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企业举办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坚持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以特色办学突显发展潜质,以校园文化凝聚人心力量,以技术名师培育技能人才,从而促进企业高职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关键词:企业;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
作者简介:李党生(1963-),男,广东兴宁人,三峡电力职业学院院长(党委)办公室副主任,机关党总支书记,副教授。(湖北 宜昌 443000)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12-0181-02
三峡电力职业学院是一所企业举办的经湖北省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高等职业专科院校,实行以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教学业务接受湖北省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和指导,其前身是葛洲坝职工大学,迄今已有36年的办学历程,具有独特的企业和电力行业背景。近年来,学院在企业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明显效果。学院在办学实践中感受到企业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就是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坚持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保持企业高职教育发展的连续性,保持企业高职教育发展的动力,保持企业高职教育发展的活力,保持企业高职教育发展的与时俱进。
一、办学特色是企业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
企业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所形成的独特个性、风格和景象,办学特色一旦形成就会表现出与众不同的风格和魅力,体现出独特的优良的办学要素。一般说来,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办学理念超前
理念是办学特色的灵魂,应具有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先进办学理念和开阔的经营视野。理念决定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方向,视野决定企业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高度、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开阔的经营视野。多年来,三峡电力职业学院形成了“常怀忧患之心,更立发展之志”的职工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民主办学、依法治校”的办学方针和“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特色促发展”的办学理念以及“以职业教育、职工培训协调发展”的办学思路,明确了“立足宜昌、服务三峡区域、面向全国电力建设行业”的服务定位以及“将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省级示范、全国知名的电力高等职业学院”的发展目标,学院的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发展一年上一个新台阶。1998年,由于企业分离社会职能的步伐加快,加之企业本身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以及连续几年的生源持续下降,学校到了几乎难以为继的境况,步入了最为困难的时期。2000年通过与三峡大学合作举办三峡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葛洲坝),学院由此走出了低谷。2006年又成功申办三峡电力职业学院,使学院走上了独立、健康、稳定发展的道路。2010年学院以政府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为契机,通过扎实的以评促建工作,在上级主管单位葛洲坝集团公司的支持下,加快了校园建设,筹资近亿元投入校园建设,投资500余万元,新建了电站仿真实训中心、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实训车间等实训教学基地,改善了校园面貌和教学工作环境。通过校企合作,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2.办学特色和可持续发展潜质上的不可取代性
三峡电力职业学院依托行业背景和葛洲坝集团的企业背景,形成了其他高职院校无法取代的办学特色,学院的办学特色主要集中体现在电力文化、“双师型”教师、电力专业和课程的建设上,体现在企业办学的优势上,体现在自己独有的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的电力行业背景和软实力上,体现在其他高校无法取代的可持续发展的潜质上。学院在内涵式发展的战略上,树立了“人有我特,人特我高”的办学理念,不求“大”,不求“全”,只求“不可取代”。学院依托三峡建设的时空优势和“世界水电之都”的地域优势,着力打造“三峡品牌”中的“水电品牌”,强化“水电类”专业建设,研究和实施专业结构调整,构建了四个特色专业群:即以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为核心的电力技术专业群;以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为核心的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群;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为核心的机电技术专业群;以旅游英语专业为核心的经济管理专业群。通过四个特色专业群,优化专业结构,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停止招生难、规模小的专业,优先发展生源广、市场大的电力建设类专业。特别是2008年以来,先后申办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供用电技术、电厂热能动力装置、新能源技术应用等专业,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为有效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路子,学院积极创新办学的新途径。学院成立了教育董事会,先后有62家单位成为董事会成员,进一步加强了学院与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联系与合作。学院还承担了宜昌市电力工程学会组织管理工作,通过组织电力工程学会工作,进一步突出了学院电力办学特色,为加强校企合作起到了促进作用。学院通过董事会和电力工程学会建立了电力建设信息库,接受企业设备设施捐赠,葛洲坝集团等企业给学院捐赠了价值百万元的设备。通过这些工作,学院教育教学与企业、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学生的教育培养、实习实训和就业机制不断完善。
