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社会处于转型期的今天,学校的德育教育对象是新世纪的一代青年,他们生活在新的时代,拥有属于自己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他们受社会的影响已超乎我们的想象,受社会中的负面影响也是有目共睹,我们的德育工作也就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主要探讨高校的德育工作如何应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 高校 德育工作 社会负面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政治体制的改革也开始启动,社会的错综复杂对人们的影响很大,特别是价值观念的变化,社会上的负面因素对青年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世界观产生很大的影响,使我们的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应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是高校的德育工作者要认真探讨的课题。
一、当今高校学生道德缺失的主要表现
1.追求享受,拜金主义严重。
面对现实环境,不少学生受功利至上价值观及拜会主义、享乐主义人生观的影响,错误地把市场经济中的等价交换原则运用在道德、感情上,把名誉地位、当官发财作为人生幸福的标准,把奢侈、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金钱的诱惑使他们认为“理想理想,见钱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
2.个人本位,功利主义滋长。
有的学生只注重自我、注重功利,把理想追求和现实功利结合起来,从注重奉献的理想主义转向注重实惠、实用和物质享受的“现实主义”;从注重知识的价值、理性的追求,到注重金钱的价值、感官上的享受,于是,合理利己主义,成为学生中比较普遍的价值取向。
3.道德中性,价值观模糊。
有的学生价值观模糊,一方面表现在他们的道德评价十分宽容、模糊,该赞美的不去赞美,该批评的不去批评,还冠之以“理解万岁”;另一方面表现在道德评价上存在双重标准,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不乐于助人;只求权利,不尽义务;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却不能以礼待人;对社会要求高,对自己要求低。
4.在知行关系上,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脱节。
在理论上认同的道德规范,常常不能变为实实在在的道德行为,不能从自己做起。大多数学生在观念上认同甚至崇尚先公后私,但在行为上却表现为“先己后人”或“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有的甚至以自我为中心;在观念上认同“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崇尚“舍生取义”的壮举,但在行为上表现为价值取向功利化和实用化。
二、高职学生道德缺失的主要成因
社会存在决定意识,部分高职学生的道德缺失,与当前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时代特征密切相关。
1.社会上强调的功利性与学校德育工作相背离。
市场经济追求的是实利、实效和实惠,它通过市场来实现自己的产值、效率、效果,因此必然使人们强化功利意识,人们很少去追求徒有虚名的“义”。而学校德育工作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发展前途,重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
2.社会上重智轻德、升学竞争与学校德育工作之间的不和谐。
重智轻德在社会生活中拥有很大的市场。过去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是学好中考、高考科目就行了,还有的家长要求孩子参加特长班为将来“考研”作准备,人们的意识中或多或少都有些看重知识,看重分数的倾向。表现在学生身上,就是对政治不关心,对参加集体活动、公益劳动不感兴趣。家长只关心子女的考分而漠视思想道德品质,学校录取新生也只看考分而淡化政治思想表现。
3.学校德育工作与学生心理发展之間相脱节。
当代青年学生因受电视、网络信息、现实社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出现典型的心理早熟,学校德育教育还有一些不能与学生心理变化相适应的地方。社会转型时期快节奏的学习生活,以及升学的压力、青春期的困惑等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妨碍着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4.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重重困难。
社会上流传的淫秽书刊、黄色光盘、网络中的黄色网页等成了毒害青年学生的精神鸦片;电脑游戏也使青年学生迷恋;卡拉OK厅、舞厅成为一些意志薄弱的青年学生堕落的温床。
三、学校德育工作如何应对的思考
1.优化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的优化,包括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评价体系等各方面的科学合理的构建与实践,体现在德育目标的具体性、层次性和现实性,德育内容的可操作性和可接受性,德育方法以学生为本的学生道德主体性,以及动态的、学生主动参与的道德评价体系等几方面。德育的出发点须由“泛政治化”转向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德育目标应该具有现实性,应以帮助个体实现社会化为目标,培养适应社会的人。
2.提高“两课”教育的实效。
高校开设的“两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要提高“两课”教学的实效性,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两课”教育新理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和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性。同时要实行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多层次教学,积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接触社会,观察社会,思考现实问题,密切联系社会实际,提高举生的实践能力和思想认识,以达到“两课”教育“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为”的最终目的,使学生最终达到知行合一。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和体系;要积极创造条件,运用具有较高信度与效度且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评估工具;要充分利用高等学校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校刊、校报、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多渠道、多形式地正面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要重视开展学生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适应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4.建立科学的道德评价体系。
思想道德评价对调节青年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有重要的作用。评价体系的确立,不但使德育目标、德育任务有了一个明确的定位,使广大学生明确应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追求什么,克制什么;肯定什么,否定什么;什么是善美,什么是丑恶。评价标准确立之后,可以对学生的道德水平、道德行为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教育者可以根据评价结果发现受教育者哪些方面还存在着缺点,以便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作出相应对策,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受教育者可以根据反馈结果修正自己不符合社会要求和规范的言行,提高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与水平。
参考文献:
[1]田赞明.论大学信息素质教育[J].现代教育研究,2006.4.
