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0年代,她毕业于机械制造专业,分配在政府机关工作;1980年代,她临危受命,担任濒临倒闭的莆田县通用机器厂厂长,创造出两个半月出产品,五个月扭亏为盈的传奇业绩,使该厂 一跃成为省机械骨干企业;1990年代,她创立智舟产业,集智创新,同时向健康产业与能源领域倾注心血,并多有斩获;2000年伊始,她带领科研团队完成的“回收液化天然气冷能的空气分离装置”和“回收液化天然气冷能的空气分离系统”获两项国家专利,走在国际新兴能源产业的前列。
半个世纪的创业历程中,她集智立业,以开拓创新的步履得偿人生之志;以美治厂,由外到内,从环境到情操,她的身上,更体现着一名开拓者特有的女性风采。
她是郑舜英,福建省莆田市人,研究员,现任福建智舟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福建莆田智舟高新技术产业园董事长;曾任福建省莆田市京莆精机公司总经理、莆田市一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华侨委员会主任、莆田市二届政协副主席兼任科技经济委员会主任、莆田市科委副主任等职;曾两次获得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福建省首届优秀企业家、福建省“三八红旗手”和福建省科技开发有功人员等称号。她所率领的科技攻关队伍被中国科协、国家计委授予“讲理想比贡献”先进集体,授予“奉献杯”。她还获得“建党90周年时代功勋——第八届感动中国十大杰出巾帼”和“全国先进爱国女企业家”荣誉称号。她的企业荣获“节能中国贡献奖”,被第三届世界环保组织大会授予“世界低碳环境中国推动力100强企业”称号。
记者:您一直致力于技术创新,也取得了优异的成果。是什么动力促使您走上创新和创业之路的?
郑舜英:首先,是家乡深厚的文化熏陶,我从小酷爱文学艺术,向往美好。其次是环境使然和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我为家乡福建莆田历代人才辈出,自古就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的美称而自豪。我把“维系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美誉,弘扬尊重知识举荐人才之美德”奉为座右铭。著名半导体科学家林兰英是我的楷模,当年通用厂扭亏时,她来厂指导,高兴地对我说:“看来,我们莆田女性,要干就是干得很像样”,给予我很大激励!我就是要走出精彩和美丽,无愧于文献名邦。
中华民族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之一,向来就以勤劳智慧著称,不应该在创新方面甘于人后。我们祖先有着辉煌历史,那么当下,身为一个中国人,不应该躺在祖先的功劳簿上享受,更应该做出好样子。我在参加1996年世界经济论坛时讲“二十一世纪属于中国”,当时民营科技企业已经崭露头角,我更应该努力。
记者:您坚持创业这么多年,从您的切身感受来讲,困难或挑战有哪些?您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凭借的是什么?
郑舜英:这些年来,我一路坎坷一路高歌,总在困难中创出第一,凭借的是对美的追求与美的感召力,凝聚了群众、国内外同仁和各级领导的共识与支持。
从我创业的第一个阶段来讲,用3000元科研经费开发新产品—农用三轮车,因为这是美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大事业,切切实实符合民情民意。当时资金困难,买车的农民把钱缠在腰间争着预付要车,拿出每部1000元来帮我们搞研发,这就是人民群众的真情美意,我们时刻不能忘怀。创业的第二阶段,发展芦荟产业。从引进美国库拉索芦荟苗开始做组培,到练苗发展大田种植,形成千亩基地,也靠农民、科技人员大力支持。为照顾农民的利益,我们提供种苗并给予农民补贴,激发了他们的创业热情,使得芦荟产业健康顺利发展。
后来的LNG“冷能”的研发,靠的是诸多领导支持和同仁帮助。感谢中海福建天然气公司提供可靠的基本条件,共创了第一个接口,为后来的两项专利和直至即将落户的实践项目,打下基础。
第二,要有“美在奉献”的精神境界。我记得小时候看到城隍庙有一副对联:“作恶多端整日焚香无用;居心正直见吾不拜何妨”。正是这种“俯仰无愧天地”的信念,让我敢于做该做的事,说该说的话。
第三,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持之以恒。我的个性比较耿直,有人说我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有人说“太犟”,但是我认准的事情决不回头,不会轻言放弃。
记者:从研发、生产、政策引导三个方面,要真正实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您在实践中有过什么样的思考,分别有哪些认识和建议?
