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楼下小馆子吃面,坐在门外那一桌,是很惬意的事。两个女孩路过我座位的时候,哀叹一声:“又吃碳水啊!”我偷偷看了她们一眼,都是微胖的身材。
有一位在上海的朋友观察到,在一家简餐店,吃午饭的女性没有一个吃主食,只有一个8岁的小女孩开心地吃着芝士蛋糕。成年女性大多选择牛排和蔬菜,与某种诱惑做斗争。
大都市白领对“碳水”的恐惧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去年9月,我有一次点外卖,商家赠送了一小瓶可乐。几个月来,经常有朋友来我这里喝茶聊天,他们把玩那瓶可乐,但没有一个人试图拧开瓶盖。我上一次喝可乐,已经是2019年夏天的事,中午走在街头,买了一瓶冰可乐,喝了一半就扔进了垃圾桶。
可乐是很好的隐喻,就像大家想努力告别的“畅快生活”。电视上各种冰爽饮料的广告,也悄悄被一些可疑的减肥瘦身产品取代。做广告代言的明星,看上去依然快乐,但是很少有人看减肥广告能够感同身受。
因为我们知道这并不容易——尽管大家总是小心翼翼地“戒掉碳水”,但真正能成功减肥的人却不多。在成都,你可以不吃面和米饭,但是有无穷的美食等着你。火锅、串串这些,红汤里有着大量的油和盐,它们都在“提鲜”“增味”,让你欲罢不能。
成都火锅是畅快生活的典范。大量的油、盐和糖达成一种邪恶而微妙的平衡,摧毁人的抵抗力。尽管成都生活节奏缓慢,人们压力不大,但是成都人在平均寿命上的表现并不出色,有一部分责任就在火锅身上。过去吃火锅,我最后都以“一碗蛋炒饭”收场。这种完满之后,即便你接下来一周都远离“碳水”,也不会瘦一克。
日常的“碳水”就这样成了“背锅侠”。我们生活在一种“增长”和“膨胀”的大环境中,却指望通过完全戒掉千百年来人们习惯的主食来减肥,实在是痴心妄想。如果“碳水”真是“邪恶”的,它也就像空氣一样,潜伏在我们全部的生活之中。
我曾在日本生活过几个月,那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会到住处附近的荞麦面店吃饭。店里只有几种面可选,最贵的是鲜虾天妇罗荞麦面,可能碳水也最多,但是我仍然吃不饱。如果点两份,不但吃不完,也会变成一种尴尬:你饭量怎么那么大?那几个月,尽管我每天都吃“碳水”,体重却是最轻的。
刚到日本的中国人,都有这种饥饿感。一位在我之前去日本的访问学者给我建议:“到那里什么都好,接待的人也很热情,服务周到,但就是吃不饱。”这不是日本朋友疏忽,而是两国人饭量差别很大的缘故。有一位日本朋友热情地请我吃饭,我们各点了一份套餐,我两个小时后就不得不去咖啡馆吃糕点,但对朋友来说,那样的“定食”就是他每天的日常。朋友工作努力,热爱运动,消耗的热量一定不少,却没什么饥饿感。
或许我们的社会也到了某种转折点,大城市人的“碳水厌恶症”就表明了这一点。尽管我们仍然生活在各方面都“过度”的状态,但总算出现了一点反思的迹象。有很多人觉醒了,想获得新生,投入轰轰烈烈的减肥运动。我所在的一个小群,十几个朋友中,有三个买了辅助做俯卧撑的支撑板。
我们越来越频繁地使用“减”“戒”“控”这些词,这是“碳水厌恶症”的症状,也隐藏着药方。这是一种新文化,当它成为一种社会共识,那种总体上的“节制生活”或许就在不远处等着我们。
有一位在上海的朋友观察到,在一家简餐店,吃午饭的女性没有一个吃主食,只有一个8岁的小女孩开心地吃着芝士蛋糕。成年女性大多选择牛排和蔬菜,与某种诱惑做斗争。
大都市白领对“碳水”的恐惧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去年9月,我有一次点外卖,商家赠送了一小瓶可乐。几个月来,经常有朋友来我这里喝茶聊天,他们把玩那瓶可乐,但没有一个人试图拧开瓶盖。我上一次喝可乐,已经是2019年夏天的事,中午走在街头,买了一瓶冰可乐,喝了一半就扔进了垃圾桶。
可乐是很好的隐喻,就像大家想努力告别的“畅快生活”。电视上各种冰爽饮料的广告,也悄悄被一些可疑的减肥瘦身产品取代。做广告代言的明星,看上去依然快乐,但是很少有人看减肥广告能够感同身受。
因为我们知道这并不容易——尽管大家总是小心翼翼地“戒掉碳水”,但真正能成功减肥的人却不多。在成都,你可以不吃面和米饭,但是有无穷的美食等着你。火锅、串串这些,红汤里有着大量的油和盐,它们都在“提鲜”“增味”,让你欲罢不能。
成都火锅是畅快生活的典范。大量的油、盐和糖达成一种邪恶而微妙的平衡,摧毁人的抵抗力。尽管成都生活节奏缓慢,人们压力不大,但是成都人在平均寿命上的表现并不出色,有一部分责任就在火锅身上。过去吃火锅,我最后都以“一碗蛋炒饭”收场。这种完满之后,即便你接下来一周都远离“碳水”,也不会瘦一克。
日常的“碳水”就这样成了“背锅侠”。我们生活在一种“增长”和“膨胀”的大环境中,却指望通过完全戒掉千百年来人们习惯的主食来减肥,实在是痴心妄想。如果“碳水”真是“邪恶”的,它也就像空氣一样,潜伏在我们全部的生活之中。
我曾在日本生活过几个月,那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会到住处附近的荞麦面店吃饭。店里只有几种面可选,最贵的是鲜虾天妇罗荞麦面,可能碳水也最多,但是我仍然吃不饱。如果点两份,不但吃不完,也会变成一种尴尬:你饭量怎么那么大?那几个月,尽管我每天都吃“碳水”,体重却是最轻的。
刚到日本的中国人,都有这种饥饿感。一位在我之前去日本的访问学者给我建议:“到那里什么都好,接待的人也很热情,服务周到,但就是吃不饱。”这不是日本朋友疏忽,而是两国人饭量差别很大的缘故。有一位日本朋友热情地请我吃饭,我们各点了一份套餐,我两个小时后就不得不去咖啡馆吃糕点,但对朋友来说,那样的“定食”就是他每天的日常。朋友工作努力,热爱运动,消耗的热量一定不少,却没什么饥饿感。
或许我们的社会也到了某种转折点,大城市人的“碳水厌恶症”就表明了这一点。尽管我们仍然生活在各方面都“过度”的状态,但总算出现了一点反思的迹象。有很多人觉醒了,想获得新生,投入轰轰烈烈的减肥运动。我所在的一个小群,十几个朋友中,有三个买了辅助做俯卧撑的支撑板。
我们越来越频繁地使用“减”“戒”“控”这些词,这是“碳水厌恶症”的症状,也隐藏着药方。这是一种新文化,当它成为一种社会共识,那种总体上的“节制生活”或许就在不远处等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