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四川省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关系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name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振兴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关键内容和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各省努力加强乡村基层文化建设,以借助“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振兴获得实质性的进步。然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随着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四川省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需出现了一定的矛盾关系。文章基于此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四川省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需现状进行了深入探究,然后在此基础上剖析了该省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需矛盾突出的原因,最后有的放矢地提出了协调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需关系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乡村振兴;四川省;公共文化产品;供需关系
  一、 相关概念与理论
   1. 公共文化产品。目前关于公共文化产品的定义比较多,本文经过归纳和总结,认为公共文化产品主要是指由政府部门提供的针对社会公众的文化产品与服务的统称。公共文化产品的核心在于“公共”二字,公共文化產品面向所有社会公众,因此,公共文化产品在某种程度上是我国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国家性质在文化领域的体现。
   2. 文化供给与文化需求。所谓文化供给主要是指文化的生产和提供主体在固定时间内向社会所提供的文化产品总和。我国实际的文化供给有实物形态和非实物形态两种类型,前者主要有书籍、字画等内容,后者主要包括电影、音乐等内容。此外,国家的文化政策、文化产品的质量与成本等对于文化供给具有重大的影响,是文化供给过程中需要深入考虑的重要因素。
   文化需求是指人们为了满足内在的文化需求而产生的对于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种需求与意愿,文化需求与文化供给相对应构成了文化供需的两个重要方面。从总体上来看,影响文化需求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比较重要的因素有人们的文化修养、文化产品的质量与价格等。
   3. 供需关系理论。马克思的供需平衡理论提出,供需的有效平衡是社会再生产的过程,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基础,因此我们必须要努力维护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之间的有效平衡。根据马克思的供需关系理论,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努力维持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需关系的平衡,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农村公共文化获得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马克思在研究人类社会的过程中提出了许多具有重大价值的观点,他指出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的产物,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劳动的过程中所创造的。此外,马克思还指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进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得到有效的缩减,使得越来越多的社会劳动者从繁重的劳动生产中解脱出来,进而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文化知识。马克思的文化观对于当前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需关系研究有重大启发意义。
   二、 乡村振兴背景下四川省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需现状
   目前四川省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需呈现出了新特点,其现状不容乐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四川省农村公共文化产品需求特点。
   第一,农村文化产品的需求意识提高。近年来四川省的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其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变得日益旺盛,再也不满足于祖辈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单调生活,而逐渐形成了以电视、网络和报刊为载体的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尤其是随着互联网和自媒体的发展与普及,四川省的农民普遍进入了“人手一部智能手机”的互联网时代,这使得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被进一步激发,农民对于公共文化产品的需求也变得更加旺盛,同时呈现出了一定的新颖化特征。
   第二,农民的文化消费水平不断提升。近年来四川省农民的精神文化消费支出在其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到2018年这一比重已经超过10%,这说明当地农村的精神文化消费水平在不断上升。此外,2018年四川省农民每百户的计算机拥有量达到了25.41台,说明高端化的精神文化产品已经进入四川省农民的家庭。此外,当地农民的文化消费对于公共文化产品表现出更多的兴趣和欲望,因为公共文化产品的消费成本更低,而且更加贴近农民的生活。
   第三,农民的文化需求日益多元化。四川省的农民文化需求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特征,除了传统的花灯会、扭秧歌、舞龙舞狮等文化娱乐活动之外,越来越多的农民对于看电影、听音乐、看书、旅游等较高水平的精神文化活动更加感兴趣,这说明四川省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的同时,也在变得更加高水平。由此可以看出,四川省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发生的新变化对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四川省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特点。
