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人工智能进入各个应用领域,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微小的技术创新也会对生产率产生极大的影响,反馈到收入分配与就业。本文立足于研究人工智能投入对财会人员就业的影响,影响机制包括替代效应与互补效应,短期替代效应主导,长期互补效应主导,进一步通过问卷调查详细研究会计人员对人工智能的认知、人工智能对财会的影响程度以及会计人员对人工智能的转型态度,表明我国会计人员愿意持积极主动态度应对人工智能冲击。
关键词:人工智能;财会人员;影响机制;就业
一、引言
全球工业发展进入4.0阶段,德、日、美等多个国家陆续发布工业4.0相关政策,其中与智能技术相关的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陆续上市。2017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我国实现部分技术与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与发达国家完成工业化——工业转移不同的是,我国目前处于后工业化时代,产业链、工业链与智能技术深度融合是我国特色,同时外需日渐疲软,生产、加工、制造经济发展模式面临发展转型,寻求突破“卡脖子”问题成为经济技术重心。
探究提出工业4.0背后的逻辑,其中“老龄化”是比较重要的原因,应对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短缺,工业4.0应势而生,智能化可对重复程序性工作替代,同时内生出与智能化相关的工作,财会就业岗位中,会计、税务与审计均可被人工智能替代,自2016年以来,四大会计师事务所陆续推出财会机器人。基于此,本文试图探究人工智能投入对财会就业人员影响机制,研究是替代效应还是互补效应,尤其《十四五规划》提出稳住就业“基本盘”,打造“更有高度”的产业人才,可见人工智能对财会人员就业有着重大的意义,关系民生及社会保障。
二、人工智能投入对财会就业的影响机制
1.历次产业革命对就业影响机制
人工智能的前身是自动化,在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自动化转变为智能化,尤其是面临老龄化的冲击,累加人们对个性化定制与服务的延伸,工业4.0技术应运而生,每一次产业革命都会带来生产率提高,图1展示了全球共经历了五次产业革命,从英国水力涡轮发展到信息和远程通讯时代,每一轮产业革命平均经历50年产业生命周期,经历萌芽-初创-成长-成熟四阶段,从五次产业革命看出产业革命创新的突破点在地域距离,从硬件设施上缩短企业(人)与企业(人)之间的距离到软件面对面距离,目前信息和远程通讯时代从1971年发展以来,经历了2000年互联网泡沫,处于成熟转型期,寻求新的突破口,五次产业革命极大程度影响了分工分配,形成目前的全球化生产分配格局。在生产分配中均取代了一批旧岗位同时内生出一批新岗位,如汽车时代大批量取代了马车夫,但同时内生出大量的司机,信息和远程通讯时代阶段取代了一批打字员和记录员,同时内生出大批量工程师,可见每一次产业革命对就业均有替代效应和互补效应。
通过历次产业革命对就业的效应,可以发现技术对就业的影响机制随时间长短不一,短期来看替代效应大于互补效应,长期互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因国家国情与产业生命周期长度不一致,影响机制时间窗口期不一致。图2展示了短期替代效应与互补效应两种机制在产业生命周期的作用机制。
从短期效应来看,通常在产业生命周期发展阶段的萌芽与初创期,会有大量资本投入这一新兴产业,随着生产率的提升,传统产业淘汰寻求产业转型升级,旧岗位工作人员被新技术替代,同时旧岗位工作人员与新技术错配,导致结构性失业。当产业生命周期进入成长与成熟期,完整产业链形成,一批新产品进入稳定期,创造大量新的工作岗位,互补效应主导,需要大量技术匹配工人,旧岗位工作人员通过再培训,高校在这个过程提供与新技术相匹配人才。
2.人工智能对财会就业影响机制
回顾财务会计的发展变化,历经手工核算-电算化核算-智能核算,手工核算阶段从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全过程全部由人工整理纸质票据-人工确认-人工登记-人工编制,电算化核算阶段人工整理纸质票据-人工确认自动确认-自动登记-自动编制,智能核算阶段电子票据人工扫描-自动确认-自动登记-自动编制,其中在电算化核算阶段,交易业务贡献收益66%,业财一体化阶段决策支持贡献了50%,交易业务处理仅22%,到云财务阶段,决策支持贡献了65%,交易业务处理仅贡献5%。
