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K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9-00-02
摘要: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而民族生存的环境对民族精神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日本和中国的地理环境概况对其的影响作为出发点,揭露了不同地理
环境下的不同的民族特性。
关键词:民族精神 地理环境 民族特性
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地理环境属性的差异性直接影响了古代文明物质生产活动的不同方式的选择,并直接导致了不同的经济活动,即古文明所赖以存在的物质支撑条件与环境属性密切相关。“作为支撑古文明的经常性经济活动类型一般有农耕型、游牧型和商业型等。农耕型主要依赖于水土条件的优劣,游牧型所依赖的牧草和水源地有随气候波动的特点,商业型则取决于特殊的空间范围。”【1】世界上各民族迥然有别的生存方式、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民族精神,都与他们所生活的生存环境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民族存在环境决定民族性格、民族精神和民族生存意志。一个民族的生存状况,尤其是空间地理条件,决定了该民族的生存意识。
一、中国地理环境对中华民族的影响
民族关系是在特定自然环境和民族分布格局基础上,不同民族在物质生产中进行经济文化交流而形成的。由中华大地的辽阔疆域和复杂多样的地理条件所决定的中华民族长期共存的格局,是中华民族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中国地理环境的区域多样性和整体统一性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使得中华民族及其文化及表现为多元,多区域,多中心不平衡发展,又呈现出多元、多区域、多中心文化四周辐射的特点。
五千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于自然,起于多元,最终如百川汇之大海,延续至今。其文明所占地域之辽阔,根基之牢固,内涵之丰富,积淀之深厚,包容兼续,上下流通贯彻,这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是决无仅有的。中华文明实则是黄河和长江两流域共同支撑的,离开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难以延续如此长久。源于环境、资源感知的古代人地关系、天人关系、哲学和宗教思想,成为影响人类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大背景,“而直接影响人类特定文明下人群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的是该文明人群惯常的物质生产活动或物质财富的获取方式。”【2】大河两岸,平原广阔之水土丰厚农耕区,收获量大而稳定,固定的居所和有规律的生活方式,持续养育众多的人民,文化必高度发展,社会必取向稳定和秩序,他们是文明的创造者,稳定和秩序是农耕社会发展的基石。
二、日本地理环境对民族精神的影响
著名的日本核物理学家石田英一郎说过:“民族性一旦形成,它的变化就像核性格一样需要几万年的时间。”【3】日本人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和生存意志,植根于日本特殊的生存环境,源于生存需要与生存环境之间矛盾冲突激发的生存意识。日本人独特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民族心理、民族传统、民族文化等,是大和民族与岛国生存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而日本的生存环境不能有效地满足日本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给日本人造成了严重的生存危机。第一,国土狭小。日本是西北太平洋上一个狭小的群岛国家,面积37.78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地面积的0.27%。多为山地丘陵,耕地仅占国土面积的14.9%,远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数34.1%,人口却高达一亿二千万,日本粮食自给率只有不足50%,另外50%以上依赖进口。第二,能源危机。能源资源和矿产资源是日本工业生产的基础。日本能源资源和矿物资源的蕴藏量极小,使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资源进口国。日本能源资源9O%以上依赖海外进口,本国石油的99.8%、煤的76%、天然气的80%依赖进口。矿产资源方面,种类虽多,且几乎遍及全国,但成矿范围小、矿层薄、杂质多,难于开采。铝土矿、镍矿石、磷矿石100%依赖进口,铁矿石的98.4%、铅矿的78.6%、锌矿的62.4%、铜矿的91%、锡矿的98%都需要进口。此外,羊毛、棉花和天然橡胶也需要100%依赖进口。不进口原料就不能生存,这是日本经济今昔都不变的本质。第三,自然灾害。日本位于地球上最活跃的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造山带,全境有火山200多座,其中活火山占1/3。全国每天平均发生地震约4次,有“火山国”、“地震国”之称。此外,海啸、台风等自然灾害也经常肆虐日本。【4】
三、不同环境影响下不同的世界观
