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里程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nggang821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苏联新闻记者波列伏依说:一个记者,如果他是一个真心实意的记者,那他的生命不是以年计算,也不是以十年计算,而是以通讯报道来计算的;报道一篇接着一篇,其中那些最有意义的、最复杂的,或者说最成功的文章,就是他一生的里程碑。
  “全国劳模”徐家军
  徐家军是新华社吉林分社的摄影记者。他略带腼腆,一副文绉绉的模样,说话慢条斯理,不紧不慢。再加上他的标志性发型,每一根黑发都油光锃亮无论风吹雨打总是“郁郁葱葱”,这让多数人会认为他有点奶油“范儿”。平时没有“活儿”时,他一身西服套装,皮鞋擦得闪亮,似乎与摄影记者这个身份不搭界。但知道徐家军的人都清楚,他其实就是那种最典型的“表里不一”的人!
  外行看热闹,眼见着摄影记者长枪短炮,一身大牌专业机外带小数码,灯光闪闪,相机咔咔,数不尽的风流、时尚;内行却看门道,摄影记者看徐家军,是那种眼里有“活儿”,手中出“活儿”,脚下走“活儿”的人。
  在曼谷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徐家军一个人负责田径赛场,每天早出晚归,被同住一个房间的上海分社摄影记者凡军戏称为“劳模”。没想到这个称号在新华社内迅速叫响,同事们见他都以“劳模”称之,摄影圈的朋友也有人跟着起哄,一时传遍白山黑水。
  其实“劳模”之称和徐家军早有渊源。1998年,他参加工作的第三个年头,嫩江洪水肆虐吉林西部,徐家军在抗洪一线20多个日夜,屡次深入被洪水隔离的孤岛采访,连续发稿,经常每天只吃一顿饭。抗洪结束后,他被国家抗洪总指挥部评为“全国抗洪模范”。大家开玩笑说,这个奖励享受的就是“全国劳模”待遇。
  2006年的意大利都灵冬奥会,新华社派出5名摄影记者。5个人不仅要拍摄中国运动员,还要尽己所能多拍摄些项目。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女子预赛前,徐家军早早赶到赛场。中国选手李妮娜将在夜间举行的比赛中出场。赛前,赛场下起了大雪,选手们都冒雪进行训练,他抓紧时机拍摄了夜色飞雪中运动员的身影。虽然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项目是中国的强项,但在国内很难见到晚上比赛的机会。雪越下越大,赛场工作人员告知比赛取消。听到消息,大部分记者都到媒体工作间休息或者返回。徐家军坚持留在赛场,拍摄观众在雪中的情趣,又到赛道上拍摄了中国队的全家福。由于雪势过大,记者班车不能正常运行,徐家军只能徒步返回。雪深路滑,遇到下坡他只能连滚带爬。有些记者收起相机小心赶路,而徐家军却看到了异国雪夜的情调:山野莽莽苍苍,尽显雄浑;灯光掩映的村落,另有风情;静静的小镇,随着人流的涌入,充满了活力……他走了一路,也拍了一路。到了新闻中心,他马上整理发稿,所挑选的40多张照片别有风情,被编辑尽数签发。
  都灵冬运会徐家军发稿最多,以至于吉林分社在当月业务考核中名列第一,引发了社内的一些争议。有人认为一个运动会发稿太多,有失比例。美联社那次有80多个摄影记者参与报道,新华社仅5个摄影记者,这5个记者以一当十,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编辑部要求的他们拍到,没要求的他们也拍到了,而且有意想不到的精彩照片。得知这些,大家都无语了。