近几年来,学院通过不断加大投入建设了58个校内实训室,同时学院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办学,以葛洲坝集团在国内近800个项目施工点和国外10余个国家的项目施工现场为主体,与行业相关企业建设了63个校外实习基地。企业将价值490余万元的500kV输电线路提供高压输配电线路专业学生实习,把企业的生产一线变成学校的教学一线,做到“企业怎么工作、学校就怎么训练”,从而确保学生实习实训效果。学院建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和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智能化考试站,开设了37个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项目,有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49人、考评员24人。职业技能鉴定也纳入到了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学生在获取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学院职业技能鉴定站先后被评为“湖北省优秀职业技能鉴定站”和“电力行业优秀职业技能鉴定站”。
学院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水轮发电机组安装与检修、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施工技术三门课程被确定为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精品课程;建筑技术实训基地获得中央财政的支持、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实训基地被确定为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发电厂及电力系统、机电一体化技术三个专业被评为湖北省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学院通过打造“名专业”、“名课程”和“名师”,着力建设学院“质量工程”,使学院成为三峡地区和全国电力行业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近两年,学院在国家、省、市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中,学生共获得各类奖励百余项。其中:学生在国家教育部组织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完成的科研论文《多功能紧密电子秤》获得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成为当年湖北50多所高职高专院校中唯一获得二等奖以上成果的学校;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活动中荣获高职高专类一等奖。学院优秀毕业生李敖分配在葛洲坝集团公司易普力公司,经过短暂的实践锻炼后代表葛洲坝集团参加湖北省钳工技能大赛获第二名,被湖北省劳动厅表彰晋升为“高级技师”等等。
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3%以上,2010年经省教育厅严格审查确定学院就业率达到93.25%。
二、校园文化是企业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保障
学院文化结构构成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上,即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是学院内涵式发展的灵魂;制度文化是学院内涵式发展的保障;物质文化是学院内涵式发展的基础。
精神文化是学院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积淀下的为全体师生所认同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做事方式等,比如:“尊重技术、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没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最适合自己的教育。”“接受、尊重、弘扬高技能人才,重视扶持、发展职业教育。”“知识改变命运,技能成就人生。”这些理念频繁在师生中交流,只要用心去感受就能感受到活生生的学院的精神文化和学院的文化品质。虽然精神文化看不见、摸不到,但它却深深熔铸在学院的每一处,影响着广大师生的思想、气质、行为,使师生终身受益,引领学院持续健康发展。一所电力特色的高职院校必须有自己的“校格”,主要体现在校训、文化特色等方面。三峡电力职业学院将葛洲坝集团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在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各个环境环节中融入了葛洲坝集团的“创世界品牌铸世纪丰碑”的企业精神、“依法、从严、精细”的“六字”治企方针、“又好又快,好中求快”的发展理念、“干一项工程、树一座丰碑、交一批朋友、拓一片市场、育一批人才”的“五个一”经营理念、“诚信守约,追求卓越”的质量理念、“消除一切隐患风险,确保全员健康安全环保”的安全理念、“建设绿色环保工程,营造和谐发展环境”的环保理念。在此基础上学院以“勤学、多能、诚信、健体”为校训,以“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服务,实践教学为上岗就业服务”为教学指导原则,以“有利于学院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职工工作的环境和生活水平的改善”为工作原则,以“倡导和谐思维,培养阳光心态”为思想工作准则,形成了独特的企业校园文化。这些理念和原则成为师生员工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
