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汉传说中婚恋悲剧的比较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uming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彝族和汉族的传说故事中,婚恋悲剧是反复出现的母题之一。虽然这种恋爱——阻碍——反抗的模式被广泛应用,但是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思想观念的差异被折射进传说故事之中,于是婚恋悲剧传说在情节的设置和细节的处理上表现出了具体的差别。
  关键词:彝汉 传说 婚恋悲剧 女性形象 反抗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甘嫫阿妞》是一首感人肺腑的彝族叙事长诗,广泛流传于四川大小凉山彝区。由于口传文学的局限性,关于彝族美女甘嫫阿妞的传说在各个彝区的说法大同小异,本文参照1998年根据四川民族出版社发行的彝文本《甘嫫阿妞》整理翻译的汉文版《甘嫫阿妞》的内容。《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始于东晋,至宋代的《义忠王庙记》其故事梗概基本成型,除了在民间的口头流传,还被许多剧种改编为剧本。本文参照的版本是1953年由中国唱片上海公司出版,徐进、桑弧编剧的的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该剧完整演绎了故事的梗概要情,主要场次有英台别家、草桥结拜、同窗读书、十八相送、楼台会和化蝶双飞等。
  
  一 相似性比较
  
  《甘嫫阿妞》和《梁山伯与祝英台》都是婚恋悲剧母题下变体,以主人公反抗外来阻力追求爱情和婚姻为主要故事线索。这种恋爱——阻碍——反抗的模式的构建,凸显出民众对真挚爱情的着力追求,而这种追求却都以在现实世界的失败而告终,是对悲剧性现实感受的形象再现。
  值得注意的是《甘嫫阿妞》和《梁祝》的故事都偏重于塑造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美丽多情而又富于反抗精神。两个故事的开始通过大段的篇幅塑造女主人公完美形象。《甘嫫阿妞》的九节中的前四节对“美”的讴歌达到最高点,感情基调的上扬也为其后的转折埋下伏笔,女主人公越是美丽,其坎坷的爱情悲剧也就越能够激发读者的悲愤共鸣。《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开头就初步勾勒出了女主人公的形象,至英台女扮男装劝服父亲让自己外出读书,更显示出她的机智聪慧,使得其美好的形象更加丰满,在草桥结拜和十八相送,又借祝英台之口,反复对家中“九妹”夸赞不绝。
  女主人公婚恋之路上遭遇的坎坷也非常相似,都是爱情受到阻挠最后身殒的悲惨结局。无论是甘嫫阿妞还是祝英台,她们所表现出的坚贞和勇敢是一种不屈服的精神力量,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甘嫫阿妞》和《梁祝》故事都以悲剧结尾,围绕主人公的婚恋之路,展示了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就冲突双方来看:一方是追求自由的合乎人性的美好婚恋理想,作为正面愿望的代表力量;另一方则是代表腐朽霸道的阻力,是反人性的,违背情理的。正面的力量始终处于被压抑的劣势地位,奋起反抗却以悲剧结尾;反面的力量始终在冲突中占据支配地位,并最终直接导致了美好的破灭。悲剧的审美价值是由美的程度以及遭到破坏和毁灭的结果来决定,其打动人的地方是以折射进悲剧故事的现实为基础的。在彝汉传说中,相似婚恋悲剧的出现和广泛流传,说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婚姻恋爱自由的向往,以及人性意识的觉醒是彝族和汉族人民共通的愿望,是彝汉文化的共性。
  
  二 相异性比较
  
  虽然《甘嫫阿妞》和《梁祝》这两个分别流传于彝族和汉族的民间故事在故事梗概和悲剧性结局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但这两个传说在许多情节上有着明显不同。
  《甘嫫阿妞》:(1)人物:女主人公:甘嫫阿妞;男主人公:恩夫木呷;阻碍势力:封疆大吏治达;支持势力:舅舅姑姑等族人。(2)主人公婚恋:定亲。(3)主要阻碍:封疆大吏抢亲。(4)反抗:女主人公:逃婚避难、殉情;男主人公:纠集族人攻城。(5)支持力量:提供庇护、组织营救。(6)男女主人公死去。
  《梁山伯与祝英台》:(1)人物:女主人公:祝英台;男主人公:梁山伯;阻碍势力:祝员外、马家;支持势力:师母、丫鬟银心。(2)主人公婚恋:私定。(3)主要阻碍:祝员外逼婚。(4)反抗:女主人公:争辩、殉情;男主人公:殉情。(5)支持力量:无明显帮助。(6)男女主人公死去、化蝶。
  在《甘嫫阿妞》中,甘嫫阿妞和恩夫木呷通过说亲定下婚约,他们的婚恋在世俗中完全符合道德和伦理规范,封疆大吏治达的破坏为法理和情理所不容,该反面势力的恶是彻底的“本恶”,所以甘嫫阿妞反抗的是道德伦理所不认可的阻挠,她对“本恶”的反抗得到了同情和帮助。其族人不仅为逃婚的甘嫫阿妞提供庇护,还随同甘嫫阿妞的未婚夫恩夫木呷攻城营救甘嫫阿妞。甘嫫阿妞的反抗得到了强有力的帮助,虽然这种支持力量并没有最终扭转局势,但她至少不孤独。在此,男女主人公的反抗方式是彻底的暴力反抗,尤其是恩夫木呷直接战死沙场,给人以轰轰烈烈的悲壮之感。
  与《甘嫫阿妞》不同,《梁祝》中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婚恋是直接与世俗礼法相违背的。祝英台的反抗是反抗父母之命,反抗既定婚约,是突破当时的封建伦理道德框架的,所以祝英台的反抗很大程度上是其内心深处追求婚恋自由的本真的人性要求。如果说甘嫫阿妞的反抗是一种搏斗,那么祝英台的反抗则是一种挣脱,挣脱封建伦理道德礼法的束缚。但最终梁山伯病逝的噩耗传来,支持她斗争的力量突然被抽离,她只能无奈的选择殉情来了结。
  在《甘嫫阿妞》的结尾,甘嫫阿妞自缢身亡,美丽的姑娘虽逝去了,容颜长存人们心中。没有任何虚化的幻想情节,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把悲剧色彩表现得淋漓尽致。《梁祝》的结尾以化蝶双飞来寄托人们的美好愿望和无奈,以这种物化长生的模式平添了浪漫主义的元素,虽然看似给了故事一个差强人意的完满结局,却使得故事的悲剧性大打折扣,震撼力也有所削弱。
  
