学科中获得成功的,但情境教学中总结出来的一些如“以形为手段,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源泉”以及“诱发主动性、强化感受性、着眼创造性、渗透教育性、贯穿实践性。”等基本思想和观点,能促进学生思想的发展,与心理教育课程设置理念相当契合,因此在心理教育课程中十分值得借鉴。
一、情境教学在心理教育课程中的运用
1、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把学习设置到一个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教师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进而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在情境的创设中,应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材料入手,尽可能创设条件让学生很快进入问题的情境,同时联系教学重点和难点。从而一方面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实现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有情境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如在“青春期异性交往”这一课中,我运用了一个学生都不会陌生的情境案例:中专二年级的李伟喜欢同班同学夏洁,并为此而烦恼不已。并针对这个案例设置了层层深入的三个问题:①如果你是李伟的好朋友,你将给李伟什么建议?②面对李伟写来的情书,如果你是夏洁,你会怎么样?③面对李伟提出留宿的请求,如果你是夏洁的话,该怎么办?如果拒绝的话,那又该如何拒绝?在这堂课中学生对这三个敏感但却实际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在课上各抒己见,共同探讨青春期与异性交往的正确方式。
2、体验式情境
体验式情境的创设是用学生平时耳闻目睹的事实来联系教学内容,创设一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易于感受和接纳的感性教学情境。心理学是从现实的生活中提炼而来的,包含着生活的哲学。心理教育课程正是将这种生活的哲学传递给学生,并让他们懂得如何将这哲学运用于实际生活,提高自己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如在“换个角度看问题”这一课中,在课程的后半部分,我设计的四个生活案例,就是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出发,案例中的主角都是以消极的情绪与行为来对待日常事物的,我要求学生在学习与体验ABC理论后,通过对四个生活案例中主角的评价系统的改变,改变四位主角的消极情绪和消极行为。
3、美感情境
设置美感情境,可以优化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充满美感和智慧的环境、氛围中,产生情感和心理上的共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如利用音乐、图片、诗歌的美感作用来配合心理教育课程,创设一种学生乐学的教学情境。美妙的音乐时而能缓和学生的心境、时而又能激起学生心中的激情。不同主题的心理教育课程选择合适的音乐能带来不同的效果。同样图片特别是奇妙的心理学图片能引起学生的极大注意与兴趣,而诗歌则蕴含着某些生活的哲理,有的与心理教育课程主题正好相应,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4、想象情境
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发展。故事续编也是创设想象情境的一种方式。通过对故事的续编,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问题解决能力,同时能让教师了解学生对于事物的看法,了解学生的某些心理特质。在“换个角度看问题”这一课中,我让学生对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皇帝的梦”进行故事的续编,在这次续编中要求学生以“大臣”的身份对“皇帝的梦”进行解释,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從不同的角度对梦进行解释。而在另一堂课中,我要求学生对“被遗弃的玉米”进行故事续编,不同学生对玉米的最终结果,各有不同的看法,有的比较乐观,有的比较悲观,这正反射了学生自己的某些性格特征。
二、情境教学在心理教育课程中的作用
1、启发思维。
情境教学追求的不仅是在审美的乐趣中有情有意地感知教学,而且还要在此过程中注重感觉的训练、直觉的培养、创造才能的发展。为了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运用“情境”,先设计为达到教学目标的情境,设下悬念,诱发其想像,启发其思维,从而引导他们去认识问题的根本,发现未知,为达到目标而去解决悬念,充分发挥智能潜力。当然,教师在课前要认真考虑所提问题的难易程度,要仔细揣摸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逻辑性,感知学生的接受能力,并预知学生参与并完成教学目标的成功率。情境教学使学生的思维跨出了几十平方米的教室,飞向广阔的大千世界,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进入最佳心理状态。
2、熏陶情感。
情境教学特别强调情境对于学生的潜移默化的熏陶或陶冶作用。情境这种可感性、愉悦性,使学生非常乐意接受,产生积极的情绪反应。当学生持久地、多角度地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随着这种体验的不断升华,他们的审美情感、理智情感和道德情感等都受到很好的陶冶,而且作为相对稳定的价值取向逐渐内化、融入与学生的人格之中。在心理教学中,其最高、最终要达到的目的也正是这种教学效果。
3、增进师生情感。
创造积极的师生情感环境是心理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情境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它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关心、理解基础上的情境。学生希望自己被教师理解、尊重、承认,同时也希望教师知识广博而又平易近人,赤诚相见而不故作高深,治学严谨而又合乎情理。他们的这种情感需要如果能得到满足,心理上对教师就能持肯定态度,并产生积极的、愉快的情绪体验。教学时,教师凭借情境展现的生动形象,带着与学生共享的真切情意,全身心地投入情境中。情感是情境教学的纽带,师生情感的交流、互补,极大地丰富升华了单纯的直观手段与“物境”的结合,从而使教学活动进入师生共享的良好状态。
4、激励信念。
情境教学提倡教师“爱生乐教”。教师以真挚的情意殷切的期待学生,坚信学生一定会成功;敏锐地欣赏来自每个学生的点滴进步和瞬间迸发的思维火花。在心理课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正确的观念进行肯定与赏识,而对在观念上的有所偏差的学生进行引导,并赏识其好的一面,期望他们能向好的方面发展。教师的期望会作用于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会从教师的关爱中获得信心,获得力量。
总之,创设教学情境能够调动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以协调有意识的心理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掘人的生理和心理潜能,它可以激发学习情趣,拓展思维空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情境教育的诗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
[2]周宏,《心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3]周宏,《教学艺术》,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