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脱去鞋袜,光脚踩在铺着鹅卵石的小路上来回走,这是城市里新兴的一项晨练活动。说是脚板上穴位多,能刺激各个穴位,利于健康。不少老人乐此不疲。
儿子说:“爸,你也跟人家那样去练练吧,都说练了身体好!”
“我从小就这样天天练,练了十八九年,现在不用练了。”
儿子当然不相信:“是吗?”
他哪会想得到,我是十九岁那年才真正穿上鞋袜的。
老家解放前真穷,天气炎热,从记事起,见到的大人小孩都赤着双脚。夜晚,从庄稼地回来,冲洗脚板,才穿上木屐。夏夜,木屐敲打石板路的声音“嗒、嗒……”给乡村的夜色增添了别具一格的情调。
家里仅有的几双鞋子,补钉连着补钉,平常是舍不得穿的。春节快到时,补鞋匠挑着工具、牛皮、鞋钉,沿村吆喝:“补鞋啰”……。家里翻出旧鞋,让鞋匠缝缝补补。往年哥哥姐姐穿过嫌小了,缝缝补补弟弟妹妹接着穿,家里难得买一双新鞋。实在没有鞋穿,过年那三天不下地干活,白天就穿着木屐。印象中,母亲每逢过春节,脚上便是一双木屐。不过,不管怎么穷,母亲总要让我们兄弟姐妹穿上鞋子。村里人都这么说,大年初一到初三,如果还是一双赤脚,这辈子运气好不了,定是穷命,赤脚的命。一年春节,我那双已穿过三年的胶鞋,穿在脚上像裹脚似的,咬得直疼。我穿了一会儿就想脱掉,母亲很生气:“没用,一辈子赤脚的命!”为了不让母亲生气,那年春节我差不多就是呆在家里,没敢跟伙伴们四处玩。家里偶然买双新鞋,也总要挑选大得多的,我穿过后好再让弟妹穿。
除了新年春节穿鞋,平常日子是不穿的。若见到个穿鞋袜的,往往用揶揄的口气说人家:“锄锥(镢头)还笼布袋!”再就是走远亲戚时才穿鞋袜。大概为了不让亲戚及周围的人笑话,也许还有些尊重人家的意思。走亲戚,那怕自家没有鞋,也得向邻居借双合适的鞋穿。那时,村里这种借鞋穿的事很多,谁也不笑话谁。走远方亲戚,路途较远,怕把借来的鞋给穿坏了,再说长年赤脚,穿鞋走路也不习惯,常常手里提着鞋,赤脚走到临近亲戚家的村子,在小溪或池塘里把脚洗干净,然后才穿上鞋袜进亲戚的家门。
长年赤脚,脚底板已长了厚厚的一层茧,在一般的沙土路上行走,没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踢足球,照样用赤脚。小时候在村里,买不起足球,小伙伴们摘下还没成熟的柚子,作为练习用球学习盘带过人技术。也有赤脚带来苦痛的时候,盛夏酷暑,中午走在发烫的石板路、水泥路上,脚下就像火炙一般。偶尔路有荆棘,尖刺扎透厚茧,刺痛嫩肉,钻心一般疼痛。我们从小就得学会怎样用缝衣针把扎进脚板的刺挑出来。
“赤脚走在窄窄的田埂上,听着脚步噼啪噼啪响,伴随着声声亲切的呼唤,带我走回童年的时光……”这首台湾校园歌曲,让人想起,赤脚走在稻田窄窄的田埂上,确是惬意。夏日清晨,水稻田里灌满水,田埂湿漉漉、滑溜溜的,两边的绿草闪着晶莹的露珠。赤脚走在那田埂上,脚背拂着露水,脚底凉丝丝的,凉意流透全身。藏在绿草里的小青蛙,扑通扑通往稻田里跳。这种田埂很窄,一不小心,就会滑进稻田,要是挑着粪水,可就倒霉了。小时候母亲就教我们走这种田埂,脚大拇指得往下勾,像钉子一样扎进田埂湿泥里。