制度文化关系到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它的核心是激励人、培养人、发展人,而不是限制人,更不是压制人。充分发挥制度文化在思想和人品修养成长中的育人功能,重视师生的需要、情感、兴趣,关注师生的成长,强调以学生和教师为本、素质为先,从整体上构建一个与时俱进的制度文化体系,为每一个师生提供发展的制度空间,使学院目标定位在现实与理想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让教学、科研、学习成为有效的创新活力。如:通过每年开展一次的技能大赛,突出人才培养的职业性、规范性、全员性和广泛性,把多年来学院在职业教育发展中逐步探索出的具有电力特色的“工学结合、校企结合、顶岗实习”的经验和做法加以制度化和规范化,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的局面,促进学院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在2010年的师生技能竞赛活动中,师生员工共有6043人次参加了41个项目的技能竞赛,整个活动做到精选项目、精心组织、两级竞技、形式新颖。特别是钳工比赛,展示的“蒙眼配钥匙”的高超技能,最快的同学是在1分25秒时间内完成比赛,湖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教学巡视组的教授现场观看竞赛活动时高兴地竖起大拇指称赞。
物质文化是学院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物质载体,也是学院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学院发展的第一要务是育人,建设一支具有人格魅力、治学严谨、善于育人、精于教书的教师团队文化是学院物质文化的内涵式。专业文化和课程文化建设是学院物质文化的基础,建筑文化是学院物质文化的重要保证。学院用三年时间完成修建性校园规划的项目建设,形成了独具风格的电力文化建筑等。
三、“双师型”的技术名师是企业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础
拥有一支社会公认的技术名师是学院发展力的根基所在,没有高水平的“双师型”的技术名师,学院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技能人才。
学院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战略性的任务来抓,以“双师型”教师培养为重点,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学历提高与进修培训相结合、校内培养与校外实践锻炼相结合,积极探索培养和引进人才的新思路、新途径。第一,学院结合葛洲坝集团公司“素质工程”培养计划,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按照职业教育职业性和开放性的内在要求“走出去,请进来”,向发达地区先进学院学习,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明确责任,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教学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以满足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二,从2000年开始实施教师“双十”培训制度,每年选送一批教师参加高校专业教师业务培训,每年选送一批教师到企事业基层单位进行实践锻炼。第三,实施“名师工程”,每两年评选调整一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促进了优秀教师群体逐步形成。学院积极搭建电力系、机电系、动力系联合组建的“电力技术专业群内涵式技能课程教学团队”,被省教育厅批准为“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第四,重视引进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教师。近几年,学院获得了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发电厂及电力系统四个专业的“楚天技能名师”设岗资格。先后将四名葛洲坝集团高级技能专家聘为学院“楚天技能名师”。同时学院加大与企业的合作,引进了一批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教师,培养造就出了一支德艺双馨、结构合理能够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的教师队伍。
技术名师是企业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础。培养技术名师应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培养人格魅力。人格是高职院校育人的内涵式。育高尚人格之人,需要高尚的人格之师。技术名师首先名在人格魅力上,人格决定人的发展方向,是人生之魂。学院是“熔炉”,知识和技能训练可“成器”,而人格培养则“成人”。学院按照“质量是根本,教师是关键,学生是中心”的思想,用现代思想塑造具有健全的人格、具有团队意识、创新精神和基础扎实、特长明显、身心健康、素质全面的未来人才。培养高职学生健康的人格、高尚的人品、开阔的眼界、独立的见识、宽广的胸襟、积极的心态。二是培养教、做合一的能力。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学院专业课教师必须是“能教会干”,能在课堂和车间自如地转换角色,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要有熟练操作高精机器的技能,同时还应该不断跟踪技术发展前沿,做到教、做合一。如电力系高级实验师、技能专家刘远明老师就是教、做合一的典范。他师德高尚,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勤奋进取,积极钻研教学科研业务,多次承担全国省市大学生科技竞赛学院参赛队的培训指导工作,并取得优异成绩。三是培养引领团队的组织管理能力。技术名师不仅要有过硬的教学技术能力,而且要有高超的协调能力和出色的组织管理能力。学院的教学、科研技术发展需要发挥团队的智慧和作用。没有引领团队的组织管理能力就不可能成为技术名师。学院机电工程系田萍副教授今年当选为湖北省职业技能鉴定数控专业委员会专业委员,成为湖北省内知名数控企业的高级专家和数控专业教学中取得突出成绩的高等院校的优秀教师代表,并带领数控专业学生多次在全国、省、市技能大赛中获奖。正是因为拥有这样一批深受学生和社会认可的技术名师,学院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才有了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李海静)