  徐家军身处吉林,东北地区冰雪多,拍摄冰雪赛事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完成好这类采访,却也并非易事。在哈尔滨世界大学生冬运会采访期间,徐家军负责高山滑雪项目。为了寻找更好的角度,他趴在雪地上拍摄。一轮比赛过后,身体下的雪已经被体温融化,雪水浸入衣服里,又慢慢结冰,当起身时,身上的衣服就会又硬又冷。徐家军说,找来找去,只能趴着拍,这是拍摄运动员腾空而起最好的位置。
  徐家军说:新闻摄影需要一种坚守,坚守在新闻现场,坚守自己的工作状态;新闻摄影其实就是记录一个事件的过程,就要尽量多地选择记录的内容,以备不时之需。而独家新闻往往也会在这里产生。
  2006年12月,在吉林省吉林市北大壶滑雪场举行的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世界杯比赛中,徐家军每天上午在运动员开始训练时就到了现场。由于午间也有运动员训练,因此他很少去吃午饭。这样,既可以在不同的光线下拍摄,也可以随时关注赛场内的情况。一天午间训练时,一名美国选手起跳时没有掌握好姿势,落地时头部着地,颈椎折断,现场马上组织抢救。徐家军立即拍摄了整个救援过程。当在餐厅吃饭的其他媒体记者闻讯赶来时,伤者已经被送到了医院。
  业精于勤 行成于思
  徐家军出身农家,当年报考师范学院是为了给家里省钱。听说生物学专业有野外实习,可登高,可渡江,可观海,可望远,于是他就上了生物学专业。谁知歪打正着,以后的观察对象还是生物,不过已经具体到了“人物”。至于登高望远、野外实习,在摄影记者的工作中也一一如愿。
  徐家军上大学时,一位师兄是校报社记者,他耳濡目染地窥得些许个中乐趣。一次校报招聘,他在图书馆借到一本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的书,囫囵吞枣地突击阅读后,他被录取了。进去后施展拳脚身段,成了学生记者团团长。大学毕业前,徐家军得知新华社吉林分社到学校招聘实习生。本来不招理科毕业生,但他心有不甘,骑车直奔吉林分社毛遂自荐。他凭着当学生记者的经历,又拿着一篇写本校郝水院士的报告文学,使分社对他打开了实习大门。那是1996年。他很珍惜这个宝贵的实习机会,干起活儿来越发没有天日。待到实习期满,他在忐忑中接到分社的录用通知,从此开始了新闻记者的职业生涯。
  徐家军上高中时便喜爱书法。在分社实习期间,不经意间这点爱好被领导发现。碰巧当时分社的摄影记者缺人,事情一多几个人就顾不过来。知道徐家军在文字之外还颇有艺术天赋,领导便让他来做摄影记者。那时,徐家军对摄影知识和技术的了解几乎是零。此后,他经历了泥牛入海的彷徨,脱胎换骨的改造,体验了为新闻坚守的艰辛,也品味了稿件遍地开花的快乐。
  2005年,吉林省舒兰市发生一起矿难,徐家军与文字记者一起乘车半夜赶到事发煤矿,却被吉林省煤炭安监局和煤矿的工作人员挡在煤矿外面。他们得到的解释是,由于事故矿井比较远,天黑难行,已经安排先前赶到的记者到附近住下,天亮后一起采访。这两位新华社记者却坚持在车里休息,不愿接受安排。等“接待”他们的人走后,徐家军才与文字记者悄悄下车,顺着一个坑口向里走,看见一些矿工正在搬运抢险设备。他们顺路找到了出事矿井的井口,这里距离他们停车的地方只有十分钟的路程。   到凌晨5点多,徐家军仔细拍摄了现场的抢险救援准备工作。由于透水严重,工人停止抢险,等候命令。徐家军赶紧到附近城镇的电话亭,向总社发稿。7点多,新华社的稿件已经发出。等其他媒体的记者8点多来到事故现场,煤矿已经放弃了大规模营救。新华社播发的抢险照片成为独家新闻。
  业精于勤,行成于思。徐家军曾对我说:当你把别人休息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自然有所得;对自己的超越,要求你在每一次报道中都要用心把握每一个细节,当你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艰辛,你就获得了超越自我、超越他人的基础和条件,你就能在机遇面前脱颖而出。
