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事业单位是我国经济实体组织与财政预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互联网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事业单位的管理逐步进入公众的视野。会计作为各类经济组织的基础管理工具,起着对经济组织各类活动反应和监督的作用。然而,由于我国事业单位长期以收付实现制作为计量基础,对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反应和监督存在一定的制约作用,难以满足事业单位自身发展需要和公众需求。基于此,亟需加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管理制度改革。本文在总述我国目前事业单位会计发现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阐明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管理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管理制度改革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会计核算管理制度 改革
伴随我国新预算法的实施和政府债务管理的逐步规范,权责发生制的财政预算体系建设和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核算体系建设成为我国财政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2015年,国家颁布了政府会计准则的基本准则。事业单位作为我国财政预算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基本准则的颁布,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管理制度改革奠定了一定基础。对于事业单位的定义,在我国,事业单位是由财政资金拨款,提供涉及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的社会服务组织。目前,我国也分别制定了事业单位、高等学校、中小学校、医院、彩票机构等多类别的会计制度,相对复杂,增加了宏观管理难度,亟需实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管理制度改革。
一、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统一不同类别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
事业单位是我国经济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政府财政资金拨款或补助,实施科教文卫方面的社会服务。近年来,我国逐步加强对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管理,2012年颁布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于2013年起实施。之后分别制定与修订涉及高等院校、医院、科学事业单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小学校、彩票机构等各类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各类事业单位适用各自的会计制度,管理难度相对加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管理制度改革将逐步建立统一的基本与具体的会计准则,将不同类别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管理统一到同一基础上来,实现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相互可比的效果。
(二)有助于全面反应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长期以来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核算基础,相对简单。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管理,使得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难以实时反应,使得财务报表提供的会计信息滞后于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对国家财政及事业单位作出正确决策产生较大的束缚作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管理制度改革,将从收付实现制逐步转为权责发生制,与新预算法要求的逐步建立权责发生制的预算体系相适应,更为全面的反应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信息,促进事业单位持续发展。
(三)有助于建立监督评价事业单位的抓手与载体
事业单位由于有国家财政资金拨付,长期依赖预算的准确性,将预算作为资金使用的唯一抓手,会计核算仅是辅助记账功能,没有发挥会计对事业单位管理的基础作用。事业单位会计人员长期适应较为简单的记账工作,对事业单位管理的渗透不足。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管理制度改革将注重发挥会计监督作用,以会计信息作为建立监督评价体系的基础,同时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帮助事业单位逐步建立符合实际的监督考核体系,实现会计改革的基本目标。
二、现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管理制度的主要问题
(一)事业单位尚未形成统一的会计准则与制度
一是各类事业单位适用各自的会计制度,虽然国家颁布了政府会计准则的基本准则,但由于具体准则尚未发布,难以实现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统一。二是增加管理难度,由于各类事业单位适用的会计制度不同,增加了国家财政的管理难度,可能由于会计制度核算差异,造成资金资源的次优化配置。三是财务报告信息不可比,会计制度的不同,直接影响会计核算,造成财务报告信息不具可比性,难以将不同类事业单位放在统一标准上评价与考核,可能造成政策决策问题。
(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难以满足现实需要
一是与财政预算管理脱节,2014年开始实施的新预算法正在逐步建立权责发生制的财政预算体系,而事业单位长期以来的收付实现制基础,难以与财政预算体系结合,造成国家财政管理难题。二是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虽然引入了折旧与摊销制度,但仍然存在固定资产初始确认与新旧衔接难题,使得权责发生制难以全面推行。三是由于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大多滞后于经济活动的发生,使得会计信息的实时性大打折扣,直接影响信息公开效果,降低财政预算管理和信息公开质效。
(三)事业单位会计管理难以满足监督评价需要
一是会计人员综合素质需进一步提升,监督与评价是更高一阶的管理活动,由于会计人员素质存在差距,对会计信息的有效使用上仍需加强。二是会计信息使用不足,由于会计信息相对简单,部分事业单位将会计信息弱化处理,没有作为决策的依据,难以发挥会计信息的支持作用。三是没有建立对成本开支的控制体系,事业单位的管理重点在于成本控制,由于会计信息的缺陷,使得事业单位成本管理难以落地,并发挥实效。
三、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管理制度改革主要措施
(一)建立统一会计核算准则与制度,做好过渡衔接
一是国家主导在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基础上,细化推进具体准则的制定与颁布,逐步建立事业单位统一的会计政策依据。二是逐步建立事业单位成本管理制度,在当前国家高度重视管理会计的环境下,加大对事业单位成本的管控,确保财政资源与资金的优化配置。三是做好新老制度的过渡衔接,新的会计准则实施必将给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带来巨大的改变,需要结合事业单位实际,分批分类,逐步实施,确保落实。
(二)做好准则制度宣传与培训,适应会计准则发展
一是做好准则与制度的宣讲学习,对于国家准则加强学习,形成中央与地方交互提升的良好氛围,与事业单位实际相结合,确保各项准则落地到位。二是加强财会人员综合素质提升,逐步增加人员配置,要求人员既要懂财务,也要懂业务,并将两者融合,发挥作用。三是建立沟通交流机制,事业单位内部应定期开展会计准则学习交流,将会计核算管理制度的改革渗透到全体事业单位人员中去,促进改革确实发挥实效。
(三)加强会计对监督评价的支持作用发挥,提升财政管理质量