关键词:企业;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
作者简介:李党生(1963-),男,广东兴宁人,三峡电力职业学院院长(党委)办公室副主任,机关党总支书记,副教授。(湖北 宜昌 443000)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12-0181-02
三峡电力职业学院是一所企业举办的经湖北省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高等职业专科院校,实行以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教学业务接受湖北省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和指导,其前身是葛洲坝职工大学,迄今已有36年的办学历程,具有独特的企业和电力行业背景。近年来,学院在企业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明显效果。学院在办学实践中感受到企业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就是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坚持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保持企业高职教育发展的连续性,保持企业高职教育发展的动力,保持企业高职教育发展的活力,保持企业高职教育发展的与时俱进。
一、办学特色是企业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
企业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所形成的独特个性、风格和景象,办学特色一旦形成就会表现出与众不同的风格和魅力,体现出独特的优良的办学要素。一般说来,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办学理念超前
理念是办学特色的灵魂,应具有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先进办学理念和开阔的经营视野。理念决定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方向,视野决定企业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高度、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开阔的经营视野。多年来,三峡电力职业学院形成了“常怀忧患之心,更立发展之志”的职工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民主办学、依法治校”的办学方针和“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特色促发展”的办学理念以及“以职业教育、职工培训协调发展”的办学思路,明确了“立足宜昌、服务三峡区域、面向全国电力建设行业”的服务定位以及“将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省级示范、全国知名的电力高等职业学院”的发展目标,学院的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发展一年上一个新台阶。1998年,由于企业分离社会职能的步伐加快,加之企业本身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以及连续几年的生源持续下降,学校到了几乎难以为继的境况,步入了最为困难的时期。2000年通过与三峡大学合作举办三峡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葛洲坝),学院由此走出了低谷。2006年又成功申办三峡电力职业学院,使学院走上了独立、健康、稳定发展的道路。2010年学院以政府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为契机,通过扎实的以评促建工作,在上级主管单位葛洲坝集团公司的支持下,加快了校园建设,筹资近亿元投入校园建设,投资500余万元,新建了电站仿真实训中心、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实训车间等实训教学基地,改善了校园面貌和教学工作环境。通过校企合作,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2.办学特色和可持续发展潜质上的不可取代性
三峡电力职业学院依托行业背景和葛洲坝集团的企业背景,形成了其他高职院校无法取代的办学特色,学院的办学特色主要集中体现在电力文化、“双师型”教师、电力专业和课程的建设上,体现在企业办学的优势上,体现在自己独有的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的电力行业背景和软实力上,体现在其他高校无法取代的可持续发展的潜质上。学院在内涵式发展的战略上,树立了“人有我特,人特我高”的办学理念,不求“大”,不求“全”,只求“不可取代”。学院依托三峡建设的时空优势和“世界水电之都”的地域优势,着力打造“三峡品牌”中的“水电品牌”,强化“水电类”专业建设,研究和实施专业结构调整,构建了四个特色专业群:即以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为核心的电力技术专业群;以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为核心的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群;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为核心的机电技术专业群;以旅游英语专业为核心的经济管理专业群。通过四个特色专业群,优化专业结构,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停止招生难、规模小的专业,优先发展生源广、市场大的电力建设类专业。特别是2008年以来,先后申办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供用电技术、电厂热能动力装置、新能源技术应用等专业,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为有效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路子,学院积极创新办学的新途径。学院成立了教育董事会,先后有62家单位成为董事会成员,进一步加强了学院与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联系与合作。学院还承担了宜昌市电力工程学会组织管理工作,通过组织电力工程学会工作,进一步突出了学院电力办学特色,为加强校企合作起到了促进作用。学院通过董事会和电力工程学会建立了电力建设信息库,接受企业设备设施捐赠,葛洲坝集团等企业给学院捐赠了价值百万元的设备。通过这些工作,学院教育教学与企业、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学生的教育培养、实习实训和就业机制不断完善。
