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观察针刺后溪、申脉治疗下腰痛的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分别针刺一疗程后,观察2组疼痛程度模拟量尺积分(vAs)和Oswes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经治疗后积分均较前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叉(P<0.01-6LP 关键词 下腰痛 针刺治疗 后溪 申脉
下腰痛(Lowbackpain,LBPl是指一组以腰、腰骶、臀部疼痛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可伴或不伴下肢放射痛,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工作及生活,因其病因复杂多样,且有的无明显的客观体征,故治疗方法虽多,但无特殊方法。大约有60%-80%的成年人在生活中有过LBP的经历,是仅次于上呼吸道疾患而就诊的第二位常见的临床症状,是45岁以下人群最常见的致残原因。笔者自2007年6月~2008年10月用针刺后溪、申脉治疗下腰痛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观察病例共90例,均来源于2007年6月.2008年10月本科门诊及住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合格受试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45例。西医明确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者30例,腰椎管狭窄者13例,急性腰肌损伤者12例,腰椎退变或失稳者(包括腰椎滑脱者)24例,其他11例。观察组男28例,女17例,平均年龄(41.88+10.85)岁;病程(32.35+11.25)天。对照组,男26例,女19例,平均年龄(43.01+11.05)岁;病程(30.88+10.85)天。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观察指标积分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诊断标准参照文献q。
1.3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无系统性疾病;③心理或社会因素不使疼痛扩大或延长;④无意识障碍,检查配合;⑤知情同意,志愿受试。
1.4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诊断标准者;②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肿瘤、结核、腰椎骨折脱位、强直性脊柱炎、化脓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③不能配合测试和治疗者。
1.5 估计样本含量方法参考文献报道及以往的研究结果确定8=0.15,a=0.3,仪=0.05取双侧,B=0.10,每组的样本量确定为42例,根据以往经验约有5%的脱落率,2组共录入90例。
2 治疗方法
2.1 观察组取穴双侧后溪、申脉,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后溪穴以针尖向合谷方向刺1.5寸,以捻转手法为主,辅以提插手法,平补平泻;申脉穴以针尖沿外睬下缘凹陷处呈45度角刺1寸,以提插手法为主,用泻法。两穴均使针感向肘部、膝部放射传导,同时令患者意念集中于腰部,想象疼痛较前减轻,并配合作腰部屈伸、旋转、侧弯活动,幅度由小到大,行针5分钟,让患者带针高抬腿缓慢行走5min,重复行针2次~3次,最后嘱患者做几次深蹲。
2.2 对照组取穴肾俞、大肠俞、腰阳关、委中穴,按常规针刺后,施以捻转手法为主,辅以提插手法,泻实补虚,得气后留针5分钟,重复行针2次一3次。2组均由同一位医师使用环球牌0.30mm*40mm一次性毫针执行治疗,周一至周六每日1次,疗程为10天。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方法所有患者治疗前均进行腰椎x片及腰椎CT检查,疗效评定均由同一治疗师独立完成,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各评价1次。
3.1.1 疼痛评分:采用VAS疼痛程度模拟量尺,VAS从0(无疼痛)到10(最大程度的疼痛),由患者在其中划出与自己疼痛程度相匹配的指数,指数0~3为轻度疼痛,4~7为中度疼痛,7~10为重度疼痛,指数越大,疼痛程度越重。
3.1.2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共包括10个部分,第一部分与疼痛有关,其余部分与各种日常生活活动行为有关,每一部分有6个程度递进的提问,积分指数为0~5,合计最大积分指数为50,积分指数越高,表示日常席土会生活活动功能受限越大。
3.2 统计学方法用SPSS12.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进行方差齐性检验,方差不齐时进行校正的t检验,假设检验使用双侧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 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试验,无脱落,3人治疗过程中出现晕针,经对症处理及心理辅导后继续治疗并完成试验。
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VAS疼痛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疼痛积分相近,具有可比性;1个疗程后,2组VAS疼痛积分明显降低,观察组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2636,P<0.01),对照组前后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t=4.7177,P<0.01),提示2组疗效明显;观察组与对照组VAS疼痛积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1562,P<0.01),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个疗程后,2组ODI积分明显降低,观察组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4.3118,P<0.01),对照组前后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t’=31.8016,P<0.05),提示2组疗效明显;观察组与对照组OD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5.888,P<0.01),提示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4 讨论
