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主题单元教学设计例谈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ming3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化学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主题单元教学设计是对单元内所涉及的课程资源进行整合,是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做出整体安排的一种构想。
  一个有效的单元教学设计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教师通过分析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了解学生特点,选择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介,进行教学评价,主题单元教学设计有利于教师对本单元或本专题三维目标的把握及教师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建构,引导教师基于学生的日常生活或社会问题展开教学,更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以科粤版第五章“燃料”中与“碳”有关的内容进行整体设计, 整个专题以小精灵的“碳府之旅”为情景线,以小精灵的所见所闻为认知线,以小精灵的亲身体验为活动线,小精灵在与不同含碳物质的邂逅中,感知碳府世界的精彩,三条主线相辅相成,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期待和注意。教学本着以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为根本原则,采用实验探究、启发讨论、归纳比较等多种教学方法,设计了小精灵“碳府之旅”这样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程序,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使学习过程更加生动形象,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参与者,思考的先行者。
  “碳府之旅”第一站——了解各有千秋的“碳氏兄弟”,学生分析金刚石的用途,总结物理性质;联系生活实际,猜测石墨的物理性质,并通过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结合教师提供的金刚石和石墨的模型,解释二者物理性质差异的原因,引导学生认识并建立“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联系;通过巩固性练习,加深学生对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联系的理解;通过认识无定形碳的用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知道化学与社会、生活是紧密相连的;通过展示C60分子的结构以及有关新型碳单质的图片和相关介绍,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最后通过实验展示、对比分析,引导学生认识碳的化学性质——可燃性,并为认识“碳氏姐妹”做好准备。
  “碳府之旅”第二站——结识芳华正茂的“碳氏姐妹”,对比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通过设置“水中变身”“姹紫嫣红”“浑浊之谜”等小组活动,逐步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和用途,再由课堂回归生活,前后呼应。这节课以图片、实验探究贯穿始终,运用实验探究、媒体演示等教学方法,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获得新知,最终使新知服务于生活生产,解决实际问题,再次强化“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联系。
  “碳府之旅”第三站——再会“干冰姑娘”,这一站小精灵和同学们一起制取二氧化碳,借助学生对“干冰”的兴趣,引出本节课题;通过对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进行分析,得出在选择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料时应考虑哪些因素;接着对反应原理进行探究,以小组为单位对四组药品从反应速度的快慢、是否便于收集等因素展开探究活动;再以怎样才能制取一瓶二氧化碳气体为导向,联系实验室制取氧气,让学生感悟在选择装置时应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生成物的物理性质等因素。最后启发学生就地取材,用生活中废旧品来代替实验室器材,组装出制取二氧化碳的设备。
  “碳府之旅”第四站——参观燃料展厅,小精灵来到燃料陈列室,跟着同学们见到了各种各样的燃料,依次了解燃料的组成、性质和用途,知道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及重要作用,认识到合理利用开发能源、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这节课以化石燃料的利用为载体,小精灵和同学们一起体会到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到化石燃料综合利用的重要性、燃料充分燃烧的意义等,感受到了化学对改善人类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小精灵“碳府之旅”是学生对碳及碳的化合物认知的整个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了小精灵这样一个拟人化的“小人”和学生一起学习的情境,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分组探究及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对碳单质→碳的氧化物→碳酸盐→化石燃料進行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多角度接受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激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同时教师还注重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落实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作者单位    西安市铁一中学
其他文献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模式也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建设强有力的学科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知识服务已成必然趋势。论文围绕当前国内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发
一、引言随着我国碳纤维的生产、研究、应用的发展,在要求较多数量的同时,对碳纤维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于一九七六年开展了高强度Ⅰ型连续碳纤维的研制工作
我国于上世纪90年代从国外引进人工耳蜗产品,近年来国产人工耳蜗也相继问世,至今已成功实施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implantation,CI)手术3万多例,人工耳蜗植入例数递增速度位居世界
2011年进行1%申嗪霉素SC防治水稻穗颈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药防治穗颈瘟有效,分别在水稻破口前和齐穗期用量75~100 ml/667 m2采用喷雾法施药,可有效防治穗颈瘟的发生,且对水