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言到白话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mfxue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科书为样本,探讨了文言到白话语体演变的三个阶段,揭示了语体演变对于语文学科及语文教育的意义,同时对当代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写的语体选择和“当代经典热”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文言  白话  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
  文言是只见于文而不口说的语言,即书面语,文言文是脱离现代口语的书面语言。白话是口头语言,白话文是以现代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书面语言。口语不断前进,而书面语停滞不前,阻碍了语言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1868年,黄遵宪在《杂感》一诗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主张用白话写诗。白话文运动真正发轫于1919年五四时期,确立了白话文的地位。1920年,教育部训令全国各地的国民学校先将一、二年级的国文改为语体文(即白话文),语文教科书由此开启了语体转换的历史进程。本文以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科书为样本,探讨文言到白话语体演变的阶段、意义及对当今的启示。
  一、从文言到白话语体演变阶段
  (一)国文教科书(1912~1919):文言文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建立了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适应资产阶级要求的改革。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发布了《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在课程设置上废止了“读经讲经”科,改设“国文”科。这一时期的教科书形式上称“国文教科书”,语体为文言文,在本阶段末出现了少量的文白语体混合编写的教科书。北师大图书馆馆藏建国前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12套小学国文教科书,一律为文言文。
  (二)国语教科书(1920~1928):白话文的确立
  1920年,教育部训令全国各地的国民学校先将一、二年级的国文改为语体文,学科名称从国文改成国语。名称的改变意味着小学阶段的学习,宜先从现行的口头语言即活的语言(即白话文)开始。语体文,是白话文的俗称,是与文言文相对的一个概念,即偏向于当时的口头语言,更侧重于一个语体概念。现代意义的白话文,起始于1919年“五四”時期的“白话文运动”,发展到现在已有明确规范的语音、词汇、语法标准。
  从言文不一的文言文教科书转换成言文一致的语体文(即白话文)教科书,开创了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新局面,减少了儿童学习语言文字的困难,有利于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使语文教育真正迈向了大众化和普及化,是语文教科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发展。但由于多种原因,虽然1920年起官方确立了白话文教科书的地位,1923年吴研因起草的《小学国语课程纲要》指出六年的小学国语教学内容必须是在国语范围内的语言文字,阅读与写作均改用语体文。但据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的7套初小课本中,只有1925年商务印书馆的《新撰国文教科书》是国文,其余6套是国语教材;9套高小教材中,有4套是纯文言文,另5套是文白混编。
  (三)国语教科书的巩固(1929~1949):白话文的成熟
  据北师大图书馆库本馆藏,该时期的国语教科书共有42套,其中初小教材20套,高小教材22套,全部采用白话文编写。该时期的白话文教科书语言规范典雅、类型丰富。既有综合型白话国语教科书,又有分块型白话国语教科书,如《复兴说话教科书》《复兴说话范本》;既有面向汉族的白话文教科书、又有针对少数民族编写的《汉蒙合璧国语教科书》;还有针对不同地域编写的白话文教科书,如《分部互用儿童教科书儿童中部国语》(针对中部地区)、《分部互用儿童教科书儿童南部国语》(针对南部地区)、《分部互用儿童教科书儿童北部国语》(针对北部地区);还有根据某种教学理念编写的教科书,如《教学做儿童千字课》;更有根据时局需要而编的短时之需的《修正短期国语读本》。
  二、从文言到白话语体演变的意义
  (一)语文学科真正成为独立学科
  传统教育中的语文学科一直是包含经、史、哲、地知识的综合学科,开设的目的是传达圣人之言,供学习模仿。1903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初等小学于1904年开设“中国文字”、高等小学和中学开设“中国文学”,跟“外语”“算术”等科并设,被学界认为是语文独立设科的标志。《章程》指出设立“中国文字”目的在于“识日用常见之字,解日用浅近之文理”“并当使之以俗语叙事,及日用简短书信”[1];设立“中国文学”目的在于“使通四民常用之文理,解四民常用之词句,以备应世达意之用”[2]。可见,语文独立设科的目的已由解读圣人之道转向了实际应用。而远离现实、远离学生经验世界的文言语体,显然与人们的现实需要格格不入,一种语体的转换势在必行!
