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那篇文章,可能父亲都没有见过”
在郁黎民记忆中,父亲给予她最初的父爱还是外婆和母亲孙荃反复说给她听的。郁黎民在浙江富阳出生时,孙荃得了疟疾,缺奶,只得将她放在一个奶娘家抚养。1925年10月,郁达夫从外地回到富阳老家,便立马跑到奶娘家里看。奶娘家里有好几个孩子,根本无暇照顾好郁黎民,已经10个月的她瘦得像只小猫。
“可能因为我是女孩的缘故,我的境况家人也并未重视。”那天郁黎民在楼上啼哭不止,而奶娘在楼下烧水煮饭,并没理睬。见此情形,郁达夫解开皮袍子把女儿裹起来,在巷口喊了一顶轿子,一口气将郁黎民送至离城30多里的岳母家,还嘱咐岳母另请奶娘。就这样,郁黎民在外婆家待到6岁,上学了才回富阳。“那应该是我最初得到的父爱了”。
再次见到父亲,她说不清确切是什么时候,只知道自己高小毕业,父亲正好回家。“我那时候成绩很好,高小毕业就想继续读书,我看到爸爸回来就跟他说了我的想法。”可那时候郁达夫愣了下,答道:“女孩子没有必要读那么多书,高小毕业已经很不错了,如果你还想读书可以去女子学校学点女孩子应该学的东西。”听了这话,郁黎民也没敢再继续争取。“没想到他骨子里还是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哩。”后来,郁黎民并没有接受父亲的建议,她在外婆的鼓励下,考上了浙西一中。
郁黎民在浙西一中上学的时候,日军全面侵华,学校搬至天目山,这时候郁达夫已经投身抗战,随后5年都没有他的消息。到了1942年,郁黎民思父深切,又加上家人紧张得不行,她便写了一篇《寻找父亲郁达夫》的文章,在《东南日报》发表。她想着父亲之前很多作品都发表在《东南日报》,看到该消息的人应该会给回复。“我还记得那篇文章的结尾:归来吧,爸爸,故乡何尝没有明媚的湖山,故乡也还有您的妻儿啊,富春江上往来的点点白帆,子女们正在等着您呢。”但这篇文章如同石沉大海,没有人告诉她,父亲在那个时候已经出国,在新加坡一带联合华侨抗日。
1952年,郁达夫被追认为革命烈士。郁黎民成了烈士家属。郁黎民听妹妹说她写信给郭沫若后,已经安排她在北京读书了,为了能给家里减轻点负担,郁黎民也给郭沫若写了封信。不久后,郭沫若回信,表示可以安排工作,但没必要去北京,可就地解决。“我父亲生前跟他是至交,他回信称呼我为世侄,后来我就成了学校的初中语文老师。”
1960年,孙荃从浙江富阳给郁黎民寄来一笔钱,是郁达夫的稿费,那时候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郁达夫选集》,孙荃将所得的稿费分成10份,郁达夫的8个子女每人一份,她拿两份。“第一次母亲给我寄了275元,收到了支票也同时收到了她的信件,可母亲没工作,我又将其中的200元寄了回去。”第二次稿费又寄了过来。在那个年代,这两笔钱相当于“巨款”,郁黎民又将钱如数寄给了母亲。这时候学校里有人说这钱是邹陔笙的“特务经费”,甚至有邻居称他们做鸡鸣狗盗之事。领导也找她谈话,她把事情原委说了出来,又将母親的信件给大家看,学校师生才知道郁黎民就是郁达夫的女儿。
因为父亲是郁达夫,郁黎民也遭遇到很多事。
20世纪60年代,有人开始说她是“三十年代反动作家”的女儿,再加上丈夫的历史原因,她的家险些破碎。学校领导找到她,要求她跟丈夫离婚,她坚信自己和丈夫都是清白的,拒绝了。
再后来,他们一家人被押回衡阳,跟其他人一起赶工分混口饭吃。郁黎民的小儿子邹敏那时候不过十一二岁,已经成为家中的劳动力。
邹敏直到1978年第二次高考才知道外公是郁达夫。1977年高考恢复,他超过重本线,因父母的问题没有被录取。第二年高考又超过重本线几十分,这时候郁黎民告诉他,他考的是文科,可能填写外公是郁达夫会有所帮助。“我填了后,以为会行个方便,没想到差点再次跟大学无缘。”邹敏当时填报的是湖南师范大学,那时候学校开了三次会讨论他的问题,最后以分数为标准录取了他。
“我试着理解、原谅、同情了他”
2000年,郁黎民的老伴去世,她开始提笔写自己的一生,试图以长女的身份来理解父亲。