近几年来,学院通过不断加大投入建设了58个校内实训室,同时学院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办学,以葛洲坝集团在国内近800个项目施工点和国外10余个国家的项目施工现场为主体,与行业相关企业建设了63个校外实习基地。企业将价值490余万元的500kV输电线路提供高压输配电线路专业学生实习,把企业的生产一线变成学校的教学一线,做到“企业怎么工作、学校就怎么训练”,从而确保学生实习实训效果。学院建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和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智能化考试站,开设了37个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项目,有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49人、考评员24人。职业技能鉴定也纳入到了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学生在获取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学院职业技能鉴定站先后被评为“湖北省优秀职业技能鉴定站”和“电力行业优秀职业技能鉴定站”。
学院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水轮发电机组安装与检修、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施工技术三门课程被确定为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精品课程;建筑技术实训基地获得中央财政的支持、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实训基地被确定为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发电厂及电力系统、机电一体化技术三个专业被评为湖北省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学院通过打造“名专业”、“名课程”和“名师”,着力建设学院“质量工程”,使学院成为三峡地区和全国电力行业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近两年,学院在国家、省、市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中,学生共获得各类奖励百余项。其中:学生在国家教育部组织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完成的科研论文《多功能紧密电子秤》获得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成为当年湖北50多所高职高专院校中唯一获得二等奖以上成果的学校;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活动中荣获高职高专类一等奖。学院优秀毕业生李敖分配在葛洲坝集团公司易普力公司,经过短暂的实践锻炼后代表葛洲坝集团参加湖北省钳工技能大赛获第二名,被湖北省劳动厅表彰晋升为“高级技师”等等。
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3%以上,2010年经省教育厅严格审查确定学院就业率达到93.25%。
二、校园文化是企业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保障
学院文化结构构成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上,即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是学院内涵式发展的灵魂;制度文化是学院内涵式发展的保障;物质文化是学院内涵式发展的基础。
精神文化是学院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积淀下的为全体师生所认同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做事方式等,比如:“尊重技术、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没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最适合自己的教育。”“接受、尊重、弘扬高技能人才,重视扶持、发展职业教育。”“知识改变命运,技能成就人生。”这些理念频繁在师生中交流,只要用心去感受就能感受到活生生的学院的精神文化和学院的文化品质。虽然精神文化看不见、摸不到,但它却深深熔铸在学院的每一处,影响着广大师生的思想、气质、行为,使师生终身受益,引领学院持续健康发展。一所电力特色的高职院校必须有自己的“校格”,主要体现在校训、文化特色等方面。三峡电力职业学院将葛洲坝集团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在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各个环境环节中融入了葛洲坝集团的“创世界品牌铸世纪丰碑”的企业精神、“依法、从严、精细”的“六字”治企方针、“又好又快,好中求快”的发展理念、“干一项工程、树一座丰碑、交一批朋友、拓一片市场、育一批人才”的“五个一”经营理念、“诚信守约,追求卓越”的质量理念、“消除一切隐患风险,确保全员健康安全环保”的安全理念、“建设绿色环保工程,营造和谐发展环境”的环保理念。在此基础上学院以“勤学、多能、诚信、健体”为校训,以“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服务,实践教学为上岗就业服务”为教学指导原则,以“有利于学院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职工工作的环境和生活水平的改善”为工作原则,以“倡导和谐思维,培养阳光心态”为思想工作准则,形成了独特的企业校园文化。这些理念和原则成为师生员工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