整体来看,人工智能对财务会计的冲击使得传统的记账、算账、报账由計算机自动完成,传统的记账纸质载体由数据库保存,传统的单一核算由区块链、去中心、多节点取代,传统的财务部门由财务共享取代。财务会计发展的变化内生出一批新的岗位,同时对旧有岗位重新进行了定位,工作内容由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图3展示了人工智能对财会就业的替代效应与互补效应。
(1)人工智能对财会就业的替代效应
财会就业岗位中存在大量的重复程序性工作,财务、审计、税务等基础工作岗位,在人工智能的冲击下,这些工作岗位被智能化取代,逐步进入认知层级更高的领域,从链条底部初阶认知识记-理解-应用到高阶认知分析-评价-创新,一些工作岗位如出纳、会计核算岗、会计管理岗、会计监督岗与财务管理岗被程序设计化,从手工会计转向基于流程自动化财务核算的智能会计,被智能化赋能的业务核算岗、资金管理岗、运营管理岗与综合支持岗替代,这些岗位需要熟悉利用大数据、云计算、财务共享,通过数据作出自己的判断,作出决策,短时间内,旧有岗位无法满足工作技能,出现结构性失业,与会计智能化无法匹配,可见初期人工智能投入对财会就业的替代效应大于互补效应。
(2)人工智能对财会就业的互补效应
伴随着人工智能在财会领域应用到成长期与成熟期,二者之间有了很好的有机融合,内生出从初级智能处理与应用到协同应用与管理再到财务管理与决策的相关岗位,如会计服务岗位、审计岗位、战略财务岗位、财务共享中心岗位、管理岗位等,这些岗位能力要求非常高,需要知识与技能复合型人才,为企业价值创造提供分析与决策,此时人工智能对财会就业的互补效应占主导地位。同时,智能化冲击下形成的互补效应,尽管创造出大批量新型工作岗位,但由于知识型、技能型素质要求高,有可能造成收入分配极化,富者恒富穷者恒穷,这为我们财会人员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三、人工智能对财会人员就业影响调查
针对当前人工智能对财会人员就业的冲击,本研究向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与高校学生展开了调查,了解财会人员对人工智能的认识以及人工智能应用程度与影响程度。
1.问卷设计
抽样范围来源于全国范围,包括两部分人员:企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人员与高校学生。在问卷中投放了三部分指标:第一部分是财会人员对人工智能的认识程度指标,共筛选出5個指标;第二部分是人工智能对财会影响因素指标,共筛选出6个指标;第三部分是建议指标,共筛选出4个指标。
2.问卷结果分析
问卷采取网络发放形式,共收回有效问卷1054份,来自于全国各个省市与院校,从就业和高校学生来看,就业人员占了67.12%,中小企业就业人员占了71.24%,大型企业占了26.03%,其余为事业单位,985院校学生1.37%,211院校学生4.11%,94.52来自于普通院校。从学历年级分布来看,专科学生19.18%,本科学生53.43%,硕士学生27.4%。
财会就业人员与高校学生反馈表明,从认知程度指标来看,50.14%的人员上过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可见人工智能对财会人员与高校毕业生有较大的吸引力,在这些人员中,就业人员中大型企业上过相关课程人数占比最多,高校学生中本科和硕士上过相关课程比例最高,其中已毕业就业人员上相关课程的渠道中花钱网络培训学习最多;从人工智能发展来看,79.45%的人员认为目前人工智能还存在一些问题,不能完全替代会计人员,更多时候是人机协作,这与目前我国人工智能发展阶段高度相关,目前人工智能在会计领域的发展处于初创期,存在没有行业标准,各自为政的局面;从人工智能出现的原因来看,31.51%的人员认为使财会行业工作效率大大提升,27.4%人员认为使人力成本降低,27.4%人员认为大幅度提高财务信息质量,9.59%人员认为能更好地防范风险提高企业竞争力,同时4.11%人员认为会计信息安全受到威胁;从替代程度与应用程度来看,二者相关度很高,大型企业人工智能应用程度较高,财会人员认为3-5年替换传统岗位程度较高,中小企业人工智能应用程度不高,认为7-9年替换传统岗位,大范围应用。
从人工智能对财会冲击影响因素指标来看,98.75%人员认为工作效率指标最高,即人工智能最大的好处是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依次为成本、0错误率、核心竞争力与工作时间、交付周期,其中大型企业与985、211类院校人员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人工智能对财会冲击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但因这部分人群占比较小,核心竞争力仅排在中间位置。