  其实,记者能拿到独家新闻或胜人一筹的作品,靠的就是比别人更多一点的努力,更多一点的思考。有些摄影记者的照片总会被世人瞩目,为历史留下痕迹。因为这些作品背后凝结着记者不为人知的艰辛经历和付出的过程,凝结着他的思想。
  一个道理也许会受用一生
  徐家军是个兴趣比较广的摄影记者。可以说,兴趣辅助他的工作,点缀他的生活,为他的事业涂抹了一道亮丽的色彩。
  徐家军喜欢读书。书是给人思考的地方,读好书如与好友语。徐家军说:“手捧一卷书,在音乐中沉浸,经常是我的享受;借得网络好读书,是我发现的快速阅读的好方法;我偏爱纸质阅读,颇喜书卷之气,经常在电脑旁边手捧书本,遇不解之惑,上网查之,便捷而求甚解;工作渐忙,阅读之事虽在坚持,但难得如往;有时下午得一本好书,则通宵达旦遍览,惟恐一旦搁置,则难得闲暇再续。”
  喜读书者亦喜购书。徐家军的一大爱好,便是临街而行,光顾大小书店。家里的书架也渐渐堆满。时下书价飞涨,但徐家军有自己的理论:一本书中,有一句话、一个道理让你受用一生,却只要几十块钱,实在颇为划算。
  但进新华社后,常年南北辗转,徐家军就很少有时间静下来提笔揣摩。但徐家军读帖的习惯却丢不下:“贴中语常让我心有戚戚焉,观帖而觉翰墨之香,知道欣赏他人的艺术境界,知道山外有山,从而对自己有个适当的评价。”
  想来,习字时的酝酿、构图、运笔,起承转合;观帖时的揣摩、比较,对一个使用相机的摄影者来说,确有益处。
  徐家军还喜爱京剧。每逢大的报道结束,编辑、记者们会经常聚集唱歌,徐家军的男声浑厚宽广,流行歌曲不在话下,就连京戏也字正腔圆,一气呵成。
  新华社记者采访经常下基层,又广交朋友,已是江湖中人,便身不由己,徐家军有“酒仙”美称。其实他刚入社时,我组织新记者培训,培训结束,我请二十多个新同事吃饭。席间,我象征性地要了几瓶啤酒,几个女记者还都没事,徐家军已经满脸通红,东倒西歪了。
  年轻的眼睛看世界
  搞新闻是件苦差事,但无论是洪水暴雨、山崩地裂、枪林弹雨、瘟疫肆虐,只要到了突发事件现场,记者们没有人畏惧、退缩,更没有人“跑跑”。
  我问徐家军:你靠什么保持激情?
  徐家军回答:记者最大的快乐就是每天捕捉新闻的成就感;思考之新,笔触之新,影像之新,这些都让记者在不断的机遇和挑战中去享受新的快乐,同时也保持激情;每一次的“新”都是前进,都是超越。
  可以说,他和许多记者一样,善于以苦为乐,因为他们是在“苦”中寻求自己的价值,同时努力超越自己。这才是激情的源泉。
  2010年上海世博会。新华社摄影部确定了《年轻的眼睛看世博》的专题,要求通过年轻观者的眼睛,带出一个个场馆,以及他们对世博会的感悟,传递给受众一个具有人文思想的立体的世博会。
  在《年轻的眼睛看世博》专题中,既让画面展现在采访对象的视野之内,又让读者的思维由此延伸,每组稿件主题照片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这要求采访对象和展馆主题的有机结合,需要记者不断去揣摩发现,让主题照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英国馆展览围绕种子殿堂展开。徐家军这样理解英国馆的理念和内涵:1851年,伦敦举办了第一届世博会,英国就是世博会的“种子”;159年后的今天,英国将“种子圣殿”这一奇妙设计呈现给上海世博会的参观者,作为对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的回应,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徐家军想,英国馆的主题照片应该是具有青春张力和蕴含希望的画面。于是他就在观众中寻找合适的采访对象。上海电影艺术学院学生邱琳活泼的个性吸引了徐家军,他的眼睛不由为之一亮。
