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元时期农业发展及农业相关制度探析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fzyzclwh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蒙元时期的农业发展及农业制度是重要而且复杂的议题。学界关于该问题的研究多集中在具体问题描述上。大蒙古国初期,统治区域主要集中在蒙古高原,适宜农业生产的区域较少,农业发展不占主要地位,农业制度几乎无从谈起。窝阔台汗时期,随着战争向南推进,适宜农业发展的区域扩大,即便依然以游牧业为主,但在适宜地区逐渐发展农业,并制定了丙申税制。蒙哥汗时期,统治区域扩展到中原地区,统治者及时地调整统治政策,逐渐形成民田和官田两种土地所有制形式。为了配合战争的需要,统治者扩大官田中屯田范围,并发展农业,增加收取赋税的区域。忽必烈时期,建立起更为广大的以中原为政治中心的统治范围,农耕区域扩大,统治者按照不同农耕区域的特征,扩大民田,发展农业,制定劝农制度,整顿村社制度等不尽相同的农业制度,维护大一统政权。随着战争的推进,更是极大地扩展屯田范围,农业呈现快速恢复状态;元朝中后期,战争结束,屯田不再是主要土地制度,农业相关制度也没有更大改变和发展。可以看出,随着战争发展,在疆域由北向南扩展基础上,蒙元时期农业发展和农业制度呈现出继承性、阶段性、地域性等复杂特性,这种复杂性恰恰说明其因俗而治、因地制宜的统治特点。
其他文献
七脚川事件是1908年底发生于台湾东部花莲地区的一次较为重大的高山族反抗日本殖民统治事件,它是日本殖民当局"理蕃"态度由怀柔转趋强硬,对台湾高山族进行武力镇压的开始,标志着佐久间左马太总督"五年理蕃计划"的正式实施。事件以"维李隘勇线"19名七脚川社隘勇集体脱逃为导火索,在事件中,日本殖民当局在开发台湾东部资源等目的驱使下,采取惯用的"以蕃制蕃"伎俩,唆使纵容同属"南势阿美"的豆兰、薄薄、里漏、饱干、屘屘、归化等六社壮丁,对七脚川社进行了"灭社"式的焚烧掳掠,导致七脚川社最终陆续归
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类学在大陆恢复重建以来,经过几代学者近40年的努力探索,虽然总体上而言,中国人类学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时至今日,仍未完全解决学科生存的问题。中国人类学还处于由生存阶段向发展阶段的过渡时期。然而在这一时期,中国人类学学科发展面临着"依附式发展"的困境,具体表现在理论依附和学科依附两个方面。那么,如何摆脱"依附式发展"的困境,探索中国特色人类学发展的新方向,使之成为研究中国当代社会的一门显学,已成为当代中国人类学研究者们的时代使命。要想摆脱人类学"依
乡村振兴的目标是推进农村现代化和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城镇化快速进行的背景下,农村社会结构发生改变,部分地区出现空心化、空巢化和老龄化等困境,农村现代化建设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点。近年来,学界对农村社会发展变迁展开热议,主要观点是强调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的再生发展。当前,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民族地区农村受外部动力的驱动,农村物理空间受到不同程度的改造,导致农村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农村现代化建设。民族地区农村具有传统性和民族性等特征,农村社会结构稳定和整体发育程度不高,通过农村空间改造,能够推动民
享誉世界的英雄史诗《格萨(斯)尔》在我国形成已逾千年,作为《格萨(斯)尔》的派生性艺术"格萨(斯)尔"图像,虽然其产生时间大致与《格萨(斯)尔》史诗同步,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发展态势良好,并形成为一个相对独立和完整的系统。但是国人对于"格萨(斯)尔"图像的调查研究,却后于国外学者。严格地讲,我国"格萨(斯)尔"图像的调查研究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20世纪50年代末,到现今已有60余年。我国的"格萨(斯)尔"图像调查研究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从50年代到70年代初的初始阶段,二是从8