从应对人工智能的对策建议来看,41.1%人员愿意从财务会计转型到管理决策岗位,34.2%人员愿意加强自身职业判断力,更好地对数据分析与决策,10.9%考取管理分析等方面前景更好的证书,这部分人群中,大部分是学生,4.11%的人员想转行。
四、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1.研究结论
本文基于1054份调查问卷,辅以人工智能对财会就业效应的影响机制,探究人工智能对财会人员就业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人工智能对财会就业效应的影响机制。短期看,财会就业岗位中存在大量的重复程序性工作,财务、审计、税务等基础工作岗位,在人工智能的冲击下,被智能化赋能的业务核算岗、资金管理岗、运营管理岗与综合支持岗替代。长期看,逐步进入认知层级更高的领域,如会计服务岗位、审计岗位、战略财务岗位、财务共享中心岗位、管理岗位等。
第二,大型企业与211、985院校财会人员对人工智能较重视。他们更愿意花钱上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培训,其中大型企业与985、211院校学生相较中小型企业与普通高校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应用程度、重视程度以及认知程度较高。一方面,基于很多大型企业已经应用人工智能,财会人员对人工智能接触较多,紧迫性更强,这也进一步导致了不同企业类型对人工智能替代时间的预期不一致;另一方面,985、211高校学生学习过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对影响因素的分析集中在提高核心竞争力角度更显著。
2.对策建议
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完善与调整高校课程体系,培养会计与人工智能复合人才
当前人工智能已经进入各个应用领域,生产与服务整条产业链均与人工智能息息相关,很多产业面临转型升级,会计与人工智能的复合人才成为市场迫切需求,但是目前供应相对较少,应对人才短缺的情况,政府与教育机构可以从短期和长期着手,短期内制定会计与人工智能复合人才的职业培养教育体系,以期降低结构失业导致的错配。长期来看,伴随着人工智能在财会领域应用到成长期与成熟期,二者之间有了很好的有机融合,内生出从初级智能处理与应用到协同应用与管理再到财务管理与决策的相关岗位如会计服务岗位、审计岗位、战略财务岗位、财务共享中心岗位、管理岗位等。
(2)建立再培训制度,引导会计人员转岗与再就业
根据本研究得出,短期内人工智能对会计的冲击替代效应大于互补效应,同时当前大中型企业已经引入人工智能与会计融合模块,这些都促使企业和行业协会再培训制度,扭转结构性失业局面,通过网络与线下课程塑造终身学习培训,开设人工智能与会计融合实践课程。一方面分流两部分会计人员,一部分从事重复程序性工作向维修检测机器、数据管理转型,另一部分财务会计人员向管理、分析与决策转型;另一方面政府实时观测与统计财会人员转型期的失业问题,提供再就业培训与转岗服务,对特困人员提供失业补贴。
(3)促进会计领域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
目前从人工智能应用领域来看,生产制造业与金融服务业融合程度最佳,会计行业与人工智能的融合自2016年以来,以四大会计师事务所陆续推出财会机器人为突破口,陆续在会计企业与会计咨询机构展开人工智能在会计领域的研发与应用,目前处于初创期,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与成熟技术,在人工智能产业生命周期中,发展全产业链配套设施,塑造全产业链人才迫在眉睫,做好技术与人才有效衔接。
参考文献:
[1]马国旺,李焙尧.人工智能应用、劳动报酬份额与失业率动态关系的实证分析[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02):61-70.
[2]蔡跃洲,陈楠.新技术革命下人工智能与高质量增长、高质量就业[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9(5):3-22.
[3]张鹏飞.人工智能与就业研究新进展[J].经济学家,2018(8):27-33.
[4]杨伟国,邱子童,吴清军.人工智能应用的就业效应研究综述[J].中国人口科学,2018(5):109-119.
