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绍萍——“80后”巧妈妈的环保生活
吴绍萍,出生于1980年,家住太平桥街道太东里社区。10多年来,吴绍萍善于发现生活中出现的环保问题,更善于创造环保点子,将环保行为融入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她常常回收废旧物品,变废为宝进行再利用,为邻居传播生活小窍门。她将自己的环保理念融入到生活当中,通过实际行动践行环保,并且带动身边的人加入到环保行列中来。
在吴绍萍家里的卫生间内,洗脸池下方的排水管被截掉一截,下边放着一个绿色的水桶。她说:“这样洗脸用过的水,就能流到水桶里,再用来冲马桶、涮拖把,很好的二次利用了水资源。”吴绍萍还有一个使用空调如何更节能的小妙招。她说:“空调在启动时瞬间电流转大,频繁开关相当费电,且易损坏压缩机,将风扇放在空调内机下方,利用风扇风力提高制冷效果,空调开启几小时后关闭,马上开电风扇,晚上用这个方法,可以不用整夜开空调,省电近50%。将空调设置在除湿模式工作,此时即便室温较高也能让人感觉凉爽,且比制冷模式省电。”
在节约能源、降低白色污染上,吴绍萍也有很多好的方法。她把家里的废旧报纸折个底圈,做成一个纸质垃圾袋,取代平时常用的塑料袋,这样既减少了污染,又达到废物利用;她还喜欢收集一些瓶瓶罐罐,比如装布丁和酸奶用的玻璃瓶,用来盛放各种调料,多余的还可以放在办公桌上,养几棵小植物;她经常收集各种精致包装盒,将质量比较好的鞋盒、食品盒留起来做收纳盒,再用彩色的信纸包在外面做装饰,用来放化妆品和一些小杂物;用装饼干的塑料小盒存放名片,把纸包装袋上的绳子留起来,编成一长条,拴在浴室里用来挂毛巾、浴球……
吴绍萍的剪裁手艺也是有口皆赞的。她利用自己这个特长,改造了不少东西,让环保理念深深融入她的生活中。在她家的臥室内,靠近桌子旁的一张小板凳上放着一摞整理好的布垫。这些坐垫都是她把平时不穿的旧衣服,把没用的碎布头儿收集起来,根据其自有的形状图案进行拼接,做成坐垫,冬天把这些布垫垫到板凳上,甚是暖和。不仅在家里,在单位吴绍萍也得到同事们的一致夸赞,有的同事的自行车座套坏了,她便拿旧牛仔裤改了改,就做了一个一模一样的车座套,不但结实而且还很省钱。
她自己坚持环保生活的同时,还带动家人一起加入到环保队伍中来。为了让儿子养成随手关闭电器、电源的好习惯,吴绍萍在家里制定了“勤俭持家计划十五件事”,每季度召开一次家庭会议,对完成好的家庭成员给予口头嘉奖和物质奖励,对完成不好的家庭成员除责令改正外,还要惩罚。
这就是巧妈妈吴绍萍的环保生活,看似一件件的小事,在大力倡导环保生活的今天,显得尤为可贵,她用她的实际行动影响身边的每一个人,传播着环保理念。
(丰台区文明办)
张向红——为大家“看家”的楼门长
张向红,出生于1945年,是新建里5号楼的楼门长,大家经常说她是一名实心实意为大家“看家”的楼门长。
新建里的5号楼是老楼,年久失修,下水管道经常堵塞,污秽物流满楼门口,臭气熏天。张向红总是跟清洁队联系,让他们来疏通管道,清洁队走后,她还要亲自刷洗楼门口的地面,以免影响大家的出行。时间长了,张向红想,老楼的结构是固定的,下水管道虽然换了,但换的只能是材质而非尺寸,所以要想减少下水道堵塞的几率,就要从居民的生活习惯着手。于是,她挨家挨户做工作,提醒大家洗鱼洗菜时不要将鱼鳞、菜叶等顺着下水道冲走,卫生间也不要将易堵物品直接冲下。老住户早已深受困扰,所以都很支持张向红的想法,但也有很多新搬来的租户,而且大都是年轻人,对这些事情不是很注意。于是,每当有新住户搬进来的时候,她都会亲自走入家里,跟大家介绍周边买菜购物的去处,告诉大家有事情可以找她这个楼门长,同时也将老旧小区的特殊情况与大家说明。张向红的行为逐渐感染了很多人,并得到了大家的配合。从那以后,下水道堵塞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每每疏通下水道的时候,都会影响住户的正常使用,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不便。她就想,如果在没堵之前及时疏通的话,就能避免这些不便,于是她又找到了清洁队,协商了清洁周期,对管道定期清理。近几年,5号楼的下水道终于顺畅了。
除了楼门长这一职责以外,张向红还有另一个身份——“灯长”。5号楼楼道内安装的是声控感应灯,晚上居民外出归来,总有一盏盏灯照亮回家的路,的确比以前方便了很多,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白天的时候,门前的车按下喇叭,或者谁家剁个饺子馅,敏锐的感应灯就成了浪费能源的罪魁祸首,这也在无形中形成了一种浪费。面对这种情况,张向红开始想对策,原有的声控灯是50瓦的大灯泡,特别亮,整个楼道照得如同白昼一般,能不能换个瓦数小一点的?比如30瓦、20瓦、10瓦,她一遍一遍地反复试验,最终确定了9瓦的灯泡最为适用,既不会因过亮而刺激眼睛,又能节省用电量。后来,她又惦记上了亮灯时间的问题,大白天灯还闪亮着,这对资源也是一种浪费。于是,张向红又向懂电路的邻居请教,邻居给她支了招,只要安一个闸门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但需要专人进行开关,比较麻烦。张向红和她老伴儿在家里翻箱倒柜找到一个旧闸门,摸索着按上了。从那以后,张向红每天早上6:00,天气不好的时候7:00,就会准时把闸门关掉,下午17:00再次准时打开,这样既不耽误大家出行,又能节省能源。
