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辛亥革命前夕,革命派与改良派在新加坡爆发了一场激烈的大论战。
1908年9月,改良派的《南洋总汇报》发表了“平实”的《论革命不可强为主张》《小子听之》等9篇文章,连篇累牍,锋芒直逼革命派,把领袖孙中山骂为“广州湾的海盗”。
孙中山以“南洋小学生”的笔名,在同盟会主办的《中兴日报》上,发表《平实开口便错》《论惧革命召瓜分者乃不识时务者也》《平实尚不肯认错》等3篇文章,针锋相对,批判改良派“革命必召(招)瓜分”等言论,指斥平实为“汉奸”。革命派其他成员黄兴、居正、汪精卫、胡汉民等也纷纷撰文,为孙中山助威。
两大阵营的笔战,尽管不少用的化名,但作者的真实身份大多是清楚的,“南洋小学生”的文章,都在《孙中山全集》可以读到。唯有改良派主将“平实”,长期不现庐山真面目。
近年来,由于《邵阳文库》对唐璆(qiú)和唐大圆著作的深入挖掘,从二唐的文章里,笔战孙中山的“平实”,其真实身份慢慢浮上水面。
这位“平实”,真名唐璆,别名鉴、金山、炼心,是一位连现在邵阳人都遗忘了的邵阳人,1873年生于一个叫“硖石”的小山村。在新版的湖南地图上,“硖石”就在邵阳市洞口县竹市镇黑石村那个位置。唐璆7岁开蒙,12岁时,叔父唐俊卿以当地人钟雷溪的上联“溪号钟雷,雷从地起”,要他对出下联。唐璆不假思索,以族居硖石村对道:“村名硖石,石破天惊。”此联一出,令整个唐氏家族为之惊喜。
弱冠之年,唐璆与学友刘正蒙、许俊人、徐清泉等人,在相邻的江夹洲(今洞口县石江镇江洲村)结社,切磋宋儒理学。
1895年,唐璆与“神童”蔡锷同榜考中秀才。虽然他比蔡锷大9岁,但两人志同道合,结为好友。蔡锷后来进时务学堂,留学日本,成为梁启超的高足,唐璆则去武昌两湖书院,随邵阳隆回人邹代钧学习舆地,与辛亥革命元勋黄兴有同学之谊。在他的笔下,黄兴的形象明显好于其他革命党人,或许就是这个缘故。
尽管唐璆与革命党人笔战火药味十足,但他身上也有明显的“革命者”烙印。他的一生,都在为真理而战斗。
1902年,年将而立的他刚从两湖书院肄业,就去拜访反清灭洋领袖贺金声,向他讨教带兵打仗之法。贺是邵阳東乡(今属邵阳市邵东县)一个秀才出身、热心公益的民间领袖。这年9月,贺金声组建的“大汉灭洋军”被清廷勾结洋人剿灭,他本人在押往长沙途中,被清兵杀害。面对师友的淋漓鲜血,唐璆“举家痛哭,如丧考妣”。唐璆痛定思痛之后,反清情绪更加高涨,他与同乡青年岳森等人,缔结“北塔之盟”,又前往南京将备学堂,研修军事指挥知识,谋划反清大计。
1906年,黄兴赴桂林,策动广西巡防营郭人漳起义。唐璆也来这里找新军总教习蔡锷,被荐往郭人漳营,奉命回武冈招兵买马。唐璆把招到的160名新兵带到桂林,因湘桂矛盾,他不愿交给郭人漳,改交同乡好友岳森管带。
这段时间,唐璆奔走于湘桂之间,寻求革命志士与革命根据地。最后决定在好友刘德佩的家乡,今邵阳市隆回县麻塘山建立根据地。有了地盘,唐璆散尽家财,招募义勇200余人,筹划反清起义。由于事机不密,遭到清兵的围剿,他和刘德佩逃到广西。经蔡锷举荐,刘德佩出任湖南通道知县兼零陵招讨使,唐璆被李宗仁的父亲留做家庭教师。由于清兵追捕甚急,唐璆翻墙逃跑,往返于阳朔、梧州、广州、香港、龙州各地。
在中越边境的镇南关(今友谊关),他赋诗曰:“嵯峨对峙两重山,巨镇天南第一关。沧海横流三古变,英雄热血几时寒。法夷楼阁烟云绕,汉将旌旗日月翻。壮士登临长太息,天朝何日复安南。”诗中饱含山河破碎之痛、赤子爱国之情。
