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断再版的红色经典书籍已经超越了年龄、阅历的局限,成为社会大众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是否还记得,《红岩》中绣红旗的江姐,《红旗谱》中的新农民英雄朱老忠,《青春之歌》中从不屈服于命运的林道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执著于信念而坚韧不拔的保尔·柯察金……近来,很多当年风靡一时的红色经典又一次走进了公众的视野。在书店的红色经典专柜前,我们不仅看到了许多老年人、中年人的身影,同样我们也看到了大量年轻的面孔。不断再版的红色经典书籍已经超越了年龄、阅历的局限,成为社会大众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红岩》罗广斌、杨益言 著
把皮鞭举得高高,我不需要什么“自白”,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
《红岩》是以描写重庆解放前夕残酷的地下斗争,特别是狱中斗争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小说。人民解放军摧枯拉朽的胜利进军和反动派的垂死挣扎,是这一时期的特点。小说把反动派在全局上不可逆转的覆灭命运,与局部上的气势汹汹,疯狂镇压;把革命事业全局上的辉煌胜利,与革命者个人的悲壮牺牲,辩证地统一起来。
它的基本情节以“中美合作所”集中营(包括渣滓洞和白公馆)内的敌我斗争为中心,交错地展开了我地下党领导的城市的地下斗争、学生运动、工人运动、狱中斗争以及华蓥山区的武装斗争,集中描写了革命者为迎接解放、挫败敌人的垂死挣扎而进行的最后决战。
《红岩》出版于1960年。作者罗广斌、杨益言都是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幸存者,他们亲身经历了黎明前血与火的考验,目睹了许多革命烈士为革命牺牲的壮烈场面。全书共三十章,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革命者的狱中斗争,除了《狱中联欢》所写的新年联欢活动外,还写了狱中绝食斗争的胜利,为龙光华烈士举行追悼会,写了江雪琴的从容就义,许云峰在地牢里同徐鹏飞的最后一次交锋,以及最后的武装越狱斗争等。
40多年来,《红岩》被译成十几种文字,由《红岩》改编的电影《烈火中永生》、歌剧《江姐》更是家喻户晓。该书总印数已超过1000万册,高居我国现当代长篇小说发行量榜首。这部书影响教育了新中国几代青少年,被誉为“共产主义的教科书”、“共产党人的正气歌”。
《红旗谱》梁斌著
朱老忠听到这一刻,直着眼睛愣了一刻,说:“不要着急,慢慢来吧,我就是为咱这穷哥们来的,不是的话我还不回来呢!目前他在马上,咱在马下,早晚他有下马的一天。出水才看两腿泥!
《红旗谱》成功地塑造了三代农民的英雄形象,特别是横跨两个时代的农民英雄朱老忠的形象。朱老忠是闪烁着夺目光彩的“这一个”,是长篇小说园地中不多见的成功典型。整部作品凸显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另外,综合作品中“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民族传统精神,充满浓厚地方色彩的冀中平原深广背景等,使得该书成为一部反映北方农民革命运动的史诗式作品。
小说主要写了两个事件,一是1931年蠡县人民反“割头税”斗争,二是1932年7月的保定“二师学潮”。反“割头税”是1931年1月春节前夕发生在蠡县的一次民众抗税斗争。时年16岁的梁斌参加了这次斗争,受到了涉世后的第一次锻炼。为此他将此事作为一个重大事件写入了《红旗谱》。在小说和以后的电影《红旗谱》中,他艺术地再现了反“割头税”斗争的始末,基本上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
1934年,梁斌写了第一篇关于高蠡暴动的短篇,题目是《夜之交流》,在北师大的《伶仃月刊》第二期上发表。1942年,又写作了短篇《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这时,朱老忠的形象开始形成了。1943年发展成中篇,还是写朱老忠,但在题材上丰富了,从二师学潮一直写到抗战开始,约5万多字,在《晋察冀文艺》上发表。1953年,他开始创作长篇《红旗谱》,1956年底完成,1958年得以出版。
《红旗谱》的出版震动了中国文坛,其宏大的历史画卷,丰满的英雄形象和鲜明的民族风格,成为读者所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被誉为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农民革命运动的历史画卷和壮丽的史诗。
《红旗谱》作为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自1957年出版以来,先后印刷20多次,累计发行500多万册,而且改编成同名话剧(1959年,河北省话剧院)、京剧(1960年,承德市京剧团)、评剧(中国评剧院)、河北梆子、电影(1960年)和电视连续剧(2004年)并有俄文、越文、英文、日文、朝鲜文等版本在国外出版。这种情况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是很少见的。
《青春之歌》杨沫著
迷人的爱情幻成的绚丽虹彩,随着时间渐渐褪去了它美丽的颜色。林道静和余永泽两个年轻人都慢慢地被现实的鞭子从幻觉中抽醒过来了。
作品以“九·一八”到“一二·九”(1931年—1935年)这一时期的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塑造了以林道静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形象,反映了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空前尖锐的年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和分化,表现了一代青年在党的领导下的迅速成熟,谱写了一曲动人的革命青春之歌。《青春之歌》,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正面描写知识分子斗争生活的优秀长篇小说。