[5]谢萌萌,夏炎,潘教峰等.人工智能尧技术进步与低技能就业——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实证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9(12):1-9.
作者简介:张健丽(1989.03- ),女,汉族,内蒙古赤峰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经济学;孙桂春(1976.11- ),女,汉族,内蒙古赤峰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会计
关键词:人工智能;财会人员;影响机制;就业
一、引言
全球工业发展进入4.0阶段,德、日、美等多个国家陆续发布工业4.0相关政策,其中与智能技术相关的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陆续上市。2017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我国实现部分技术与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与发达国家完成工业化——工业转移不同的是,我国目前处于后工业化时代,产业链、工业链与智能技术深度融合是我国特色,同时外需日渐疲软,生产、加工、制造经济发展模式面临发展转型,寻求突破“卡脖子”问题成为经济技术重心。
探究提出工业4.0背后的逻辑,其中“老龄化”是比较重要的原因,应对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短缺,工业4.0应势而生,智能化可对重复程序性工作替代,同时内生出与智能化相关的工作,财会就业岗位中,会计、税务与审计均可被人工智能替代,自2016年以来,四大会计师事务所陆续推出财会机器人。基于此,本文试图探究人工智能投入对财会就业人员影响机制,研究是替代效应还是互补效应,尤其《十四五规划》提出稳住就业“基本盘”,打造“更有高度”的产业人才,可见人工智能对财会人员就业有着重大的意义,关系民生及社会保障。
二、人工智能投入对财会就业的影响机制
1.历次产业革命对就业影响机制
人工智能的前身是自动化,在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自动化转变为智能化,尤其是面临老龄化的冲击,累加人们对个性化定制与服务的延伸,工业4.0技术应运而生,每一次产业革命都会带来生产率提高,图1展示了全球共经历了五次产业革命,从英国水力涡轮发展到信息和远程通讯时代,每一轮产业革命平均经历50年产业生命周期,经历萌芽-初创-成长-成熟四阶段,从五次产业革命看出产业革命创新的突破点在地域距离,从硬件设施上缩短企业(人)与企业(人)之间的距离到软件面对面距离,目前信息和远程通讯时代从1971年发展以来,经历了2000年互联网泡沫,处于成熟转型期,寻求新的突破口,五次产业革命极大程度影响了分工分配,形成目前的全球化生产分配格局。在生产分配中均取代了一批旧岗位同时内生出一批新岗位,如汽车时代大批量取代了马车夫,但同时内生出大量的司机,信息和远程通讯时代阶段取代了一批打字员和记录员,同时内生出大批量工程师,可见每一次产业革命对就业均有替代效应和互补效应。
通过历次产业革命对就业的效应,可以发现技术对就业的影响机制随时间长短不一,短期来看替代效应大于互补效应,长期互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因国家国情与产业生命周期长度不一致,影响机制时间窗口期不一致。图2展示了短期替代效应与互补效应两种机制在产业生命周期的作用机制。
从短期效应来看,通常在产业生命周期发展阶段的萌芽与初创期,会有大量资本投入这一新兴产业,随着生产率的提升,传统产业淘汰寻求产业转型升级,旧岗位工作人员被新技术替代,同时旧岗位工作人员与新技术错配,导致结构性失业。当产业生命周期进入成长与成熟期,完整产业链形成,一批新产品进入稳定期,创造大量新的工作岗位,互补效应主导,需要大量技术匹配工人,旧岗位工作人员通过再培训,高校在这个过程提供与新技术相匹配人才。
2.人工智能对财会就业影响机制
回顾财务会计的发展变化,历经手工核算-电算化核算-智能核算,手工核算阶段从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全过程全部由人工整理纸质票据-人工确认-人工登记-人工编制,电算化核算阶段人工整理纸质票据-人工确认自动确认-自动登记-自动编制,智能核算阶段电子票据人工扫描-自动确认-自动登记-自动编制,其中在电算化核算阶段,交易业务贡献收益66%,业财一体化阶段决策支持贡献了50%,交易业务处理仅22%,到云财务阶段,决策支持贡献了65%,交易业务处理仅贡献5%。