在龙州,唐璆出席陈天华烈士追悼会,并发表演说。观察使庄思缄为之赞赏,资助他远走日本。
唐璆在日本学习法政,经杨度引见,拜梁启超为师,加入政闻社,赞成立宪改革。受梁启超的影响,他由激进排满转为信奉“君主立宪”,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从“野蛮革命”过渡到“文明革命”,为日后与革命党的笔战,奠定了思想基础。
1908年,唐璆被梁启超荐往新加坡,任《南洋总汇新报》主笔。自9月5日起,他接连以“平实”为名,与革命党展开“笔战”。俗话说:打架无好手,骂架无好口。唐璆与孙中山等人论争,以“强盗”“汉奸”相攻讦,以“可儿”“孺子”“小子”称对方,不时冷嘲热讽,恶语爆粗。相比之下,唐璆的语言更为尖刻,颇具年轻气盛的勇士风格,而孙中山则显得委婉,更具长者和领袖风范。
从上述论争中也可以看出,唐璆的思想是颇为复杂而矛盾的。他主张君主立宪,赞成和平改革,却强调准备武力,包含“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他反对革命,认为“革命之事,时势不可为,亦不能为”,反对为了革命而造势,却极力主张办报刊、造舆论、办大学、育人才。他似乎意识到自己的矛盾,笔战几个回合后,即悄然回国了。
唐璆生命的后20年,主要是在云南、山西和湖南度过的。
1909年2月,他担任云南招商委员,以此身份在《南洋总汇新报》发表《述云南情状敬告华侨》,劝华侨投资开发云南,下南洋为云南招商引资。在云南,唐璆热心实业,致力于矿务,曾向清廷进《滇蜀铁路改道滇邕议》奏章,出任云南宝华锑矿公司总理,每月由公司发银50两。由于有矿务经验,他支持好友刘德佩变卖山林,在洞口花园一带开采铜矿。在云南期间,他不忘初心,加入蔡锷的统一共和党,参加了重九起义。军都督府成立后,他出任腾越厅(清代行政区划,1913年废厅改腾冲县)厅长及都督府参议,兼《滇南日报》主笔,积极辅佐同乡好友蔡锷。
1913年,主张“军人不党主义”的蔡锷,听任国民党兼并统一共和党(统一共和党为民国初年的政党,由共和统一会、国民共进会、政治谈话会等联合而成)。唐璆很郁闷,宣布脱离国民党,携家室离滇返湘。在长沙,他重新加入共和党,并与刘人熙组织国事维持会湘支部,遭到国民党以死刑犯通缉。走投无路之时,随蔡锷秘密进京,接受袁世凯任命为衡永郴桂观察使。上任伊始,除奸猾、保良善、课吏治、倡正学、兴实业,唐璆皆不遗余力。可是,由于与湘南镇守使赵春廷合不来,在任仅6个月,他便辞职回乡设馆讲学,兼任湖南都督府咨议等闲职。
1920年,唐璆听说阎锡山在山西搞独立王国,便带着学生尹钟麒、许召民前去投奔,却未受到重用,只得了个督军公署顾问的空头衔。唐璆在山西没有什么实际工作,平日在“洗心社”讲学,潜心著作《炼心学课》。
在山西熬到1924年夏末,壮志未酬的唐璆,身心俱疲地回到长沙,出任湖南省图书编辑处处长和图书馆馆长。至1926年10月,新组建的省政府任命傅月川为图书馆馆长。是时,李宗仁自九江来函,邀他前往赞襄戎机。唐璆心灰意冷,犹豫不决,坐失“良机”。目睹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换大王旗的动荡政局,唐璆忧心忡忡,惆怅地告别省垣,回到雪峰山下。
步入晚年的唐璆,在其族弟、佛学大师大圆居士的点拨引导下,皈心静土,青灯黄卷,皓首穷经,于潜心学佛中寻求精神寄托。
1928年春暖花开时节,贫病缠身的唐璆留下满楼经卷典籍,悄然圆寂于故里。