曾经也有人问张向红,每天惦记着开灯关灯,多麻烦啊?但是她觉得,公共用电需要大家一起承担,电省了,大家交的费用也就少了,既能为国家节省能源,又对居民有好处。想到这,她就不觉得麻烦。
作为一名合格的楼门长,发放宣传资料、填写调查表格、摸查每家情况、哪家居民有困难、哪家是独居空巢老人、哪家房子是出租房等情况,张向红心中都有数,并及时向居委会反映情况,保证大家的安全。
74岁的张向红把楼门当成自己的家,实心实意地为邻居们“看家”,张阿姨说:“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就要一直尽我所能为社区、为社会作贡献。”张向红用点滴行动践行着节约能源、绿色消费的理念,并通过自己的行动影响其他人。 (西城区文明办)
付萍——绿色生活是一种文明的生活态度
付萍,出生于1959年,家住玉泉西里北社区,现为一名普通退休市民。环境的污染正在肆无忌惮地破坏我们美丽的地球。气候变暖、水土流失、河流及海洋的污染威胁着人们的安全,森林等自然资源的急剧减少,使我们的生存面临着威胁,不断产生的垃圾将我们包围,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随着绿色软件、绿色消费、绿色企业等词语的出现,“绿色”又加了环保、节能、清洁的寓意。而在付萍家里,环保理念充斥着她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她平时在采购食品时都非常注意“绿色”环保的标志,出厂日期、保质期都逃不过她的法眼,三无食品更是坚决不买,洗衣用品也都购买有环保标志的,从不选最贵的,而是买最经济环保的。
付萍平时爱好编织、串珠、刺绣,各式各样编织包、手工针织披肩、衣服、玫瑰花等都是付萍巧手制作的。时尚美观的编织品吸引了不少社区居民前来观赏。并且她有很高的缝制水平,一件过时的衣服经过她的缝制改良,就可以变成一件时髦的新衣服,而且穿出来绝对不会与别人撞衫,还有着自己的独特风格。她自从开始自己编织毛衣围巾之后,已经很多年不买新衣服了,她常常说:“老话说得好,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虽然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用不着这样了,但是艰苦奋斗的意识一定要有,环保意识不能丢。”经她编织的衣物件数已达百余件。她不仅把旧的衣服改成有利用价值的新衣物,还经常和大家探讨何为绿色生活,一起分享绿色生活带来的节约能源、保护资源的各种好处。用她自己的话说,绿色低碳生活不仅是一种健康的、流行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文明的生活态度。
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其实做起来很简单。付萍在家时常把空调调高一度,她说这样可节省10%的能耗;她使用电饭锅时提前淘米,用温水或热水煮饭,这样可以节电30%;电视机的画面亮度尽量调低,音量也不宜过大,因为每增加1瓦音频功率,就要增加3-4瓦电功耗;少用一个纸杯,就可以成功减排0.02公斤二氧化碳。如果每家每天少用一小时电,将为整个环境给予莫大的好处!在外用餐时,付萍总是随身带一双筷子,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她说:“你可知道这是做了多大的好事吗?”我国每年消耗一次性筷子450亿双,需要砍伐大量木材,如果把这些木材锯成普通厚度的木地板,可以铺满3700个标准足球场。
环保、节能、绿色消费,关系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以及未来。付萍作为一名平凡的社区居民,她以实际行动展示出了对环保工作的热爱和关心,她也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感染着身边更多的人投身环保事业,为努力建设“绿色、健康、和谐”的社区做着自己的贡献,为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美好,天空多一些蓝天白云,奉献自己的力量。
(石景山区文明办)
屈璠——环境保护是每个家庭应负的责任
屈璠,出生于1978年,參与环保活动13年之久。她认为,让绿色走进家庭,开展家庭环保活动,不仅是每一个家庭的执着追求和自觉选择,更是对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屈璠是建钢南里的一名居干,她和她的家庭成员具有很强的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工作,宣传环保理念。