[2]姜继红.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高等教育研究,2002.1.
[3]李景友.加強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J].光明日报,2005. 5. 25.
关键词: 高校 德育工作 社会负面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政治体制的改革也开始启动,社会的错综复杂对人们的影响很大,特别是价值观念的变化,社会上的负面因素对青年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世界观产生很大的影响,使我们的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应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是高校的德育工作者要认真探讨的课题。
一、当今高校学生道德缺失的主要表现
1.追求享受,拜金主义严重。
面对现实环境,不少学生受功利至上价值观及拜会主义、享乐主义人生观的影响,错误地把市场经济中的等价交换原则运用在道德、感情上,把名誉地位、当官发财作为人生幸福的标准,把奢侈、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金钱的诱惑使他们认为“理想理想,见钱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
2.个人本位,功利主义滋长。
有的学生只注重自我、注重功利,把理想追求和现实功利结合起来,从注重奉献的理想主义转向注重实惠、实用和物质享受的“现实主义”;从注重知识的价值、理性的追求,到注重金钱的价值、感官上的享受,于是,合理利己主义,成为学生中比较普遍的价值取向。
3.道德中性,价值观模糊。
有的学生价值观模糊,一方面表现在他们的道德评价十分宽容、模糊,该赞美的不去赞美,该批评的不去批评,还冠之以“理解万岁”;另一方面表现在道德评价上存在双重标准,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不乐于助人;只求权利,不尽义务;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却不能以礼待人;对社会要求高,对自己要求低。
4.在知行关系上,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脱节。
在理论上认同的道德规范,常常不能变为实实在在的道德行为,不能从自己做起。大多数学生在观念上认同甚至崇尚先公后私,但在行为上却表现为“先己后人”或“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有的甚至以自我为中心;在观念上认同“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崇尚“舍生取义”的壮举,但在行为上表现为价值取向功利化和实用化。
二、高职学生道德缺失的主要成因
社会存在决定意识,部分高职学生的道德缺失,与当前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时代特征密切相关。
1.社会上强调的功利性与学校德育工作相背离。
市场经济追求的是实利、实效和实惠,它通过市场来实现自己的产值、效率、效果,因此必然使人们强化功利意识,人们很少去追求徒有虚名的“义”。而学校德育工作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发展前途,重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
2.社会上重智轻德、升学竞争与学校德育工作之间的不和谐。
重智轻德在社会生活中拥有很大的市场。过去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是学好中考、高考科目就行了,还有的家长要求孩子参加特长班为将来“考研”作准备,人们的意识中或多或少都有些看重知识,看重分数的倾向。表现在学生身上,就是对政治不关心,对参加集体活动、公益劳动不感兴趣。家长只关心子女的考分而漠视思想道德品质,学校录取新生也只看考分而淡化政治思想表现。
3.学校德育工作与学生心理发展之間相脱节。
当代青年学生因受电视、网络信息、现实社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出现典型的心理早熟,学校德育教育还有一些不能与学生心理变化相适应的地方。社会转型时期快节奏的学习生活,以及升学的压力、青春期的困惑等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妨碍着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4.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重重困难。
社会上流传的淫秽书刊、黄色光盘、网络中的黄色网页等成了毒害青年学生的精神鸦片;电脑游戏也使青年学生迷恋;卡拉OK厅、舞厅成为一些意志薄弱的青年学生堕落的温床。
三、学校德育工作如何应对的思考
1.优化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的优化,包括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评价体系等各方面的科学合理的构建与实践,体现在德育目标的具体性、层次性和现实性,德育内容的可操作性和可接受性,德育方法以学生为本的学生道德主体性,以及动态的、学生主动参与的道德评价体系等几方面。德育的出发点须由“泛政治化”转向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德育目标应该具有现实性,应以帮助个体实现社会化为目标,培养适应社会的人。
2.提高“两课”教育的实效。
高校开设的“两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要提高“两课”教学的实效性,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两课”教育新理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和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性。同时要实行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多层次教学,积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接触社会,观察社会,思考现实问题,密切联系社会实际,提高举生的实践能力和思想认识,以达到“两课”教育“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为”的最终目的,使学生最终达到知行合一。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和体系;要积极创造条件,运用具有较高信度与效度且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评估工具;要充分利用高等学校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校刊、校报、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多渠道、多形式地正面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要重视开展学生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适应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4.建立科学的道德评价体系。
思想道德评价对调节青年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有重要的作用。评价体系的确立,不但使德育目标、德育任务有了一个明确的定位,使广大学生明确应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追求什么,克制什么;肯定什么,否定什么;什么是善美,什么是丑恶。评价标准确立之后,可以对学生的道德水平、道德行为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教育者可以根据评价结果发现受教育者哪些方面还存在着缺点,以便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作出相应对策,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受教育者可以根据反馈结果修正自己不符合社会要求和规范的言行,提高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与水平。
参考文献:
[1]田赞明.论大学信息素质教育[J].现代教育研究,2006.4.
[2]姜继红.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高等教育研究,2002.1.
[3]李景友.加強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J].光明日报,2005. 5.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