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是小学生认识世界的窗口,更由于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使得小学语文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直接影响到小学生接受其他教育及更高程度教育。听、说、读、写是语文教育主要的四个方面,而阅读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可以说阅读能力好坏直接影响语文教育的优劣。因此,我们应该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习惯 培养兴趣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1.087
阅读教学有丰富知识、锻炼思维、发展智力、陶冶性情、培养品德的作用。特别是小学生,接触的生活面相对狭窄,不能从广阔的生活中获取知识,他们丰富和发展自己的途径主要就是阅读。同时,小学生的思想比较简单,对世界的认识程度还不深,更应该通过阅读,通过接受健康有益的教育,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有利于小学生一生的发展。
当前,小学生在阅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存在着阅读量少,阅读速度慢,对阅读缺乏兴趣,对文章中心思想把握不准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低年级是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和启蒙阶段,在这个时期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尤为重要,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阅读兴趣
分析小学生阅读量少、阅读能力差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许多小学生对阅读缺乏兴趣。平时很少进行课外阅读,甚至对教材中的课文,就算能背诵,也是对文章思想一知半解,而不是真正深刻领会。这样就导致小学生的阅读题成绩很低,特别是概括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之类的题,许多学生只会乱写一通,也导致小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洞,语言苍白。针对这个问题,激发阅读兴趣就成为重要的一环。
好书是照耀孩子心灵的阳光,是滋润孩子心灵的雨露,要鼓励孩子多读书、读好书。选用的文章,多是记叙文和名著节选,这些文章本身就有趣味性。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欣赏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新课的导入,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无疑会激发学生兴趣。最好借助语言艺术的魅力,来介绍这些文章,让学生对此产生阅读的兴趣。例如学习《狐狸与乌鸦》时,可以先问问,你们认为狐狸有什么外形和性格特征,乌鸦有什么特点,它们俩在一起会发生怎样的故事等诸如此类的故事。这样,学生就会有学习这个故事的兴趣。
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创设具体情境,还是《狐狸与乌鸦》这篇文章,教师可以让同学们仔细观察课文中的插画,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画中有哪些景物,狐狸和乌鸦的表情分别是怎样的。这样就把静态图画转化成生动性的文字和语言,学生当然愿意读。愿意学。当然,这篇课文还可以以情景剧的形式演出来,借助一些简单的道具,布置出类似场景,还要及时与学生交流,提问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这样趣味性大大增加,课堂气氛活跃,也能够帮助学生学习理解文章。
二、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之后,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增加阅读量,不拘泥于课堂和课本,多进行课外阅读。可以指定一个阅读计划,布置任务,及时进行查问反馈,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分享。在这个过程中,尤为值得注意的是要使学生进行独立阅读。传统单一的阅读方式,被动接受的阅读行为,一定程度上抑制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的阅读能力很难得到提高。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习一篇课文时,往往是由教师把课文划分成几个段落或层次,以帮助学生理解,实际上这种做法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这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精神。
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独立阅读,不给或给出很少的提示,而让学生尽情表达他们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看法,适当的时候给予启发和指导。《论语》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阅读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学习一篇课文,教师不要总是告诉学生“这篇课文讲了……”“这篇文章表达了……”,而是问学生“你认为这篇课文讲了……,表达了什么……”,尽量减少老师的讲解,多让学生动脑筋,让学生带着问题,一步步去阅读文章,积极进行思考,这样能够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三、培养读书动笔的习惯
古语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很有道理的。读书中动笔有很大的作用,阅读时动笔也是进行积极思考的表现。对文章勾、画、圈、点等,有助于抓住文章重点,更好理解文章思想。把文中的佳句名言标出来或者抄录下来,有助于学生的积累,丰富小学生的词汇量。不仅可以提高小学生的理解能力、阅读能力,也有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学生在写作时就不会犯愁,有东西可写,有情感可发。
此外,课下写读书笔记也是很好的方法,在学生读过一篇文章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及时记录下来,加深记忆和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进行这样的训练,选取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写成读书笔记。例如,可以让学生养一株植物,或一个小动物,进行观察,把每天发生的变化或事情记录下来,定期与老师同学分享交流。这个习惯刚开始实行时会很困难,学生可能不愿意去做这样的读书笔记。教师及时督促鼓励学生去写,及时检查反馈,时间长了,成为习惯,学生就能很容易坚持下去,形成一种自觉。而努力过后,教师和学生都能体会到这样做的好处。
教学大纲规定,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环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有句名言:“儿童只有通过自己的情感之门,通过共同感受、共同欢乐和自豪的情感,通过认识兴趣去吸收精神财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才能得到丰富”,这里强调的就是阅读的作用。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要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独立思考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都很有必要。所谓阅读习惯,顾名思义,指的是不需要别人强制,就能自然而然地去进行阅读的行为,当然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小学生精力旺盛、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愿意读书,乐于读书,在读书中积极思考,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丰富知识、开阔视野,也有利于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有利于他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感悟生活,对他们以后接受更高层次教育也大有帮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有用之才,也体现了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精神。而低年级收到的良好教育,养成的良好习惯,对其一生都大有裨益。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习惯 培养兴趣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1.087