  徐家军决定拍摄邱琳的照片。在采访即将结束时,邱琳在英国馆广场上纵身跃起,身姿映衬在“种子圣殿”,为美丽的“蒲公英”插上了飞翔的翅膀。至此,英国馆《“种子”带给我无限的遐想》的主题照片得以完成,也为整组报道画上了句号。
  徐家军认为,把青少年作为采访对象,不仅记录了世博会的繁华,也为他们珍藏了对世博会的感悟。
  感恩集体
  一路在奋斗和求索中走来的徐家军,经历了最初的懵懂,变得扎实和稳健。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摸索着自己的摄影报道之路。有志者事竟成。在经历了多次摄影报道的磨砺日渐成熟。
  回顾自己这些年的成长历程,徐家军感慨,除了自己的努力外,更多得益于新华社这个集体。
  他说:参加多个大型报道后,我对集体协作和团队向心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新华社是以一个团队媒体的形象出现,无论是久经沙场的老将,还是首次临阵的新兵,都是主力,令行禁止,大家都一样地服从,在每个点、每个位置恪尽职守,确保报道的全面成功。
  记者个人成才,不是单个人行为,个人荣誉。有这样的集体,才能出你这样的人。虽然记者的业务素质和敬业精神是前提条件,但离开这片土壤,离开编辑、同事的帮助,离开个人在集体中的作用,成功就显得单薄,或者毫无意义。应该说,新华社每个记者个人的成功都凝结着无数人的心血和汗水。同时,记者的成才也需要梯次发展态势、这些都需要集体中的每个人具有奉献和牺牲精神。
  每当面对自己取得的点滴成绩,凝神静思,内心总有着默默的感动。那些人、那些事就在脑海中涌动。社会上时下比较流行的一个词——感恩,这既是对集体的感激,也是融入集体的动力。我对新华社大家庭中的每个人都充满了敬意,正是每个人的付出壮大了新华社的实力和声望。在自己每前行一步的同时,我都要在心里重复着两个字:感谢!
  2009年,徐家军给我打了个电话,很平静地告诉我,他到分社总编室做副总编了。我心里其实非常不舍得他离开摄影这一行。一年后,他又转到分社营销平台当副主任,后来成了主任。听说他现在比原来更忙了,也带领自己的团队在新的业务上有了让人满意的跨越。在快速朝着全媒体方向发展的新华社,种种不确定因素使不少人很难坚持自己最初的职业追求。但就像波列伏依的那本小说里说的,一个真正的人,激情仍在,理想仍在,只是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方式罢了。
其他文献
如果以机身材料作为时期分类的话,照相机大致经历了三个主流时期,分别是“木质”、“金属”和“高分子合成”。当然,事实上并不存在明确的分界期,一般认为:古董相机时期木质机体盛行,虽然有金属机体的相机存在,但木质相机是主流;1914年以后,尤其是1925年徕卡I型的批量上市,照相机小型化和金属材料的应用逐渐成为主流,二战后恢复时期一直到1960年代,金属相机的工艺水平已发展到登峰造极;1970年代以后,
期刊
柴达木盆地,这片神奇的土地因矿产资源的富集而闻名于世。境内盐湖星罗、戈壁无限、雪山矗立、河流密集、草原广阔、山石嶙峋、雅丹壮美。盆地内大部分地区海拔3000—5000公尺以上,荒原草甸、高山谷底相间分布而形成的高原淡水湿地成为孕育野性生命的神奇之所,正是由于地形的复杂特征,这里的野生动物极具多样性。  据不完全统计,柴达木盆地内被列为国家和省级保护的野生动物多达64种以上,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竟达16
期刊
进入21世纪之后,美国的传统工业较前有所衰落,各行各业的普通工人也不再如以前富裕——现在不失业都算是走运的了。而所谓“再工业化”时代,至今也还只是停留在奥巴马演讲稿里的一个概念。自上个世纪末始,美国的企业为了降低运营成本,已陆续将非重要的生产工序转移他国生产,只剩少数高精尖企业及军工企业还能在国内维持一定的工厂规模。一家设在美国“腹地”宾夕法尼亚州的弹药工厂当属少数的“幸存者”之一。工厂始建于19