在孙荃的回忆中,郁达夫出国前曾回到富阳老家,孙荃做了很多他爱吃的菜,但到了晚上,郁达夫在门口挂上“闲人止步”的牌子。在得知郁达夫遇害时,孙荃捶胸顿足,难受得无以复加,她那时候已经原谅了他,还下决心要将郁达夫的作品结集出版。后来郁达夫和王映霞的二儿子由侄女静民从福建带回家,她去看他,要把他带回来当自己的儿子养。当时郁达夫的二哥体谅她一个妇人带着3个儿女实在艰难,没答应这个请求。郁黎民也从那时候开始原谅、同情父亲,在知道父亲的事迹后,把父亲当成自己的骄傲。
郁达夫逝世20周年时,郁黎民第一次以诗歌形式来悼念父亲,后来“郁达夫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郁黎民作为家属代表发言,她第一次试着用自己的观点来解读父亲。她说:“先父殉难51年了,全国人民没有忘记他,故乡人民怀念他,因为烈士一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深入人心。我常常想,纪念烈士最好的办法是学习继承烈士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了怕泄露自己的身份和同志们的秘密,为了与敌人斗智斗勇,他戒掉了几十年嗜酒的习惯,每年岁首,例作遗言,随时准备迎接意外不幸而为国捐躯,他的生活是何等严肃,又何等清苦,最后,终于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祖国。”
郁达夫留下8个子女,其中孙荃为他生了3个孩子,王映霞生了3个孩子,印尼的何丽有生了2个孩子。1985年“纪念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烈士遇难四十周年”的大会上,兄弟姐妹8人第一次见面。郁黎民感慨万千:“那时候我最小的妹妹,就是大家知道的那个遗腹子,都已经40岁了。”
现在郁黎民书房的柜子装满了书籍,很多是父亲的,她喜欢父亲写的《迟桂花》《故都的秋》,她对《茑萝行》里的小脚妇人印象深刻,很多人说这是以她母亲孙荃为原型创作的,她淡淡地回答:“母亲是中国封建传统女性,在婚姻和家庭里她是牺牲者。”
在郁黎民记忆中,父亲给予她最初的父爱还是外婆和母亲孙荃反复说给她听的。郁黎民在浙江富阳出生时,孙荃得了疟疾,缺奶,只得将她放在一个奶娘家抚养。1925年10月,郁达夫从外地回到富阳老家,便立马跑到奶娘家里看。奶娘家里有好几个孩子,根本无暇照顾好郁黎民,已经10个月的她瘦得像只小猫。
“可能因为我是女孩的缘故,我的境况家人也并未重视。”那天郁黎民在楼上啼哭不止,而奶娘在楼下烧水煮饭,并没理睬。见此情形,郁达夫解开皮袍子把女儿裹起来,在巷口喊了一顶轿子,一口气将郁黎民送至离城30多里的岳母家,还嘱咐岳母另请奶娘。就这样,郁黎民在外婆家待到6岁,上学了才回富阳。“那应该是我最初得到的父爱了”。
再次见到父亲,她说不清确切是什么时候,只知道自己高小毕业,父亲正好回家。“我那时候成绩很好,高小毕业就想继续读书,我看到爸爸回来就跟他说了我的想法。”可那时候郁达夫愣了下,答道:“女孩子没有必要读那么多书,高小毕业已经很不错了,如果你还想读书可以去女子学校学点女孩子应该学的东西。”听了这话,郁黎民也没敢再继续争取。“没想到他骨子里还是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哩。”后来,郁黎民并没有接受父亲的建议,她在外婆的鼓励下,考上了浙西一中。
郁黎民在浙西一中上学的时候,日军全面侵华,学校搬至天目山,这时候郁达夫已经投身抗战,随后5年都没有他的消息。到了1942年,郁黎民思父深切,又加上家人紧张得不行,她便写了一篇《寻找父亲郁达夫》的文章,在《东南日报》发表。她想着父亲之前很多作品都发表在《东南日报》,看到该消息的人应该会给回复。“我还记得那篇文章的结尾:归来吧,爸爸,故乡何尝没有明媚的湖山,故乡也还有您的妻儿啊,富春江上往来的点点白帆,子女们正在等着您呢。”但这篇文章如同石沉大海,没有人告诉她,父亲在那个时候已经出国,在新加坡一带联合华侨抗日。