《青春之歌》主要是通过对小知识分子林道静从不屈服于命运的对家庭和社会的个人反抗,到最后投入时代洪流走上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的“苦难历程”的生动叙述,形象地展现“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我国学生革命运动的历史风貌和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从而提炼出一个革命的思想主题:一切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命运、人民的革命事业结合在一起,投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也才有真正值得歌颂的美丽的青春。
由于作者善于将人物放在尖锐激烈的斗争旋涡中加以刻画,善于通过不同人物对同一事物的不同反映来展示各自的性格特征,善于将人物的外貌描写和心理刻画巧妙地结合起来,善于通过富有性格特色的细节来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善于将人物性格的变化与人物命运遭遇的变化结合起来描写,通过所有这些努力,不仅使林道静这一形象塑造得血肉丰满,真实感人,也使作品中的其他人物如卢嘉川、江华、林红、余永泽、戴瑜、王晓燕、白莉萍等显得个个活脱生动,性格鲜明。虽然这些形象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类型化的痕迹,但仍能显示出作家塑造人物形象的深厚艺术功力和丰富的时代内涵。
《青春之歌》正是通过对林道静个人命运、遭遇和归宿的描写,通过对当时形形色色各种类型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描写,既反映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又提炼出革命的思想主题。在艺术特色上,整部作品结构宏伟,情节曲折复杂,在处理人物形象时作者避免了简单片面的处理,而是以细腻的笔触伸入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中,真实地刻划人的心理,较为全面地把握了人物的多重侧面,因而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前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 著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自传性的小说,小说中的许多故事都来自于作者的亲身经历,因此读来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但作者又不拘泥于生活事实,对人物和情节作了大量典型化处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一样,对自传体小说的革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所描述的事件发生于1915年到1930年代初那一段历史时期。保尔·柯察金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中心人物,也是书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他是在老布尔什维克朱赫莱的影响下从自发走向自觉的。
保尔总是把党和祖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那血与火的时代,保尔和父兄们一起驰骋于疆场,为保卫苏维埃政权,同外国武装干涉者和白匪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那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年头,保尔又以全部热情投入到和平劳动之中,他那种苦干精神和拼命精神,正显示了第一代建设者们的崇高品质。在修筑铁路中,保尔所在的潘克拉托夫小队“拼命走在前头”,以“疯狂的速度”进行工作。
保尔从未屈膝投降过。他经受住了一切考验以自己的毕生精力,实践了自己的生活原则:“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是保尔战斗一生的真多写照,也是他革命乐观主义的深刻概括。
作者在解释这部作品的标题时说:“钢是在烈火里燃烧、高度冷却中炼成的,因此它很坚固。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在斗争中和艰苦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并且学会了在生活中从不灰心丧气。”作者在塑造保尔这一形象时,用内心独白、书信、格言警句,揭示了这一形象的内心的全部复杂性和成长过程。保尔的形象是社会主义青年一代中最光辉最典型的代表。这也就是为什么保尔·柯察金这个名字能够响彻世界各大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能够成为青年生活教科书的根本原因。同时,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从艺术形式来看,这部小说都可以称为1930年代的苏联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而就它对读者影响的力量和深度来说,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是否还记得,《红岩》中绣红旗的江姐,《红旗谱》中的新农民英雄朱老忠,《青春之歌》中从不屈服于命运的林道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执著于信念而坚韧不拔的保尔·柯察金……近来,很多当年风靡一时的红色经典又一次走进了公众的视野。在书店的红色经典专柜前,我们不仅看到了许多老年人、中年人的身影,同样我们也看到了大量年轻的面孔。不断再版的红色经典书籍已经超越了年龄、阅历的局限,成为社会大众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红岩》罗广斌、杨益言 著