  从文言到白话的演变,使语文学科真正成为一门语言学科存在,而不仅仅是“文以载道”的工具。
  (二)语文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
  我国传统语文教育言文不统一,说的是白话,学的是文言。文言难学,传统教育沦为精英教育,为统治阶级培养官吏服务,远离广大劳动人民。清朝末年,一些仁人志士看到西方列强的富国强兵的主力不在于少数精英阶层,而在于广大庶民,而民智大启最需要掌握语言文字工具,因此,言文合一的白话语体成了资产阶级改革派提倡的重点。到“五四”时期更是掀起了“白话文运动”的高潮,致使1920年1月教育部训令全国各地的国民学校先将一、二年级国文改为语体文,初等小学国文科改为国语科。以掌握书面语言读写能力为基础培养统治阶级接班人的文言文教学,走向了以掌握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听说读写能力为、主面向大众的白话文教学,语文教育从传统的精英教育转向普及大众的现代教育。
  三、从文言到白话语体演变的当代启示
  (一)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写的语体选择
  1920年,虽然教育部官方确立了白话文的地位,要求小学语文教科书一、二年级改作白话文教材,学科名称改为国语,1922年推行新学制,小学全部采用白话文教科书。但1920年到1929年间高等小学还有大量的文言或文白相混的语文教材存在。缘于20年代的中国社会通行的还是文言文写就的报告、书信、调查报告,小学升初中的要求还是文言文考试。在升学压力和社会需求的双重压力下,家长自然要求加强文言文教学,文言文教科书应需而生。1929年后,白话文运动已深入社会各领域,文学创作、社会交流、升学都用白话文,小学语文教科书的语体都是白话。   站在21世纪的历史高度,回眸近百年前的文白之争及小语教科书编写的语体选择,我们多了辩证和理性。文言既不是裘廷梁口中的“愚天下之具”,也不是胡适叙述的“死了的语言文字”,且“死文字决产生不出活文学”。[3]实际上,虽然文言与民众口语有距离,但还是被部分人用来“表情达意”,并非“死了的语言文字”,而且二千年来也创造了一些有价值的文学。白话自然也不是林纾所叫嚣的“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粗俗低劣。白话存在于现时的生活中,是一种有活力有生命的语言。文言与白话,本是我们汉民族的两种语言形式,二千多年来如影随形,词汇、句法、篇法间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属于同一语言系统,并非二元对立、非此即彼。
  由此可见,民国前期20年代高等小学语文教科书一律使用文言文是不可取的,反之,三四十年代小学语文教科书一味废除文言文、废除古诗词同样存在问题。小学语文教科书的语体应以白话文为主,适当加入经典优秀的古诗词,使孩子们不仅通晓现代汉语,而且也必须知晓我们古老民族的另一种语言形式——文言。
  (二)对于“当代经典热”的反思
  近几十年来,全国各地掀起诵读经典的热潮。民间各地不断涌现的“国学班”,带领孩子们身穿汉服诵读《弟子规》《论语》等国学经典。官方不断组织举办各类比赛,推进“经典诵读”。如2008年,教育部、国家语委等單位共同启动了“中华诵——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系列活动;2009年4月28日,国家语委和中央文明办调研组联合发出了《关于开展“中华诵·2009经典诵读大赛”和“中华赞·2009诗词歌赋创作大赛”的通知》;从2010年起,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央文明办决定共同实施“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这些活动有力地推进了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普及和发展。
  进入后现代主义的21世纪,一方面,“经典诵读”活动在海内海外反响强烈、“民国老课本”受到热捧;另一方面,对当今小学语文教科书指责不断的状况,一线教师甚至发出了“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的呼声,更有学者反思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白之争”,认为“胡适先生提倡言文归一,此事恐怕弊大于利”[4]。抚今悼昔的热潮,折射了人们对当今白话文教科书、白话文教育的不满,由于当今社会传统美德丧失、道德沦丧严重,引发人们对承载传统文化的文言文的追思。我国大力提倡的“经典诵读”,更多提倡的是对文言文所承载的大公无私、嫉恶如仇、诚实笃信、勤俭节约、三省吾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中华精神的传颂,而不是重回“死抱古书”的老路。
  综上所述,当今声势浩大的“经典诵读热”,并不是否定文言语体向白话语体的演变,更不可能重回文言老路,历史已证明语体演变对于语文学科独立和教育普及的意义。另一方面,“经典诵读热”的出现,提醒当下的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编撰者应多融入言简意赅、富有趣味、承载中华美德的经典古诗词篇目。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的黄金时期,我们的教科书应引导学生多背诵经典诗文,让孩子们在感受传统美德的同时,体验文言文通过汉字呈现汉语形象的审美特色;也要背诵一些洋溢着中华传统精神的至真至性的白话文,体验白话立足于口语化诉求、注重流畅通俗的审美意义,共同走向“文白相融、和谐共生”的汉语言语体发展的美好未来。
  (本文系浙江省社联课题“教学论的视角:新时期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热研究”[项目编号:2012N009]、宁波大学校学科项目“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研究”[项目编号:XKW14D2021]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2]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
  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7.
  [3]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A].胡适全集:第1卷[C].合肥:安徽
  教育出版社,2003:54~59.
  [4]郝志景.反思文白之争与欧式中文[J].浙江社会科学,2012,
  (11).