   第一,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力度有所增加。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四川省对于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增加了对于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投资。而且四川省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日益精准化,使得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更加有的放矢,如四川省2018年提出了“千村文化扶贫”战略,明确提出要支持3 800个贫困村庄建立文化服务中心,支持2 600个贫困村完善文化室建设等,这些文化服务中心和文化室的建设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四川省农民日益增加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二,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投入资金比重较低。虽然近年来四川省对于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力度不断增加,但是其投入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资金在财政资金中所占的比重较低,如2018年四川省投入到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仅有全省文化建设资金的31.95%,而且这部分有限资金有相当一部分停留在县级,真正进入到农村的资金数量不大。而且相关的调查研究指出,四川省用于乡村振兴的文化建设每个村在40万元左右,但是这些资金通常就近投到试点村的文化建设,其他农村的文化建设资金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尤其是在一些偏远的山区,文化建设的资金更难到位,这对于当地农村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带来了较大的阻力。
   第三,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结构不够合理。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农村公共文化的“软”产品与“硬”产品的供给失衡,比如四川省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注重加强文化服务中心和文化室等硬件设施的建设,而对于农业科技以及农业生产的相关文化知识的供给却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对于农民来说,后者所带来的作用要远远大于前者,而且后者同时也是农民最迫切需要满足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农村发家致富的有效资源,而该省不少地方政府热衷于“看得见”的文化服务中心和文化室的建设,而对于农村公共文化的“软”产品则有所忽略。    3. 四川省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需现状。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四川省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需存在着一定的失衡现象,这种供需的失衡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急需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目前四川省农民急需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足,比如目前农民急需的丰富的文艺活动以及农业科技知识等供给渠道狭窄,具体的供给内容也非常单一。只有在大型节庆活动时才会有文艺演出;部分偏远农村的农民还生活在当代“蒙昧状态”,无法开展丰富的文艺活动,更无法通过图书、电视等方式获取农业科技知识。
   第二,其他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过剩。部分地区过于热衷于建设一些“看得见”的公共文化设施,投入大量的资金修建电影院以及演出舞台等,容易忽视了农民真正的精神文化需求。部分偏远地区的农村由于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落后,造成封建迷信、“黃”“赌”等腐朽现象依旧存在,不但使得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偏差,而且对于乡村文化振兴有所掣肘 。
   三、 四川省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需矛盾突出的原因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目前四川省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需存在着比较突出的矛盾,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经过归纳总结认为其中比较突出的原因如下:
   1. 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存在城乡二元模式。“城乡二元体制”仍然存在于我国局部地区,具体到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上,带来了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不足,大量的公共文化产品与资源集中在城市。虽然近年来四川省积极实施“千村文化扶贫”战略,但是有限的财政资金面对广袤的农村和大量的农民时会被严重“稀释”,无法彻底解决当前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需矛盾。此外,“城乡二元体制”下,城市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是“体制内”供给,而农村则是“体制外”供给,这样会进一步造成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资金不足,加重当前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需矛盾。
   2. 农村公共文化需求的表达意识比较差。虽然近年来四川省农民的精神文化消费意识在不断上升,但是从根本上来看,当地农民仍然普遍缺乏公共文化需求的表达意识,存在着比较落后的“等”“靠”“要”的思想。此外,诉求渠道的缺乏也造成农民的公共文化需求的表达意识比较差,因此只好完全被动地等待着政府的供给,这样难以知晓农民的真实公共文化需求,为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需矛盾的产生埋下了隐患。诉求渠道的不畅通问题导致农村公共文化需求的表达意识被进一步削弱,直接造成了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失去了精准性。
   3. 农村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比较落后。加强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要借助一定的载体,而农村基层文化队伍无疑是最佳载体,农村地区面积大人口多,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仅仅依靠政府单位的力量远远不够,而依靠民间的力量则能够在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四川省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过分依赖下乡“送”文化,而忽视了农村基层文化队伍建设,这样非常容易造成“送”下乡的公共文化产品出现“水土不服”,难以真正贴近农民的现实生活。农村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的落后导致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失去了根基,同时也造成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需求表达失去良好的纽带与桥梁,容易加剧四川省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需矛盾。
   许多国家都有大量的致力于农村文化建设与振兴的公益性组织,对于当地的文化发展与繁荣发挥着非常重大的作用。当下四川省依旧缺乏类似的民间公共文化组织机构,以农民为主体的公共文化组织机构几乎没有,这样就导致农民的公共文化需求表达缺乏良好的“代言人”,而政府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也比较单一和吃力,缺少有力“帮手”,在很大程度上进一步加剧了当前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需矛盾。
   四、 协调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需关系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对策
