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华夏文明总体表征,是华人群体不可缺少的精神动力。积极的中华文化对我们的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思维发展起着推动作用,与之相反消极中华文化则对我们的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思维发展起着阻碍作用,影响社会的进步。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对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关键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积极;消极;协调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02
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深入研究中华文化产生、发展规律,特别是其社会进步的作用的是符合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时代要求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句话揭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性格,具有坚韧顽强,生生不己的活力和包容万物,融合更新的发展机制。中华的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精神占据重要的地位。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认为无论在乱世还是在太平盛世,都需要自强不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是一种积极的处世态度,也是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易经·乾卦》中更明确地表述了这种自强不息、奋斗不息的精神。
几千年来这种精神已经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国人的血液中,深深地影响着、激励着古往今来的中华儿女不断地奋发图强。近代以来,多少志士仁人为了抵御外辱、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而抛头颅、洒热血,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表现出坚强不息、奋发向上、坚忍不拔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买办资本主义的压迫,建立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也还是这种精神,鼓舞着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是我们在新时代条件下更加需要发扬的精神。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没有通过物质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来保持和自然界的和谐,但是已经有了初步的和谐思想,即不向自然界永无休止地去索取,追求人与自然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说明了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把人置于从属自然界“天”的地位来考察,认识到自然界是有规律的,人要遵守自然界的规律,不能离开自然而为所欲为,必须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建国以后,由于在方针政策制定上的偏差,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自然环境的恶化。我们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强化对“天人合一”的科学认识,接受这份宝贵的遗产,并加以继承和发扬。特别是孟子的“仁民而爱物”之说,“仁民”是人本思想,“爱物”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爱物”而不弃人本,解决生态问题应继承这一思想。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后来开始渐渐转移到对人性关怀和生命关注上,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基本哲学的内在本质特点。
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
(一)缺乏开拓创新的科学意识
虽然中国在先秦时期就具有了在当时世界上较为先进的工具和技术,也形成了较为先进的思想方法,但是始终没有形成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这是由于:1、中国哲学重悟性和经验的原因造成的。而且历代的统治者也往往在抑制科技方面筑起了一道不可逾越的墙。所以在儒家的经典中是没有这类描述和褒扬的,从事技术一类的工作是上不了台面的事,自然也就不会像考科举一样,人人都趋之若鹜,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儒家典籍。人们追求仕途而放弃对科学技术的探索,也就相对地造成了技术的落后,同时科举制度也牢牢禁锢着中国知识分子的开拓创新意识;2、在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与自然科学背道而驰的“迷信”思想,使得我们的发明技术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例如,我国的四大发明。我们把罗盘用于看风水,把火药做成爆竹烟花;而这些东西到了西欧国家,被用作开辟新航线的工具,制成炸药、火枪,反过来侵略我们。科学技术的落后是我国近代以来遭受帝国主义列强蹂躏和压迫的主要原因。其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因受观念、地域、经济基础等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滋生出安贫乐道、知足常乐、“不患贫而患不均”、循规蹈矩的思想,这与现代市场观念和竞争观念显然是背道而驰的;3、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中国是天下中心的观念,直到近代提出的“西学中源论”还是如此认为,除华夏外皆是蛮夷。盲目地排斥外来文化,高度的自我满足感和骄傲感使忧患意识淡薄,缺乏进取心和开拓创新力,使得中华民族在近代世界的快速发展中日益衰落。
(二)缺乏竞争的驱动力
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抑制强者和创新精神的文化,俗话说“出墙的椽子先烂”,有了前人的经验告诫和“唾沫淹死人”的舆论氛围,也就没有人敢于突破这个怪圈,干出一番大的事业,一代又一代人成为安于现状的牺牲者。由于缺少培养发挥主观能动性、竞争性的文化土壤,也就失去了进取性的文化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三、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协调
19世纪帝国主义列强用坚船利炮敲开华夏的大门,由此带来的先进的西方文化开始在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西方文化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从近代(下转第84页)(上接第82页)200年的历史来看,首先是屈辱被迫接受,到“师夷之长以制夷”,一直到现在进行中西文化论战,争辩的结果无非是中华的民族传统文化是否具有适应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和能否从西方文化中汲取有利于中国进行现代化的条件。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论到维新派的“西体中源”论,再到五四时期主张文化全盘西化的“西体西用”论,这三种不同的文化选择背离了中国的历史发展规律,脱离了中国的国情,所以均遭受了沉重的失败。因此我们要建立一种符合中国国情,为中国人民所认同,有利于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新文化。