郑舜英:我们企业宗旨“集智立业,科海同舟”。特别注重向高端领域延伸,我在1986年就提出“科教兴企”,1990年提出“寄希望于高技术开发”。创新,是前所未有的,所以意识必须超前,实践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研发了光机电一体化产品三坐标测量机,有了芦荟产业和LNG冷能回收利用技术等一系列专利技术。
珍惜自主创新成果,钟爱学科带头人。常言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千里马常在,而伯乐不常有”。自主创新项目往往不受重视,“月亮总是外国的圆”,这种思想是要不得的。
以LNG冷能回收为例。福建莆田是我国引进液化天然气(LNG)的第二个站,由于之前没有LNG冷能回收的先例,福建省在论证建站时,冷能排放是最大难题。我觉得,从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来讲,冷能的利用势在必行,于是全力推动此事,请来中国空分行业领域享受国务院津贴的资深专家、我的老同学林福粦教授任总工程师领衔开发。经过5年攻关,实现了LNG冷能利用技术的重大突破,利用膨胀节流技术,使得节能效果与传统空分相比有显著提高,获得两项国家专利。
这项技术是我们自主研发的项目,可以说从始至终都是围绕我们中国的冷能利用现状和未来展开的,可以用于终端接收站,也可以用于卫星站。这表明外国人能办成的事,我们中国人同样可以办到,而且将办得更好!
还有,要妥善解决“民营”与“国营”之间的关系。我曾提过“国营”“民营”殊途同归。所谓“科海同舟”,现代科技的竞争也许是残酷的,但我更热衷于同舟共济。在“转制”中如何正确处理是关键。
此外,提高政府执政水平,职能机关应向学习型转变,这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题中之意。
记者:爱美可以说是女人的天性,而您不仅自己爱美,也把美融入到了管理中。那么,您是怎样认识“美”的?您对于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建设始终十分重视,这么多年来,您想要培育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企业精神?
郑舜英:我提出的管理理念叫“以美治厂”。这里,美有三层含义,美的情操、美的环境、美的产品。
目前智舟产业已经形成了包括先进制造业、绿色芦荟健康业和节能减排新能源的三大产业支柱雏形。科技成果重在转化,这是成果美好之所在。我希望能够以这三大产业为蓝本,将这些成果回报家乡父老,那就是建设“智舟香山科教文化生态园”。整个生态园将涵盖生态工业、生态农林业、生态文化旅游业。要打造美的环境,做出美的产品,更要实现美的精神文化追求。建成廉政教育基地、文化产业基地、科教创新基地,树立现代生态科研企业的典范。
我们将一如既往立足家乡,创新中华,造福全球,让中华民族走向绿色环保的美好未来。
半个世纪的创业历程中,她集智立业,以开拓创新的步履得偿人生之志;以美治厂,由外到内,从环境到情操,她的身上,更体现着一名开拓者特有的女性风采。
她是郑舜英,福建省莆田市人,研究员,现任福建智舟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福建莆田智舟高新技术产业园董事长;曾任福建省莆田市京莆精机公司总经理、莆田市一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华侨委员会主任、莆田市二届政协副主席兼任科技经济委员会主任、莆田市科委副主任等职;曾两次获得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福建省首届优秀企业家、福建省“三八红旗手”和福建省科技开发有功人员等称号。她所率领的科技攻关队伍被中国科协、国家计委授予“讲理想比贡献”先进集体,授予“奉献杯”。她还获得“建党90周年时代功勋——第八届感动中国十大杰出巾帼”和“全国先进爱国女企业家”荣誉称号。她的企业荣获“节能中国贡献奖”,被第三届世界环保组织大会授予“世界低碳环境中国推动力100强企业”称号。
记者:您一直致力于技术创新,也取得了优异的成果。是什么动力促使您走上创新和创业之路的?
郑舜英:首先,是家乡深厚的文化熏陶,我从小酷爱文学艺术,向往美好。其次是环境使然和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我为家乡福建莆田历代人才辈出,自古就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的美称而自豪。我把“维系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美誉,弘扬尊重知识举荐人才之美德”奉为座右铭。著名半导体科学家林兰英是我的楷模,当年通用厂扭亏时,她来厂指导,高兴地对我说:“看来,我们莆田女性,要干就是干得很像样”,给予我很大激励!我就是要走出精彩和美丽,无愧于文献名邦。
中华民族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之一,向来就以勤劳智慧著称,不应该在创新方面甘于人后。我们祖先有着辉煌历史,那么当下,身为一个中国人,不应该躺在祖先的功劳簿上享受,更应该做出好样子。我在参加1996年世界经济论坛时讲“二十一世纪属于中国”,当时民营科技企业已经崭露头角,我更应该努力。
记者:您坚持创业这么多年,从您的切身感受来讲,困难或挑战有哪些?您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凭借的是什么?