中华民族能以其高度发达的文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中总有将其所有成员集聚成一个整体的最基本的力量,此乃称之为民族凝聚力。民族凝聚力维系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生存和发展;民族凝聚力使所有的成员在心理上产生认同,即以中华民族整体作为认同对象,对同民族者则先赋予同根同祖的关系而在情感上予以接受。
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主流,儒家思想以积极人世的姿态,关注群体,注重伦理,强调道德自律。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整套实践方案,成为忧患感的主要提倡者。《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条命题,是最典型的忧患精神的一个体现。”【7】它们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忧患感的内涵与要求。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以关心社稷民生、维护民族独立为基本内容的优良传统。“民族精神反映了一个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其基本核心则是对待民族或国家利益的态度。”【8】中华民族是靠爱国情联系在一起的。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是个屡遭劫难的民族,但它总在关键时刻表现出惊天地、泣鬼神的精神气质。在战胜自然生存环境方面,“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是顽强的个体生命力的体现,后更升华为整个民族群体的意识。艰难的生存环境,使人们认识到,只有结成一个整体,才能克服不利的生存环境。个体才能得到庇护。同时整体利益也得到保障。在抵御侵略和暴力方面,中华民族也总是紧密团结在一起,为民族和国家的命运和前途,表现出空前巨大的凝聚力,使中华民族精神获得了不断超越和提升的巨大内在动力。从这一意义上说,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得以形成的根基。也是一种民族特性的体现。
而对与日本人而言,黑格尔曾说:“助成民族精神产生的那种自然的联系,就是地理的基础……是‘精神’所从而表演的场地,……是一种主要的、而且必要的基础。……这地方的自然类型和生长在这土地上的人民的类型和性格有着密切的联系。” 【5】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不同,这种生存环境打下的烙印,并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一种精神、一种意识一旦形成,在人们的头脑中很难抹去它的痕迹。足以看出地理环境对民族精神的重要影响。
以上的种种因素给日本人“制造”了符合他们的世界观。对国土的危机感,让他们对外进行侵略;资源的缺乏,让他们养成了节省、做东西尽量作小做精;日本人的国家意识自古就相当强烈。国土狭窄、四面环海从而易于整和的特色是其原因之一:强烈的国家观念在现代社会里直接反映为集团化。在世界各国的国民当中,若是比较一下各自的才能或性格,日本人并非是出类拔萃的。而战后却经济上取得了奇迹般的飞跃,就应该归结到起集团性了。日本人较之于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更为具有强烈的集团指向和紧密的团结心。日本人重视集团的做法表现在方方面面,比如过去曾因此而酿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玉碎或集体自杀的悲剧;现如今,“在强调企业管理的工薪阶层社会里更重视集团的“和”,职员之间也必须互相关照,团结协作。”【6】为了维护团队的运作,个人不求出头冒尖、集体不评先进模范,这也是日本人的一大特点。
日本人的民族特性是显著的,同时,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随着经济基础的改变,全部上层建筑以及民族文化,国民特性也或慢或快的发生变革。我们必须用辩证发展的观点来把握日本的民族特性,正确评价判断它的优点和不足,以便互相学习,彼此借鉴。
由于民族之于个人是与生俱来,不可割舍,个人亦将以民族之辱为辱,民族之荣为荣。迄今为止民族关系是人作为类的基本关系之一,而民族凝聚力也是促进人类文明与发展的基本力量之一。在民族凝聚力的作用下,民族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原则被确立,并要求每一成员对民族怀有高度的忠诚,对民族事业要勇于献身,这就是不同环境影响下所形成的不同民族各具特色的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王造时译.德倮格尔历史哲学[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
[2]史威.中华文明持久延续与地理环境相关分析[J].史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
[3]王梦立.日本民族精神之剖析王梦立[N].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4]杨宁一.了解日本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5]贺杰婵.从樱花透视日本民族精神[J].武汉科技大学
[6]仇宝山 李博 陈耀明.试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J].天津医科大学医学人文学院
