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网络已经渗透进了我们的生活,在思想和价值观念上不断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但是,网络的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作为技术发展的产物,网络就是一种工具。随着功能的日益完善,从工具层面发展到了经济层面,人们可以借助网络实现时空的对接,最后再到网络社会化的实现。三个发展梯度是层层递进,相互咬合的。网络的发展不会停止,它会纵深地改变着我们的世界。
关键词:网络;梯度;工具;经济;社会
20世纪下半叶,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信息高速公路——因特网或称互联网出现了。新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出现,在世界范围内刷新了沟通媒介穿透率:纵观美国,收音广播用了30年覆盖了6000万人;电视机达到这种水平用了15年,而互联网竟用了区区3年。在中国,根据最新的互联网产业发展调查,截至2012年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了5.64亿,互联网普及率高达42.1%,发展惊人。
“网络”究竟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深层影响?这些影响能通过BBS、Email和各种网站经济看得到么?网络从诞生到现在,它是如何一步步地深入介入人们的生活,它的发展是不是也是有迹可循的呢?要了解清楚这些,就必须马克思主义人学角度出发,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相结合,从经济和社会的大视野中找寻发展思路和发展线索,吃透网络在三个阶层上的发展,紧扣网络发展的脉搏,为人的发展提供可供参考和借鉴的资料。
一、网络在技术发展层面上的工具性发展
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发展的产物,将位置迥异、功能独立的计算机、终端通过传输介质、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再组装响应的软件,最终实现了各类资讯的共享。通过网络可以一边传输数据,一边分布工作任务去网中的各计算机,并且可以同时监控管理网络中的各类硬件、软件资源。
早期的网络就是从计算机的联机系统中产生的。20世纪50年代美国为了提高军队指挥的效力,开发了阿帕网(ARPANET).为了应对核打击,阿帕网将各防控指挥的计算机与通信系统连接在一起,传输指挥信息时,可以沿各自合适的路径到达目的地。因此网络在这个层面上,是一种工具性的发展。如同电视机、收音机、广播等大众传媒一样,是一种工具性的存在。互联网作为这些大众传媒的集大成者,为社会和人们提供更为多样化的方便快捷的复合服务,本质上也是一种基于技术发展层面上的工具性的应用,具体表现在:互联网既可以为人们提供文本信息、音像信息和图像信息甚至可以在主体人身份缺失的情况下,存储相关的信息。
二、网络在空间流通层面上的经济性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应用日益普及,人们益发明白,单一的工具性并不是互联网发展的唯一向度,信息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沿着特定形成的虚拟网络空间才是大有作为的好天地.互联网是以运用二进制的计算机数字化符号为基础构建的.遵循二进制,将信息转化为“比特”,通过光纤、电缆等介质传输出去。“比特”本身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尺寸和重量的,是“0”和“1”的字符串,并以光速传播。但在这样的传输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流通空间,这个空间可以说是现实空间在网络的虚拟化,也可以说是对现实物理空间的超越和分化。它并不干扰现实物理空间的发展,却可以在同时模拟现实物理空间,突破了人们的思维空间。它的出现,消弭了时空的限制:原本我们需要通过时间去弥补空间的缺陷,现在可以通过远程技术即时实现。我们可以在家里同步收看到音乐会而不必到现场,可以参与网络投票而不必到会场,可以网上转账而不必去银行柜台。更重要的是,现在我们都可以不去商场不见卖主而浏览全世界的货品,购买自己喜欢和需要的商品。也就是说互联网已经借助自身运行构建的虚拟空间,架构了实现产品价值的渠道,带来了一种新型的经济运行形式。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个性化、异质化、综合化、虚拟化的产品需求日益旺盛,传统的同质化、批量化、实体化的产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在这样的社会经济运行体系中看,各种经济要素之间结合的方式越来越抽象,经济不断的发展引发经济要素不断的重组和延伸。网络促使新的经济运行形式产生,以网络为基础形成的新型经济体系具有如下显著特点:数字化、虚拟、创新和全球化。首先是以比特为符号和代码存在的信息可以大量压缩,并且以光速传输;其次,原先面对面的实体经济运行模式将被虚拟化的经济发展方式所取代,这无疑将减少对物质的资源依赖和资源耗费;再次,在网络中进行实体模拟必然要求人的知识、创造力和想像力的巨大丰富;最后,网络的无限制、无国界延伸必然带动企业的生产经营的全球化里。从根本上说,网络的虚拟空间流通性创新了经济的运行方式。
