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度治疗弊害多
目前,“过度治疗”问题日益引起医学界和社会各界的重视。所谓“过度治疗”就是指医生给予患者的治疗强度超过患者的治疗需要,其结果是不但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和身体伤害,更浪费了医疗费用。
过度医疗产生了一系列问题,这也增加了医疗风险。本来不该做的你做了,就增加了医疗成本,同时也增加了医疗风险。比如说心血管的问题,心肌梗死可选用溶栓、放支架、放球囊、架桥、心肌打孔及干细胞移植等等措施,拿放支架来说吧,放不放?什么时候放?放几根?都要有个通盘考虑。现在我听一些有名的专科医师讲,上述诊疗方法比较乱,通常放三四根就够了,而现在却有很多放了七八根的。多一根非必要支架就多一份医疗风险。
所以我们组织专家研究一下,如果形成共识,大家能够掌握一些知识,减少过度治疗,对病人、对社会、对家庭都有好处。另外现在肿瘤多了,医院的检查方法也多起来了,各种生化检查、B超、CT、MIR、FET-CT等等都来了,这是个好的方面,但是另外一方面,诱导我们把有一些可能对于我们健康不会造成什么很大影响的病症提前过度治疗了,结果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害。由于我们的过度医疗,其损害远远超过了我们不诊断它、不治疗它的效果。
还有些肿瘤病人本来化疗效果就不好,也硬着头皮上化疗。化疗前,本来病人还可以的,一上化疗病人状况就每况愈下。吃,吃不得;睡,睡不得,死得更快了。还有一些肿瘤,本可带瘤生存,以前没有这些检查,没有什么问题,现在检查发现以后就急着去治疗,东整西整,导致其他病症,而死于非本病所致。至于滥用抗生素、激素、生物制剂和免疫调节剂的情况,就更普遍了。
慢病的循环管理是关键
我国的卫生方针变了多少次,唯独没变的是“预防为主”四个字,它包括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一级预防是不让发病,二级预防是不得重病,三级预防是不得严重的并发症。我们一直以来都是这么做的,但是为什么做得不好呢?主要原因是这三级预防涉及的环节太多,这涉及很多的单位、部门,彼此之间衔接得不到位。
最近,有专家提出慢病的循环管理,我很赞同。什么叫循环管理呢?疾病人群的健康管理是个循环圈,对于健康人或者是亚健康人,我们就给予干预,不让他发展成慢病病人;对于已经患上慢病的病人给予干预,就不让病情继续恶化;对于已经出现“2衰”(心衰和肾衰)的病人给予治疗,康复后转到社区,出现问题后再回到医院。这就是一个循环管理。这就要求对于一个病人,要一直有人监督他,管理他。但是,现在我们的疾病管理是分家的,这个病人心衰、肾衰了,医院的某个大夫知道他的情况,但是出院以后就没有人管他了。正确的办法是出院以后要有人来继续管理他,遵照医嘱,预防疾病的再次发生。这个工作十分繁重,但是又十分有意义。这就要求各个层次的政府、非政府,包括社会、单位、家庭都要来负责这个事。除了有组织系统,还必须提高大家的健康观念,实际上先是教育,让他对疾病有认识,对自身的健康状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教育了以后,就要改变他的行为,这就是健康促进方面。把健康知识转变成他自己主动的或者是被动的预防,这就要靠政府制定法律、法规、政策,家庭也要有人监督,社区也要有人监督。
健康教育是上游
我退休的时候首先选择担任的是健康教育协会会长,因为我认为健康教育是花钱最少、收效最好的一项事业。
目前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医疗卫生方面的投入还不可能一下子满足社会需求。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和肿瘤等严重地影响到老百姓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而这些病跟从前的传染病的防治不一样,因为慢病不像传染病,将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分别采取措施就可以控制,且传染病多属急性病,要不就好了,要不就死掉了;慢病不是,它基本是终身的,现在不仅是老年人,已发展到壮年、青年,甚至到了孩子。现在有不少小孩子得2型糖尿病,这怎么得了,这么小就患2型糖尿病,这在将来几十年里都会成为他的严重负担。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健康教育,进行行为干预,干预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我们的医生应该走出来,搞科普。我在2003年组织了健康教育专家“相约健康社区行”活动,主持并主编了系列健康教育图书,去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科普教育里面最高的荣誉,可见党和政府对健康教育的重视。
我的前半生治病也治了不少,那时候我还是比较有名的,但是为什么我不再走这条路了呢?因为治病这条路是下游,我们一定要从上游抓起,一定要从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和健康管理着手,让更多的人不生病,少生病,因为生病了终身都是遗憾。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很难,我们不少医生坐等病人,他不愿意到社区去开展健康教育,不愿意在诊病的同时将卫生科普知识告诉患者。所以说我们要从观念上开始转变。只治不防,是越治越忙。
我希望每位医师都向洪昭光大夫学习,成为健康科普知识的宣传员、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