(一)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合理扬弃
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应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即合理地扬弃。一定的文化形成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但由于文化具有滞后性,因而当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的环境发生变化时,传统文化并没有消失,反而是跨阶段地影响与制约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因此我们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要有选择地吸收和创造性地综合,用历史和科学的观点来考察中国的传统文化,切实把握和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本质内容,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现代化的基本精神理念,进行有选择性的合理的吸收、改造、发展和创新。例如,社会主义本来是西方的思潮,在中国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用中国人所能接受的方式来建设社会主义。从前我们也曾生搬硬套地学习西方的社会主义,实践证明,由于脱离中国的实际,所以成效不大,推广不开。
(二)对外来文化的兼容并蓄
文化本来就是多元化的统一,就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而言,也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应该具有积极健康的心态,要有勇气实行“拿来主义”,努力发掘古今中外各种文化的精华,让一切有利于现代化建设的东西为我所用。当文化多元化趋势成为潮流,文化的交流势必也日益广泛。如果用封闭传统文化的方法来保护传统文化,则更容易限制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窒息传统文化的生命。要使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生机,就必须使它形成一种开放的状态,迎接各种外来文化的挑战,在中西文化的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中得到全新的发展和进步。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广泛吸收人类所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是传统文化适应现代化的重要条件。
从中国现在的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来考察,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成功是基于传统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式,汇总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而我们应该研究和学习国外的经验,吸收人类一切的优秀文化成果。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社会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在中华民族强大的征途上,中国人用自己的智慧完善、发展传统文化,这是中国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这一过程中则会再现生机,使中国社会逐步走向更加富裕和文明的繁荣之路。
关键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积极;消极;协调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02
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深入研究中华文化产生、发展规律,特别是其社会进步的作用的是符合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时代要求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句话揭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性格,具有坚韧顽强,生生不己的活力和包容万物,融合更新的发展机制。中华的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精神占据重要的地位。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认为无论在乱世还是在太平盛世,都需要自强不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是一种积极的处世态度,也是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易经·乾卦》中更明确地表述了这种自强不息、奋斗不息的精神。
几千年来这种精神已经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国人的血液中,深深地影响着、激励着古往今来的中华儿女不断地奋发图强。近代以来,多少志士仁人为了抵御外辱、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而抛头颅、洒热血,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表现出坚强不息、奋发向上、坚忍不拔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买办资本主义的压迫,建立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也还是这种精神,鼓舞着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是我们在新时代条件下更加需要发扬的精神。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没有通过物质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来保持和自然界的和谐,但是已经有了初步的和谐思想,即不向自然界永无休止地去索取,追求人与自然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说明了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把人置于从属自然界“天”的地位来考察,认识到自然界是有规律的,人要遵守自然界的规律,不能离开自然而为所欲为,必须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建国以后,由于在方针政策制定上的偏差,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自然环境的恶化。我们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强化对“天人合一”的科学认识,接受这份宝贵的遗产,并加以继承和发扬。特别是孟子的“仁民而爱物”之说,“仁民”是人本思想,“爱物”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爱物”而不弃人本,解决生态问题应继承这一思想。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后来开始渐渐转移到对人性关怀和生命关注上,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基本哲学的内在本质特点。