三、网络在虚拟交往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化发展
马克思认为社会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①。齐美尔认为社会是一个过程,一种具有意识的个体之间互动的过程,正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才构成了社会②。传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关系主要基于血缘、地缘和业缘。也就是说,人们早期的社会交往,是在基于特定的地域,一定的血缘关系以及同样的地位上进行的。然而互联网的发展却改变了这一维度:早期的BBS社区,人人都可以抛弃身份、地域的限制,用一个虚拟的帐号身份在上面交流灌水。BBS的出现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渴望突破种种限制,寻求志同道合的交往。人们在网上交流逐渐分化,喜欢购物的去了“淘宝”、喜欢玩游戏的聚在“盛大”、相亲交友的在“世纪佳缘”、热爱自助旅游的聚在“旅人网”,喜欢视频的扎在“土豆”和“优酷”里……人们会因为喜欢同一件衣服、同一位明星、同一项菜品而聚在一起互相讨论。
互联网上个性化的互动终端,将喜好雷同的人们集合在一起,在虚拟的人际交往基础上,实现了社会化发展。在这里互联网不仅仅是一个信息传递的工具,不再是一个虚拟空间,而直接成为了人化的生活场域、社会环境,人们的交互作用(互动)赋予了它社会性,成就了互联网的社会性发展。(作者单位:延安大学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悦.论“网络”概念的三个层次—兼谈网络发展的三个阶段[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4).
[2]曾令辉.黄果心.试析互联网络的属性发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9).
[3]夏学銮 网络社会学建构[J],北京大学学报,2004(1).
注解
①《马克思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2页
②[德]齐美尔著,林荣远翻译《社会是如何可能的:齐美尔社会学文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关键词:网络;梯度;工具;经济;社会
20世纪下半叶,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信息高速公路——因特网或称互联网出现了。新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出现,在世界范围内刷新了沟通媒介穿透率:纵观美国,收音广播用了30年覆盖了6000万人;电视机达到这种水平用了15年,而互联网竟用了区区3年。在中国,根据最新的互联网产业发展调查,截至2012年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了5.64亿,互联网普及率高达42.1%,发展惊人。
“网络”究竟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深层影响?这些影响能通过BBS、Email和各种网站经济看得到么?网络从诞生到现在,它是如何一步步地深入介入人们的生活,它的发展是不是也是有迹可循的呢?要了解清楚这些,就必须马克思主义人学角度出发,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相结合,从经济和社会的大视野中找寻发展思路和发展线索,吃透网络在三个阶层上的发展,紧扣网络发展的脉搏,为人的发展提供可供参考和借鉴的资料。
一、网络在技术发展层面上的工具性发展
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发展的产物,将位置迥异、功能独立的计算机、终端通过传输介质、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再组装响应的软件,最终实现了各类资讯的共享。通过网络可以一边传输数据,一边分布工作任务去网中的各计算机,并且可以同时监控管理网络中的各类硬件、软件资源。
早期的网络就是从计算机的联机系统中产生的。20世纪50年代美国为了提高军队指挥的效力,开发了阿帕网(ARPANET).为了应对核打击,阿帕网将各防控指挥的计算机与通信系统连接在一起,传输指挥信息时,可以沿各自合适的路径到达目的地。因此网络在这个层面上,是一种工具性的发展。如同电视机、收音机、广播等大众传媒一样,是一种工具性的存在。互联网作为这些大众传媒的集大成者,为社会和人们提供更为多样化的方便快捷的复合服务,本质上也是一种基于技术发展层面上的工具性的应用,具体表现在:互联网既可以为人们提供文本信息、音像信息和图像信息甚至可以在主体人身份缺失的情况下,存储相关的信息。
