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给我的女性教育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olong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亲用身教给了我两条至今受用不尽的忠告:女人靠自己,闺蜜很重要。
  我七岁时的一天早上,母亲叫我放下割草的镰刀,坐在她新修的高大瓦房里,亲手用红缎子第一次给我扎了羊角辫子。我上学了,走在男孩子的队伍中,格外鲜艳,但我报名回来母亲就收起了红缎子和镜子。同学送我一把花纸扇,我爱不释手,母亲却给没收了,还狠狠地打了我一顿。说什么喜欢花花绿绿的东西,女子心花了,做什么事情也没好下场。
  母亲把我家的青砖瓦房越修越宽敞,我的闺房藏在院子最深处,母亲还是把那些站在我家院坝边说荤话的男女赶走了,理由是谁家都在养女儿,在有女儿人家的门前就不能有人说脏话。母亲对儿子说的话是:“哪里的黄土都养人,当农民也没有什么。”但母亲为我这个女儿想像的人生不在土地上。母亲自己只在解放初读了高小,她为我铺设的就是读书这条路。在条件不允许时,别人家是牺牲女儿保儿子读书,我家里,母亲的志向是不委屈任何一个孩子,但真要有所取舍时,母亲也决不会把我牺牲掉。母亲说:“女人太难了,要多几条路给自己。”
  我最喜欢表婶们来家里。表婶们来了,母亲就在厨房和她们说话,表婶们说话总能到母亲心坎上,母亲自然很高兴;表婶们总是闲不住,在锅灶后面帮母亲烧火拉风箱,见什么做什么。我呢,这时就不再担心母亲发脾气,也不用干活儿。家里来了男人则不一样,如果父亲在家,父亲要去陪他们,活儿落在我身上不说,还得额外给这些男人端茶递烟,忙起来容易出差错,母亲的脾气随时会发在我头上。
  母亲与任何女人都相处得很好。她总是认为“女人不容易”,她偏袒每一个站在男人对面的女人,包括我父亲的前妻吴氏。
  吴氏离开赵家后,父亲对她不再提起,乡亲们则把她和我母亲对比,觉得一个地下一个天上。有一年,吴氏想来看看我父亲的几个孩子,祖母对我母亲说:“孩子是你生的,你拿主意。”吴氏带了她亲手缝的四双虎头鞋,很谨慎地来到我家。母亲第一要我和弟弟都叫她吴妈妈,第二是像对娘家人一样款待。吴妈妈离开我家的时候,哭得都站不起来。后来吴妈妈得了重病,母亲听说了,叫父亲安排她住院,又带着我几次去医院探望她,母亲对我说:“吴妈妈个性软弱,没有脑筋,文革时和你父亲划清界线,是别人害了她。你父亲心软脾气好,她运气好碰上了,却没有守住。男人不原谅这样的女人,还是有些自私。吴妈妈自己没有一男半女,这辈子苦还在后头呢。”
  母亲对祖母更是十分孝敬。家中清寒的时候,吃穿住用,没有一样不是祖母占先。祖母不讲理时,母亲也不会让她,但从不允许我们顶撞祖母。我从小就被母亲指派,每天给祖母端水送饭。母亲佩服祖母要强自尊,称赞她几十年独自把孩子们一个个教养成了好人,一辈子活得清白独立有主见。
  母亲对弟弟们的教育也与一般农村人家不一样。她认为男人也要干家务活儿。她让自己的每一个孩子都勤快做人。她说:“你们将来都要男婚女嫁,家里的事情都要承担,跟你们结婚的人也是妈生的孩子,我不能让我的孩子去欺负别人家的孩子。”
  后来,我发现,我在好多方面的举手投足,竟然都是沿袭了母亲的故辙。比如我有很多闺中女友,我和男性交往总是关心他们背后女人的心境。我没有太多虚饰的道德观念,但我容易把“女人”这个称呼当成一个伤口,同病相怜也好,惺惺相惜也好,总之,我有时不羁的心情,就被潜意识里的力量轻轻阻挡住了。而我结婚以后,到婆家做的第一件事是让那位一生只知道克己奉献的婆婆坐下来吃饭。她的满堂儿孙已经轻信了她几十年,以为,她就是喜欢在厨房忙大半天,十菜八汤摆上桌,由于人多短一个位子,她便更喜欢站在外围笑呵呵陪着全家吃得高兴。
  有人说,同性是天敌。但,无论是在各种亲情关系、社会关系中,我和女性相处如鱼得水,也许应该归功于母亲对我的影响。我人生的很多快乐和慰藉,来自于各个时期不同的闺蜜。很多女生,都觉得女上司不好相处,我似乎从未遇到过这个问题。就像父亲让我充分拥有的对异性世界的信任一样,母亲让我同样拥有与同性世界的和谐。人与人关系的通畅,以及由此建立的各种深刻情感关系,是我人生幸福的源泉之一。
其他文献
每晚到十一点才能放松  在剑桥大学里,儿子的学习与生活紧张而充实,他的课程共有4门:数学、化学、生理学、细胞学。  每天早上8点起床,9点开始上课。学校食堂不提供早餐,儿子每天早上自己买烟熏三文鱼、新鲜生菠菜和全麦面包来做三明治,再配上羊奶或者牛奶,丰盛的早餐让儿子心满意足地开始一天的生活。  从周一到周六,儿子每天上午都有2个小时的大课,大课有100多位同学一起上。上完大课后便开始实验课,实验课