整体来看,人工智能对财务会计的冲击使得传统的记账、算账、报账由計算机自动完成,传统的记账纸质载体由数据库保存,传统的单一核算由区块链、去中心、多节点取代,传统的财务部门由财务共享取代。财务会计发展的变化内生出一批新的岗位,同时对旧有岗位重新进行了定位,工作内容由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图3展示了人工智能对财会就业的替代效应与互补效应。
(1)人工智能对财会就业的替代效应
财会就业岗位中存在大量的重复程序性工作,财务、审计、税务等基础工作岗位,在人工智能的冲击下,这些工作岗位被智能化取代,逐步进入认知层级更高的领域,从链条底部初阶认知识记-理解-应用到高阶认知分析-评价-创新,一些工作岗位如出纳、会计核算岗、会计管理岗、会计监督岗与财务管理岗被程序设计化,从手工会计转向基于流程自动化财务核算的智能会计,被智能化赋能的业务核算岗、资金管理岗、运营管理岗与综合支持岗替代,这些岗位需要熟悉利用大数据、云计算、财务共享,通过数据作出自己的判断,作出决策,短时间内,旧有岗位无法满足工作技能,出现结构性失业,与会计智能化无法匹配,可见初期人工智能投入对财会就业的替代效应大于互补效应。
(2)人工智能对财会就业的互补效应
伴随着人工智能在财会领域应用到成长期与成熟期,二者之间有了很好的有机融合,内生出从初级智能处理与应用到协同应用与管理再到财务管理与决策的相关岗位,如会计服务岗位、审计岗位、战略财务岗位、财务共享中心岗位、管理岗位等,这些岗位能力要求非常高,需要知识与技能复合型人才,为企业价值创造提供分析与决策,此时人工智能对财会就业的互补效应占主导地位。同时,智能化冲击下形成的互补效应,尽管创造出大批量新型工作岗位,但由于知识型、技能型素质要求高,有可能造成收入分配极化,富者恒富穷者恒穷,这为我们财会人员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三、人工智能对财会人员就业影响调查
针对当前人工智能对财会人员就业的冲击,本研究向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与高校学生展开了调查,了解财会人员对人工智能的认识以及人工智能应用程度与影响程度。
1.问卷设计
抽样范围来源于全国范围,包括两部分人员:企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人员与高校学生。在问卷中投放了三部分指标:第一部分是财会人员对人工智能的认识程度指标,共筛选出5個指标;第二部分是人工智能对财会影响因素指标,共筛选出6个指标;第三部分是建议指标,共筛选出4个指标。
2.问卷结果分析
问卷采取网络发放形式,共收回有效问卷1054份,来自于全国各个省市与院校,从就业和高校学生来看,就业人员占了67.12%,中小企业就业人员占了71.24%,大型企业占了26.03%,其余为事业单位,985院校学生1.37%,211院校学生4.11%,94.52来自于普通院校。从学历年级分布来看,专科学生19.18%,本科学生53.43%,硕士学生27.4%。
财会就业人员与高校学生反馈表明,从认知程度指标来看,50.14%的人员上过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可见人工智能对财会人员与高校毕业生有较大的吸引力,在这些人员中,就业人员中大型企业上过相关课程人数占比最多,高校学生中本科和硕士上过相关课程比例最高,其中已毕业就业人员上相关课程的渠道中花钱网络培训学习最多;从人工智能发展来看,79.45%的人员认为目前人工智能还存在一些问题,不能完全替代会计人员,更多时候是人机协作,这与目前我国人工智能发展阶段高度相关,目前人工智能在会计领域的发展处于初创期,存在没有行业标准,各自为政的局面;从人工智能出现的原因来看,31.51%的人员认为使财会行业工作效率大大提升,27.4%人员认为使人力成本降低,27.4%人员认为大幅度提高财务信息质量,9.59%人员认为能更好地防范风险提高企业竞争力,同时4.11%人员认为会计信息安全受到威胁;从替代程度与应用程度来看,二者相关度很高,大型企业人工智能应用程度较高,财会人员认为3-5年替换传统岗位程度较高,中小企业人工智能应用程度不高,认为7-9年替换传统岗位,大范围应用。
从人工智能对财会冲击影响因素指标来看,98.75%人员认为工作效率指标最高,即人工智能最大的好处是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依次为成本、0错误率、核心竞争力与工作时间、交付周期,其中大型企业与985、211类院校人员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人工智能对财会冲击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但因这部分人群占比较小,核心竞争力仅排在中间位置。
从应对人工智能的对策建议来看,41.1%人员愿意从财务会计转型到管理决策岗位,34.2%人员愿意加强自身职业判断力,更好地对数据分析与决策,10.9%考取管理分析等方面前景更好的证书,这部分人群中,大部分是学生,4.11%的人员想转行。