1952年,郁达夫被追认为革命烈士。郁黎民成了烈士家属。郁黎民听妹妹说她写信给郭沫若后,已经安排她在北京读书了,为了能给家里减轻点负担,郁黎民也给郭沫若写了封信。不久后,郭沫若回信,表示可以安排工作,但没必要去北京,可就地解决。“我父亲生前跟他是至交,他回信称呼我为世侄,后来我就成了学校的初中语文老师。”
1960年,孙荃从浙江富阳给郁黎民寄来一笔钱,是郁达夫的稿费,那时候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郁达夫选集》,孙荃将所得的稿费分成10份,郁达夫的8个子女每人一份,她拿两份。“第一次母亲给我寄了275元,收到了支票也同时收到了她的信件,可母亲没工作,我又将其中的200元寄了回去。”第二次稿费又寄了过来。在那个年代,这两笔钱相当于“巨款”,郁黎民又将钱如数寄给了母亲。这时候学校里有人说这钱是邹陔笙的“特务经费”,甚至有邻居称他们做鸡鸣狗盗之事。领导也找她谈话,她把事情原委说了出来,又将母親的信件给大家看,学校师生才知道郁黎民就是郁达夫的女儿。
因为父亲是郁达夫,郁黎民也遭遇到很多事。
20世纪60年代,有人开始说她是“三十年代反动作家”的女儿,再加上丈夫的历史原因,她的家险些破碎。学校领导找到她,要求她跟丈夫离婚,她坚信自己和丈夫都是清白的,拒绝了。
再后来,他们一家人被押回衡阳,跟其他人一起赶工分混口饭吃。郁黎民的小儿子邹敏那时候不过十一二岁,已经成为家中的劳动力。
邹敏直到1978年第二次高考才知道外公是郁达夫。1977年高考恢复,他超过重本线,因父母的问题没有被录取。第二年高考又超过重本线几十分,这时候郁黎民告诉他,他考的是文科,可能填写外公是郁达夫会有所帮助。“我填了后,以为会行个方便,没想到差点再次跟大学无缘。”邹敏当时填报的是湖南师范大学,那时候学校开了三次会讨论他的问题,最后以分数为标准录取了他。
“我试着理解、原谅、同情了他”
2000年,郁黎民的老伴去世,她开始提笔写自己的一生,试图以长女的身份来理解父亲。
在孙荃的回忆中,郁达夫出国前曾回到富阳老家,孙荃做了很多他爱吃的菜,但到了晚上,郁达夫在门口挂上“闲人止步”的牌子。在得知郁达夫遇害时,孙荃捶胸顿足,难受得无以复加,她那时候已经原谅了他,还下决心要将郁达夫的作品结集出版。后来郁达夫和王映霞的二儿子由侄女静民从福建带回家,她去看他,要把他带回来当自己的儿子养。当时郁达夫的二哥体谅她一个妇人带着3个儿女实在艰难,没答应这个请求。郁黎民也从那时候开始原谅、同情父亲,在知道父亲的事迹后,把父亲当成自己的骄傲。
郁达夫逝世20周年时,郁黎民第一次以诗歌形式来悼念父亲,后来“郁达夫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郁黎民作为家属代表发言,她第一次试着用自己的观点来解读父亲。她说:“先父殉难51年了,全国人民没有忘记他,故乡人民怀念他,因为烈士一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深入人心。我常常想,纪念烈士最好的办法是学习继承烈士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了怕泄露自己的身份和同志们的秘密,为了与敌人斗智斗勇,他戒掉了几十年嗜酒的习惯,每年岁首,例作遗言,随时准备迎接意外不幸而为国捐躯,他的生活是何等严肃,又何等清苦,最后,终于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祖国。”
郁达夫留下8个子女,其中孙荃为他生了3个孩子,王映霞生了3个孩子,印尼的何丽有生了2个孩子。1985年“纪念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烈士遇难四十周年”的大会上,兄弟姐妹8人第一次见面。郁黎民感慨万千:“那时候我最小的妹妹,就是大家知道的那个遗腹子,都已经40岁了。”
现在郁黎民书房的柜子装满了书籍,很多是父亲的,她喜欢父亲写的《迟桂花》《故都的秋》,她对《茑萝行》里的小脚妇人印象深刻,很多人说这是以她母亲孙荃为原型创作的,她淡淡地回答:“母亲是中国封建传统女性,在婚姻和家庭里她是牺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