屈璠积极营建节能环保的“绿色”家庭。在日常生活中,屈璠带动家中每一位成员以崇尚简约为荣,把简约生活当作健康生活的新时尚,积极使用“绿色”生活用品,养成健康环保生活习惯。从垃圾分拣、节约用水、回收电池、抵制白色污染等具体生活细节做起,尽量不订外卖、不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和一次性筷子;使用节能电器、使用节能灯泡,养成随手关灯的习惯;电视不看时,尽量切断电源,不让其停在待机状态;在单位办公打印材料时引导大家双面打印,决不浪费半张纸。
她将绿色种子撒到基层的各个角落。屈璠深知,仅仅自己一家创建成绿色环保家庭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全社会成员都拥有了“绿色”观念,整个社会才会更文明、更和谐。如何做一名绿色使者,把“绿”的种子播撒到每一个角落?屈璠利用自身有利条件,积极在社区、邻居、亲友、同事、朋友间开展节能环保绿色宣传,把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传达给更多的人。
在“社区营造”行动中,她利用召开楼门长会及青少年寒暑假到社区参加活动时,为大家开展垃圾分类讲座,把绿色环保理念融进百姓生活,让垃圾分类成为百姓的习惯,营造社区良好的生态环境。
环保小分队在每月20日清理社区环境卫生,捡拾白色垃圾,队伍人员已壮大到100余人,成员以楼门长及社区退休党员为主,大家边做公益边宣传环保,使环保意识渗透到每个人心里。节能环保的工作不断延伸,开展大手拉小手行动,在寒暑假组织孩子捡拾白色垃圾、创建跳蚤市场、把废旧物品变废为宝等绿色环保互动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更多人参与进来,了解绿色家庭环保知识,强化居民生活方式绿色化意识。
屈璠本人喜欢手工制作活动,凭着这份兴趣在社区成立了“巧娘工作室”,充分发挥巾帼志愿者的中坚作用。让大家利用家中废旧物品开展变废为宝评比活动,让更多的人关注环保,受到广大居民欢迎。初春天气乍暖还寒,社区老人坐在小区休闲椅上会冷,屈璠组织巧娘工作室人员利用家中闲置不用的布,为老人们做椅垫,老人们坐在椅垫上,纷纷感慨说:“感谢好心人为我们做的爱心椅垫,感觉椅垫是有温度的,坐在上面不觉得冷了。”通过这种形式也拉近了居民间的距离。
通过巧娘工作室平台,利用网络教学或邀请骨干队员当老师的形式,带动大家利用家中闲置的零散毛线钩织卡通小玩偶,大家既学到了本领,又把低碳环保意识贯穿到生活中。
屈璠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带动了更多的居民做环保,用实际行动为我们的生活环境尽一份责任。
目前社会正在提倡低碳生活绿色消费,屈璠觉得这是一件非常环保且文明的举措。她对低碳的理解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一切可能的消耗。她常说:“要想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健康快乐,让我们的环境变得更加舒适优美,让我们的地球多一些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不能光是等待,要切切实实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还要以身作则,从娃娃抓起,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养成低碳环保的生活习惯,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珍惜资源,降低能耗,走近低碳,绿色消费,共创美好的宜居家园。” (石景山区文明办)
武彤——绿色消费的践行者
武彤,出生于1994年,是北京市通州区国家税务局第一税务所新入职的一名税务干部。
“环境保护,人人有责”、消费而不浪费,是她作为一名绿色消费践行者的宗旨。大学在校期间,武彤就开始积极参加各种绿色环保志愿服务——温暖“衣”冬、music radio“爱的小橘灯”活动,把用不到的衣物、书籍捐献给需要的人,实现二次利用;认养小树苗,为周边环境增添小小绿色,等等。
日常生活中,武彤也从一点一滴做起,时时刻刻想着减少对身边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比如,家里吊灯坏了,需要更换新的灯泡,她会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选择节能灯泡,照明质量不仅可以得到保证,还可以节约用电。另外,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外边,她总能下意识地做到节约用纸、节约用水,也喜欢收集整理不少节省小诀窍分享给周围的人。