期刊
儿子刚上一年级,开学一个多月了,还是没有进入状态。老师说他在课堂上不专心,老是做小动作,还喜欢说话。回到家,说好的写完作业再玩,可他总是做不到。每次写作业,我都得在旁边陪着,经常发现他不是坐姿不对,就是不会握笔,不知纠正了多少次,他该咋样咋样,就和没听见一样。他写字也很费劲,不但歪歪扭扭,还写得很慢。我们邻居有个小女孩,和他一个班,人家就表现挺好的,字也写得很工整,我经常提醒他要向人家学习,可他好
期刊
不明白孩子们为什么那么讨厌蔬菜!小胖还在吃辅食的时候,我又洗又涮又焯又蒸的自制蔬菜泥混在搅碎的芋头土豆中,单吃任何一种,不亦乐乎,但只要舌尖碰到菜的颗粒,立马拼命扭头躲着勺子……  长大一点,会说话了,坐进餐椅,扫视餐桌,擂桌大喊:我要吃肉肉!肉肉!  哼,反正我连菜带肉给他拨拉到小餐碗里,肉丁切得小,和西兰花一起炒,小勺子一挖就得连菜带肉,看你吃不吃。结果……急了的小人儿直接下手抓肉去了!胖乎乎
期刊
有一天你家里来了一位朋友,朋友带了孩子,跟你孩子差不多大,俩小朋友快乐地玩在一起。到了吃水果的时候了,难题出现了。家里就只剩了俩苹果,一个大的,一个小的,怎么分?  这要比 “母亲和女友同时掉到水里该先救谁”的题目简单点儿吧?  你是不是给孩子讲过“孔融让梨”的故事?  如果孩子不听那一套,俩都想要那个大的,咋办?  或者,就把大的给朋友的孩子,让自己家的啃小的?  这是最好的么?还有更好的办法没
期刊
去单位门口理发,见老板娘的儿子手持一本《最家长》,津津有味地看着,心窃喜,装无辜,问:好像,这本杂志是给爸爸妈妈看的,怎么,小朋友也喜欢?  老板娘抢着说:他经常拿上面的文章教育我,把我批得体无完肤。  去外地开会,发现随行司机副驾驶座上有一本《最家长》,便问这杂志怎么样。他答:这杂志不错哎,但我不敢让我闺女看,怕她学坏了!  学坏?细问下去,才知道,司机老师的女儿,经常拿杂志里的某句话来“要求”
期刊
我出生在上世纪50年代末,整个童年都处在极左政治带来的物质匮乏、精神单调偏颇的社会中,幼弱的心灵充满了成长的困苦、不解、孤独与渴望。  好在我是一个生命力顽强的孩子,能够在简陋的生存中也找到乐趣,母亲当时管理着学校的图书室,我就在那一排排的书架前寻找适合阅读的书籍,每翻开一本,就像打开了一扇门,引我走进一个奇异的世界。  我发现了一个蕴藏丰富的宝库,每天一放学,我就溜进图书室,坐到水泥地上读书,那
期刊
赵晓楠的儿子戴维两岁多了,好像就是忽如一夜春风的事儿,儿子不听话啦。妈妈只要说这个游戏咱不玩了,戴维立马说真好玩啊,太好玩了。爸爸如果说外面天儿太热不出去了,戴维肯定说真凉快呀。去喝饮料,戴维非要站在椅子上,妈妈说你看看满屋子的人都坐着吃饭,哪有站着的?戴维指着正在点餐的人说,那里有站着的!汗啊。  细心的赵晓楠知道戴维已经到了他人生的“第一反抗期”了,因为早就有所准备,所以既欣喜又淡定。她认为这
期刊
诺诺快3岁时,一家人便开始给她选幼儿园。  小区有家幼儿园,刚开不久,听说老板是台湾人,我倾向这个幼儿园。可爷爷奶奶认为,这幼儿园太小,冬天难得见到阳光,不好。邻近小区有家私立幼儿园,院子倒是大,设备全,可妈妈觉得收费太高。最后我们选了离我工作单位较近的一家公立幼儿园。它历史悠久,校舍也大,价格跟小区幼儿园差不多,接送也方便。  诺诺入园前,我们就很注意培养孩子对幼儿园的亲近和向往:每当路过幼儿园
期刊
儿童教育是博弈(游戏),而游戏规则是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有的游戏规则很坏,例如,父亲要求孩子不要得罪老师,母亲要求孩子敢于反抗老师,不仅如此,父亲和母亲为此争吵,当着孩子的面。这是最糟糕的规则或“无规则”,它的后果如何,取决于孩子自己的经验和判断力——在家里谁说话最管用?孩子们都明白,用他们的语言表达,就是“谁怕谁”、“谁不怕谁”和“谁最怕谁”的问题。  西方的中产阶级家庭,典型地,夫妻相敬如宾
期刊
老婆自打生了孩子之后懂事多了,说要省下买新衣的钱给娃淘点进口奶粉,于是把打入冷宫的衣服都扒拉了出来。挑来减去,相中一件旗袍,颜色嘛,她说是紫罗兰,其实就是一茄子色(shai),这旗袍她只穿过一次,因为穿着当天被经理在电梯口皱着眉头批评“颜色不搭你”!这旗袍就下岗了。  雪藏三年终见天日,巧了,还是在电梯口,经理笑得满脸深坑:“哎呀,小周你这件旗袍真是蛮好的来!好就好在这颜色上……”同样一件衣服,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