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三语文总复习中的学案式教学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min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高三的语文总复习都是在老师稍显枯燥和硬板式的讲解甚至是满堂灌中进行的。先不说老师讲的多纠结,就看学生昏昏欲睡的课堂表情,就能知道课堂复习效率的低下。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一种教学局面,要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来改变这种现状,确实值得我们思考。
  语文学科以及高考的特点决定了高考总复习的繁杂,尤其是在基础知识方面,如果教师仅仅停留在讲解答案的层面,那整堂课就会在絮絮叨叨的对答案声中度过,加之学生的复习资料基本都配备了答案,教师再次的重复就会让学生感觉上课是浪费时间,漫不经心、昏昏欲睡是在所难免的。而进入到阅读部分的复习,各个知识点的专业注解又显得特别抽象,难以让学生理解,如果教师这个时候只是照本宣科,而不通过自己教学语言的再加工对考点进行通俗易懂的梳理和讲解,那学生也只能是在浑浑噩噩中弄个似懂非懂,最后在考试当中依然无从下手,体现不了总复习的效果。
  针对这些情况,笔者做了学案式教学的尝试,取得了一定效果。学案教学,其实大家并不陌生,学案教学是以学案为载体,学生依据学案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自主探究的教学活动。它的功能是: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确保学生学习中主体地位的落实,实现学生学习的最大效益,最大限度地为师生“互动—探究”提供课堂时空。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很多教师忽视了学案教学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学案”本身。学案的编写必须根据学生平时试卷答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再结合所复习的考点本身的知识进行针对性的编写。比如在字音这个专题的学案编写中,就要考虑将学生考试中最容易判断错误的多音字、异形同音字等进行归类,然后在课上的前二十分钟让学生先做,做完后马上公布答案,而非讲解,让学生在已经归类的情况下做出自己的总结,然后上台进行成果交流,教师再加以适当的小结。这样一来,就将传统的教师一言堂转变成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体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激发了他们上课的热情。而这样的转变的成败绝对在于教师对学案的认真编写,如果还是像以前一样随便发一张卷子让学生做,没有针对性,学生做完之后只是傻等着教师念答案,那整堂课的效率就极其低下,并且学生过不了多久就会将知识点淡忘。再比如小说阅读的专题复习,教师首先要明确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主题、表达技巧等考点在高考试题中的具体呈现形式,然后根据这些考点进行系统考点学案的编写,让每一个学案都成为学生小说阅读答题的模版。同样在课上先让学生试做,然后通过投影或学生板书的形式将学生的答案呈现出来。教师再根据考点的答题规律进行总结式的讲解,同时也将该考点的知识要点通过具体题目的形式进行了总结。这样一来,学生既通过做题明白了自己答题存在的问题,又通过做题学会了该考点的基本答题规律,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这一效果的取得,同样取决于教师编写学案的针对性和系统性。
  因此,笔者认为,在高三总复习的课堂上,学案式教学是赢得教学主动、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复习效率的最佳教学方式,而要想完全实现学案教学的优良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在“学案”上做足功课,让真正精彩的、高效能的学案成为学生攻城拔寨、斩获高分的制胜法宝,也只有拥有这样学案的学案式教学才能在高三语文总复习中赢得一片灿烂的晴空!
其他文献
话题作文作为近几年高考的主要命题方式之一,一般由材料、提示语、话题和写作要求四部分组成,它要求考生围绕话题进行写作,真正做到写自得之见、抒自然之情、显自在之趣,从而让考生最大限度地舒展自我,张扬个性。但笔者在阅卷中发现不少考生在话题作文写作时存在许多的问题,下面就列举一下这些问题及就其矫正谈谈自己的看法。  写作时文无标题。评阅一篇无标题的作文,劳神费力,影响阅卷老师的情绪,必然导致很多的隐性失分
期刊
语文,历来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几年,随着高考招生的一些新政策的出台,语文在高考中受重视的程度进一步提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文考试的成与败直接关涉到高考的最终结果。因此,在高考中,考生只有成功应对语文考试,赢得高分,才能为高考的成功奠定基础,同时也为考生赢得下三场考试的成功增加了信心。  那么,在高考中我们的考生又该如何才能成功应对语文考试呢?这恐怕是所有考生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在此,我仅结合
期刊
去年暑假,学校实行新课改,学校在借鉴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后,在金太阳专家的指导下,推行“三环六步”的课堂教学模式。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我们的课堂有了很大的改变。就语文课堂来说,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思维活跃了,口语交际能力、综合学习能力都比过去提高了。  但是,我们也碰到了许多问题,有着许多担忧,也做了一些探索。现在把我们这一年来的所思所做拿出来和大家探讨。  一、教学行为是“教教材”还是“用教
期刊
古人讲“立象以尽意”,借助客观外物来表达主观情感;又讲情景交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而沟通艺术家主观世界和外部世界的桥梁便是意象,它是人类主观思考和概括宇宙人生的普通规律的具体显现。意象是一个古老的美学概念,它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也就是说,它是诗人审美思想与审美情感的“意”,同作为审美客体的景象、事物和场景的“象”,在文学语言中的交融和契合,是精神内容和物质形式的统一体,是作者表达情志
期刊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孔子的话形象生动地阐明了知识和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当代许多教育大家,也都主张语文学习不能让学生局限于课堂,而应引导他们走向生活的各个领域,把语文学习同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我们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亟宜打开教室的大门,缩小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让生活走进课堂。  在高考这根
期刊
作文审题立意确当与否是一篇习作成败的关键,“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这句话于作文审题立意来说,有着十分厚重的意义。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不在一篇习作的门口就摔得头破血流呢?我查阅了一些指导资料,整理了诸如组词造句法、题眼分析法、类比联想法、逆向求异法、因果溯源法等种种审题立意技巧,并对学生针对不同的命题形式进行了指导,结果收效甚微,学生反映方法驳杂,形式各异,越学越糊涂,反而有点不知所措了。这是什么原
期刊
古代著名的教育家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要想使学生作文水平有真正的提高,教师在作文训练中必须首先引导学生进行作文素材的积累。要做到作文言之有物,就必须注意素材的积累。厚积薄发,写作时方能旁征博引,使文章内容充实而又深刻隽永。  一、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教训儿子,真正要学写诗,必须在诗外下功夫,需要在生活中不断地汲取素材。眼睛是认识世界的门户,也是积累作文素材的起点。
期刊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从本质上说就是要老师为了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在自学中获得能力创立一个适合学生自学的情景。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决定了必须把培养情感放在第一位。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必须重视情景的创设。  情景,就是具体场合的情形和景象,所谓情景的创设,就语文而言就是给学生一个适合于他们活动的空间。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知识的传递主要靠教师对学生的灌输,
期刊
1.抓关键词句:  所谓关键词句,是指作文题目以及所给材料中最能体现命题者思想的词句。  例:阅读下面一则寓言,然后按要求作文。  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大锁撬开。钥匙来了,他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而大锁就“啪”地一声开了。  铁杆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力气也打不开这把大锁,而你却轻而易举地就把他打开了呢?”  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
期刊
很长时间以来,高中语文教学一直是“带着脚镣跳舞”,我是苦中作乐又苦不堪言,很多情况下,旧的教学模式束缚学生的思维,课上的死板,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语文课缺乏应有的生气和活力,老师成为应试教学的奴隶。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关注人的发展,它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自觉调整学习方法和途径,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我认为参与“互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