把皮鞭举得高高,我不需要什么“自白”,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
《红岩》是以描写重庆解放前夕残酷的地下斗争,特别是狱中斗争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小说。人民解放军摧枯拉朽的胜利进军和反动派的垂死挣扎,是这一时期的特点。小说把反动派在全局上不可逆转的覆灭命运,与局部上的气势汹汹,疯狂镇压;把革命事业全局上的辉煌胜利,与革命者个人的悲壮牺牲,辩证地统一起来。
它的基本情节以“中美合作所”集中营(包括渣滓洞和白公馆)内的敌我斗争为中心,交错地展开了我地下党领导的城市的地下斗争、学生运动、工人运动、狱中斗争以及华蓥山区的武装斗争,集中描写了革命者为迎接解放、挫败敌人的垂死挣扎而进行的最后决战。
《红岩》出版于1960年。作者罗广斌、杨益言都是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幸存者,他们亲身经历了黎明前血与火的考验,目睹了许多革命烈士为革命牺牲的壮烈场面。全书共三十章,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革命者的狱中斗争,除了《狱中联欢》所写的新年联欢活动外,还写了狱中绝食斗争的胜利,为龙光华烈士举行追悼会,写了江雪琴的从容就义,许云峰在地牢里同徐鹏飞的最后一次交锋,以及最后的武装越狱斗争等。
40多年来,《红岩》被译成十几种文字,由《红岩》改编的电影《烈火中永生》、歌剧《江姐》更是家喻户晓。该书总印数已超过1000万册,高居我国现当代长篇小说发行量榜首。这部书影响教育了新中国几代青少年,被誉为“共产主义的教科书”、“共产党人的正气歌”。
《红旗谱》梁斌著
朱老忠听到这一刻,直着眼睛愣了一刻,说:“不要着急,慢慢来吧,我就是为咱这穷哥们来的,不是的话我还不回来呢!目前他在马上,咱在马下,早晚他有下马的一天。出水才看两腿泥!
《红旗谱》成功地塑造了三代农民的英雄形象,特别是横跨两个时代的农民英雄朱老忠的形象。朱老忠是闪烁着夺目光彩的“这一个”,是长篇小说园地中不多见的成功典型。整部作品凸显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另外,综合作品中“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民族传统精神,充满浓厚地方色彩的冀中平原深广背景等,使得该书成为一部反映北方农民革命运动的史诗式作品。
小说主要写了两个事件,一是1931年蠡县人民反“割头税”斗争,二是1932年7月的保定“二师学潮”。反“割头税”是1931年1月春节前夕发生在蠡县的一次民众抗税斗争。时年16岁的梁斌参加了这次斗争,受到了涉世后的第一次锻炼。为此他将此事作为一个重大事件写入了《红旗谱》。在小说和以后的电影《红旗谱》中,他艺术地再现了反“割头税”斗争的始末,基本上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
1934年,梁斌写了第一篇关于高蠡暴动的短篇,题目是《夜之交流》,在北师大的《伶仃月刊》第二期上发表。1942年,又写作了短篇《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这时,朱老忠的形象开始形成了。1943年发展成中篇,还是写朱老忠,但在题材上丰富了,从二师学潮一直写到抗战开始,约5万多字,在《晋察冀文艺》上发表。1953年,他开始创作长篇《红旗谱》,1956年底完成,1958年得以出版。
《红旗谱》的出版震动了中国文坛,其宏大的历史画卷,丰满的英雄形象和鲜明的民族风格,成为读者所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被誉为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农民革命运动的历史画卷和壮丽的史诗。
《红旗谱》作为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自1957年出版以来,先后印刷20多次,累计发行500多万册,而且改编成同名话剧(1959年,河北省话剧院)、京剧(1960年,承德市京剧团)、评剧(中国评剧院)、河北梆子、电影(1960年)和电视连续剧(2004年)并有俄文、越文、英文、日文、朝鲜文等版本在国外出版。这种情况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是很少见的。
《青春之歌》杨沫著
迷人的爱情幻成的绚丽虹彩,随着时间渐渐褪去了它美丽的颜色。林道静和余永泽两个年轻人都慢慢地被现实的鞭子从幻觉中抽醒过来了。
作品以“九·一八”到“一二·九”(1931年—1935年)这一时期的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塑造了以林道静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形象,反映了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空前尖锐的年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和分化,表现了一代青年在党的领导下的迅速成熟,谱写了一曲动人的革命青春之歌。《青春之歌》,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正面描写知识分子斗争生活的优秀长篇小说。