   1. 促进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城乡一体化。促进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城乡一体化是协调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需关系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根本措施,需要做好以下几点:第一,应进一步提升乡村振兴的力度,并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战略改革,尽快彻底打破“城乡二元化体制”。第二,四川省在文化的政策和投入方面向农村地区“倾斜”,把农村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纳入到“体制内”,加强对于农村文化发展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扶持。第三,在战略的高度上统筹城乡的文化发展与振兴,进一步做好农村地区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加强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和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第四,对于现有的公共文化产品与资源进行城乡间的合理分配,在制度层面上实现城乡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真正“并轨”,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四川省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需平衡早日实现。
   2. 提高农民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参与度。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需平衡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乡村文化振兴,而乡村文化振兴的根本在于农民自身科学文化修养的提升,因此协调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需关系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必须依赖于农民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的积极参与。首先要调整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思路与政策,改变单一的“送”文化为“种”文化,通过这种供给思路与政策的有效转变,能够将农民从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其次,要创造大量培训机会,抓紧培育一批具有高素质、懂得新技术的新型农民,为农村的公共文化建设提供中坚力量,这样能够使得农村的公共文化建设获得持续推进,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3. 加强农村基层文化队伍的建设与发展。加强农村基层文化队伍的建设与发展是协调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需关系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根本保障。第一,建议进一步出台农村的优惠人才政策,提高主动下农村工作的相关人才的福利待遇,进而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到农村发展事业,这对于进一步充实农村的基层文化队伍,从根本上提升农村基层文化队伍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第二,注重利用民间的人才资源扩充农村基层文化队伍,在人民群众中培养骨干力量,吸引更多的优秀农民参与到农村基层文化队伍中来,在根本上盘活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建设,提高农民在公共文化发展中的主体意识,为有效解决四川省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需矛盾奠定坚实的基础。    4. 促进农村公共文化投资多元化发挥民间机构作用。从实际问题角度出发,四川省应该进一步出台相关的税收和借贷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社会和民间资本投入到当地农村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中进而有效促进农村公共文化投资多元化,彻底解决当地农村公共文化产品资金短缺和供给不足的问题。此外,再进一步加强对于民间公共文化组织机构的引导和扶持力度,支持更多的民间公共文化组织机构投身于农村的公共文化建設发展,有效发挥民间公共文化组织机构与政府的优势互补,进而丰富当地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主体,并深入了解当地农民的真实公共文化需求,进而有效缓解四川省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需矛盾。
   五、 结论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背景下四川省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需呈现出了新特点,从公共文化产品的需求角度来看,农村文化产品的需求意识提高,农民的文化消费水平不断提升,农民的文化需求日益多元化;从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角度来看,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力度有所增加,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投入资金比重较低,供给结构不够合理。因此四川省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需存在着一定的失衡现象,造成上述的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存在城乡二元模式、农村公共文化需求的表达意识较差、农村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比较落后、民间公共文化组织机构缺乏等。因此本文认为应该积极促进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城乡一体化,提高农民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参与度,同时加强农村基层文化队伍的建设与发展,努力促进农村公共文化投资多元化发挥民间机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四川省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需平衡,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达成。
  参考文献:
  [1] 李志,毛惠玉.贫困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居民满意度及提升对策探讨——基于重庆市的调查研究[J/OL].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7.
  [2] 李乐为,佘生梅.乡风文明建设中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难题及其破解——基于张家界等地5村的调研分析[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0(3):67-72.
  [3] 马晓南,居占杰.河南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以滑县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8):196-198.
  [4] 李晶,范玉陶,鲍晓宁.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河北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J].营销界,2019,(2):77-78.
  [5] 刘广明.新常态下推进农村文化消费的路径探索——基于强化政府干预的主张[J].长白学刊,2019,(1):142-148.
  [6] 陈建.乡村振兴中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性失灵问题[J/OL].图书馆论坛,2019:1-7.
  [7] 程川,李建川.农村文化供给侧改革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以永康市为例[J].江南论坛,2018,(10):50-52.