  (戴梦媛 沈玲蓉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315211)
其他文献
摘 要:中古蟹摄和流摄在方言中的关系极少被关注,此二摄的合流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特殊音变。今以河源“本地话”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其他相关方言土语,考察蟹流合流的具体表现,从语音结构特点和演变规律等方面探讨二摄合流的原因,并指出各地类似的语音现象并非毫无瓜葛的平行演变,这可从地缘关系、移民历史得到解释。  关键词:方言 蟹摄 流摄 合流 原因  在讨论方言中古韵摄的分合时,流摄与效摄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考
期刊
摘 要: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学习者的母语会对目标语产生诸多负迁移影响,其中最外显的就是语音的影响。以抚州话为例,通过分析抚州方言与英语发音的差异性,研究其在英语语音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负迁移现象并提供相应的对策,旨在为抚州英语学习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抚州方言 英语语音 负迁移 策略  一、引言  “迁移”一词来源于心理学,指的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根据
期刊
摘 要:与其他国别的留学生相比,印度MBBS留学生在汉语学习上一直存在滞后现象。动机被视为第二语言学习中最有影响的学习者个体差异因素之一,由于医学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本文试图了解印度MBBS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类型及其对成绩的影响,并提出相关教学建议。  關键词:印度 MBBS留学生 汉语 学习动机 成绩 关系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来华学习的MBBS(“MBB
期刊
摘 要: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各类信函回复是写作练习的重点之一。依据二语习得和语言模因传播理论,着重探讨二语学习者在语言应用中出现的各类语言失误类型和产生原因,并找出纠错的策略,从而提高二语习得的效能。  关键词:应用文写作 语言失误 语言模因传播理论 二语习得  应用文写作教学是学术性语篇写作整体教学的一个重要而基础的环节,旨在转变学生的语言运用思维,适应以正式语体作为语言文字用语从事写作的要求。
期刊
摘 要:基于王维与华兹华斯的诗歌语料分析,从图形/背景理论的“空间关系”和“时间事件”角度分析两者所代表的汉英诗歌语言,发现汉语诗歌多通过“空间关系”体现图形与背景,而英文诗歌不仅使用“空间关系”,而且运用“时间事件”加以体现。本文认为这与汉语的空间性特质及英语的时间性特质息息相关,这也体现了汉语的空间性思维及英语的时间性思维。  关键词:图形/背景理论 空间关系 时间事件 汉英诗歌语言  一、引
期刊
摘 要:名量式合成词是现代汉语中较为特殊的一类合成词,对于其构词方式,不同研究者所持观点存在较大差异。我们在以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名量式合成词的构造方式进行了深入思考,认为此类合成词的构词方式应界定为异类联合式。  关键词:名量式合成词 构词方式 偏义复词 异类联合式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诸如“马匹、车辆、书本、纸张、房间、花朵”这样的合成词。此类合成词与其他合成词相区别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这类合成词
期刊
摘 要:字母词进入现代汉语经过了一段历时发展时期。被收入词典后,在注音、释义和书写形式上都与其他的纯汉字词不同。《现代汉语词典》收录部分高频字母词,是尊重语言事实的表现,也体现了对字母词收录的谨慎态度——既接受字母词的现实存在,也反对字母词的滥用。  关键词:字母词 入典 《现代汉语词典》 收词原则  “每一种活着的语言,都有充分的吸收功能,这种功能,在很多场合比较明显地表现于语汇上。”(陈原,1
期刊
摘 要:本文以《法苑珠林》语料为例,为《汉语大字典》补充若干失收俗字字形。  关键词:《汉语大字典》 失收字形 《法苑珠林》 俗字  大型字典力求收字齐备,但由于种种原因,散见于古代文献的俗字别构仍有不少被遗漏。本文以唐释道世编撰的佛教类书《法苑珠林》为例,补充《汉语大字典》失收的若干俗字。所据《法苑珠林》的版本系《中华大藏经》第71、72册所录《赵城金藏》本或《高丽藏》本。  (1)有一部曲,役
期刊
摘 要:对于倒置动结式的研究,多数文献都是从语义、认知构式等方面作出解释。本文将分析基于管辖与约束理论解释动结式的不足之处,然后借鉴Chomsky(1995,2000)在最简方案中提出的轻动词(light word)理论,以“小说看哭了妈妈”为具体实例进行句法推导,分析汉语中施事作动结式宾语、受事作动结式主语的“V2+R1”类倒置动结式的句法结构以及理论蕴含。  关键词:管辖与约束理论 轻动词 “
期刊
摘 要:大部分学者将“且不说”归入“不说”类连词中。考察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语料,发现“且不说”有自身的发展轨迹,不能将其一概而论。本文从预设和认知关联的角度分析“且不说”,以期引起对“且不说”研究的关注。  关键词:且不说 预设 认知关联  一、“且不说”的研究现状  笔者受马伊琍回应文章微博“且行且珍惜”的启发,联想到“且不说”这一个语法现象。在语法著作以及古今汉语词典中对“且不说”的研究进行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