我到上海上大学那年,家里把一头“猪犊”卖了,那是家里唯一可以卖点钱的东西。除了买车票,就买了点布做个被套,实在没钱再买双新鞋。父亲拿出那双我已穿过两三年的旧胶鞋,鞋面几处破损已用牛皮补好,就是后跟磨得已见里衬。父亲特意带我进城,让能做“火补”的修鞋铺修补。修鞋师傅把胶鞋放在一个铁模子里,后跟垫上旧橡胶,然后把铁模子放在炭火上烧烤,让旧橡胶溶化,塑出一个新的后跟。父亲叮嘱道:“孩子要去上大学,不能再赤脚了,你把后跟补厚点,耐点磨。”
十几年不受束缚的双脚,一旦天天被鞋袜约束,真不习惯。刚进大学那阵子,上体育课,要跑要跳,如同带着枷锁跳舞。我们福建籍的同学,上体育课时常常解除鞋袜,一下子,跑得快了,跳得也高了。在大学里天天穿那双旧胶鞋,脚汗湿得鞋子臭气熏人,只好节省点伙食费,买了一双最便宜的圆口布便鞋。这是我第一次拥有两双鞋,很高兴了些日子。好日子没多久就结束了,学校组织到机器厂劳动锻炼,运钢管,搬铸件,一天下来,那双旧胶鞋湿漉漉的,晚上放到窗外吹干,第二天再穿。一个周末,换穿着布鞋,胶鞋洗净凉晒在室外。傍晚去收回时,鞋子却不翼而飞。谁会偷这么双满身补钉的旧鞋呢?大概是打扫卫生的师傅,以为谁乱扔破鞋给清扫走的。这是我上大学后最悲伤的一天,为明天劳动没鞋穿直发愁。那时多么盼望有双鞋啊,那怕再破再旧的都好。
儿子听了我关于鞋的回忆,脸上一副茫然。他从出生至今,已买过多少双鞋子,数不过来了,他是难以理解我对鞋子的情愫。他说:“没鞋的时候想鞋穿,有鞋子却要赤脚,你说怪不怪!”是啊,拥有的,往往不知它的价值;企望得到的,才懂得它的珍贵。司空见怪的东西,未必知道它的可贵。
儿子说:“爸,你也跟人家那样去练练吧,都说练了身体好!”
“我从小就这样天天练,练了十八九年,现在不用练了。”
儿子当然不相信:“是吗?”
他哪会想得到,我是十九岁那年才真正穿上鞋袜的。
老家解放前真穷,天气炎热,从记事起,见到的大人小孩都赤着双脚。夜晚,从庄稼地回来,冲洗脚板,才穿上木屐。夏夜,木屐敲打石板路的声音“嗒、嗒……”给乡村的夜色增添了别具一格的情调。
家里仅有的几双鞋子,补钉连着补钉,平常是舍不得穿的。春节快到时,补鞋匠挑着工具、牛皮、鞋钉,沿村吆喝:“补鞋啰”……。家里翻出旧鞋,让鞋匠缝缝补补。往年哥哥姐姐穿过嫌小了,缝缝补补弟弟妹妹接着穿,家里难得买一双新鞋。实在没有鞋穿,过年那三天不下地干活,白天就穿着木屐。印象中,母亲每逢过春节,脚上便是一双木屐。不过,不管怎么穷,母亲总要让我们兄弟姐妹穿上鞋子。村里人都这么说,大年初一到初三,如果还是一双赤脚,这辈子运气好不了,定是穷命,赤脚的命。一年春节,我那双已穿过三年的胶鞋,穿在脚上像裹脚似的,咬得直疼。我穿了一会儿就想脱掉,母亲很生气:“没用,一辈子赤脚的命!”为了不让母亲生气,那年春节我差不多就是呆在家里,没敢跟伙伴们四处玩。家里偶然买双新鞋,也总要挑选大得多的,我穿过后好再让弟妹穿。