  三 彝汉文化和社会状况在故事中的折射
  
  《甘嫫阿妞》和《梁祝》的广泛流传表明在彝汉文化中,都有着本真的对自由追求婚恋幸福的要求,但这种要求却往往得不到满足。被压抑必然激起反抗意识,通过传说故事对这种反抗意识进行夸张和放大,进而讴歌和赞美,在广大受众心中引起强烈的共鸣,所以才会使得《甘嫫阿妞》和《梁祝》在彝族和汉族的文化中代代传承。
  甘嫫阿妞是真实的历史人物,故事发生现可考认为是明朝年间,专家考证出了她的出生地是峨边大堡古镇,庇护她的族人的住址是万坪乡,故事的现实性更显强烈。其婚恋悲剧的反抗矛头直指当时的统治阶级的暴政压迫,这种反抗的意识甚至突破了婚恋的母题,反映了彝区人民面对恶势力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其广为流传,说明当时的社会状态下,彝区人民大多处于被压迫的情境,也表现出他们对这种处境的极度不满,甘嫫阿妞的婚恋悲剧作为导火索点燃了他们的怒火,激起了普遍的激烈的反抗和斗争。
  而《梁祝》最早出现的接近现流传文字资料的是初唐梁载言所撰的《十道四蕃志》,在此基础上晚唐《宣室志》对其进行了文学性渲染,当时其结局为“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化蝶双飞的结局出现在清代邵金彪的《祝英台小传》。祝英台反抗的是当时的封建道德礼教束缚,其行为为世俗规范所不容,但与此相悖,她在死后得到了“义妇”的官方旌表,并且民间传说中被理想化为化蝶双飞,说明她的反抗行为和反抗精神得到了普遍同情和认可,而这种同情和认可可以理解为在封建道德礼教束缚下民众普遍的抵触情绪和反抗意识的表现,但是与《甘嫫阿妞》故事相比,这种抵触情绪和反抗意识要温和的多,仅仅是心理层面上的不满而已。祝英台的反抗方式尤其体现了这一点,她根本没有与其反抗的势力——祝员外起激烈的正面冲突,最后的以死抗争甚至表现出妥协的意味,令人扼腕。
  从心理意识层面上来说,彝族文化更加质朴和本真,而汉族自秦以后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思想控制和礼教规范更加严格,所以造成了彝汉人民面对恶势力压迫和世俗礼法的禁锢时,他们的反抗意识有着明显的区别。
  
  四 小结
  
  《甘嫫阿妞》和《梁山伯与祝英台》作为民间传说的两朵奇葩,分别是彝族和汉族传说中婚恋悲剧母题的代表作,它们在表现对美的讴歌、对自由的追求和对人性本真的赞颂上有着高度的一致性,这说明彝汉文化中的有其相通相似的部分。但是在反抗的具体对象和反抗意识的强弱等方面二者却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由于彝汉不同的文化社会背景所造成的,也折射出彝汉人民的社会心理层面的不同和反抗意识的差别。
  
  参考文献:
  [1] 《甘嫫阿妞》(汉文版),四川民族出版社,1998年。
  [2] 陈英:《对比研究彝汉古文化的启示》,《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
  [3] 周静书:《百年梁祝文化的发展与研究》,《民间文化》,2000年第11期。
  [4] 刘红:《四大传说——与民众对人自身的思考》,《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5] 谢会昌:《米恒哲与盘古王——彝汉神话之比较》,《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6] 肖远平:《生命美学的直觉体验——彝族苗族虎故事审美心理比较探寻》,《贵州民族研究》,2008年第5期。
  