下腰痛的治疗对治疗者来说是一个挑战,手术治疗有严格的适应症,且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影像学与病理研究的结果跟患者的疼痛和功能障碍之间的联系太少, 这就要求寻求针对目前不能解释临床症状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①药物治疗,包括非甾体类药物、氨基乙酰酚、肌松剂、止痛剂(甚至麻醉剂)等;②短期的卧床休息;③物理治疗如:功能锻炼、牵引、电疗等;④整脊疗法;⑤传统中医疗法:针灸、推拿、中药内服及外敷。因药物的不良作用已逐步被人们所认识,物理治疗未能显示其独特优势,加之传统疗法具有悠久的历史及确切的疗效,故成为患者的首选。 针灸疗法因价廉、效显、安全等特点,尤其在治疗痛症方面显示其独到之处,已走出国门,为大部分国家患者所接受。针灸治疗腰痛在很多古籍里均有记载,如《素问·刺腰痛》:“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刺其郄中……足少阴令人腰痛,痛引脊内廉,刺少阴于内踝上二疳”,《丹溪心法》:“腰痛,血滞于下,委中刺出血……”。下腰痛患者在针灸门诊及住院部占着很大的比例,规范对该病的针灸治疗,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从经脉循行上看,主要归足太阳膀胱经、督脉、带脉和肾经(贯脊属肾),故腰脊部经脉、络脉、经筋的不通和失荣是腰痛的主要病机,疼痛在腰脊正中部为督脉病症,疼痛部位在腰脊两侧为太阳经病症,通过针刺这两条经脉的相关腧穴而起到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的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后溪为手太阳经之输穴,《难经·六十八难》指出:“输主体重节痛”,《针灸聚英》有后溪治“……腿膝背腰痛”的记载。后溪又为八脉交会穴,通过小肠经交会于大椎穴,与督脉相通,督脉是人体诸阳经脉的总汇,同时与肾、带、肝等经脉有密切联系,《拦江赋》有“后溪专治督脉病”之说,故针刺后溪可疏通腰背部经气,活血通络,解痉镇痛而达到治疗目的。申脉为足太阳经之腧穴,又为八脉交会穴,通阳跷脉,按“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可治疗下腰部痛症,如《甲乙经》所说:“腰痛不能举足,申脉先针有应”,《难经·二十九难》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两穴相配,符合J:-F配穴及同名经配穴的原则,从五行属性来看,小肠经属火,炎上;膀胱经属水,润下,通过针刺后溪与申脉能够纠正两经的失衡,针对下腰痛的主要病机而达到止痛及改善肢体功能的作用。
VAS与ODI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评估腰痛的两种不同方法,VAS侧重自我感觉疼痛水平;ODI反映腰腿疼患者自我功能障碍的情况,两者结合使用可以比较全面反映下腰痛的治疗效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经治疗后积分均较前明显减少,提示针灸疗法对腰痛的疗效确切,与患者的需求—致,观察组相对对照组积分减少更明显,初步显示本方案良好的治
下腰痛(Lowbackpain,LBPl是指一组以腰、腰骶、臀部疼痛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可伴或不伴下肢放射痛,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工作及生活,因其病因复杂多样,且有的无明显的客观体征,故治疗方法虽多,但无特殊方法。大约有60%-80%的成年人在生活中有过LBP的经历,是仅次于上呼吸道疾患而就诊的第二位常见的临床症状,是45岁以下人群最常见的致残原因。笔者自2007年6月~2008年10月用针刺后溪、申脉治疗下腰痛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观察病例共90例,均来源于2007年6月.2008年10月本科门诊及住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合格受试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45例。西医明确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者30例,腰椎管狭窄者13例,急性腰肌损伤者12例,腰椎退变或失稳者(包括腰椎滑脱者)24例,其他11例。观察组男28例,女17例,平均年龄(41.88+10.85)岁;病程(32.35+11.25)天。对照组,男26例,女19例,平均年龄(43.01+11.05)岁;病程(30.88+10.85)天。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观察指标积分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诊断标准参照文献q。
1.3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无系统性疾病;③心理或社会因素不使疼痛扩大或延长;④无意识障碍,检查配合;⑤知情同意,志愿受试。
1.4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诊断标准者;②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肿瘤、结核、腰椎骨折脱位、强直性脊柱炎、化脓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③不能配合测试和治疗者。
1.5 估计样本含量方法参考文献报道及以往的研究结果确定8=0.15,a=0.3,仪=0.05取双侧,B=0.10,每组的样本量确定为42例,根据以往经验约有5%的脱落率,2组共录入90例。
2 治疗方法
2.1 观察组取穴双侧后溪、申脉,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后溪穴以针尖向合谷方向刺1.5寸,以捻转手法为主,辅以提插手法,平补平泻;申脉穴以针尖沿外睬下缘凹陷处呈45度角刺1寸,以提插手法为主,用泻法。两穴均使针感向肘部、膝部放射传导,同时令患者意念集中于腰部,想象疼痛较前减轻,并配合作腰部屈伸、旋转、侧弯活动,幅度由小到大,行针5分钟,让患者带针高抬腿缓慢行走5min,重复行针2次~3次,最后嘱患者做几次深蹲。