《青春之歌》主要是通过对小知识分子林道静从不屈服于命运的对家庭和社会的个人反抗,到最后投入时代洪流走上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的“苦难历程”的生动叙述,形象地展现“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我国学生革命运动的历史风貌和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从而提炼出一个革命的思想主题:一切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命运、人民的革命事业结合在一起,投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也才有真正值得歌颂的美丽的青春。
由于作者善于将人物放在尖锐激烈的斗争旋涡中加以刻画,善于通过不同人物对同一事物的不同反映来展示各自的性格特征,善于将人物的外貌描写和心理刻画巧妙地结合起来,善于通过富有性格特色的细节来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善于将人物性格的变化与人物命运遭遇的变化结合起来描写,通过所有这些努力,不仅使林道静这一形象塑造得血肉丰满,真实感人,也使作品中的其他人物如卢嘉川、江华、林红、余永泽、戴瑜、王晓燕、白莉萍等显得个个活脱生动,性格鲜明。虽然这些形象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类型化的痕迹,但仍能显示出作家塑造人物形象的深厚艺术功力和丰富的时代内涵。
《青春之歌》正是通过对林道静个人命运、遭遇和归宿的描写,通过对当时形形色色各种类型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描写,既反映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又提炼出革命的思想主题。在艺术特色上,整部作品结构宏伟,情节曲折复杂,在处理人物形象时作者避免了简单片面的处理,而是以细腻的笔触伸入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中,真实地刻划人的心理,较为全面地把握了人物的多重侧面,因而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前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 著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自传性的小说,小说中的许多故事都来自于作者的亲身经历,因此读来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但作者又不拘泥于生活事实,对人物和情节作了大量典型化处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一样,对自传体小说的革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所描述的事件发生于1915年到1930年代初那一段历史时期。保尔·柯察金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中心人物,也是书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他是在老布尔什维克朱赫莱的影响下从自发走向自觉的。
保尔总是把党和祖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那血与火的时代,保尔和父兄们一起驰骋于疆场,为保卫苏维埃政权,同外国武装干涉者和白匪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那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年头,保尔又以全部热情投入到和平劳动之中,他那种苦干精神和拼命精神,正显示了第一代建设者们的崇高品质。在修筑铁路中,保尔所在的潘克拉托夫小队“拼命走在前头”,以“疯狂的速度”进行工作。
保尔从未屈膝投降过。他经受住了一切考验以自己的毕生精力,实践了自己的生活原则:“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是保尔战斗一生的真多写照,也是他革命乐观主义的深刻概括。
作者在解释这部作品的标题时说:“钢是在烈火里燃烧、高度冷却中炼成的,因此它很坚固。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在斗争中和艰苦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并且学会了在生活中从不灰心丧气。”作者在塑造保尔这一形象时,用内心独白、书信、格言警句,揭示了这一形象的内心的全部复杂性和成长过程。保尔的形象是社会主义青年一代中最光辉最典型的代表。这也就是为什么保尔·柯察金这个名字能够响彻世界各大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能够成为青年生活教科书的根本原因。同时,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从艺术形式来看,这部小说都可以称为1930年代的苏联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而就它对读者影响的力量和深度来说,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