二、网络在空间流通层面上的经济性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应用日益普及,人们益发明白,单一的工具性并不是互联网发展的唯一向度,信息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沿着特定形成的虚拟网络空间才是大有作为的好天地.互联网是以运用二进制的计算机数字化符号为基础构建的.遵循二进制,将信息转化为“比特”,通过光纤、电缆等介质传输出去。“比特”本身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尺寸和重量的,是“0”和“1”的字符串,并以光速传播。但在这样的传输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流通空间,这个空间可以说是现实空间在网络的虚拟化,也可以说是对现实物理空间的超越和分化。它并不干扰现实物理空间的发展,却可以在同时模拟现实物理空间,突破了人们的思维空间。它的出现,消弭了时空的限制:原本我们需要通过时间去弥补空间的缺陷,现在可以通过远程技术即时实现。我们可以在家里同步收看到音乐会而不必到现场,可以参与网络投票而不必到会场,可以网上转账而不必去银行柜台。更重要的是,现在我们都可以不去商场不见卖主而浏览全世界的货品,购买自己喜欢和需要的商品。也就是说互联网已经借助自身运行构建的虚拟空间,架构了实现产品价值的渠道,带来了一种新型的经济运行形式。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个性化、异质化、综合化、虚拟化的产品需求日益旺盛,传统的同质化、批量化、实体化的产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在这样的社会经济运行体系中看,各种经济要素之间结合的方式越来越抽象,经济不断的发展引发经济要素不断的重组和延伸。网络促使新的经济运行形式产生,以网络为基础形成的新型经济体系具有如下显著特点:数字化、虚拟、创新和全球化。首先是以比特为符号和代码存在的信息可以大量压缩,并且以光速传输;其次,原先面对面的实体经济运行模式将被虚拟化的经济发展方式所取代,这无疑将减少对物质的资源依赖和资源耗费;再次,在网络中进行实体模拟必然要求人的知识、创造力和想像力的巨大丰富;最后,网络的无限制、无国界延伸必然带动企业的生产经营的全球化里。从根本上说,网络的虚拟空间流通性创新了经济的运行方式。
三、网络在虚拟交往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化发展
马克思认为社会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①。齐美尔认为社会是一个过程,一种具有意识的个体之间互动的过程,正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才构成了社会②。传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关系主要基于血缘、地缘和业缘。也就是说,人们早期的社会交往,是在基于特定的地域,一定的血缘关系以及同样的地位上进行的。然而互联网的发展却改变了这一维度:早期的BBS社区,人人都可以抛弃身份、地域的限制,用一个虚拟的帐号身份在上面交流灌水。BBS的出现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渴望突破种种限制,寻求志同道合的交往。人们在网上交流逐渐分化,喜欢购物的去了“淘宝”、喜欢玩游戏的聚在“盛大”、相亲交友的在“世纪佳缘”、热爱自助旅游的聚在“旅人网”,喜欢视频的扎在“土豆”和“优酷”里……人们会因为喜欢同一件衣服、同一位明星、同一项菜品而聚在一起互相讨论。
互联网上个性化的互动终端,将喜好雷同的人们集合在一起,在虚拟的人际交往基础上,实现了社会化发展。在这里互联网不仅仅是一个信息传递的工具,不再是一个虚拟空间,而直接成为了人化的生活场域、社会环境,人们的交互作用(互动)赋予了它社会性,成就了互联网的社会性发展。(作者单位:延安大学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悦.论“网络”概念的三个层次—兼谈网络发展的三个阶段[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4).
[2]曾令辉.黄果心.试析互联网络的属性发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9).
[3]夏学銮 网络社会学建构[J],北京大学学报,2004(1).
注解
①《马克思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2页
②[德]齐美尔著,林荣远翻译《社会是如何可能的:齐美尔社会学文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