四、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1.研究结论
本文基于1054份调查问卷,辅以人工智能对财会就业效应的影响机制,探究人工智能对财会人员就业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人工智能对财会就业效应的影响机制。短期看,财会就业岗位中存在大量的重复程序性工作,财务、审计、税务等基础工作岗位,在人工智能的冲击下,被智能化赋能的业务核算岗、资金管理岗、运营管理岗与综合支持岗替代。长期看,逐步进入认知层级更高的领域,如会计服务岗位、审计岗位、战略财务岗位、财务共享中心岗位、管理岗位等。
第二,大型企业与211、985院校财会人员对人工智能较重视。他们更愿意花钱上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培训,其中大型企业与985、211院校学生相较中小型企业与普通高校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应用程度、重视程度以及认知程度较高。一方面,基于很多大型企业已经应用人工智能,财会人员对人工智能接触较多,紧迫性更强,这也进一步导致了不同企业类型对人工智能替代时间的预期不一致;另一方面,985、211高校学生学习过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对影响因素的分析集中在提高核心竞争力角度更显著。
2.对策建议
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完善与调整高校课程体系,培养会计与人工智能复合人才
当前人工智能已经进入各个应用领域,生产与服务整条产业链均与人工智能息息相关,很多产业面临转型升级,会计与人工智能的复合人才成为市场迫切需求,但是目前供应相对较少,应对人才短缺的情况,政府与教育机构可以从短期和长期着手,短期内制定会计与人工智能复合人才的职业培养教育体系,以期降低结构失业导致的错配。长期来看,伴随着人工智能在财会领域应用到成长期与成熟期,二者之间有了很好的有机融合,内生出从初级智能处理与应用到协同应用与管理再到财务管理与决策的相关岗位如会计服务岗位、审计岗位、战略财务岗位、财务共享中心岗位、管理岗位等。
(2)建立再培训制度,引导会计人员转岗与再就业
根据本研究得出,短期内人工智能对会计的冲击替代效应大于互补效应,同时当前大中型企业已经引入人工智能与会计融合模块,这些都促使企业和行业协会再培训制度,扭转结构性失业局面,通过网络与线下课程塑造终身学习培训,开设人工智能与会计融合实践课程。一方面分流两部分会计人员,一部分从事重复程序性工作向维修检测机器、数据管理转型,另一部分财务会计人员向管理、分析与决策转型;另一方面政府实时观测与统计财会人员转型期的失业问题,提供再就业培训与转岗服务,对特困人员提供失业补贴。
(3)促进会计领域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
目前从人工智能应用领域来看,生产制造业与金融服务业融合程度最佳,会计行业与人工智能的融合自2016年以来,以四大会计师事务所陆续推出财会机器人为突破口,陆续在会计企业与会计咨询机构展开人工智能在会计领域的研发与应用,目前处于初创期,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与成熟技术,在人工智能产业生命周期中,发展全产业链配套设施,塑造全产业链人才迫在眉睫,做好技术与人才有效衔接。
参考文献:
[1]马国旺,李焙尧.人工智能应用、劳动报酬份额与失业率动态关系的实证分析[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02):61-70.
[2]蔡跃洲,陈楠.新技术革命下人工智能与高质量增长、高质量就业[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9(5):3-22.
[3]张鹏飞.人工智能与就业研究新进展[J].经济学家,2018(8):27-33.
[4]杨伟国,邱子童,吴清军.人工智能应用的就业效应研究综述[J].中国人口科学,2018(5):109-119.
[5]谢萌萌,夏炎,潘教峰等.人工智能尧技术进步与低技能就业——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实证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9(12):1-9.
作者简介:张健丽(1989.03- ),女,汉族,内蒙古赤峰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经济学;孙桂春(1976.11- ),女,汉族,内蒙古赤峰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