1908年9月,改良派的《南洋总汇报》发表了“平实”的《论革命不可强为主张》《小子听之》等9篇文章,连篇累牍,锋芒直逼革命派,把领袖孙中山骂为“广州湾的海盗”。
孙中山以“南洋小学生”的笔名,在同盟会主办的《中兴日报》上,发表《平实开口便错》《论惧革命召瓜分者乃不识时务者也》《平实尚不肯认错》等3篇文章,针锋相对,批判改良派“革命必召(招)瓜分”等言论,指斥平实为“汉奸”。革命派其他成员黄兴、居正、汪精卫、胡汉民等也纷纷撰文,为孙中山助威。
两大阵营的笔战,尽管不少用的化名,但作者的真实身份大多是清楚的,“南洋小学生”的文章,都在《孙中山全集》可以读到。唯有改良派主将“平实”,长期不现庐山真面目。
近年来,由于《邵阳文库》对唐璆(qiú)和唐大圆著作的深入挖掘,从二唐的文章里,笔战孙中山的“平实”,其真实身份慢慢浮上水面。
这位“平实”,真名唐璆,别名鉴、金山、炼心,是一位连现在邵阳人都遗忘了的邵阳人,1873年生于一个叫“硖石”的小山村。在新版的湖南地图上,“硖石”就在邵阳市洞口县竹市镇黑石村那个位置。唐璆7岁开蒙,12岁时,叔父唐俊卿以当地人钟雷溪的上联“溪号钟雷,雷从地起”,要他对出下联。唐璆不假思索,以族居硖石村对道:“村名硖石,石破天惊。”此联一出,令整个唐氏家族为之惊喜。
弱冠之年,唐璆与学友刘正蒙、许俊人、徐清泉等人,在相邻的江夹洲(今洞口县石江镇江洲村)结社,切磋宋儒理学。
1895年,唐璆与“神童”蔡锷同榜考中秀才。虽然他比蔡锷大9岁,但两人志同道合,结为好友。蔡锷后来进时务学堂,留学日本,成为梁启超的高足,唐璆则去武昌两湖书院,随邵阳隆回人邹代钧学习舆地,与辛亥革命元勋黄兴有同学之谊。在他的笔下,黄兴的形象明显好于其他革命党人,或许就是这个缘故。
尽管唐璆与革命党人笔战火药味十足,但他身上也有明显的“革命者”烙印。他的一生,都在为真理而战斗。
1902年,年将而立的他刚从两湖书院肄业,就去拜访反清灭洋领袖贺金声,向他讨教带兵打仗之法。贺是邵阳東乡(今属邵阳市邵东县)一个秀才出身、热心公益的民间领袖。这年9月,贺金声组建的“大汉灭洋军”被清廷勾结洋人剿灭,他本人在押往长沙途中,被清兵杀害。面对师友的淋漓鲜血,唐璆“举家痛哭,如丧考妣”。唐璆痛定思痛之后,反清情绪更加高涨,他与同乡青年岳森等人,缔结“北塔之盟”,又前往南京将备学堂,研修军事指挥知识,谋划反清大计。
1906年,黄兴赴桂林,策动广西巡防营郭人漳起义。唐璆也来这里找新军总教习蔡锷,被荐往郭人漳营,奉命回武冈招兵买马。唐璆把招到的160名新兵带到桂林,因湘桂矛盾,他不愿交给郭人漳,改交同乡好友岳森管带。
这段时间,唐璆奔走于湘桂之间,寻求革命志士与革命根据地。最后决定在好友刘德佩的家乡,今邵阳市隆回县麻塘山建立根据地。有了地盘,唐璆散尽家财,招募义勇200余人,筹划反清起义。由于事机不密,遭到清兵的围剿,他和刘德佩逃到广西。经蔡锷举荐,刘德佩出任湖南通道知县兼零陵招讨使,唐璆被李宗仁的父亲留做家庭教师。由于清兵追捕甚急,唐璆翻墙逃跑,往返于阳朔、梧州、广州、香港、龙州各地。
在中越边境的镇南关(今友谊关),他赋诗曰:“嵯峨对峙两重山,巨镇天南第一关。沧海横流三古变,英雄热血几时寒。法夷楼阁烟云绕,汉将旌旗日月翻。壮士登临长太息,天朝何日复安南。”诗中饱含山河破碎之痛、赤子爱国之情。
在龙州,唐璆出席陈天华烈士追悼会,并发表演说。观察使庄思缄为之赞赏,资助他远走日本。