  作者简介:高寒(1990-),男,汉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政治学理论专业博士生,研究方向:政治制度。
  收稿日期:2019-06-08。
其他文献
摘要:依据“能力要素”思想、以京东等五家中国第三方电商零售平台为研究对象,采用综合方法,构建适用的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综合评分。研究发现,零售电商平台核心竞争力受产品、资本与资产经营能力、净资产、资产周转能力、产权比率等因素影响较大。揭示阿里巴巴平台偿债能力较弱的一个原因在于产权比率低,其企业借款经营情况亟需改善,否则将陷入困境而影响企业持续发展。关键词:电商零售;核心竞争力;能力要素我国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融合理论为我国的城乡融合改革和违建治理提供了理论指引。我国在城市违建问题上面临着城乡二元体制形成的城乡利益级差,快速城镇化地区住房结构性短缺形成违建机会和违建治理普遍“一刀切”三大困境。深圳龙岗区在城市违建治理上构建了查违执法“五位一体”的创新模式,为其他城市破解治违难题提供了经验参考。关键词:城乡融合;违法建筑;综合治理;创新机制一、 城乡融合理论与中国实践1. 马克思
摘要:四十年以来的国有企业改革经验表明,改革国有企业的监管制度就是探讨合理的政府与企业之间边界的过程。现阶段在以管资本为主的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性得以增强,这对企业经理人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以国企经理人的声誉机制建设为切入点,探討声誉对经理人的激励效应。声誉机制有效的前提条件在于:其一,完善的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以外部竞争压力约束经理人的行为;其二,明确的政府与企业的职能边界
摘要:“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教师职业道成为当下衡量教师队伍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和提升教师整体素质的主要抓手,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为此,应根据“双一流”高校建设的要求,从特色大学精神、发展规划、建设方案等层面优化师德建设的顶层设计;从设立非常设机构、增设师德建设科级单位等层面完善师德建设的机构设置;从岗前培训、评选激励、晋升选拔、管理考核等层面健全师德建设的规章制度。关键词:双一流;高校;
摘要:在人类思想进化的历史长河中,绝大多数时间,经济问题都是处在边缘角落之中,“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大厦坐落在这个思想轴线的最末端。因此,当我们想回溯思想史去认识信用与货币的关系时,重新回顾当时人文学科的相关思想进展,回溯当时货币与市场交易的基本形态,对经济信用与货币的关系从人文学科视角再综合的过程是必须的。关键词:经济学理论;科学哲学;经济史一、 宏观经济学理论概述经济思想史纷繁复杂,各个学派、主
摘要:雄安新区承担着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的历史重任。文章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借鉴美国硅谷和珠三角深圳创新城市发展经验,提出要通过规划手段和政策激励,引导优质创新资源向雄安新区集聚;建立京津雄跨行政区协作的制度安排、推进政策衔接及执行落实;厘清政府和市场边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创新文化。关键词:创新驱动;雄安新区;创新生态系统设立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深
摘要:近些年,股价同步性一直是经济金融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而证券分析师作为资本市场信息中介机构的主要参与人员,通过影响股价同步性,在實现资本市场有效定价及市场资源最优配置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文章首先描述了股价同步性的定义,然后梳理了股价同步性的影响因素,重点总结了分析师关注对股价同步性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可能的研究思路提出了一些建议。关键词:股价同步性;分析师;R2;股价信息含量;特
摘要: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国家创新体系中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典型代表,在开放式创新和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面对政策补贴退坡和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力,新能源汽车产业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双元性创新理论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的路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通过对双元创新的动因、制度环境的影响以及企业层面的双元认知等进行分析,提出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的双元路径:政府层面政策引导和市场调控相结合,产业层面
摘要:文章运用偏离份额法和指数平减法,对2010年~2016年江苏省服务业的结构和竞争力优势进行分析,并与上海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总体而言,江苏省服务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结构不断改善,已经处于较高的发展水平。但在产业整体增长速度和结构优势方面略逊于上海。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江苏省服务业各子产業发展状况,揭示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江苏省地区特色提出对策建议。关键词:服务业;结构优势;
摘要:针对目前日益严峻的“乡村病”问题,我国先后实行了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从根本上推动我国城乡协调和乡村可持续发展,也是破解“三农”困境,加快乡村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生活的必然要求。文章通过探讨乡村振兴的内涵,以浙江省典型地区的乡村建设模式为例,总结提炼了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结果发现,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发展的重要途径,各地区在实施乡村振兴时应立足实际,根据各区域的特有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