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设计的实践

来源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是卫生部直属的一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拥有雄厚的技术实力,其门诊量在北京市一直处于前列,目前日门诊量已超过一万人次。
  十年前,医院开始进行总体规划和改扩建,门急诊医技楼是其改扩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门急诊医技楼总建筑面积44278m2,地上8层,地下2层,主要担负全院门诊、急诊和医技检查服务。门诊主要布置在地上一至六层,急诊布置在地下一层,医技科室分布在地下二层至地上六层。该工程设计始于2005年,2007年开始建设,2012年1月8日正式投入使用。
  从设计之初至投入使用,设计师始终将人性化作为设计的核心,即在设计过程中根据人的行为习惯、生理结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等,在设计方案原有基本功能和性能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优化,令使用者感到方便、舒适,在心理和精神需求方面得到尊重和满足。
  合理优化医疗功能
  此工程内部人流复杂,患者就医的主要流程在此进行。如何给病患提供最佳的就医流程,并缩短就医路线?提供合理的医疗功能尤为重要,同时它也是医疗建筑设计成功与否的先决条件,是人性化设计的重心。
  *功能布局遵循3原则,缩短就医流程
  该工程方案设计在功能布局时遵循了以下3个原则——
  首先是依据科室患者人数的多少,将患者较多的科室优先考虑低层设置,这样做可以使较多的患者受益,比如普通内科和外科的患者人数多,便将其设置在较低的二三层;
  其次是依据患者的类型,考虑患者行动的便捷 程度,将行动不便的患者所占比率高的科室优先考虑布置在低层,比如骨科和运动医学科患者多且行动不便,普遍存在乘坐轮椅、拄拐、推床等情况,设计时将骨科诊区和运动医学科诊区布置在较低的二层;
  再次是综合考量各科室之间的联系程度,以此确定科室的位置。外科和普放联系紧密,内科与检验、功能检查、输液中心等联系紧密,宜同层或邻近布置。因医院用地狭小,不可能将所有联系紧密的科室均同层布置,综合考虑以上情况,设计中在首层布置门诊大厅、放射影像中心和儿科诊区;二层布置外科诊区和普放;三至六层布置内科系统诊区、妇产科诊区、中医诊区等,检验科和门诊输液室布置在三层,功能检查和内镜中心分别布置在四层和六层。
  上述布局形式以最大限度为患者提供就医便利为主,以降低竖向交通的压力为辅。
  *医疗主街的运用,既简化布局又提高可识别性
  医疗主街的运用简化了医院中各科室之间的关系,它等同于城市中的“交通主干道”,首先可以起到快速分散人流的作用;第二,各功能科室分布在医疗主街的两侧,科室均为尽端式布局,通过医疗主街进行联系;第三,竖向交通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分层挂号和收费等功能组合在医疗主街上,丰富了医疗主街的功能。
  医疗主街宽度为7m,即使在人流最集中的时间段也能起到快速分散人流的作用。各功能区的标牌悬挂在医疗主街上,提高了可识别性,使患者一目了然,明确方向。
  *分层挂号收费的方式,缩短了患者等候时间
  设计中采用分层挂号收费、增加开放服务窗口的方式,以缩短患者排队等候的时间。首层门诊大厅设置集中的挂号收费窗口,二层至六层分设挂号收费窗口。挂号收费窗口根据时间段开放为不同的功能,如上午9点以前主要开放为挂号窗口,9点以后主要开放为收费窗口等,提高使用率。
  虽然医院为此需要招聘更多的服务人员,但带给患者的却是实实在在的便利。该院是业内较早提出分层挂号收费并付诸实施的医院之一,目前这一做法已在很多大型医院中推广使用。
  *科室布局标准化,注重差异化设计
  门诊单元采用标准化设计,应用8.7m×5.7m的标准柱网,各诊区面积基本相同,诊区内配置基本一致,均采用一次候诊和二次候诊相结合的候诊方式,诊室面积相同。
  在采用标准化布局的同时,还注重科室之间的差异,除了医疗工艺上的不同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不同科室因患者人流量的差异,候诊区大小不同,因此要避免千篇一律,人流量大的科室的候诊区面积要适当扩大;二是不同科室患者类型不同,候诊区的布置方式也不相同,比如骨科和运动医学科,由于其患者大多行动不便,所以骨科和运动医学科的候诊厅相对较大,且布置候诊椅时充分考虑了乘坐轮椅患者的候诊空间。标准化布局给医院的管理带来了便利,差异化的设计则给患者带来了使用上的方便。
  *医患分区﹑分流,体现了对医护人员的关心