在武彤心里,她做的这一切正符合绿色消费的观念。她说,今年是自己有独立收入的第一年,用工资支付日常花销、购置自己喜欢的物品、送亲朋好友礼物,是让自己非常满足的一件事。消费可以带来愉悦的生活享受,过分的节俭会降低生活品质。所以不能不消费,但也不能过度消费、奢侈浪费。
白色污染、水资源短缺、大气污染等问题的加剧,正在不断给人们敲响警钟。鉴此,绿色消费是顺应当前发展阶段、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新型消费模式。绿色消费,指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特征的消费行为,主要表现为崇尚勤俭节约,减少损失浪费,选择高效、环保的产品和服务,降低消费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不忘环保。
只要有心,就可以做到适度消费、合理消费,武彤还举了很多自己身体力行、生活中做到的绿色消费例子:在衣着方面,平时武彤都会拒绝选购动物制品的衣物,因为皮革等动物制品不仅会伤害到动物,大规模饲养也会带来许多环境问题;她家里经常会摆放一个收旧衣服的箱子,把不穿不用但质量尚好的衣物捐赠给有需要的人,实现资源二次利用;在饮食方面,减少点外卖的次数,不使用一次性餐具;同等情况下,尽量购买外包装少的商品;践行光盘行动,食堂的饭菜一定吃完,决不浪费;在居住方面,不使用的电器一定会及时拔掉插头,用过的水不会随便倒掉,用来冲厕所、擦地等,实现水资源再利用;在出行方面,武彤以公共交通为主,距离近的路程会选择共享单车出行。
每个人都知道勤俭节约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但是杜绝浪费却又很不容易。做个有心人,就会有很多好用又易用的实招来实现绿色消费,助力环保。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对于有心人都是舉手之劳,每个人都可以做到。武彤如是说,也继续这样做。
关爱环境,绿色消费,从我做起,有心有招,人人应为,人人可为。
(通州区文明办)
苏美玲——绿色消费,是习惯也是情怀
苏美玲,出生于1975年,河北雄安人,是东升镇大钟寺股份社的一名普通职工。她热爱生活,追求健康,有着强烈的环保理念,绿色消费早已根植于她的心中,变成自然而然的生活习惯。
在苏美玲的家中,阳台上的花盆里长满了绿油油的蔬菜,有小油菜还有辣椒,看上去嫩生生、水灵灵的,这可是绿色食品啊。看着这些亲手种出来的蔬菜,她很有成就感,她说:“自己种的菜就是新鲜、好吃,一把小油菜就可以给家人做一道青菜汤,几只辣椒就可以让炒菜更有味道。”自从体验了花盆种菜的乐趣与美味后,家里的花盆基本上都变成了袖珍菜地,并且,她浇菜一般都使用淘米水,既节约用水,菜又长得好,一举两得。
她家里的卫生间,摆满了大盆大桶,都盛着满满的洗衣水、洗菜水。她说:“北京是一个缺水城市,节约用水是每一个市民的责任,点点滴滴,从我做起,其实并不难,最重要的是养成一种生活习惯。”她每天都会把洗衣服洗菜的水留下来,存到盆里、桶里进行二次利用,可以涮拖布,也可以冲马桶。这样做虽然麻烦一点,但心里踏实,她若是看着白花花的水流进下水道都会感到心疼。
她家里的灯全部是清一色的节能灯。她节约用电的窍门有很多,使用节能灯可以节省70%的电、每天晚上看完电视及时拔掉电源、夏天少开门窗减少热量进入、经常清理电水壶水垢,等等。别看这些平时生活中的小动作,一年下来,节约的电量便是一个可观的数字。
节约意识、低碳环保,体现在苏美玲的诸多生活细节里。家里来客人,她使用玻璃杯沏茶,一次性杯子既不卫生又不环保,当然,她去参加培训或开会,也都是带上自己的杯子,尽量不使用一次性纸杯;出去吃饭时,吃多少点多少,如果剩下也一定会打包带走;购物时,她随身携带废旧伞面做的袋子,这种购物袋是她最钟爱的,不仅方便携带,而且还可以清洗,反复使用;洗衣服时,她坚持用无磷洗涤品;每天骑共享单车上下班,十来分钟就到了,快捷、不堵车,而且还锻炼了身体……这些看似点滴的生活小事,都缘于一份环保低碳的生活理念。
一般来说,女人都喜欢购物,但苏美玲却对购物保持着一颗淡定的心,很少冲动消费。每年的购物节,大家都在兴奋地谈论着买了什么的时候,她总是笑着说:“需要什么再买什么吧。抢在购物节买东西看上去便宜不少,但要是不需要,买回来岂不是又占地儿又用不上,多闹心。囤货是种病,得治!”而且她也坚信,一分钱一分货,购物时不能只图打折便宜,许多商品便宜未必实用,品质也可能较为粗糙,花了钱买一堆垃圾回去,其实并不明智。
她崇尚简约又健康的生活方式,节水、节电、节油、不乱买东西、不奢侈、不浪费,苏美玲说:“其实这就是绿色消费理念、是低碳环保行动。同时,也是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对自然负责的一种情怀……”
(海淀区文明办)
(编辑·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