期刊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南宋·辛弃疾  蛙的种类  中秋已至,又一个夏天离我们远去。虽然金秋的凉爽充满了诱惑,但是对于夏的记忆,却还是令人有所挂念的。对于在城市中生活的人,夏天的时光,不仅蝉鸣难寻,童年时那池塘和小河边的蛙声更是不得而闻了。蝉鸣在日间,蛙鸣在夜里,一昼一夜,形成了完整的接力和循环。这样的自然合奏曲,虽未必悦耳
期刊
A1573F是百诺最新推出的S系列液压摄像三脚架的一款入门级产品。这是一款针对小型摄像机、微单相机、中低端单反相机这一类小型设备设计的小型摄像脚架。脚架自重1.95公斤,最大承重约2.5公斤,脚架脚管采用质量轻、承重强、且防腐蚀的铝合金材质,云台则主要采用了比铝合金强度更高的镁合金铸造。除此之外的其他小组件则使用了工程塑料,整体的用料和做工还是相当不错的。  这款三脚架采用三节式的伸缩设计,最小折
期刊
初次拿到富士X—S1,感觉它的个头、造型都像极了单反相机。很明显X—S1有意与入门级数码单反进行竞争。关于长焦机和单反优劣的争论从未终止过。当五六年前入门级数码单反价格动辄上万的时候,长焦机曾有过它的辉煌,富士、尼康、佳能、索尼等都曾推出过经典长焦机型。但如今入门数码单反套机已经降到了四五千元的价位,长焦机的价格优势就不那么明显了。然而如果画质过硬的话,出门时我还是愿意带上长焦机的,毕竟它让我们无
期刊
“曝光控制”是摄影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曝光补偿是为了弥补曝光过程中现场光源的不足而采取的补救措施。在没有自动曝光的纯手动曝光时代,曝光补偿就已存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照相机,都是全机械式手动曝光,摄影师想要得到理想的曝光效果,只能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和熟练的曝光技术完成创作。随着电子技术的逐渐渗透,自动曝光技术也相继出现在照相机功能设置中,给广大摄影工作者以及摄影爱好者带来极大的方便。但是,自动
期刊
编者按:佳能新推出的旗舰机型EOS—1D X,以高速与高画质的完美结合著称。在不久前举行的伦敦奥运会上,新华社记者廖宇杰和任正来携EOS—1D X相机圆满地完成了自己的报道任务,并对这款相机的表现赞赏有加。让我们来听听他们的使用体验。  廖宇杰:1D X带来更完美的影像  伦敦奥运会,是我第一次使用佳能1D X机身进行集中拍摄。7月27日至8月12日,在这段高密度的采访拍摄过程中,所使用的两台1D
期刊
在胶卷摄影时代选择镜头时,因相机的制造商不同,卡口规格会受到限制,比如使用徕卡M系列相机时就要用M卡口镜头,用尼康F系列相机则要选用F卡口镜头。通常情况下,当我们购买了徕卡M系列相机的机身时,可能同时购入了SUMMICRON 50毫米的镜头,开始拍摄后不久,也许就会萌生出想要广角镜头,或是在人物摄影时能使画面更加艳丽的长焦镜头的想法。在这种时候,大多数人都会去买与自己相机规格匹配的镜头(暂且不谈那
期刊
1982年9月24日上午,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进行的初次会见,是中英两国首脑关于香港问题的直接较量。这次见面与谈话拉开了香港回归问题正式谈判的序幕。本文题图1是两人刚见面入座礼仪寒暄时拍摄的,照片中两位领袖相视的笑容与融融的气氛,并不代表后来正式谈判双方较量时“铁铁碰撞”的紧张、激烈与严峻场面。  香港问题谈判又被称为“世界上最复杂、最困难的外交谈判”,邓小平制定的“一国两制”的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