  相对于患者来说,医护人员既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又是医院的“常驻人群”,是医院真正的主人,设计应体现对他们的关心。设计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医患分区分流,医护人员与患者分设出入口,避免人流上的交叉,科室单元内部设置与患者相对隔离的医护人员区域,主要设置办公、休息、更衣、开水间、卫生间等,避免医患间的相互干扰,为医护人员提供安静的办公休息场所;二是对布置在地下室的科室,在地上楼层为医护人员提供适当数量的办公室,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
  充分利用自然条件
  “天人合一”是我国的传统观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大自然可以带来无限生机,给患者带来光明和希望。医院作为特殊的场所,从医学角度而言也需要加强采光和通风,以降低感染的几率,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也可降低建筑运行能耗,因此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和通风是设计医疗建筑时的另一重要原则。
  针对采光,首先在建筑适当位置布置天井,除某些医技部门外,主要诊查、医护办公等用房均有良好的自然采光条件;其次是在建筑东北侧设计自地下一层至地上四层通高的共享中庭,中庭东立面和屋顶采用拉锁玻璃幕墙,以保证充足的光线照进建筑内部,将地下一层部分区域由地下转变为地上,照亮了医疗主街;三是门诊大厅局部架空两层,大厅南立面采用通高8m的全玻璃幕墙,使门诊大厅内光线充足;四是加大外窗面积,采用600mm高的窗台,使房间内变得更加明亮。
  针对通风,首先是增加外窗单扇窗户的开启扇数和面积,扩大通风量;其次是天井扩大了建筑外墙面,可以将自然风引入建筑内部。
  灵活运用色彩
  该工程室内装饰在色彩方面做了精心的设计,以期通过色彩营造丰富的空间环境,调整患者的心情。设计采用“主+辅”的方式,“主”指的是公共空间大面积墙顶地,均采用以米黄色系列为主的浅色调材料,构成整体温馨﹑柔和﹑亲人的空间效果;“辅”则是指公共空间局部采用彩色有机玻璃材料,主要集中在两个部位,一是在医疗主街中部吊顶上,采用多彩的有机玻璃挂板,另一个是在科室的候诊厅门口设置彩色有机玻璃隔断,不同的科室选用不同的色彩,增强了科室的可识别性。变幻的色彩成为活跃空间的重要元素,丰富了空间环境,也预示着人生的瑰丽多彩,象征着美好的希望和未来,舒缓患者压抑心情的同时,也给患者注入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
  设置智能化系统
  科技的发展给医院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改变了原有的医疗模式,给患者就诊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工程中设置了智能化的系统,如排队叫号系统、医护对讲系统、自动查询系统等,给患者带了很大的便利,也使医院的人性化设计得以充分体现。
  (编辑 吕志新)
其他文献
生态效应设计(Eco-effective design ,简称EED)和循证设计(evidence-based design,简称EBD)是当代医疗建筑设计发展的两大趋势。很多研究者对这两种设计间关系的看法不尽相同。很多人认为两种设计是互相联系并互相促进的(Klein, 2007 and Guenther et al, 2006),也有人认为两者是互相矛盾的(Harvie, 2006)。我们将严谨
期刊
对于医院建筑设计来说,如何提高医疗资源,特别是稀缺资源的使用效率?设计师如何提供好的产品和服务?可以借鉴制造业的经验,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医疗规划,要制订长远目标  设计任务书的制订更重要  对于医院建筑,有些人非常强调最终的效果图,想方设法把它做得漂亮。最终的效果图固然重要,但是,我们认为,设计任务书的制订更重要。一份详细、科学的设计任务书是建立在医疗规划的基础上的,它不但要给出各个方面的具
期刊
医疗工艺设计是《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2004年征求意见稿)中的新增内容,并且放在所有章节的最前面,足见其重要性。给人们的一个印象是,当前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注重医疗工艺设计,但真正把这门功课做好做扎实的却是寥寥少数,更多的是在把对它的重视写在建成后使用时的教训中。  医疗工艺设计,被定义为“对医院内部医疗活动过程及程序的策划”,包括医疗系统构成、功能、医疗工艺流程及相关工艺条件、技术指标、参数等