郑舜英:这些年来,我一路坎坷一路高歌,总在困难中创出第一,凭借的是对美的追求与美的感召力,凝聚了群众、国内外同仁和各级领导的共识与支持。
从我创业的第一个阶段来讲,用3000元科研经费开发新产品—农用三轮车,因为这是美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大事业,切切实实符合民情民意。当时资金困难,买车的农民把钱缠在腰间争着预付要车,拿出每部1000元来帮我们搞研发,这就是人民群众的真情美意,我们时刻不能忘怀。创业的第二阶段,发展芦荟产业。从引进美国库拉索芦荟苗开始做组培,到练苗发展大田种植,形成千亩基地,也靠农民、科技人员大力支持。为照顾农民的利益,我们提供种苗并给予农民补贴,激发了他们的创业热情,使得芦荟产业健康顺利发展。
后来的LNG“冷能”的研发,靠的是诸多领导支持和同仁帮助。感谢中海福建天然气公司提供可靠的基本条件,共创了第一个接口,为后来的两项专利和直至即将落户的实践项目,打下基础。
第二,要有“美在奉献”的精神境界。我记得小时候看到城隍庙有一副对联:“作恶多端整日焚香无用;居心正直见吾不拜何妨”。正是这种“俯仰无愧天地”的信念,让我敢于做该做的事,说该说的话。
第三,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持之以恒。我的个性比较耿直,有人说我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有人说“太犟”,但是我认准的事情决不回头,不会轻言放弃。
记者:从研发、生产、政策引导三个方面,要真正实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您在实践中有过什么样的思考,分别有哪些认识和建议?
郑舜英:我们企业宗旨“集智立业,科海同舟”。特别注重向高端领域延伸,我在1986年就提出“科教兴企”,1990年提出“寄希望于高技术开发”。创新,是前所未有的,所以意识必须超前,实践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研发了光机电一体化产品三坐标测量机,有了芦荟产业和LNG冷能回收利用技术等一系列专利技术。
珍惜自主创新成果,钟爱学科带头人。常言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千里马常在,而伯乐不常有”。自主创新项目往往不受重视,“月亮总是外国的圆”,这种思想是要不得的。
以LNG冷能回收为例。福建莆田是我国引进液化天然气(LNG)的第二个站,由于之前没有LNG冷能回收的先例,福建省在论证建站时,冷能排放是最大难题。我觉得,从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来讲,冷能的利用势在必行,于是全力推动此事,请来中国空分行业领域享受国务院津贴的资深专家、我的老同学林福粦教授任总工程师领衔开发。经过5年攻关,实现了LNG冷能利用技术的重大突破,利用膨胀节流技术,使得节能效果与传统空分相比有显著提高,获得两项国家专利。
这项技术是我们自主研发的项目,可以说从始至终都是围绕我们中国的冷能利用现状和未来展开的,可以用于终端接收站,也可以用于卫星站。这表明外国人能办成的事,我们中国人同样可以办到,而且将办得更好!
还有,要妥善解决“民营”与“国营”之间的关系。我曾提过“国营”“民营”殊途同归。所谓“科海同舟”,现代科技的竞争也许是残酷的,但我更热衷于同舟共济。在“转制”中如何正确处理是关键。
此外,提高政府执政水平,职能机关应向学习型转变,这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题中之意。
记者:爱美可以说是女人的天性,而您不仅自己爱美,也把美融入到了管理中。那么,您是怎样认识“美”的?您对于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建设始终十分重视,这么多年来,您想要培育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企业精神?
郑舜英:我提出的管理理念叫“以美治厂”。这里,美有三层含义,美的情操、美的环境、美的产品。
目前智舟产业已经形成了包括先进制造业、绿色芦荟健康业和节能减排新能源的三大产业支柱雏形。科技成果重在转化,这是成果美好之所在。我希望能够以这三大产业为蓝本,将这些成果回报家乡父老,那就是建设“智舟香山科教文化生态园”。整个生态园将涵盖生态工业、生态农林业、生态文化旅游业。要打造美的环境,做出美的产品,更要实现美的精神文化追求。建成廉政教育基地、文化产业基地、科教创新基地,树立现代生态科研企业的典范。
我们将一如既往立足家乡,创新中华,造福全球,让中华民族走向绿色环保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