2.2 对照组取穴肾俞、大肠俞、腰阳关、委中穴,按常规针刺后,施以捻转手法为主,辅以提插手法,泻实补虚,得气后留针5分钟,重复行针2次一3次。2组均由同一位医师使用环球牌0.30mm*40mm一次性毫针执行治疗,周一至周六每日1次,疗程为10天。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方法所有患者治疗前均进行腰椎x片及腰椎CT检查,疗效评定均由同一治疗师独立完成,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各评价1次。
3.1.1 疼痛评分:采用VAS疼痛程度模拟量尺,VAS从0(无疼痛)到10(最大程度的疼痛),由患者在其中划出与自己疼痛程度相匹配的指数,指数0~3为轻度疼痛,4~7为中度疼痛,7~10为重度疼痛,指数越大,疼痛程度越重。
3.1.2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共包括10个部分,第一部分与疼痛有关,其余部分与各种日常生活活动行为有关,每一部分有6个程度递进的提问,积分指数为0~5,合计最大积分指数为50,积分指数越高,表示日常席土会生活活动功能受限越大。
3.2 统计学方法用SPSS12.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进行方差齐性检验,方差不齐时进行校正的t检验,假设检验使用双侧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 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试验,无脱落,3人治疗过程中出现晕针,经对症处理及心理辅导后继续治疗并完成试验。
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VAS疼痛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疼痛积分相近,具有可比性;1个疗程后,2组VAS疼痛积分明显降低,观察组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2636,P<0.01),对照组前后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t=4.7177,P<0.01),提示2组疗效明显;观察组与对照组VAS疼痛积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1562,P<0.01),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个疗程后,2组ODI积分明显降低,观察组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4.3118,P<0.01),对照组前后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t’=31.8016,P<0.05),提示2组疗效明显;观察组与对照组OD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5.888,P<0.01),提示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4 讨论
下腰痛的治疗对治疗者来说是一个挑战,手术治疗有严格的适应症,且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影像学与病理研究的结果跟患者的疼痛和功能障碍之间的联系太少, 这就要求寻求针对目前不能解释临床症状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①药物治疗,包括非甾体类药物、氨基乙酰酚、肌松剂、止痛剂(甚至麻醉剂)等;②短期的卧床休息;③物理治疗如:功能锻炼、牵引、电疗等;④整脊疗法;⑤传统中医疗法:针灸、推拿、中药内服及外敷。因药物的不良作用已逐步被人们所认识,物理治疗未能显示其独特优势,加之传统疗法具有悠久的历史及确切的疗效,故成为患者的首选。 针灸疗法因价廉、效显、安全等特点,尤其在治疗痛症方面显示其独到之处,已走出国门,为大部分国家患者所接受。针灸治疗腰痛在很多古籍里均有记载,如《素问·刺腰痛》:“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刺其郄中……足少阴令人腰痛,痛引脊内廉,刺少阴于内踝上二疳”,《丹溪心法》:“腰痛,血滞于下,委中刺出血……”。下腰痛患者在针灸门诊及住院部占着很大的比例,规范对该病的针灸治疗,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从经脉循行上看,主要归足太阳膀胱经、督脉、带脉和肾经(贯脊属肾),故腰脊部经脉、络脉、经筋的不通和失荣是腰痛的主要病机,疼痛在腰脊正中部为督脉病症,疼痛部位在腰脊两侧为太阳经病症,通过针刺这两条经脉的相关腧穴而起到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的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后溪为手太阳经之输穴,《难经·六十八难》指出:“输主体重节痛”,《针灸聚英》有后溪治“……腿膝背腰痛”的记载。后溪又为八脉交会穴,通过小肠经交会于大椎穴,与督脉相通,督脉是人体诸阳经脉的总汇,同时与肾、带、肝等经脉有密切联系,《拦江赋》有“后溪专治督脉病”之说,故针刺后溪可疏通腰背部经气,活血通络,解痉镇痛而达到治疗目的。申脉为足太阳经之腧穴,又为八脉交会穴,通阳跷脉,按“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可治疗下腰部痛症,如《甲乙经》所说:“腰痛不能举足,申脉先针有应”,《难经·二十九难》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两穴相配,符合J:-F配穴及同名经配穴的原则,从五行属性来看,小肠经属火,炎上;膀胱经属水,润下,通过针刺后溪与申脉能够纠正两经的失衡,针对下腰痛的主要病机而达到止痛及改善肢体功能的作用。
VAS与ODI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评估腰痛的两种不同方法,VAS侧重自我感觉疼痛水平;ODI反映腰腿疼患者自我功能障碍的情况,两者结合使用可以比较全面反映下腰痛的治疗效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经治疗后积分均较前明显减少,提示针灸疗法对腰痛的疗效确切,与患者的需求—致,观察组相对对照组积分减少更明显,初步显示本方案良好的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