期刊
焦点  卫生部将开展试点探索老年长期护理模式  10月10日,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孔灵芝表示,卫生部将开展试点,探索针对老年慢性病和临终关怀患者的长期医疗护理模式,大力发展老年人临终关怀的服务,建立以机构为支撑、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服务体系。  孔灵芝介绍说,针对长期卧床患者,晚期的呼吸机治疗患者,重点加强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增强医疗机构长期护理服务能力,要根据实际需要,设立老年病和临终
期刊
目前,气候变化已成为21世纪危害健康的重大因素,如何创造可造福全人类的环境已成为当今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而对于医院来说,绿色医疗环境对患者健康的恢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1年4月,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 Green Building Council)在制定绿色医疗建筑指南之后,作为有很大影响力的评价绿色建筑工具的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
期刊
徐州市中心医院内科医技大楼是以内科病房为主,兼有医技科室、小外科等医疗功能用房的单体病房医技楼。总建筑面积为59100m2,地上14层,建筑面积50410m2,地下2层,建筑面积8690m2,建筑高度57m。    设计原则  *整合原则  该大楼建在已经成型的建筑环境之中,需与环境融合为一体。这种融合,一方面是功能的整合,要把新建功能通过合理的交通流线组合与已有功能形成有机联系。另一方面是建筑形
期刊
中国的经济改革导致劳动力涌入城市,城市不断向外扩展以容纳增长的人口。与之相适应的中国医院建设方兴未艾,特别是在一些新建的社区,更需要新型医院为不断增长的城市人口提供服务。通常,这些位于城乡结合部的新型医院需要专业的医疗工艺设计。诚然,这种专业医疗工艺设计在美国和欧洲国家已很普遍、很成熟。  进行策略性的总体规划  中国城市用地极为紧张,新建医院首先面临的是用多少土地和建多大医院的问题。太多的前期投
期刊
以灰色基调融入北京内城的城市环境,外立面两端取自于中式古典窗棱元素的金属装饰墙与中央竖向窗棱式幕墙相互呼应,低调中彰显出别样的优雅与韵律,这幢建筑就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新门诊楼。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位于市中心地带的西城区厂桥地区,北侧紧邻平安大街,南侧与医院老门诊部相望。因地处历史文化保护区内,建筑高度和立面风格受到严格限制,限高22.20m。为保证医院各项建筑功能的完整性,方案设计为地上5层、地下
期刊
焦点  陈啸宏:创建节约型医院要落实具体措施  6月11日~17日是第22个全国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周。13日上午,卫生部、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举行创建节约型医院主题宣传活动。卫生部副部长陈啸宏要求,卫生部预算管理医院要积极推进节能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做好能源使用统计工作,要完善管理办法,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陈啸宏说,近期,卫生部启动了医院能耗调研统计工作,以了解医院能耗
期刊
新江湾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位于上海市杨浦区新江湾城街道行政区政和路以东,国浩路以南。基地北侧为同济中学新校区,南侧为景观河道,规划设置沿河绿带,环境优美。建设用地面积4800m2,总建筑面积为9215m2。新江湾城街道行政区是一个正在开发建设中的新型社区,辖区常住人口为2万余人,社区卫生中心承担着新江湾城居民的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一、城市社区医院的功能构成  我国城市社区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