蒙汉民族混居地区蒙古族和汉族的生育水平出现了既下降又趋同的现象,这种现象体现出明显的代际差异。从代际的角度论证蒙汉民族混居地区生育水平的趋同性,可以探索生育变化的长期规律。以2013—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的分层抽样数据为基础,从生育数量、存活数量、男孩生育数量和女孩生育数量等角度对民族混居地区生育水平的代际差异和趋同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在控制政策变量的情况下,根据伊斯特林模型的估计结果,发现收入在祖孙三代生育数量、生育男孩数量和生育女孩数量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收入导致生育水平的代际差异比较明显。调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我国社区矫正越来越强调规范化运行,在适用上愈发谨慎。侧重个别化矫治的社会工作始终处于边缘位置。本文基于全国十省市较大规模的社区矫正问卷调查和机构访谈,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较为系统地检验了北美循证矫正和犯罪社会学的若干经典结论。结果显示,社会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重犯风险。综合了社会工作矫正恢复和监督管理两项功能的上海模式和深圳模式的控制重犯效果明显优于北京模式,而这三大模式又优于"其他"省市的一般管理。加拿大矫正学派得出的核心犯因性因素大部分呈现出显著性,但其中的婚恋家庭关
乡民艺术根植于乡土社会,立足中国传统社会与文化的宏观背景,是基层乡土社会重要的文化表征实践,对于乡村文化空间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对乡民艺术鉴赏的多元维度、价值取向和路径的解析,以运河流域乡民艺术为例,实现乡民艺术鉴赏多向度的重构。乡民艺术区别于其他的艺术形式,具有特殊的审美关切和意义。其一,乡民艺术具有多元的艺术形态,是极为丰富的体验源泉;其二,乡民艺术的鉴赏向整个村落语境而敞开,是兼具自然性与历史性的艺术形式;其三,常识与科学知识是乡民艺术鉴赏由琐碎肤浅走向严肃深刻的必要条件。乡民艺术所涉及的
组织是构建合作的基础,只有组织才能够将分散的小农整合为农业经营户,进入市场实现与城市对接;只有组织才能使分散市民结成团队,与乡村需求进行对接,实现城乡融合的互嵌。BL村村民在村党支部领导下,依托村民代表议事会,建立了支持合作的组织化平台,确保了互嵌的平等前提,规避了依附性嵌入的可能,有利于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在村党委领导下,BL村村民代表议事制度成为规划村庄发展、表达村民需求的重要组织,这使得村庄的组织构架具备开放性和包容性。通过村民代表议事制度,BL村将有利于村庄整体发展的资源对接到村庄的组织管理构架中
俄蒙关系是随着俄国的东扩而不断发展起来的。自17世纪初开始,位居喀尔喀西北部的"阿勒坦汗"最早与俄国互遣使臣,开启双方往来之序幕。双方的关系时断时续,俄国方面有大批军役人员和哥萨克充当使臣,在俄蒙之间往来穿梭,传情达意;蒙古汗王也多次遣使,求和通好。1635年,阿勒坦汗遣使莫斯科,给沙皇带去三封信函,均用畏吾体蒙古文书写。本文选择其中字数最多、价值最高的第二份文书进行研究。该文书现藏于莫斯科中央国家古代档案馆,全文45行,含格助词共529个字,内容涉及阿勒坦汗宣誓、军事互助、互遣使节、感谢赏赐等内容,
民国时期,随着绥远交通体系的完善、经济水平的提升、人口的增长与市场规模的扩大,长期被忽视的渔业资源开始得到关注。渔场与渔民数量增加,鱼获商品化加强,渔业市场日趋广阔,渔业技术显著提升使绥远的"水上牧场"史无前例地得到开发。但这一渔业开发进程却受到了绥远部分牧区蒙民的抵制。从表面上看,这仅是因宗教信仰与文化差异而导致的分歧,是在藏传佛教灵魂转世思想下,信众会认为鱼虾之魂与牲畜相关,鱼类的命运与牲畜甚至牧民自身的命运亦是紧密相连。从社会经济角度看,绥远地区的渔业与农业生产紧密相连,二者不仅拥有共同的从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