制度文化关系到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它的核心是激励人、培养人、发展人,而不是限制人,更不是压制人。充分发挥制度文化在思想和人品修养成长中的育人功能,重视师生的需要、情感、兴趣,关注师生的成长,强调以学生和教师为本、素质为先,从整体上构建一个与时俱进的制度文化体系,为每一个师生提供发展的制度空间,使学院目标定位在现实与理想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让教学、科研、学习成为有效的创新活力。如:通过每年开展一次的技能大赛,突出人才培养的职业性、规范性、全员性和广泛性,把多年来学院在职业教育发展中逐步探索出的具有电力特色的“工学结合、校企结合、顶岗实习”的经验和做法加以制度化和规范化,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的局面,促进学院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在2010年的师生技能竞赛活动中,师生员工共有6043人次参加了41个项目的技能竞赛,整个活动做到精选项目、精心组织、两级竞技、形式新颖。特别是钳工比赛,展示的“蒙眼配钥匙”的高超技能,最快的同学是在1分25秒时间内完成比赛,湖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教学巡视组的教授现场观看竞赛活动时高兴地竖起大拇指称赞。
物质文化是学院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物质载体,也是学院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学院发展的第一要务是育人,建设一支具有人格魅力、治学严谨、善于育人、精于教书的教师团队文化是学院物质文化的内涵式。专业文化和课程文化建设是学院物质文化的基础,建筑文化是学院物质文化的重要保证。学院用三年时间完成修建性校园规划的项目建设,形成了独具风格的电力文化建筑等。
三、“双师型”的技术名师是企业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础
拥有一支社会公认的技术名师是学院发展力的根基所在,没有高水平的“双师型”的技术名师,学院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技能人才。
学院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战略性的任务来抓,以“双师型”教师培养为重点,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学历提高与进修培训相结合、校内培养与校外实践锻炼相结合,积极探索培养和引进人才的新思路、新途径。第一,学院结合葛洲坝集团公司“素质工程”培养计划,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按照职业教育职业性和开放性的内在要求“走出去,请进来”,向发达地区先进学院学习,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明确责任,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教学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以满足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二,从2000年开始实施教师“双十”培训制度,每年选送一批教师参加高校专业教师业务培训,每年选送一批教师到企事业基层单位进行实践锻炼。第三,实施“名师工程”,每两年评选调整一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促进了优秀教师群体逐步形成。学院积极搭建电力系、机电系、动力系联合组建的“电力技术专业群内涵式技能课程教学团队”,被省教育厅批准为“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第四,重视引进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教师。近几年,学院获得了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发电厂及电力系统四个专业的“楚天技能名师”设岗资格。先后将四名葛洲坝集团高级技能专家聘为学院“楚天技能名师”。同时学院加大与企业的合作,引进了一批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教师,培养造就出了一支德艺双馨、结构合理能够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的教师队伍。
技术名师是企业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础。培养技术名师应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培养人格魅力。人格是高职院校育人的内涵式。育高尚人格之人,需要高尚的人格之师。技术名师首先名在人格魅力上,人格决定人的发展方向,是人生之魂。学院是“熔炉”,知识和技能训练可“成器”,而人格培养则“成人”。学院按照“质量是根本,教师是关键,学生是中心”的思想,用现代思想塑造具有健全的人格、具有团队意识、创新精神和基础扎实、特长明显、身心健康、素质全面的未来人才。培养高职学生健康的人格、高尚的人品、开阔的眼界、独立的见识、宽广的胸襟、积极的心态。二是培养教、做合一的能力。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学院专业课教师必须是“能教会干”,能在课堂和车间自如地转换角色,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要有熟练操作高精机器的技能,同时还应该不断跟踪技术发展前沿,做到教、做合一。如电力系高级实验师、技能专家刘远明老师就是教、做合一的典范。他师德高尚,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勤奋进取,积极钻研教学科研业务,多次承担全国省市大学生科技竞赛学院参赛队的培训指导工作,并取得优异成绩。三是培养引领团队的组织管理能力。技术名师不仅要有过硬的教学技术能力,而且要有高超的协调能力和出色的组织管理能力。学院的教学、科研技术发展需要发挥团队的智慧和作用。没有引领团队的组织管理能力就不可能成为技术名师。学院机电工程系田萍副教授今年当选为湖北省职业技能鉴定数控专业委员会专业委员,成为湖北省内知名数控企业的高级专家和数控专业教学中取得突出成绩的高等院校的优秀教师代表,并带领数控专业学生多次在全国、省、市技能大赛中获奖。正是因为拥有这样一批深受学生和社会认可的技术名师,学院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才有了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李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