除了新年春节穿鞋,平常日子是不穿的。若见到个穿鞋袜的,往往用揶揄的口气说人家:“锄锥(镢头)还笼布袋!”再就是走远亲戚时才穿鞋袜。大概为了不让亲戚及周围的人笑话,也许还有些尊重人家的意思。走亲戚,那怕自家没有鞋,也得向邻居借双合适的鞋穿。那时,村里这种借鞋穿的事很多,谁也不笑话谁。走远方亲戚,路途较远,怕把借来的鞋给穿坏了,再说长年赤脚,穿鞋走路也不习惯,常常手里提着鞋,赤脚走到临近亲戚家的村子,在小溪或池塘里把脚洗干净,然后才穿上鞋袜进亲戚的家门。
长年赤脚,脚底板已长了厚厚的一层茧,在一般的沙土路上行走,没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踢足球,照样用赤脚。小时候在村里,买不起足球,小伙伴们摘下还没成熟的柚子,作为练习用球学习盘带过人技术。也有赤脚带来苦痛的时候,盛夏酷暑,中午走在发烫的石板路、水泥路上,脚下就像火炙一般。偶尔路有荆棘,尖刺扎透厚茧,刺痛嫩肉,钻心一般疼痛。我们从小就得学会怎样用缝衣针把扎进脚板的刺挑出来。
“赤脚走在窄窄的田埂上,听着脚步噼啪噼啪响,伴随着声声亲切的呼唤,带我走回童年的时光……”这首台湾校园歌曲,让人想起,赤脚走在稻田窄窄的田埂上,确是惬意。夏日清晨,水稻田里灌满水,田埂湿漉漉、滑溜溜的,两边的绿草闪着晶莹的露珠。赤脚走在那田埂上,脚背拂着露水,脚底凉丝丝的,凉意流透全身。藏在绿草里的小青蛙,扑通扑通往稻田里跳。这种田埂很窄,一不小心,就会滑进稻田,要是挑着粪水,可就倒霉了。小时候母亲就教我们走这种田埂,脚大拇指得往下勾,像钉子一样扎进田埂湿泥里。
我到上海上大学那年,家里把一头“猪犊”卖了,那是家里唯一可以卖点钱的东西。除了买车票,就买了点布做个被套,实在没钱再买双新鞋。父亲拿出那双我已穿过两三年的旧胶鞋,鞋面几处破损已用牛皮补好,就是后跟磨得已见里衬。父亲特意带我进城,让能做“火补”的修鞋铺修补。修鞋师傅把胶鞋放在一个铁模子里,后跟垫上旧橡胶,然后把铁模子放在炭火上烧烤,让旧橡胶溶化,塑出一个新的后跟。父亲叮嘱道:“孩子要去上大学,不能再赤脚了,你把后跟补厚点,耐点磨。”
十几年不受束缚的双脚,一旦天天被鞋袜约束,真不习惯。刚进大学那阵子,上体育课,要跑要跳,如同带着枷锁跳舞。我们福建籍的同学,上体育课时常常解除鞋袜,一下子,跑得快了,跳得也高了。在大学里天天穿那双旧胶鞋,脚汗湿得鞋子臭气熏人,只好节省点伙食费,买了一双最便宜的圆口布便鞋。这是我第一次拥有两双鞋,很高兴了些日子。好日子没多久就结束了,学校组织到机器厂劳动锻炼,运钢管,搬铸件,一天下来,那双旧胶鞋湿漉漉的,晚上放到窗外吹干,第二天再穿。一个周末,换穿着布鞋,胶鞋洗净凉晒在室外。傍晚去收回时,鞋子却不翼而飞。谁会偷这么双满身补钉的旧鞋呢?大概是打扫卫生的师傅,以为谁乱扔破鞋给清扫走的。这是我上大学后最悲伤的一天,为明天劳动没鞋穿直发愁。那时多么盼望有双鞋啊,那怕再破再旧的都好。
儿子听了我关于鞋的回忆,脸上一副茫然。他从出生至今,已买过多少双鞋子,数不过来了,他是难以理解我对鞋子的情愫。他说:“没鞋的时候想鞋穿,有鞋子却要赤脚,你说怪不怪!”是啊,拥有的,往往不知它的价值;企望得到的,才懂得它的珍贵。司空见怪的东西,未必知道它的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