  作者简介:江源,女,1985—,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文学人类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俗学。
其他文献
摘要司马迁《史记》运用大量的虚实艺术技法,创造了许多虚实结合的艺术境界。《史记》历史叙事常用的虚实结合方法有:以虚写实、以实写虚、虚实相间、虚实互见等。其中虚实互见是司马迁虚实结合方法运用的创新。  关键词:司马迁 《史记》 历史叙事 虚实结合艺术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虚实是我国文学艺术创作中的一对艺术辩证法,虚实结合是文学艺术创作所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二千多年前司马
期刊
摘要在《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中,詹姆逊对马克思主义作了新的阐释和发展。詹姆逊认为后现代主义产生于特定历史阶段,适应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表征着历史的必然性和积极性,并不会永久存在。詹姆逊的文化思想正是马克思主义理想在文化领域的具体化。  关键词:后现代语境 詹姆逊 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又译为詹明信或杰姆逊)是20世纪优秀的文化批评家,美
期刊
摘要前苏格拉底时期,人们由于受自然一元论思想的影响,事物的外在感性形象受到了过分关注,而其内在意蕴却相应地被忽视。由此,人们对事物的外在秩序、比例、均衡、和谐等进行了形式主义的鉴赏判断。这种情形一直到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时期才有所改观,由他们构建的二元论思想和理性主义由于强调人文精神,强调关注社会人生,使古希腊的审美原则也相应地发生变化,由形式主义原则开始向道德主义原则转化。  关键词:前苏格拉底 自
期刊
摘要2008年的美国总统大选,美国人用自己的选票缔造了崭新的历史,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建国两百余年后迎来第一位非洲裔总统——奥巴马。研究奥巴马自传《无畏的希望:重申美国梦》,究其深层因素,在于国际化身世、不失时机地提出“改变”、“希望”、“未来”的口号和强烈的“美国梦”精神。本文将从书中所展现的追求自由平等,充满智慧的个人奋斗方面来探析“美国梦”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奥巴马 《无畏的希望:重
期刊
摘要东晋著名诗人孙绰幼年遭际坎坷,既遭丧父之痛又因永嘉战乱余波,举家逃难过江。避难过江后孙绰开始了隐居生活,形成其特立独行、萧条高寄的个性,并且在文坛初露峥嵘。游放山水十余年后孙绰步入仕途,在朝为官一段时期后转入各地幕府,此时期不仅展露了他的文学才能,更显露了他不畏权势、上疏请命的过人胆略。孙绰一生亦官亦隐,代表了当时士大夫的普遍价值取向和人生理想,更是引领这个时代文学风潮的领袖人物。  关键词:
期刊
摘要在飞速发展与信息的时代中,写作也经受着严峻的考验。随着中西文化的交融,崭新的思维不断涌现,而在此时,对于写作意义、意图及意境的分析,或许能够使我们稍稍冷静下来,还原生活的真美。  关键词:意义 意图 意境 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当今社会,文学创作与日常写作都在现代人的工作和生活中经受着时代的考验。科技不断创新致使生活趋于现代化,工作和学习愈来愈便利和快捷。
期刊
摘要消费社会来势迅猛,我们视觉所能及的范围都呈现出消费社会的符号。不管是文学还是历史都受到传媒的强有力的冲击。面对当代社会,最直接的反应是如何把握这个“新媒体”时代,我们将以何种姿态去面对媒传媒。消费社会提示新的生活资源,文学或者史学则在其中寻找切入点。  关键词:文学 历史 媒体 力  中图分类号:I209.7 文献标识码:A    一 从历史热到文学冷    自从1991年香港电视剧《戏说乾隆
期刊
摘要“主旋律文学”是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然需求,具有集体主义和英雄主义以及自由发展等主题内涵,在艺术形式上强调丰富多彩的审美表现形态,而且呈现出道德自律性和意识形态化等理性特征。作为一种创作存在,由于其最终价值目标是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显然就不能忽视其历史的合理性和现实的必然性。本文试图对全球化语境中主旋律文学的审美诉求以及价值内涵予以探讨和思考。  关键词:主旋律文学 社会主义核心
期刊
摘要体育文学是文学与体育两者的结合,是以体育为题材的文学,它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运用艺术手法,形象化地反映体育的艺术。新时期体育文学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时期,而不同的时期分别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与此同时,分析了这个时期我国体育文学的转变。从体育这个窗口透视时代、历史及活生生的人同命运的冲突,这才是体育文学作为人类文化组成部分的深层价值。  关键词:我国 文学 体育 体育文学  中图分类号:I2
期刊
摘要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电脑写作、上网写作成为互联网时代写作的新方式,网络文学就是伴随着这种新的写作方式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文学样式。网络文学是具有网络意识的人在网上进行文学创作、作品发表、文学接受、文学交流的文学活动。它包括网上创作、网络文学作品、网络文学接受、网上文学交流等多个环节。本文对网络文学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网络文学 特征 探索  中图分类号:I247.55 文献标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