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
(一)缺乏开拓创新的科学意识
虽然中国在先秦时期就具有了在当时世界上较为先进的工具和技术,也形成了较为先进的思想方法,但是始终没有形成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这是由于:1、中国哲学重悟性和经验的原因造成的。而且历代的统治者也往往在抑制科技方面筑起了一道不可逾越的墙。所以在儒家的经典中是没有这类描述和褒扬的,从事技术一类的工作是上不了台面的事,自然也就不会像考科举一样,人人都趋之若鹜,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儒家典籍。人们追求仕途而放弃对科学技术的探索,也就相对地造成了技术的落后,同时科举制度也牢牢禁锢着中国知识分子的开拓创新意识;2、在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与自然科学背道而驰的“迷信”思想,使得我们的发明技术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例如,我国的四大发明。我们把罗盘用于看风水,把火药做成爆竹烟花;而这些东西到了西欧国家,被用作开辟新航线的工具,制成炸药、火枪,反过来侵略我们。科学技术的落后是我国近代以来遭受帝国主义列强蹂躏和压迫的主要原因。其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因受观念、地域、经济基础等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滋生出安贫乐道、知足常乐、“不患贫而患不均”、循规蹈矩的思想,这与现代市场观念和竞争观念显然是背道而驰的;3、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中国是天下中心的观念,直到近代提出的“西学中源论”还是如此认为,除华夏外皆是蛮夷。盲目地排斥外来文化,高度的自我满足感和骄傲感使忧患意识淡薄,缺乏进取心和开拓创新力,使得中华民族在近代世界的快速发展中日益衰落。
(二)缺乏竞争的驱动力
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抑制强者和创新精神的文化,俗话说“出墙的椽子先烂”,有了前人的经验告诫和“唾沫淹死人”的舆论氛围,也就没有人敢于突破这个怪圈,干出一番大的事业,一代又一代人成为安于现状的牺牲者。由于缺少培养发挥主观能动性、竞争性的文化土壤,也就失去了进取性的文化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三、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协调
19世纪帝国主义列强用坚船利炮敲开华夏的大门,由此带来的先进的西方文化开始在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西方文化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从近代(下转第84页)(上接第82页)200年的历史来看,首先是屈辱被迫接受,到“师夷之长以制夷”,一直到现在进行中西文化论战,争辩的结果无非是中华的民族传统文化是否具有适应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和能否从西方文化中汲取有利于中国进行现代化的条件。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论到维新派的“西体中源”论,再到五四时期主张文化全盘西化的“西体西用”论,这三种不同的文化选择背离了中国的历史发展规律,脱离了中国的国情,所以均遭受了沉重的失败。因此我们要建立一种符合中国国情,为中国人民所认同,有利于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新文化。
(一)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合理扬弃
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应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即合理地扬弃。一定的文化形成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但由于文化具有滞后性,因而当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的环境发生变化时,传统文化并没有消失,反而是跨阶段地影响与制约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因此我们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要有选择地吸收和创造性地综合,用历史和科学的观点来考察中国的传统文化,切实把握和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本质内容,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现代化的基本精神理念,进行有选择性的合理的吸收、改造、发展和创新。例如,社会主义本来是西方的思潮,在中国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用中国人所能接受的方式来建设社会主义。从前我们也曾生搬硬套地学习西方的社会主义,实践证明,由于脱离中国的实际,所以成效不大,推广不开。
(二)对外来文化的兼容并蓄
文化本来就是多元化的统一,就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而言,也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应该具有积极健康的心态,要有勇气实行“拿来主义”,努力发掘古今中外各种文化的精华,让一切有利于现代化建设的东西为我所用。当文化多元化趋势成为潮流,文化的交流势必也日益广泛。如果用封闭传统文化的方法来保护传统文化,则更容易限制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窒息传统文化的生命。要使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生机,就必须使它形成一种开放的状态,迎接各种外来文化的挑战,在中西文化的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中得到全新的发展和进步。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广泛吸收人类所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是传统文化适应现代化的重要条件。
从中国现在的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来考察,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成功是基于传统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式,汇总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而我们应该研究和学习国外的经验,吸收人类一切的优秀文化成果。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社会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在中华民族强大的征途上,中国人用自己的智慧完善、发展传统文化,这是中国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这一过程中则会再现生机,使中国社会逐步走向更加富裕和文明的繁荣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