[7]陈煦.中华民族精神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N].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摘要: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而民族生存的环境对民族精神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日本和中国的地理环境概况对其的影响作为出发点,揭露了不同地理
环境下的不同的民族特性。
关键词:民族精神 地理环境 民族特性
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地理环境属性的差异性直接影响了古代文明物质生产活动的不同方式的选择,并直接导致了不同的经济活动,即古文明所赖以存在的物质支撑条件与环境属性密切相关。“作为支撑古文明的经常性经济活动类型一般有农耕型、游牧型和商业型等。农耕型主要依赖于水土条件的优劣,游牧型所依赖的牧草和水源地有随气候波动的特点,商业型则取决于特殊的空间范围。”【1】世界上各民族迥然有别的生存方式、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民族精神,都与他们所生活的生存环境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民族存在环境决定民族性格、民族精神和民族生存意志。一个民族的生存状况,尤其是空间地理条件,决定了该民族的生存意识。
一、中国地理环境对中华民族的影响
民族关系是在特定自然环境和民族分布格局基础上,不同民族在物质生产中进行经济文化交流而形成的。由中华大地的辽阔疆域和复杂多样的地理条件所决定的中华民族长期共存的格局,是中华民族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中国地理环境的区域多样性和整体统一性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使得中华民族及其文化及表现为多元,多区域,多中心不平衡发展,又呈现出多元、多区域、多中心文化四周辐射的特点。
五千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于自然,起于多元,最终如百川汇之大海,延续至今。其文明所占地域之辽阔,根基之牢固,内涵之丰富,积淀之深厚,包容兼续,上下流通贯彻,这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是决无仅有的。中华文明实则是黄河和长江两流域共同支撑的,离开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难以延续如此长久。源于环境、资源感知的古代人地关系、天人关系、哲学和宗教思想,成为影响人类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大背景,“而直接影响人类特定文明下人群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的是该文明人群惯常的物质生产活动或物质财富的获取方式。”【2】大河两岸,平原广阔之水土丰厚农耕区,收获量大而稳定,固定的居所和有规律的生活方式,持续养育众多的人民,文化必高度发展,社会必取向稳定和秩序,他们是文明的创造者,稳定和秩序是农耕社会发展的基石。
二、日本地理环境对民族精神的影响
著名的日本核物理学家石田英一郎说过:“民族性一旦形成,它的变化就像核性格一样需要几万年的时间。”【3】日本人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和生存意志,植根于日本特殊的生存环境,源于生存需要与生存环境之间矛盾冲突激发的生存意识。日本人独特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民族心理、民族传统、民族文化等,是大和民族与岛国生存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而日本的生存环境不能有效地满足日本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给日本人造成了严重的生存危机。第一,国土狭小。日本是西北太平洋上一个狭小的群岛国家,面积37.78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地面积的0.27%。多为山地丘陵,耕地仅占国土面积的14.9%,远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数34.1%,人口却高达一亿二千万,日本粮食自给率只有不足50%,另外50%以上依赖进口。第二,能源危机。能源资源和矿产资源是日本工业生产的基础。日本能源资源和矿物资源的蕴藏量极小,使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资源进口国。日本能源资源9O%以上依赖海外进口,本国石油的99.8%、煤的76%、天然气的80%依赖进口。矿产资源方面,种类虽多,且几乎遍及全国,但成矿范围小、矿层薄、杂质多,难于开采。铝土矿、镍矿石、磷矿石100%依赖进口,铁矿石的98.4%、铅矿的78.6%、锌矿的62.4%、铜矿的91%、锡矿的98%都需要进口。此外,羊毛、棉花和天然橡胶也需要100%依赖进口。不进口原料就不能生存,这是日本经济今昔都不变的本质。第三,自然灾害。日本位于地球上最活跃的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造山带,全境有火山200多座,其中活火山占1/3。全国每天平均发生地震约4次,有“火山国”、“地震国”之称。此外,海啸、台风等自然灾害也经常肆虐日本。【4】
三、不同环境影响下不同的世界观