阅读教学有丰富知识、锻炼思维、发展智力、陶冶性情、培养品德的作用。特别是小学生,接触的生活面相对狭窄,不能从广阔的生活中获取知识,他们丰富和发展自己的途径主要就是阅读。同时,小学生的思想比较简单,对世界的认识程度还不深,更应该通过阅读,通过接受健康有益的教育,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有利于小学生一生的发展。
当前,小学生在阅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存在着阅读量少,阅读速度慢,对阅读缺乏兴趣,对文章中心思想把握不准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低年级是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和启蒙阶段,在这个时期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尤为重要,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阅读兴趣
分析小学生阅读量少、阅读能力差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许多小学生对阅读缺乏兴趣。平时很少进行课外阅读,甚至对教材中的课文,就算能背诵,也是对文章思想一知半解,而不是真正深刻领会。这样就导致小学生的阅读题成绩很低,特别是概括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之类的题,许多学生只会乱写一通,也导致小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洞,语言苍白。针对这个问题,激发阅读兴趣就成为重要的一环。
好书是照耀孩子心灵的阳光,是滋润孩子心灵的雨露,要鼓励孩子多读书、读好书。选用的文章,多是记叙文和名著节选,这些文章本身就有趣味性。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欣赏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新课的导入,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无疑会激发学生兴趣。最好借助语言艺术的魅力,来介绍这些文章,让学生对此产生阅读的兴趣。例如学习《狐狸与乌鸦》时,可以先问问,你们认为狐狸有什么外形和性格特征,乌鸦有什么特点,它们俩在一起会发生怎样的故事等诸如此类的故事。这样,学生就会有学习这个故事的兴趣。
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创设具体情境,还是《狐狸与乌鸦》这篇文章,教师可以让同学们仔细观察课文中的插画,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画中有哪些景物,狐狸和乌鸦的表情分别是怎样的。这样就把静态图画转化成生动性的文字和语言,学生当然愿意读。愿意学。当然,这篇课文还可以以情景剧的形式演出来,借助一些简单的道具,布置出类似场景,还要及时与学生交流,提问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这样趣味性大大增加,课堂气氛活跃,也能够帮助学生学习理解文章。
二、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之后,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增加阅读量,不拘泥于课堂和课本,多进行课外阅读。可以指定一个阅读计划,布置任务,及时进行查问反馈,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分享。在这个过程中,尤为值得注意的是要使学生进行独立阅读。传统单一的阅读方式,被动接受的阅读行为,一定程度上抑制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的阅读能力很难得到提高。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习一篇课文时,往往是由教师把课文划分成几个段落或层次,以帮助学生理解,实际上这种做法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这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精神。
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独立阅读,不给或给出很少的提示,而让学生尽情表达他们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看法,适当的时候给予启发和指导。《论语》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阅读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学习一篇课文,教师不要总是告诉学生“这篇课文讲了……”“这篇文章表达了……”,而是问学生“你认为这篇课文讲了……,表达了什么……”,尽量减少老师的讲解,多让学生动脑筋,让学生带着问题,一步步去阅读文章,积极进行思考,这样能够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三、培养读书动笔的习惯
古语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很有道理的。读书中动笔有很大的作用,阅读时动笔也是进行积极思考的表现。对文章勾、画、圈、点等,有助于抓住文章重点,更好理解文章思想。把文中的佳句名言标出来或者抄录下来,有助于学生的积累,丰富小学生的词汇量。不仅可以提高小学生的理解能力、阅读能力,也有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学生在写作时就不会犯愁,有东西可写,有情感可发。
此外,课下写读书笔记也是很好的方法,在学生读过一篇文章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及时记录下来,加深记忆和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进行这样的训练,选取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写成读书笔记。例如,可以让学生养一株植物,或一个小动物,进行观察,把每天发生的变化或事情记录下来,定期与老师同学分享交流。这个习惯刚开始实行时会很困难,学生可能不愿意去做这样的读书笔记。教师及时督促鼓励学生去写,及时检查反馈,时间长了,成为习惯,学生就能很容易坚持下去,形成一种自觉。而努力过后,教师和学生都能体会到这样做的好处。
教学大纲规定,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环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有句名言:“儿童只有通过自己的情感之门,通过共同感受、共同欢乐和自豪的情感,通过认识兴趣去吸收精神财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才能得到丰富”,这里强调的就是阅读的作用。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要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独立思考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都很有必要。所谓阅读习惯,顾名思义,指的是不需要别人强制,就能自然而然地去进行阅读的行为,当然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小学生精力旺盛、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愿意读书,乐于读书,在读书中积极思考,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丰富知识、开阔视野,也有利于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有利于他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感悟生活,对他们以后接受更高层次教育也大有帮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有用之才,也体现了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精神。而低年级收到的良好教育,养成的良好习惯,对其一生都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