唐璆在日本学习法政,经杨度引见,拜梁启超为师,加入政闻社,赞成立宪改革。受梁启超的影响,他由激进排满转为信奉“君主立宪”,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从“野蛮革命”过渡到“文明革命”,为日后与革命党的笔战,奠定了思想基础。
1908年,唐璆被梁启超荐往新加坡,任《南洋总汇新报》主笔。自9月5日起,他接连以“平实”为名,与革命党展开“笔战”。俗话说:打架无好手,骂架无好口。唐璆与孙中山等人论争,以“强盗”“汉奸”相攻讦,以“可儿”“孺子”“小子”称对方,不时冷嘲热讽,恶语爆粗。相比之下,唐璆的语言更为尖刻,颇具年轻气盛的勇士风格,而孙中山则显得委婉,更具长者和领袖风范。
从上述论争中也可以看出,唐璆的思想是颇为复杂而矛盾的。他主张君主立宪,赞成和平改革,却强调准备武力,包含“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他反对革命,认为“革命之事,时势不可为,亦不能为”,反对为了革命而造势,却极力主张办报刊、造舆论、办大学、育人才。他似乎意识到自己的矛盾,笔战几个回合后,即悄然回国了。
唐璆生命的后20年,主要是在云南、山西和湖南度过的。
1909年2月,他担任云南招商委员,以此身份在《南洋总汇新报》发表《述云南情状敬告华侨》,劝华侨投资开发云南,下南洋为云南招商引资。在云南,唐璆热心实业,致力于矿务,曾向清廷进《滇蜀铁路改道滇邕议》奏章,出任云南宝华锑矿公司总理,每月由公司发银50两。由于有矿务经验,他支持好友刘德佩变卖山林,在洞口花园一带开采铜矿。在云南期间,他不忘初心,加入蔡锷的统一共和党,参加了重九起义。军都督府成立后,他出任腾越厅(清代行政区划,1913年废厅改腾冲县)厅长及都督府参议,兼《滇南日报》主笔,积极辅佐同乡好友蔡锷。
1913年,主张“军人不党主义”的蔡锷,听任国民党兼并统一共和党(统一共和党为民国初年的政党,由共和统一会、国民共进会、政治谈话会等联合而成)。唐璆很郁闷,宣布脱离国民党,携家室离滇返湘。在长沙,他重新加入共和党,并与刘人熙组织国事维持会湘支部,遭到国民党以死刑犯通缉。走投无路之时,随蔡锷秘密进京,接受袁世凯任命为衡永郴桂观察使。上任伊始,除奸猾、保良善、课吏治、倡正学、兴实业,唐璆皆不遗余力。可是,由于与湘南镇守使赵春廷合不来,在任仅6个月,他便辞职回乡设馆讲学,兼任湖南都督府咨议等闲职。
1920年,唐璆听说阎锡山在山西搞独立王国,便带着学生尹钟麒、许召民前去投奔,却未受到重用,只得了个督军公署顾问的空头衔。唐璆在山西没有什么实际工作,平日在“洗心社”讲学,潜心著作《炼心学课》。
在山西熬到1924年夏末,壮志未酬的唐璆,身心俱疲地回到长沙,出任湖南省图书编辑处处长和图书馆馆长。至1926年10月,新组建的省政府任命傅月川为图书馆馆长。是时,李宗仁自九江来函,邀他前往赞襄戎机。唐璆心灰意冷,犹豫不决,坐失“良机”。目睹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换大王旗的动荡政局,唐璆忧心忡忡,惆怅地告别省垣,回到雪峰山下。
步入晚年的唐璆,在其族弟、佛学大师大圆居士的点拨引导下,皈心静土,青灯黄卷,皓首穷经,于潜心学佛中寻求精神寄托。
1928年春暖花开时节,贫病缠身的唐璆留下满楼经卷典籍,悄然圆寂于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