中华民族能以其高度发达的文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中总有将其所有成员集聚成一个整体的最基本的力量,此乃称之为民族凝聚力。民族凝聚力维系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生存和发展;民族凝聚力使所有的成员在心理上产生认同,即以中华民族整体作为认同对象,对同民族者则先赋予同根同祖的关系而在情感上予以接受。
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主流,儒家思想以积极人世的姿态,关注群体,注重伦理,强调道德自律。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整套实践方案,成为忧患感的主要提倡者。《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条命题,是最典型的忧患精神的一个体现。”【7】它们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忧患感的内涵与要求。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以关心社稷民生、维护民族独立为基本内容的优良传统。“民族精神反映了一个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其基本核心则是对待民族或国家利益的态度。”【8】中华民族是靠爱国情联系在一起的。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是个屡遭劫难的民族,但它总在关键时刻表现出惊天地、泣鬼神的精神气质。在战胜自然生存环境方面,“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是顽强的个体生命力的体现,后更升华为整个民族群体的意识。艰难的生存环境,使人们认识到,只有结成一个整体,才能克服不利的生存环境。个体才能得到庇护。同时整体利益也得到保障。在抵御侵略和暴力方面,中华民族也总是紧密团结在一起,为民族和国家的命运和前途,表现出空前巨大的凝聚力,使中华民族精神获得了不断超越和提升的巨大内在动力。从这一意义上说,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得以形成的根基。也是一种民族特性的体现。
而对与日本人而言,黑格尔曾说:“助成民族精神产生的那种自然的联系,就是地理的基础……是‘精神’所从而表演的场地,……是一种主要的、而且必要的基础。……这地方的自然类型和生长在这土地上的人民的类型和性格有着密切的联系。” 【5】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不同,这种生存环境打下的烙印,并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一种精神、一种意识一旦形成,在人们的头脑中很难抹去它的痕迹。足以看出地理环境对民族精神的重要影响。
以上的种种因素给日本人“制造”了符合他们的世界观。对国土的危机感,让他们对外进行侵略;资源的缺乏,让他们养成了节省、做东西尽量作小做精;日本人的国家意识自古就相当强烈。国土狭窄、四面环海从而易于整和的特色是其原因之一:强烈的国家观念在现代社会里直接反映为集团化。在世界各国的国民当中,若是比较一下各自的才能或性格,日本人并非是出类拔萃的。而战后却经济上取得了奇迹般的飞跃,就应该归结到起集团性了。日本人较之于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更为具有强烈的集团指向和紧密的团结心。日本人重视集团的做法表现在方方面面,比如过去曾因此而酿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玉碎或集体自杀的悲剧;现如今,“在强调企业管理的工薪阶层社会里更重视集团的“和”,职员之间也必须互相关照,团结协作。”【6】为了维护团队的运作,个人不求出头冒尖、集体不评先进模范,这也是日本人的一大特点。
日本人的民族特性是显著的,同时,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随着经济基础的改变,全部上层建筑以及民族文化,国民特性也或慢或快的发生变革。我们必须用辩证发展的观点来把握日本的民族特性,正确评价判断它的优点和不足,以便互相学习,彼此借鉴。
由于民族之于个人是与生俱来,不可割舍,个人亦将以民族之辱为辱,民族之荣为荣。迄今为止民族关系是人作为类的基本关系之一,而民族凝聚力也是促进人类文明与发展的基本力量之一。在民族凝聚力的作用下,民族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原则被确立,并要求每一成员对民族怀有高度的忠诚,对民族事业要勇于献身,这就是不同环境影响下所形成的不同民族各具特色的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王造时译.德倮格尔历史哲学[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
[2]史威.中华文明持久延续与地理环境相关分析[J].史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
[3]王梦立.日本民族精神之剖析王梦立[N].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4]杨宁一.了解日本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5]贺杰婵.从樱花透视日本民族精神[J].武汉科技大学
[6]仇宝山 李博 陈耀明.试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J].天津医科大学医学人文学院
[7]陈煦.中华民族精神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N].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