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该文提出了中职学校校本课程能力本位的设计原则,分析了中职数学校本课程内容模块及学时分配,从侧重专业学习中必需的数学知识,根据专业课知识讲授的顺序调整数学课程内容的顺序,做好应用数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以及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等方面论述了中等职业学校工科专业数学校本课程内容的处理。
关键词:中职 工科 校本课程 能力本位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c)-0198-01
中职工科专业数学校本课程,旨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并掌握职业岗位和生活中所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计算工具使用技能和数据处理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意识、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
1 中职学校校本课程的“能力本位”设计原则
能力本位教育的五大要素之一就是以能力为教学的基础。根据一定的能力观分析和确定能力标准,将能力标准转换为课程,通常采用模块化课程。
能力本位课程的观点应该彻底的贯穿于职业教育课程中,形成一个课程结构,并使职业能力系统化。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有两个方面的表现:首先,课程中的每个要素要职业能力系统化。这其中的要素包括:课程观念,课程蓝图,课程事例,课程表现方式,课程内容,课程改革,课程评价等。所有的课程要素要围绕着职业能力来进行系统化的构建;其次,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是对课程整体职业能力系统化的要求。课程系统化的设计要面向整个职业工作的全过程,在过程构建时要坚持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旨。总之,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是以综合职业能力为主题架构,面向职业活动的课程体系。
2 中职数学校本课程内容模块及学时分配
笔者依据多年来中职工科数学教学的经验和近两年数学校本课程的实践,结合本校教学实际,将校本课程内容分为三大模块,具体编排、处理如下:
第一模块。基础数学,包括预备知识、集合与逻辑、直角坐标系与极坐标系。
第二模块。应用数学,包括专业数学与生活数学两部分。专业数学内容有三角函数、平面向量、立体几何初步、实用的测量、计算知识(用可编程的科学计算器进行计算,计算中值、标准差,解释并确定测量的准确度,解释和换算度量单位等)。生活数学内容有函数、数列、资料分析、数学史、数学中美的欣赏等。
第三模块。发展的数学,包括解析几何初步、复数、排列与组合、概率与统计、行列式与矩阵、微积分基础。
依据《中职数学教学大纲》,本课程在第一学年的两个学期内完成。每周4学时,每学期为72学时(含复习考试环节),共144学时。笔者经过与数学组教师们的探讨,初步确定各模块学时安排如下:第一模块,30学时;第二模块,114学时,其中专业数学84学时,生活数学30学时。第三模块为发展模块,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与继续学习的任意选学内容,教学时数不做统一规定。
时间短,任务重,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生发展的目标适时、适当地选择学习的内容。比如对于立体几何的处理,尽量降低论证的难度,删掉大部分定理的推导和论证过程,采用借助模型,通过直接感知和操作确认的方式,按“感知—确认—理解—应用”的模式组织教材,重点放在画图、空间想像能力、利用结论进行计算和论证上。
3 中职数学校本课程内容的处理
3.1 抽选出专业学习中必需的数学知识
要想更好地发挥数学学科的工具作用,必需明确专业学习中需要哪些数学知识,这就要求先要对工科专业知识进行梳理、分析,然后对照找出专业学习所需的数学知识点。
分析出掌握专业技能所需的知识,就可以分析出学习这些知识所必需的数学知识。例如,绘草图并解释图纸这一技能,需要在数学学习中掌握直尺、三角板、圆规、量角器等工具的正确使用;基础的几何图形的画法以及立体图形的画法;三视图的知识;比例尺计算;简单的数学计算等。中职学生的数学基础普遍非常差,这就要求在课程安排时,将中、小学课程中的绘图工具的正确使用、比例尺计算、三视图等必需的知识等补充到中职数学课程中来,在几何部分侧重安排图形的画法,以便满足专业学习的需求。
3.2 根据专业课知识讲授的顺序调整数学课程内容顺序的设计
笔者认为,在设计数学课程内容顺序时,应充分充分考虑专业课知识分布的特点。如工科专业的学生一入学,就要开设《机械制图》这门专业课,而学生因为在初中时基础较差,即使曾经学习过关于主视图、俯视图的知识,现在也不能正确运用。所以,入学初的数学课应在《预备知识》一章首先讲解这部分内容,而本校采用的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由李广全主编的《数学》《预备知识》一章没有这部分内容。
例如三角函数的有关知识在数学课本中被安排在了高一下学期后期学习,而在专业学习中如钳工专业的计算、数控专业的计算中都要用到这部分知识,为了让数学更好地服务于专业,体现数学的实用价值,建议将《三角函数》一章进行简化,提前到《预备知识》之后。
3.3 做好应用数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
应用数学分为专业数学和生活数学两部分,在部分内容上穿插与专业相关的内容,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动力。例如:机械加工专业学生在学习车工工艺中遇到了车削圆锥面,求解圆锥半角,需要三角函数的知识;在进行铁板的切割及焊接时,如何提高利用效率,需要会求解函数的最值问题。
3.4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做好初中知识的复习与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中职工科的学生的数学基础越来越差,为了让学生有信心掌握高中的数学课程和专业课程,安排重新讲解初中部分内容,做好初、高中知识衔接是必不可少的。依据这一现实,首先在职业高中数学课程前补充预备知识,如本校采用的教育出版社2006 年出版的由李广全主编的《数学》就关注到这一点,补充了《预备知识》一章;其次,在每一章节内容之前,补充必要的初中知识甚至是小学知识。如在讲解《不等式》一章时,先讲解移项、合并同类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知识等。