一是加强会计信息的应用,在权责发生制下,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及财务报告将反应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客观情况,需要事业单位全面提升对会计信息重要性的认识,并将会计信息作为决策的依据。二是建立健全监督评价体系,依托财政预算与会计信息,细化成本要素分析,将控制成本作为监督评价体系的主要目标,分析成本要素变化原因,加强措施制定与落实。三是加強评价监督体系的修订与完善,结合国家政策与事业单位实际情况,建立机制,不断完善监督评价体系,持续发挥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正向作用,并不断取得实效。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会计核算管理制度 改革
伴随我国新预算法的实施和政府债务管理的逐步规范,权责发生制的财政预算体系建设和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核算体系建设成为我国财政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2015年,国家颁布了政府会计准则的基本准则。事业单位作为我国财政预算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基本准则的颁布,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管理制度改革奠定了一定基础。对于事业单位的定义,在我国,事业单位是由财政资金拨款,提供涉及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的社会服务组织。目前,我国也分别制定了事业单位、高等学校、中小学校、医院、彩票机构等多类别的会计制度,相对复杂,增加了宏观管理难度,亟需实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管理制度改革。
一、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统一不同类别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
事业单位是我国经济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政府财政资金拨款或补助,实施科教文卫方面的社会服务。近年来,我国逐步加强对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管理,2012年颁布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于2013年起实施。之后分别制定与修订涉及高等院校、医院、科学事业单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小学校、彩票机构等各类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各类事业单位适用各自的会计制度,管理难度相对加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管理制度改革将逐步建立统一的基本与具体的会计准则,将不同类别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管理统一到同一基础上来,实现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相互可比的效果。
(二)有助于全面反应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长期以来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核算基础,相对简单。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管理,使得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难以实时反应,使得财务报表提供的会计信息滞后于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对国家财政及事业单位作出正确决策产生较大的束缚作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管理制度改革,将从收付实现制逐步转为权责发生制,与新预算法要求的逐步建立权责发生制的预算体系相适应,更为全面的反应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信息,促进事业单位持续发展。
(三)有助于建立监督评价事业单位的抓手与载体
事业单位由于有国家财政资金拨付,长期依赖预算的准确性,将预算作为资金使用的唯一抓手,会计核算仅是辅助记账功能,没有发挥会计对事业单位管理的基础作用。事业单位会计人员长期适应较为简单的记账工作,对事业单位管理的渗透不足。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管理制度改革将注重发挥会计监督作用,以会计信息作为建立监督评价体系的基础,同时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帮助事业单位逐步建立符合实际的监督考核体系,实现会计改革的基本目标。
二、现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管理制度的主要问题
(一)事业单位尚未形成统一的会计准则与制度
一是各类事业单位适用各自的会计制度,虽然国家颁布了政府会计准则的基本准则,但由于具体准则尚未发布,难以实现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统一。二是增加管理难度,由于各类事业单位适用的会计制度不同,增加了国家财政的管理难度,可能由于会计制度核算差异,造成资金资源的次优化配置。三是财务报告信息不可比,会计制度的不同,直接影响会计核算,造成财务报告信息不具可比性,难以将不同类事业单位放在统一标准上评价与考核,可能造成政策决策问题。
(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难以满足现实需要
一是与财政预算管理脱节,2014年开始实施的新预算法正在逐步建立权责发生制的财政预算体系,而事业单位长期以来的收付实现制基础,难以与财政预算体系结合,造成国家财政管理难题。二是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虽然引入了折旧与摊销制度,但仍然存在固定资产初始确认与新旧衔接难题,使得权责发生制难以全面推行。三是由于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大多滞后于经济活动的发生,使得会计信息的实时性大打折扣,直接影响信息公开效果,降低财政预算管理和信息公开质效。
(三)事业单位会计管理难以满足监督评价需要
一是会计人员综合素质需进一步提升,监督与评价是更高一阶的管理活动,由于会计人员素质存在差距,对会计信息的有效使用上仍需加强。二是会计信息使用不足,由于会计信息相对简单,部分事业单位将会计信息弱化处理,没有作为决策的依据,难以发挥会计信息的支持作用。三是没有建立对成本开支的控制体系,事业单位的管理重点在于成本控制,由于会计信息的缺陷,使得事业单位成本管理难以落地,并发挥实效。
三、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管理制度改革主要措施
(一)建立统一会计核算准则与制度,做好过渡衔接
一是国家主导在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基础上,细化推进具体准则的制定与颁布,逐步建立事业单位统一的会计政策依据。二是逐步建立事业单位成本管理制度,在当前国家高度重视管理会计的环境下,加大对事业单位成本的管控,确保财政资源与资金的优化配置。三是做好新老制度的过渡衔接,新的会计准则实施必将给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带来巨大的改变,需要结合事业单位实际,分批分类,逐步实施,确保落实。
(二)做好准则制度宣传与培训,适应会计准则发展
一是做好准则与制度的宣讲学习,对于国家准则加强学习,形成中央与地方交互提升的良好氛围,与事业单位实际相结合,确保各项准则落地到位。二是加强财会人员综合素质提升,逐步增加人员配置,要求人员既要懂财务,也要懂业务,并将两者融合,发挥作用。三是建立沟通交流机制,事业单位内部应定期开展会计准则学习交流,将会计核算管理制度的改革渗透到全体事业单位人员中去,促进改革确实发挥实效。
(三)加强会计对监督评价的支持作用发挥,提升财政管理质量
一是加强会计信息的应用,在权责发生制下,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及财务报告将反应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客观情况,需要事业单位全面提升对会计信息重要性的认识,并将会计信息作为决策的依据。二是建立健全监督评价体系,依托财政预算与会计信息,细化成本要素分析,将控制成本作为监督评价体系的主要目标,分析成本要素变化原因,加强措施制定与落实。三是加強评价监督体系的修订与完善,结合国家政策与事业单位实际情况,建立机制,不断完善监督评价体系,持续发挥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正向作用,并不断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