关键词:中职 工科 校本课程 能力本位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c)-0198-01
中职工科专业数学校本课程,旨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并掌握职业岗位和生活中所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计算工具使用技能和数据处理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意识、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
1 中职学校校本课程的“能力本位”设计原则
能力本位教育的五大要素之一就是以能力为教学的基础。根据一定的能力观分析和确定能力标准,将能力标准转换为课程,通常采用模块化课程。
能力本位课程的观点应该彻底的贯穿于职业教育课程中,形成一个课程结构,并使职业能力系统化。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有两个方面的表现:首先,课程中的每个要素要职业能力系统化。这其中的要素包括:课程观念,课程蓝图,课程事例,课程表现方式,课程内容,课程改革,课程评价等。所有的课程要素要围绕着职业能力来进行系统化的构建;其次,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是对课程整体职业能力系统化的要求。课程系统化的设计要面向整个职业工作的全过程,在过程构建时要坚持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旨。总之,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是以综合职业能力为主题架构,面向职业活动的课程体系。
2 中职数学校本课程内容模块及学时分配
笔者依据多年来中职工科数学教学的经验和近两年数学校本课程的实践,结合本校教学实际,将校本课程内容分为三大模块,具体编排、处理如下:
第一模块。基础数学,包括预备知识、集合与逻辑、直角坐标系与极坐标系。
第二模块。应用数学,包括专业数学与生活数学两部分。专业数学内容有三角函数、平面向量、立体几何初步、实用的测量、计算知识(用可编程的科学计算器进行计算,计算中值、标准差,解释并确定测量的准确度,解释和换算度量单位等)。生活数学内容有函数、数列、资料分析、数学史、数学中美的欣赏等。
第三模块。发展的数学,包括解析几何初步、复数、排列与组合、概率与统计、行列式与矩阵、微积分基础。
依据《中职数学教学大纲》,本课程在第一学年的两个学期内完成。每周4学时,每学期为72学时(含复习考试环节),共144学时。笔者经过与数学组教师们的探讨,初步确定各模块学时安排如下:第一模块,30学时;第二模块,114学时,其中专业数学84学时,生活数学30学时。第三模块为发展模块,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与继续学习的任意选学内容,教学时数不做统一规定。
时间短,任务重,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生发展的目标适时、适当地选择学习的内容。比如对于立体几何的处理,尽量降低论证的难度,删掉大部分定理的推导和论证过程,采用借助模型,通过直接感知和操作确认的方式,按“感知—确认—理解—应用”的模式组织教材,重点放在画图、空间想像能力、利用结论进行计算和论证上。
3 中职数学校本课程内容的处理
3.1 抽选出专业学习中必需的数学知识
要想更好地发挥数学学科的工具作用,必需明确专业学习中需要哪些数学知识,这就要求先要对工科专业知识进行梳理、分析,然后对照找出专业学习所需的数学知识点。
分析出掌握专业技能所需的知识,就可以分析出学习这些知识所必需的数学知识。例如,绘草图并解释图纸这一技能,需要在数学学习中掌握直尺、三角板、圆规、量角器等工具的正确使用;基础的几何图形的画法以及立体图形的画法;三视图的知识;比例尺计算;简单的数学计算等。中职学生的数学基础普遍非常差,这就要求在课程安排时,将中、小学课程中的绘图工具的正确使用、比例尺计算、三视图等必需的知识等补充到中职数学课程中来,在几何部分侧重安排图形的画法,以便满足专业学习的需求。
3.2 根据专业课知识讲授的顺序调整数学课程内容顺序的设计
笔者认为,在设计数学课程内容顺序时,应充分充分考虑专业课知识分布的特点。如工科专业的学生一入学,就要开设《机械制图》这门专业课,而学生因为在初中时基础较差,即使曾经学习过关于主视图、俯视图的知识,现在也不能正确运用。所以,入学初的数学课应在《预备知识》一章首先讲解这部分内容,而本校采用的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由李广全主编的《数学》《预备知识》一章没有这部分内容。
例如三角函数的有关知识在数学课本中被安排在了高一下学期后期学习,而在专业学习中如钳工专业的计算、数控专业的计算中都要用到这部分知识,为了让数学更好地服务于专业,体现数学的实用价值,建议将《三角函数》一章进行简化,提前到《预备知识》之后。
3.3 做好应用数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
应用数学分为专业数学和生活数学两部分,在部分内容上穿插与专业相关的内容,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动力。例如:机械加工专业学生在学习车工工艺中遇到了车削圆锥面,求解圆锥半角,需要三角函数的知识;在进行铁板的切割及焊接时,如何提高利用效率,需要会求解函数的最值问题。
3.4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做好初中知识的复习与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中职工科的学生的数学基础越来越差,为了让学生有信心掌握高中的数学课程和专业课程,安排重新讲解初中部分内容,做好初、高中知识衔接是必不可少的。依据这一现实,首先在职业高中数学课程前补充预备知识,如本校采用的教育出版社2006 年出版的由李广全主编的《数学》就关注到这一点,补充了《预备知识》一章;其次,在每一章节内容之前,补充必要的初中知识甚至是小学知识。如在讲解《不等式》一章时,先讲解移项、合并同类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知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